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美学研究一瞥
1
作者 尹世明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4-56,共3页
台湾地区美学研究,有宣传全盘西化的资产阶级观点,也有宣传民族虚无主义的谬论,但从总体上看,承认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五四"新文化的优良传统,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整理与发掘中华美学遗产,构建新的美学体系是其主流。
关键词 台湾美学研究 《文艺美学 《美与生活》 美学
下载PDF
朱光潜美学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春娟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7-91,共5页
朱光潜作为现代中国美学里程碑式的人物,深刻影响了中国台湾地区美学的发展。朱光潜被誉为台湾美学的播种者与开拓者,他的美学著作在台湾大量传播,引导了台湾学者研究美学的思维框架。台湾学者高度肯定了朱光潜引入西方美学,以及建构现... 朱光潜作为现代中国美学里程碑式的人物,深刻影响了中国台湾地区美学的发展。朱光潜被誉为台湾美学的播种者与开拓者,他的美学著作在台湾大量传播,引导了台湾学者研究美学的思维框架。台湾学者高度肯定了朱光潜引入西方美学,以及建构现代中国美学方面的贡献,对他的文艺心理学、诗论、美感分析等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借鉴,这些成果直接促成了台湾心理学美学流派的形成,促进了台湾人文美学的发展。但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台湾美学无法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深入理解朱光潜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朱光潜晚期思想的重要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台湾美学与朱光潜美学的深度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台湾美学 心理学美学
下载PDF
美学在台湾 被引量:1
3
作者 龚鹏程 《衡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6,共6页
一台湾的美学研究既未遭压抑,也不特别激扬。专业的美学家虽不甚多,成绩却有可观之处。首先是对大陆美学的承继。1980 年曹日昌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出版,给美学和文艺理论工作者从心理学角度进一步探讨美的问题提供了当时最有影响的心... 一台湾的美学研究既未遭压抑,也不特别激扬。专业的美学家虽不甚多,成绩却有可观之处。首先是对大陆美学的承继。1980 年曹日昌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出版,给美学和文艺理论工作者从心理学角度进一步探讨美的问题提供了当时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的依据。从此,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得以复苏。九所院校编写的教材《心理学》及其他各师范学院校编写的心理学教材陆续出版发行,都给审美心理学及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拓展准备了理论的条件和相关的美学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美学 唐君毅 牟宗三 徐复观 高友工 柯庆明 方东美 史作柽
下载PDF
1974年台湾留美学生“保沙运动”述论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玉国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2年第6期64-73,共10页
1974年,为抗议菲律宾、越南西贡政权侵占中国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台湾留美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保沙运动"。"保沙运动"期间,留学生创办杂志刊物、举办座谈会、宣传西沙和南沙的地理和历史、成立保沙组织、发动游... 1974年,为抗议菲律宾、越南西贡政权侵占中国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台湾留美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保沙运动"。"保沙运动"期间,留学生创办杂志刊物、举办座谈会、宣传西沙和南沙的地理和历史、成立保沙组织、发动游行示威,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沙运动"和保钓运动一样,都是海外留学生自发的爱国运动,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都为中国统一运动作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美学 "保沙运动" 西沙群岛 南沙群岛 保钓运动
下载PDF
“海外五四运动”的精神屐履:左翼保钓台湾留美学生文学叙事
5
作者 常彬 邵海伦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30,共12页
左翼保钓台湾留美学生文学叙事存在三重主题:土地心结、理想动摇、价值确认。反复出现的土地意象与中国形象相互重合,寄托着保钓运动兴起的爱国初衷;对文革真相的探寻记录下保钓分子理想动摇的片刻,传递大洋彼岸的历史反思;保钓运动精... 左翼保钓台湾留美学生文学叙事存在三重主题:土地心结、理想动摇、价值确认。反复出现的土地意象与中国形象相互重合,寄托着保钓运动兴起的爱国初衷;对文革真相的探寻记录下保钓分子理想动摇的片刻,传递大洋彼岸的历史反思;保钓运动精神不灭的价值肯定,承载着保钓分子对理想的再次确认。以文学钩沉心灵,窥探精英们的心迹,解剖败退症结,追踪亲历者烟云过后的岁月沧桑,反驳保钓运动彻底失败的幻灭言论,肯定保钓运动对个人和历史产生的正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美学 左翼保钓 精神屐履 祖国认同
下载PDF
光影的味道:“新电影运动”以后的台湾电影美学
6
作者 蓝凡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33-38,共6页
"新电影运动"以后的台湾电影美学,是一种在"新电影运动"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视觉追求和新视觉风格,是一种复兴"中国文化精神"的美学。"新电影运动"以后台湾电影美学追寻的是一种光影的味道,也... "新电影运动"以后的台湾电影美学,是一种在"新电影运动"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视觉追求和新视觉风格,是一种复兴"中国文化精神"的美学。"新电影运动"以后台湾电影美学追寻的是一种光影的味道,也就是深刻在其中的一种民族传统的味道。"新电影运动"以后的台湾电影美学,是寻根的美学,也是传承的美学,更是深具华夏传统滋味的美学。台湾电影的这种"光影味道"美学,其特点主要在于其对台湾本土文化的挖掘、重释和对"浮世"平淡哲学的追寻。"新电影运动"以后的台湾电影,因应了岛内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淡化了"新浪潮"时期太过偏颇的个人色彩与倾向,将美学营造功夫主要放在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的建构上,创造了台湾电影的新美学——台湾电影的味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电影运动 台湾电影美学 中国文化精神 新视觉追求 新视觉风格
下载PDF
1970年代初台湾留美学生保钓运动与新中国认同述论
7
作者 王玉国 《台湾历史研究》 2016年第2期108-120,共13页
1970年代初,台湾留美学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与主权。台湾当局对钓鱼岛的态度软弱,让台湾留美学生开始认同新中国,布朗大学会议通过决议,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代表中国的政府。中美关系缓和后,知名华... 1970年代初,台湾留美学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与主权。台湾当局对钓鱼岛的态度软弱,让台湾留美学生开始认同新中国,布朗大学会议通过决议,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代表中国的政府。中美关系缓和后,知名华裔学者和台湾留美学生归国参观,重新认识新中国,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新中国取得成就的认识与赞扬,更加深了台湾留美学生对新中国的认同。台湾留美学生对新中国的认识/认同,经历了由保钓运动的感性认 识到归国之旅的理性认同的过程。国家认同包括“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台湾留美学生只是转变制度认同,不能将“制度认同”简单等同于“国家认同”,认为台湾留美学生转变了“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美学 保钓运动 新中国认同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留美学生保钓运动研究
8
作者 刘玉山 《八桂侨刊》 2012年第3期45-50,共6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留美学生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期间中国留美学生为保卫我国神圣领土钓鱼台列屿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从保钓运动发生的原因和经过对此一运动做了论述,不足之处,尚祈同人指教。
关键词 1970年代 台湾美学 钓鱼岛 保钓运动
下载PDF
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留美学生的一次“思想运动”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玉山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94-98,共5页
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留美学生的思想由50年代至60年代的"迷惘"、"失落"夹杂着"乡愁"、"流亡"心态转变成了冲破象牙塔的束缚,关注社会现实,政治意识明显提高。这一转变的背景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留美学生的思想由50年代至60年代的"迷惘"、"失落"夹杂着"乡愁"、"流亡"心态转变成了冲破象牙塔的束缚,关注社会现实,政治意识明显提高。这一转变的背景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美大国关系的改善、台湾的"外交巨变"及保钓运动的发生。一部分台湾留美学生在思想自我改造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中国产生了认同,进而在美国展开了这种认同后的实践,如服务侨社、话剧演出等,最终的目的都是在美国华人社会宣传社会主义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美学 保钓运动 思想改造 认同
原文传递
民众参与的历史建筑周边环境营造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光宗 《新建筑》 2015年第3期14-19,共6页
城市的治理需要建筑专业者与民众一同介入。特别是在具有历史氛围的地区,建筑师除应将历史建筑加以修复外,对历史建筑周边环境也应予以考虑,以使整体的历史氛围扩散至整个街区。中原大学建筑系团队长期以来驻地在台湾新竹县竹东镇,除了... 城市的治理需要建筑专业者与民众一同介入。特别是在具有历史氛围的地区,建筑师除应将历史建筑加以修复外,对历史建筑周边环境也应予以考虑,以使整体的历史氛围扩散至整个街区。中原大学建筑系团队长期以来驻地在台湾新竹县竹东镇,除了对该街区进行规划设计外,藉由"社区营造"及"民众参与"的程序与方法,带动居民进行自主性的自家环境营造,最终使萧如松艺术园区与周边环境融合为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建筑周边环境 民众参与 社区营造 萧如松艺术园区 竹东 台湾生活美学运动计划
下载PDF
When Mulan meets Romeo: Cultural impact upon the dating scripts,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in their cross-cultural romantic relationships
11
作者 Chin-Chung (Joy) Chao Dexin Tian Louisa Ha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09年第8期50-65,共16页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ultural impact upon the dating scripts,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in their cross-cultural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en same-culture and t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ultural impact upon the dating scripts,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in their cross-cultural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en same-culture and ten cross-culture couples participated in the retrospective account interviews. Reconfirming the prevalent quantitative research findings that the American participants tend to begin dating at a younger age and change dating partners more frequently, this qualitative study finds that most of the American and Taiwan Residents participants perceived their dating and cross-cultural romantic relationships seriously by demonstrating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consistent support in the face of language difficulties, cultural confusions, and social obsta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impact dating scripts PERCEPTIONS BEHAVIORS cross-cultural romantic relationship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