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重构造网孔机器上常数时间的最优异或算法及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许胤龙 陈国良 +1 位作者 陈龙斌 万颖瑜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5,共7页
逻辑异或和前缀异或是基本的逻辑运算 ,经常应用于各种算法中 .该文在规模为 N× N的可重构造网孔机器上提出了求 N个逻辑位的并行异或和并行前缀异或算法 ,其运行时间均为常数 .基于该并行异或算法 ,文中还提出了相同的模型下在常... 逻辑异或和前缀异或是基本的逻辑运算 ,经常应用于各种算法中 .该文在规模为 N× N的可重构造网孔机器上提出了求 N个逻辑位的并行异或和并行前缀异或算法 ,其运行时间均为常数 .基于该并行异或算法 ,文中还提出了相同的模型下在常数时间判定一给定点是否在 N条边构成的平面多边形中和判定一给定点是否在 N个平面构成的空间多面体中的并行算法 .就实质而言 ,这些算法都是相应问题的第一个处理器数为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重构造 网孔机器 常数时间 最优异或算法 并行算法 计算机
下载PDF
可重构造的网孔机器上的k-选择 被引量:1
2
作者 许胤龙 陈国良 万颖瑜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1069-1075,共7页
对于一个 m ×n(m ≤k)的列有序矩阵,文中在 n × n 可重构造的网孔机器上提出了一个并行 k选择算法,其时间复杂度为 O(log2m + logm log2 n+ log3 n),而对于一般的l元集,文中在相同... 对于一个 m ×n(m ≤k)的列有序矩阵,文中在 n × n 可重构造的网孔机器上提出了一个并行 k选择算法,其时间复杂度为 O(log2m + logm log2 n+ log3 n),而对于一般的l元集,文中在相同的模型下提出了一个时间复杂度为 O log2 ln + log ln log2 n+ log3n+ ln log ln 的并行 k选择算法.当时 l≥ O(nlog3n/log logn,该时间复杂度为 O ln log ln .特别地,当l= O(n1+ ε)(ε> 0 为常数),则时间复杂度为 O ln logn .此时达到的加速比为 n/lo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算法 k-选择 可重构造 网孔机器 计算机
下载PDF
可重构造网孔机器上简单多边形三角剖分的常数时间算法 被引量:1
3
作者 万颖瑜 陈国良 许胤龙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3-99,共7页
简单多边形的三角剖分是计算几何的基本问题之一 ,在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及有限元方法等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应用 .可重构造网孔机器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并行计算模型 ,由于其特有的灵活性 ,已经有很多领域的基本问题在这种模型... 简单多边形的三角剖分是计算几何的基本问题之一 ,在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及有限元方法等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应用 .可重构造网孔机器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并行计算模型 ,由于其特有的灵活性 ,已经有很多领域的基本问题在这种模型上得到了研究 .该文在这种结构上考虑了简单多边形的三角剖分问题 :提出了一个将简单多边形分解为特殊单调多边形的算法 ,并在规模为 n× n的可重构造网孔机器上实现了常数时间分解单调多边形为特殊单调多边形的并行算法 ,基于这个算法得到了一个 n× n的机器上常数时间三角剖分单调多边形的算法 ;将这些算法稍加推广 ,并使用稍多的处理器 ,得到了一个在规模为 n× n1 +ε(0 <ε<1为常数 )的可重构造网孔机器上三角剖分简单多边形的常数时间算法 .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而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剖分 简单多边形 单调多边形 并行算法 常数时间算法 可重构造网孔机器 计算机
下载PDF
可重构造网孔机器上k-近邻并行算法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建勇 许胤龙 陈龙斌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559-1564,共6页
最近邻问题是计算几何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 ,k 近邻是最近邻的扩展 ,它在VLSI设计、数据库检索、模式匹配以及图像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背景 对于点数为N的平面点集S ,在规模为N×N的可重构造网孔机器上 ,提出了时间复杂度为O(k... 最近邻问题是计算几何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 ,k 近邻是最近邻的扩展 ,它在VLSI设计、数据库检索、模式匹配以及图像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背景 对于点数为N的平面点集S ,在规模为N×N的可重构造网孔机器上 ,提出了时间复杂度为O(k)的求S中所有点k 近邻的并行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算法 K-近邻 可重构造网孔机器
下载PDF
A Techno-Economic Paradigm Perspective on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China's Strategies in Response
5
作者 黄群慧 贺俊 《China Economist》 2013年第2期4-17,共14页
Buil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git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 transforms large-scale assembly lines and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with fundamental modern ma... Buil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git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 transforms large-scale assembly lines and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with fundamental moder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and features personalized manufacturing, which is enabled by reconfigura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quick market response. It is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economic paradigms, imbedded in the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s. As this revolution deepens, it is likely that manufacturing and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would acquire new definitions. In addition, the resource foundation and factor structure, which are central to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 nation and an enterprise, would perhaps be reconfigured, hence rewriting the landscape of global industrial competition. Under this scenario, the "smiling curve '" which used to portray the economic features of the value chain, may change into a "silence curve" or even "sadness curve ". The catching- up pathway of latecomer countries, as predicted by the traditional 'flying geese model", is likely to be blocked, solidifying the division of"core and periphery countries" which is unfavorable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Industrial competition between countries would move from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upply chains to competition in industrial ecosystems, matdng system adaptability and dynamics the key to long-term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s an effort to embrace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meet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multi-facets competition" with developed industrial nations in various links of value chain, in the future China should make appropriate adjustments in its strategies for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upgrading, global competi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echno-economic paradigm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