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通约的客户知识创新研究——隐性客户知识可视化
1
作者 谭红玲 《中大管理研究》 CSSCI 2014年第4期113-133,共21页
可通约的客户知识创新研究不仅要解决"给定的"资源配置问题,还需要确保每位员工和客户所知道的资源得到最优使用。功能层、存储层和分析层作为一种知识信息传递机制,仅把客户知识信息传递给"在场的人",实现了客户... 可通约的客户知识创新研究不仅要解决"给定的"资源配置问题,还需要确保每位员工和客户所知道的资源得到最优使用。功能层、存储层和分析层作为一种知识信息传递机制,仅把客户知识信息传递给"在场的人",实现了客户知识发现?客户知识提炼?客户知识库?客户知识萃取?客户知识地图?客户知识分配双向传递反馈机制,这不仅解决了分散在不同员工和客户中的知识得到最优利用,而且实现了企业有效的知识信息配置体制设计,将决策权威与可利用的客户知识相匹配,使得隐性客户知识能够可视化。客户知识库的客户知识可从核心客户知识和外围客户知识进行构建,可视化客户知识地图可有效传播、转移和创新客户知识,实现隐性客户知识显性化、显性客户知识核心化、客户知识立体化和动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通约的 显性客户知识 隐性客户知识 客户知识创新 客户知识地图
下载PDF
透镜模式:光电子媒介下城市的可通约性 被引量:5
2
作者 周诗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文章针对当代视觉传媒的特点,提出光电子媒介下城市传播的"透镜模式",也就是城市的大光学成像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之于人的现身情态如何由直接在场转为远程在场。文章还进一步通过案例分析指出:正是人们对可通约性的需... 文章针对当代视觉传媒的特点,提出光电子媒介下城市传播的"透镜模式",也就是城市的大光学成像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之于人的现身情态如何由直接在场转为远程在场。文章还进一步通过案例分析指出:正是人们对可通约性的需求,构成了这种转向的内在动力——它刺激当代图像生产工业制造出通用的城市符号指涉系统,最终使得公共图像超越公共空间成为达成城市通约所必需的信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视觉传播 光电子媒介 远程 透镜模式 可通
下载PDF
论中医理论与量子理论科学哲学观的可通约性 被引量:9
3
作者 韩金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60-164,共5页
通过分析比较中医理论和量子理论的哲学思想渊源、研究对象、理论的核心内容等,提示中医理论和量子理论或者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产生发展或者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通;中医理论研究对象是"气"与量子理论的研究对象量子在... 通过分析比较中医理论和量子理论的哲学思想渊源、研究对象、理论的核心内容等,提示中医理论和量子理论或者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产生发展或者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通;中医理论研究对象是"气"与量子理论的研究对象量子在性质特征方面具有可通约性;中医理论和量子理论都以整体观为基础,且其整体观都包括天、地、人特别是人的精神;阴阳学说与量子理论的互补原理在本质上具有可通约性。认为中医理论哲学观和量子理论科学哲学观具有可通约性。为量子理论转化传统的中医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理论 量子理论 哲学观 可通
下载PDF
论中医理论哲学观与量子理论哲学观的可通约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韩金祥 《中医研究》 2011年第3期1-4,共4页
通约一词源于数学中分数加减运算时的"通分"与"约分",即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先使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实现"通分",然后加以计算;接着用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对繁分数进行"约分",
关键词 中医理论 量子理论 哲学观 可通
下载PDF
Paradigm:语言通约之基石 被引量:3
5
作者 丰国欣 《理论月刊》 2004年第7期63-65,共3页
本文对语言通约性作了哲学界定,论述了Paradigm的作用原理,并且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认为不同的Paradigms之间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基础,语言的不可通约性之中存在着可通约性,Paradigms之间的转移是一个带有创新意义的、缓慢的诠释和接... 本文对语言通约性作了哲学界定,论述了Paradigm的作用原理,并且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认为不同的Paradigms之间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基础,语言的不可通约性之中存在着可通约性,Paradigms之间的转移是一个带有创新意义的、缓慢的诠释和接受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digms 可通 可通 硬核属性
下载PDF
医学伦理的多元、通约及其他——《医学伦理学》序 被引量:1
6
作者 杜治政 《医学与哲学》 2003年第11期22-24,共3页
要重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研究 ,案例分析不能完全取代理论讲授。医学伦理学是多元的 ,许多伦理问题的答案可有多种选择。许多不同伦理思想之间不仅有其差异 ,同时又是相容和可通约的。我们在尊重伦理多元化的同时 ,还应致力于寻求人类共... 要重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研究 ,案例分析不能完全取代理论讲授。医学伦理学是多元的 ,许多伦理问题的答案可有多种选择。许多不同伦理思想之间不仅有其差异 ,同时又是相容和可通约的。我们在尊重伦理多元化的同时 ,还应致力于寻求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和全球伦理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伦理学 多元性 相容性 可通 道德准则
下载PDF
再读“翻译有机体”——《易经》和马克思主义的可通约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朝伟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0年第4期185-189,共5页
儒家"五经"之首《易经》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总源头,其深刻的"有机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诸多的可通约性。结合两者并符号学思想,可以尝试定义"翻译有机体",进而探讨演绎翻译哲学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 翻译有机体 《易经》 马克思主义 可通 符号学
下载PDF
量子混沌研究的复杂性、超耦合特征与超可通约性
8
作者 周守仁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5,16,共6页
量子混沌研究的复杂性、超耦合特征与超可通约性周守仁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关于混沌现象及其机制的研究,已发展到成为物理学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尽管在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都对经典混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经典混沌系统的量子力学行... 量子混沌研究的复杂性、超耦合特征与超可通约性周守仁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关于混沌现象及其机制的研究,已发展到成为物理学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尽管在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都对经典混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经典混沌系统的量子力学行为,量子不规则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 量子混沌 复杂性 超耦合特征 可通
下载PDF
论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可通约性”
9
作者 乔佩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3,共3页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可通约性"是指哲学家在研究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时,尽管研究的对象不同,运用的词汇不同,研究方法也不一样,但他们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发现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我们把这种殊途同归的研究...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可通约性"是指哲学家在研究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时,尽管研究的对象不同,运用的词汇不同,研究方法也不一样,但他们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发现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我们把这种殊途同归的研究过程叫做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可通约性"。并把它作为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联系的一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可通性”
下载PDF
技术型规范及其可通约性刍议
10
作者 芦文龙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00-104,共5页
技术要向更"为人"的方向发展,就应受特定规范的约束、指导。约束、指导技术发展的规范即技术型规范,可分为技术型技术规范和技术型社会规范两种。它们的内容、属性等决定了它们会对技术发展起到约束和指导作用,而技术的基本... 技术要向更"为人"的方向发展,就应受特定规范的约束、指导。约束、指导技术发展的规范即技术型规范,可分为技术型技术规范和技术型社会规范两种。它们的内容、属性等决定了它们会对技术发展起到约束和指导作用,而技术的基本特征也决定了技术应该受到技术型规范的约束和指导。两种技术型规范的可通约性体现在二者既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又是真善利美的统一,还是可行性与可接受性的统一。这三个方面关系密切,技术型规范只有遵循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才能达到真善利美的境界,进而才能实现可行性与可接受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型规范 技术型技术规范 技术型社会规范 可通
下载PDF
地图的可通约性与全球史的历史地理学方法
11
作者 潘晟 《深圳社会科学》 2021年第5期138-148,共11页
全球史研究面临着大量使用二手史料与原初史实不足的质疑,这就需要重新审视全球史的发展路径。这是一个宏大的问题域,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而通过第一手的地图史料,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拓展全球史,或许是一条值得特别期待的路。这是... 全球史研究面临着大量使用二手史料与原初史实不足的质疑,这就需要重新审视全球史的发展路径。这是一个宏大的问题域,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而通过第一手的地图史料,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拓展全球史,或许是一条值得特别期待的路。这是在于,地图作为一种图像集成,通过建立于各自文化基础上的图像语法,构成一种语言与生活共同体的整体历史地理空间。而它作为一种图像语言,其描述的共同体是可通感的景象,无论从自然语言的角度看,还是从人工语言的角度看,它都具有可通约性,即无需艰深训练,便可认知其描述的语言与生活共同体所属的历史地理。它所描绘的语言与生活共同体,既是地方历史地理进程的图像集合,也是世界历史地理进程的图像集合。这种集合有些属于已知的地方或世界图像,有些则是想象中的地方或世界图像,展现了不同的时空尺度、不同知识类型,以及不同要素的地方与世界。虽然地图的通约性存在着某些局限,但是通过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地图绘制技术,采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在同期地图的基础上展开全球史研究,至少在扩散与传播、范围与分布、区域特征与结构、环境史与社会空间等相关的论题上,地图作为第一手史料,具备有效性,可以为全球史创造原初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图 可通 历史地理学 全球史
下载PDF
异质性与可通约性:中西方“灵感说”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婧瑜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6-150,共5页
灵感是文艺创作的动力与源泉,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诗学中都曾出现过许多关于灵感问题的学说。西方以柏拉图的"迷狂说"、浪漫主义的"天才灵感论"为代表;中国则以陆机的"天机说"、刘勰的"神思论"... 灵感是文艺创作的动力与源泉,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诗学中都曾出现过许多关于灵感问题的学说。西方以柏拉图的"迷狂说"、浪漫主义的"天才灵感论"为代表;中国则以陆机的"天机说"、刘勰的"神思论"、严羽的"妙悟说"等影响较大。这些学说间颇多相通又有所不同,本文将在比较的视野中对中西方"灵感说"的兴发与流变、异质性与可通约性,文化根源及其差异等问题展开具体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感说 异质性 可通 中西比较
下载PDF
试论不可通约性的文化意义
13
作者 曲晓溪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32-34,共3页
不可通约性强调了价值理性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了从单一的科学理性到多样的价值理性的转变。一方面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是构成文化相对主义的一个哲学基础。另一方面,在文化中强调不可通约性也应当是相对的,文化间实现可通约在时间... 不可通约性强调了价值理性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了从单一的科学理性到多样的价值理性的转变。一方面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是构成文化相对主义的一个哲学基础。另一方面,在文化中强调不可通约性也应当是相对的,文化间实现可通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可能性。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深入对不可通约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的冲突 可通 可通
下载PDF
文章学视域下翻译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
14
作者 张鑫 张思洁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7-132,共6页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旨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翻译是不同文化中的语言观、世界观乃至文明观之间的互学互鉴。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传统翻译研究与实践与文章学之间具有理论系统方面的同构性、学术共...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旨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翻译是不同文化中的语言观、世界观乃至文明观之间的互学互鉴。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传统翻译研究与实践与文章学之间具有理论系统方面的同构性、学术共同体方面相当程度的可通约性。文章学中的作文之法及其文化价值,恰是翻译教学课程思政的思政要素之自然内容。将文章学中的真知灼见与翻译研究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价值体系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翻译研究 文章学 同构性 可通
下载PDF
开拓世界诗学的全新进路:中西融通的人本主义范式——以《中西语言、诗学、美学批评视域的融合》为例
15
作者 戴文静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9-28,共10页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西学者,认识到中西语言文化之殊的同时,正努力超越中西文学和美学比较研究中的二分法框架,尝试通过中西诗学间的深层对话,挖掘更多中西理论间的共通之处。秉持中西“大人文”观的顾明栋一直致力于中西语...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西学者,认识到中西语言文化之殊的同时,正努力超越中西文学和美学比较研究中的二分法框架,尝试通过中西诗学间的深层对话,挖掘更多中西理论间的共通之处。秉持中西“大人文”观的顾明栋一直致力于中西语言、诗学、美学批评视域的融合,在其新近出版的专著Fusion of Critical Horizon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Poetics,Aesthetics中,他将古今、中西的语言、诗学、美学理论置于世界诗学及全球美学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在对文化相对主义及其不可通约性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以古典美学观念重新阐释现代中西核心批评理论、美学观念及其实践,并指出中西研究范式必须摆脱传统对立或差异范式的桎梏,实现人本主义范式的转换。这一著作为开拓世界诗学提供了全新进路:只有采用融通中西的人本主义范式,才能超越中西二元对立,建构中西语言、诗学与美学对话的共通基础,揭示中西共质模因,实现中西鸿沟的跨越和世界诗学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诗学 中西融 人本主义 可通 阐释学
下载PDF
浅论文化心理学研究中沟通平台的构建
16
作者 尹训红 《创新》 2010年第4期94-96,共3页
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存在"不可通约",是因为研究者们囿于不同文化下的具体刺激所导致人们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而没有上升到刺激所具有的意义层面。而研究的"可通约性"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即:不同文化中具体刺... 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存在"不可通约",是因为研究者们囿于不同文化下的具体刺激所导致人们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而没有上升到刺激所具有的意义层面。而研究的"可通约性"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即:不同文化中具体刺激的、意义的、本质的、可对话交流的层面和表面的、可理解支持的层面。这为文化心理学研究中沟通平台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心理学 可通 可通
下载PDF
国共两党早期党章组织规约比较及其于新时代中共组织建设之意义
17
作者 陈殿林 徐来富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7,共7页
通约是文本比较的重要前提。国共两党早期党章中的组织规约,包括组织成员、组织架构、组织制度和组织纪律等规章束约,在文字表述的形式上和中心内容的实质上呈现出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的双重特质。比较国共两党早期党章的组织规约及各... 通约是文本比较的重要前提。国共两党早期党章中的组织规约,包括组织成员、组织架构、组织制度和组织纪律等规章束约,在文字表述的形式上和中心内容的实质上呈现出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的双重特质。比较国共两党早期党章的组织规约及各自的组织建设,有助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党员质量、基层组织、社会联动、严纪明法及监督震慑等方面治党管党,从而进一步夯实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战斗力、社会凝聚力、政治领导力与组织聚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共两党 早期党章 组织规 可通 可通 组织建设
下载PDF
小幸福与大境界——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人生艺术化的相异与相通
18
作者 刘黎黎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3年第7期17-19,共3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衣食无忧的现代都市人企图走出日常喧嚣、获得心灵自由的审美实践活动,与我国文人传统中的人生艺术化命题有着看似相似的理想。然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并没有给普罗大众的生活带来真正的诗意,它与传统的人生艺术化有...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衣食无忧的现代都市人企图走出日常喧嚣、获得心灵自由的审美实践活动,与我国文人传统中的人生艺术化命题有着看似相似的理想。然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并没有给普罗大众的生活带来真正的诗意,它与传统的人生艺术化有本质的差瓢绝大多数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热衷本质上是一种源于身份意识的媚俗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日常生活审美化毫无崇高追求,它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生艺术化仍具有可通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人生艺术化 幸福 审美实践活动 文人传统 心灵自由 身份意识 可通
下载PDF
论社会科学的两类研究范式——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青卫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16,共5页
自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地位,而社会科学相对遭到冷遇。在当代中国,这一现象往往表现为社会科学家在面对自然科学家时所呈现的集体失语状态。就知识结构层面而言,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文理分科所导致的大部... 自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地位,而社会科学相对遭到冷遇。在当代中国,这一现象往往表现为社会科学家在面对自然科学家时所呈现的集体失语状态。就知识结构层面而言,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文理分科所导致的大部分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懂自然科学所致;另一方面同样存在自然科学工作者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一局面的形成还有一个深层的哲学根源,那就是"主客二分"的认识模式长期主宰着人类思维方式所致。自然科学以自然物质现象为研究对象,强调主体对物质世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完整地体现了这一认识模式,因而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而社会科学因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研究主体的多样性,互为性,从而在这一认识框架下被边缘化。要重新确立社会科学的"科学"地位,必须冲破主客二元的认识模式,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存在可通约和不可通约的两种范式,也就是要看到社会科学与实证的自然科学之间的区别,让社会科学遵循自己的模式来处理自己的问题,摆脱唯科学主义的束缚甚至奴役,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来构建当代科学概念,这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主-客认知模式 可通约的 可通约的
下载PDF
可通约性与经济核算:评米塞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批判
20
作者 丁堡骏 夏鑫雨 《经济纵横》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19,共9页
米塞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可行性提出了著名的可通约性诘难:从“人的行动学”出发,米塞斯认为经济领域目的与手段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求经济行动具有可计算性,后者则要求经济产品具有可通约性,而货币是唯一可赋予产品以可通约性的交... 米塞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可行性提出了著名的可通约性诘难:从“人的行动学”出发,米塞斯认为经济领域目的与手段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求经济行动具有可计算性,后者则要求经济产品具有可通约性,而货币是唯一可赋予产品以可通约性的交换工具。米塞斯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扬弃货币的自由人联合体构想是不可行的。这种诘难陷入了商品拜物教的思维陷阱。在对价值规律的认识上,米塞斯将价值规律视为社会按比例分配劳动、节约劳动时间的唯一实现形式,从而错把货币核算视为最精确的核算方式。在对生产方式的理解上,米塞斯将资本主义视为永恒的生产方式,从而错把产品的可通约性视为社会组织生产的必要条件。在处理劳动与货币的关系时,米塞斯没有追问货币形式的起源,从而错把货币视为商品具有可通约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算论战 可通 主观价值论 商品拜物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