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型:从写实传统到现代主义——论1960至70年代台湾话剧的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胡星亮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5年第2期83-91,共9页
台湾话剧从写实传统向现代主义转型是在1960年代后半期及70年代。姚一苇等戏剧家为了真实深刻地描写现实和表现人,为了给已呈衰颓迹象的台湾话剧注入活力,借鉴西方现代派戏剧并融合民族戏曲传统去求新求变,推动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 台湾话剧 写实传统 现代主义 借鉴/创新
下载PDF
“寻找”,台湾话剧的一种潜在意识——以《邮差》和《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于晓楠 《戏剧之家》 2011年第1期22-23,55,共3页
台湾的话剧作品里,艺术家们会把"寻找"的意识不动声色地融入到话剧作品中,"寻找"是人类千万次不断重复的动作,也是因为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特殊关系,让台湾的文学艺术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着对各种人生真谛... 台湾的话剧作品里,艺术家们会把"寻找"的意识不动声色地融入到话剧作品中,"寻找"是人类千万次不断重复的动作,也是因为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特殊关系,让台湾的文学艺术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着对各种人生真谛的"寻觅",这也就成为台湾戏剧艺术家内心深处蠢蠢欲动的潜在意识。本文将以《邮差》和《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两部作品为例,初步探寻蕴藏在台湾话剧中那股叫做"寻找"的潜在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找 台湾话剧 邮差 在那遥远的星球 一粒沙
下载PDF
论1960年代台湾话剧的“荒诞剧”艺术手法
3
作者 赵得昌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52-58,共7页
经由考察马森与姚一苇1960年代话剧里"荒诞剧"艺术手法,了解台湾剧作者如何接纳"荒诞剧"。他们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舞台形象、表现手法方面,都有着与荒诞剧相像的地方。这种艺术表现突破了过去写实或... 经由考察马森与姚一苇1960年代话剧里"荒诞剧"艺术手法,了解台湾剧作者如何接纳"荒诞剧"。他们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舞台形象、表现手法方面,都有着与荒诞剧相像的地方。这种艺术表现突破了过去写实或拟写实的剧作,丰富了台湾剧坛的生命力,成为台湾话剧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台湾话剧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还对70年代以后台湾话剧的舞台观念与演剧实践的变革产生了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森 姚一苇 1960年代 荒诞剧 台湾话剧
下载PDF
台湾地区百年话剧中的民族寓言
4
作者 梁燕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93,共13页
民族寓言是民族叙事的一种独特形式,台湾地区百年话剧的民族寓言包括原型叙事、历史叙事和乌托邦叙事等。原型叙事作为文化记忆与集体潜意识的民族寓言,体现在《琴韵千秋》《楚汉风云》《和氏璧》等剧目中,知音、君子、英雄等“原型”... 民族寓言是民族叙事的一种独特形式,台湾地区百年话剧的民族寓言包括原型叙事、历史叙事和乌托邦叙事等。原型叙事作为文化记忆与集体潜意识的民族寓言,体现在《琴韵千秋》《楚汉风云》《和氏璧》等剧目中,知音、君子、英雄等“原型”意象隐藏着文化特质和人格,以新型话剧形式,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文化精魂。历史叙事作为历史记忆与现代转型的民族寓言,体现在《国姓爷》《阉鸡》《胜利进行曲》《光复进行曲》《牛犁分家》等剧目中,以个人和家庭的故事展现台湾地区人民在荷占和日据时期集体的反抗斗争和后殖民论述,也展现台湾地区人民和祖国血脉相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乌托邦叙事作为社会理想与现实指涉的民族寓言,体现在《猪八戒做和尚》《武陵人》《暗恋桃花源》等剧目中,“桃花源”作为中国人理想世界的象征,在台湾地区剧场重生,创造乌托邦叙事的民族寓言。民族寓言使台湾地区话剧激活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蕴含集体无意识能量,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理想色彩和艺术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话剧 民族寓言 原型叙事 历史叙事 乌托邦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