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教士与台湾形象在美国之早期传播与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才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2-82,162,共11页
美国人最初获知有关台湾的信息,多来自欧洲之出版物,随之则为大量来华美国侨民之著述。西方来华传教士作为一个极为重要而又颇为特殊的群体,在华居住时间相对稳定,文化素养整体较高,谙熟中国语言文化。他们通过创办报刊、出版著作、举... 美国人最初获知有关台湾的信息,多来自欧洲之出版物,随之则为大量来华美国侨民之著述。西方来华传教士作为一个极为重要而又颇为特殊的群体,在华居住时间相对稳定,文化素养整体较高,谙熟中国语言文化。他们通过创办报刊、出版著作、举办演讲、邮寄书信等方式,大量向美国传递有关台湾的信息,对台湾形象在美国的早期传播与建构,厥功甚伟。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的西方人对台湾形象在美国的早期传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其目的则是希冀美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重视台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台湾形象 美国
下载PDF
《人民日报》奥运报道中的台湾形象分析(1984-2012) 被引量:2
2
作者 庄严 《文化与传播》 2014年第2期71-78,共8页
大陆报纸媒介中奥运报道建构下的台湾议题,已成为大陆媒介大型赛事报道中不可或缺的报道内容,起到了让大陆民众走进台湾,了解台湾体育及其社会发展的传播功效。本研究梳理了《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1984-2012年奥运会期间有关台湾议题... 大陆报纸媒介中奥运报道建构下的台湾议题,已成为大陆媒介大型赛事报道中不可或缺的报道内容,起到了让大陆民众走进台湾,了解台湾体育及其社会发展的传播功效。本研究梳理了《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1984-2012年奥运会期间有关台湾议题方面的报道,指出大陆媒介建构下的台湾形象呈现出:友善、多元、体育与政治议题时常交叉、通过奥运报道促进两岸和平、共享中华荣耀的传播图景。建议大陆媒介在今后的国际大型赛事报道中进一步挖掘和扩宽台湾体育报道的内容和质量,加大图片报道和体育人物、事件的报道深度,使更加全面、鲜活的台湾形象呈现在大陆受众面前,为搭建海峡两岸民众的相互认知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媒介 人民日报 奥运报道 台湾形象
下载PDF
1910年代赴台游记中的台湾形象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洪送胜 《闽台文化研究》 2021年第4期106-111,共6页
台湾自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迄1945年光复,与祖国分离了51年之久。割台之后,国人眼中的台湾形象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以1910年代福建三种赴台游记为考察对象,研究考察人员笔下呈现的台湾形象。这些台湾形象对... 台湾自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迄1945年光复,与祖国分离了51年之久。割台之后,国人眼中的台湾形象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以1910年代福建三种赴台游记为考察对象,研究考察人员笔下呈现的台湾形象。这些台湾形象对于我们认识特定历史时期台湾社会的发展状况、了解时人对于日据时期台湾的情感态度和认知程度、及进一步印证两岸割舍不断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赴台游记 台湾形象 故土 现代 殖民
下载PDF
日据时期日本作家台湾形象的相关性想象
4
作者 徐莉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9-95,共7页
自从1895年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后,随着日本殖民政策在台湾的推进,日本作家站在其个人和帝国权力的中心,怀着各异的心理与目的,对台湾展开了种种极具魅惑性的文学想象。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相关性想象。相关性想象的最大特点在于想象... 自从1895年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后,随着日本殖民政策在台湾的推进,日本作家站在其个人和帝国权力的中心,怀着各异的心理与目的,对台湾展开了种种极具魅惑性的文学想象。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相关性想象。相关性想象的最大特点在于想象主体依循相似性、相近性和相反性的想象原则,由一审美对象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审美对象。正是凭借着相关性想象,日本作家在其文学作品中,对日台两地的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进行了种种极具诱导性的联想,以期达到卑化、丑化、异化台湾及台湾人,炫耀、宣扬和美化殖民统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据时期日本作家 台湾形象 相似性想象 相近性想象 相反性想象
下载PDF
对张遵旭《台湾游记》中台湾形象的反思
5
作者 洪送胜 《福建史志》 2021年第6期32-37,共6页
1916年,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台北举办了台湾劝业共进会,广邀海内外人士前往参观。本文以福建代表团成员张遵旭撰写的《台湾游记》为研究对象,探讨日据时期大陆人眼中的台湾形象,深究其产生原因,并对其中呈现的"友善"的他者形象... 1916年,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台北举办了台湾劝业共进会,广邀海内外人士前往参观。本文以福建代表团成员张遵旭撰写的《台湾游记》为研究对象,探讨日据时期大陆人眼中的台湾形象,深究其产生原因,并对其中呈现的"友善"的他者形象进行批判反思,思考这一形象产生了怎样的偏离及其偏离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劝业共进会 台湾游记》 台湾形象
下载PDF
身份认同危机与台湾形象重塑——论21世纪初期的台湾电影 被引量:2
6
作者 孙慰川 贾斌武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6-109,共4页
2000—2004年,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认同边界的模糊和消解既加剧了台湾民众身份认同的危机,也为台湾提供了重建本土身份的可能性。这一时期的台湾电影通过对青春、自然与地方感的强调,在银幕上初步建构了一个崭新的台湾形象。该时期的台... 2000—2004年,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认同边界的模糊和消解既加剧了台湾民众身份认同的危机,也为台湾提供了重建本土身份的可能性。这一时期的台湾电影通过对青春、自然与地方感的强调,在银幕上初步建构了一个崭新的台湾形象。该时期的台湾电影也为短短几年之后台湾电影的复兴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身份认同 台湾形象 全球本土化
原文传递
“福摩萨情结”与台湾形象建构--《中国丛报》台湾论述解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吴义雄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66,160,共15页
鸦片战争前后,基督教传教士在华发行的《中国丛报》,发表了关于台湾的系列文章和报道,为西方读者建构了台湾的形象,体现了西方在荷兰人"失去"台岛后依然长期存在的"福摩萨情结"。这些文章和报道就台湾的历史与现状... 鸦片战争前后,基督教传教士在华发行的《中国丛报》,发表了关于台湾的系列文章和报道,为西方读者建构了台湾的形象,体现了西方在荷兰人"失去"台岛后依然长期存在的"福摩萨情结"。这些文章和报道就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提供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信息,但都坚持殖民扩张时代西人关于台湾历史的观念和认识,试图否认台岛与大陆之间日益密切的联系。该刊主要运用反映西人观点的西文文献,对中文文献的运用与解读服从于作者的论述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摩萨情结 台湾形象 中国丛报传教士 蓝鼎元
原文传递
中国台湾中学地理教科书中的中国台湾形象塑造与变迁(2000—2020) 被引量:1
8
作者 周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00-106,共7页
作为形塑中国台湾青少年空间认同的重要手段,中国台湾中学地理教科书中的中国台湾形象在2000年以来得到强力塑造并发生明显变迁。在空间想象上,中国台湾由“两蒋”时期的“边陲”转变为指代“我国”全域范围的地理实体,“去中国化”意... 作为形塑中国台湾青少年空间认同的重要手段,中国台湾中学地理教科书中的中国台湾形象在2000年以来得到强力塑造并发生明显变迁。在空间想象上,中国台湾由“两蒋”时期的“边陲”转变为指代“我国”全域范围的地理实体,“去中国化”意图明显;在文化身份上,地理教科书由对“新住民”的客观叙述转向对中国台湾少数民族身份的大肆强调,借此淡化中华文化的影响而凸显所谓的“中国台湾文化主体性”;在情感立场上,教科书由早期的相对客观转向有意美化,中国台湾被塑造成具有地理特性且有吸引力的区域。此举使中国台湾青少年的“本土”依恋与认同被强化、国家认同被改造,将严重影响两岸和平统一进程,需要高度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科书 中国台湾形象 国家认同 地理认同
原文传递
大陆媒介建构下的台湾体育形象研究——以《人民日报》奥运报道为例(1984-2012) 被引量:1
9
作者 庄严 信莉丽 《东南传播》 2014年第6期37-40,共4页
大陆报纸媒介奥运报道建构下的台湾议题,已成为大陆媒介大型赛事报道中不可或缺的报道内容,起到了让大陆民众走进台湾,了解台湾体育及其社会发展的传播功效。本研究梳理了《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1984—2012年奥运会期间有关台湾议题... 大陆报纸媒介奥运报道建构下的台湾议题,已成为大陆媒介大型赛事报道中不可或缺的报道内容,起到了让大陆民众走进台湾,了解台湾体育及其社会发展的传播功效。本研究梳理了《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1984—2012年奥运会期间有关台湾议题方面的报道,指出大陆媒介建构下的台湾形象呈现出:友善、多元、体育与政治议题时常交叉、通过奥运报道促进两岸和平、共享中华荣耀的传播图景。建议大陆媒介在今后的国际大型赛事报道中进一步挖掘和扩宽台湾体育报道的内容和质量,加大图片报道和体育人物、事件的报道深度,使更加全面、鲜活的台湾形象呈现在大陆受众面前,为搭建海峡两岸民众的相互认知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媒介 人民日报 奥运报道 台湾形象
下载PDF
社会历史变迁下的台湾电影女性形象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清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6年第3期92-98,共7页
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电影中各个阶段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和解剖,指出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发展变化是和整个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并进而指出,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不失为台湾历史珍贵的集体影象记忆。
关键词 台湾电影女性形象 社会历史变迁 电影奇观 新电影 后工业时代
下载PDF
当下台湾电影中的自然、黑帮与音乐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林侠 周露霞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75-80,共6页
近年来台湾电影折射出的"台湾精神"已然发生了微妙但明显的变化,不再强调大陆作为自我镜像,体现出自由与放松的气质。这一方面说明了两岸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对抗式冷战思维的弱化与消失,但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地显示了大陆在... 近年来台湾电影折射出的"台湾精神"已然发生了微妙但明显的变化,不再强调大陆作为自我镜像,体现出自由与放松的气质。这一方面说明了两岸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对抗式冷战思维的弱化与消失,但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地显示了大陆在塑造台湾形象与身份方面失去了重要功能。台湾通过发掘自身的地域/自然、本土历史/黑帮以及现代性/摇滚音乐等等文化资源,用以凝聚自我意识及其身份认同。台湾电影在塑造自身形象时的蛛丝马迹,都程度不同地具有某种微观政治学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台湾形象 自然 黑帮 摇滚音乐
下载PDF
两岸新闻交流之使命——互构两岸真实形象 被引量:2
12
作者 翁崇闽 《东南传播》 2009年第6期161-163,共3页
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两岸新闻交流的发展方向,而两岸新闻交流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润滑剂"的功能,提供了可以让两岸进行正常交流互动的机制。未来两岸如何通过新闻交流、通过媒体对两岸形象(台湾形象、大陆形象)... 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两岸新闻交流的发展方向,而两岸新闻交流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润滑剂"的功能,提供了可以让两岸进行正常交流互动的机制。未来两岸如何通过新闻交流、通过媒体对两岸形象(台湾形象、大陆形象)的完整、真实和准确的塑造与呈现来沟通两岸、寻求两岸彼此认同、建立彼此好感,发挥媒体良性作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新闻交流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历史使命。本文就此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和实务层面提出了互构两岸真实形象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新闻交流 台湾形象 大陆形象 互构真实形象
下载PDF
国际新闻编译的选择方法——以《参考消息》的涉台报道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崔力文 《新闻世界》 2010年第12期94-95,共2页
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参考消息》的涉台报道是怎么塑造台湾形象的,力图对《参考消息》的报道框架有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 《参考消息》 报道框架台湾形象
下载PDF
近代西方人赴台动机及在台生活状况研究
14
作者 卞梁 连晨曦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7期24-27,共4页
近代赴台西方人虽将台湾形象呈现给西方,但其自身在台生活情况却较为艰辛。他们除需克服在台衣食住行方面的诸多不便外,还需面对恶劣的天气环境及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然而,长期的思想观念差异及欧洲中心主义文化观,使西方人将赴台调查... 近代赴台西方人虽将台湾形象呈现给西方,但其自身在台生活情况却较为艰辛。他们除需克服在台衣食住行方面的诸多不便外,还需面对恶劣的天气环境及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然而,长期的思想观念差异及欧洲中心主义文化观,使西方人将赴台调查作为一种非理智化的使命,并获得当时西方教育体系的加持。此外,台湾独特的战略地位也成为推进这一趋势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人 台湾形象 中西文化观
下载PDF
论“法理台独”的“国际法形态” 被引量:3
15
作者 段磊 邓玉凡 《台湾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1,共12页
“法理台独”的“国际法形态”是台湾当局借助“条约”和具有“准条约”性质的“非官方协定”等规范形式,为其破坏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法效力,臆造“台湾国家形象”的各类活动的总称。“国际法形态”的发展历程可分为1949年至20世纪90年... “法理台独”的“国际法形态”是台湾当局借助“条约”和具有“准条约”性质的“非官方协定”等规范形式,为其破坏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法效力,臆造“台湾国家形象”的各类活动的总称。“国际法形态”的发展历程可分为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前的前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的起始阶段和2008年至今的发展阶段。在前导阶段,台湾地区当局形成的“正式外交关系”和“实质关系”的并行模式为后续“国际法形态”的起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存策略”和“政治印象”;在起始阶段,台湾地区当局放弃一中原则,在相关规范中不再反对“双重承认”,转而谋求凸显台湾的“国家属性”;在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国际和两岸形势,台湾地区当局推动“国际法形态”的重点转向树立“台湾国家形象”、深化“实质关系”、以“域内法”弥补“国际法”不足等方面。总结其变化趋势可知,围绕“存在证成”这一逻辑主轴,台湾地区当局先后采取“中国代表权”“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三种博弈策略。可以预计,台湾地区当局未来可能采取“以实补名”“超越主权”“以小博大”等策略,继续推进“国际法形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理台独” “国际法形态” 台湾国家形象 一个中国原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