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余震区--嘉义地区地震的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5
1
作者 郑秀芬 陈朝辉 张春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9-157,共9页
本文利用台湾中央气象局布设的嘉义台CHY、民雄台CHN2和义竹台CHN8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波形互相关的SAM分析方法(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对发生在1999年9月20日台湾集集大地震(MW7.6)余震区的嘉义ML6.4和ML6.0级地震的震前序列,... 本文利用台湾中央气象局布设的嘉义台CHY、民雄台CHN2和义竹台CHN8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波形互相关的SAM分析方法(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对发生在1999年9月20日台湾集集大地震(MW7.6)余震区的嘉义ML6.4和ML6.0级地震的震前序列,开展了长达22个月的大震前近场源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应力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大致近东西向,与嘉义地区最大主压应力场的方向一致,表明该区的各向异性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剪切波分裂参数——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时间延迟随时间的变化,我们认为,临震期慢剪切波时间延迟的快速下降和快剪切波偏振方向90°跳跃事件的频繁发生,可以作为临震期大震应力预测的前兆指标.近场源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在揭示震源区应力变化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集集地震 余震区 嘉义地震 地震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应力预测前兆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 慢剪切波时间延迟
下载PDF
台湾集集地震近场地震动的上盘效应 被引量:75
2
作者 俞言祥 高孟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15-621,共7页
1999年 9月 2 1日 (当地时间 )台湾集集 7.6级地震是一个逆断层型地震 .用回归分析法对台湾集集地震的加速度峰值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了这次地震的水平与垂直向的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 .从残差分布上看 ,位于断层上盘和下盘上的加速度峰值... 1999年 9月 2 1日 (当地时间 )台湾集集 7.6级地震是一个逆断层型地震 .用回归分析法对台湾集集地震的加速度峰值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了这次地震的水平与垂直向的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 .从残差分布上看 ,位于断层上盘和下盘上的加速度峰值与从衰减关系所得到的结果相比存在不同的系统偏差 ,断层上盘地表的加速度峰值较高 ,而下盘地表的加速度峰值较低 .从这次地震的加速度峰值分布等值线图上也可以看出 ,加速度峰值的分布相对于断层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 ,上盘衰减较慢而下盘衰减较快 .在近断层强地面运动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设定地震研究与震害预测等工作中 ,应考虑可能地震的震源机制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集集地震 地震 断层 上盘效应 地震动衰减关系 加速度 位移 反应谱
下载PDF
基于台湾集集地震的结构滞回耗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翟长海 谢礼立 吴知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2,共4页
基于能量概念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能更清楚地揭示结构在地震动下的破坏机制,而滞回耗能被认为是最具工程意义的能量指标,是衡量结构塑性累积损伤的重要参数.利用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1999年集集地震记录到的大量地震动研究了抗震结构... 基于能量概念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能更清楚地揭示结构在地震动下的破坏机制,而滞回耗能被认为是最具工程意义的能量指标,是衡量结构塑性累积损伤的重要参数.利用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1999年集集地震记录到的大量地震动研究了抗震结构滞回耗能的特性,讨论了结构自振周期、阻尼比、场地条件、结构的恢复力模型等因素对抗震结构滞回耗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场地条件、抗震结构的延性水平、周期、阻尼均是影响抗震结构滞回耗能的重要因素,而结构恢复力模型对滞回耗能的影响则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回耗能 台湾集集地震 基于能量概念的抗震设计 中国 台湾
下载PDF
基于Doris的台湾集集地震同震位移场计算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磊 伍吉仓 +1 位作者 陈艳玲 肖枫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24,共7页
基于公共开源软件Doris,利用三轨差分的DInSAR方法获取了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地震的同震位移场。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有效的辅助解缠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利用统计费用网络流算法解缠时低相干系数像素的误差传播问题,使解缠精度... 基于公共开源软件Doris,利用三轨差分的DInSAR方法获取了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地震的同震位移场。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有效的辅助解缠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利用统计费用网络流算法解缠时低相干系数像素的误差传播问题,使解缠精度得到一定改善,解缠速度显著提高。系统分析了干涉图中包含的误差,并利用GPS观测数据对轨道误差进行了改正。最终得到的斜距方向的同震位移场与GPS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台湾集集地震 干涉图 解缠 位移场
下载PDF
用sPn震相测定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地震震源深度 被引量:1
5
作者 杨贵 洪星 《福建地震》 2005年第4期7-9,共3页
本文采用双层地壳结构的sPn-Pn时差方程,结合华南地区地壳速度模型,得出测算震源深度的方程;根据sPn震相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利用台网的优势,多台记录对比,正确识别sPn震相,依此测算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地震的震源深度。
关键词 SPN震相 台湾集集地震 震源深度
下载PDF
逆冲型地震强地面运动特性的研究——以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黄蓓 《国际地震动态》 2015年第8期47-48,共2页
相对于走滑型和正断型地震,逆冲型地震具有更强的地表作用,相应的潜在地震灾害也严重得多。具有极大破坏性的逆冲型大地震一般发生于大洋板块的俯冲边界或大陆碰撞边界,而罕见于陆内构造环境。作为特例,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和2... 相对于走滑型和正断型地震,逆冲型地震具有更强的地表作用,相应的潜在地震灾害也严重得多。具有极大破坏性的逆冲型大地震一般发生于大洋板块的俯冲边界或大陆碰撞边界,而罕见于陆内构造环境。作为特例,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均发生于陆内逆断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集集地震 运动特性 逆冲 汶川 地面 地震灾害 大陆碰撞 大洋板块
下载PDF
台湾集集地震震源区地壳各向异性初探
7
作者 太龄雪 高原 +2 位作者 马国凤 李恩慈 石玉涛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11期17-17,共1页
利用剪切波分裂可以研究地壳介质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研究表明,复杂地质构造会造成剪切波偏振方向的不同。剪切波分裂特性对地壳应力场的微小变化所引起的地壳岩石裂隙图像的变化非常敏感,由于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反映了地震台站下方地... 利用剪切波分裂可以研究地壳介质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研究表明,复杂地质构造会造成剪切波偏振方向的不同。剪切波分裂特性对地壳应力场的微小变化所引起的地壳岩石裂隙图像的变化非常敏感,由于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反映了地震台站下方地壳的主压应力的方向,因而可以用来研究地壳应力场特征。利用天然地震作为信号源得到的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可以显示出应力场与地壳裂隙结构的动态变化,这个特征对于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集集地震 地震各向异性 地壳介质 震源区 剪切波分裂 地壳应力场 应力场特征 复杂地质构造
下载PDF
为什么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的同震滑移在破裂平面上表现为向西北方向增大? 被引量:1
8
作者 R. Cattin A. Loevenbruck +2 位作者 X. Le Pichon 李岩峰(译) 吴建平(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05年第4期58-70,共13页
1999年集集地震使台湾中西部褶皱逆冲带内的车笼铺逆序逆断层(简称CTF 断层)发生了破裂。该破裂的一个重要特征为:计算出的滑移量自车笼铺断层的底部至近地表,沿板块自南东向北西会聚方向,呈现由小到大接近线性增加的趋势。根据长周期... 1999年集集地震使台湾中西部褶皱逆冲带内的车笼铺逆序逆断层(简称CTF 断层)发生了破裂。该破裂的一个重要特征为:计算出的滑移量自车笼铺断层的底部至近地表,沿板块自南东向北西会聚方向,呈现由小到大接近线性增加的趋势。根据长周期和地震周期两个不同时间尺度上应力和位移的研究结果,对同震滑移分布规律的成因给出了一个新的解释模式。在最近的0.5百万年内,造山带前缘的聚合速率被前锋带3 条主要的逆断层——彰化断层(简称Ch.F断层)、车笼铺断层和双塘断层(简称Sh.F断层)——来调节。根据先前已发表的平衡地质剖面研究成果,我们估算了彰化断层和车笼铺断层分布调节5%~30%、30%~50%造山带前缘长周期的滑移量。上述长期聚合速率的差异以及震间和震后位移模拟结果表明,车笼铺断层与震间应力载荷方向斜交和彰化断层、车笼铺断层深部递增的无震蠕变,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着同震滑移独特的线性分布特征。许多早期对滑移量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的解释主要考虑到了物质属性、软弱层的滑动作用、场地效应、断层几何学以及地震波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至于各因素对滑移量分布特征的影响程度仍不太清楚。考虑到车笼铺断层倾角的影响,采用了应力集中区的动力学模型来解释同震滑移的总体分布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的研究表明集集地震前应力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可能对同震滑移的分布起到重要的作用。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表明,历史大地震不能够解释应力分布的不均。根据我们的研究方法,认为 Oglesby和Day(2001)提出的车笼铺断层北面存在一高应力集中区,反映了因车笼铺断层斜交引起的震间耦合在纬向上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集集地震 滑移量 破裂 应力中区 不均匀分布 增大 北方 平面 平衡地质剖面
下载PDF
台湾集集地震灾后农村小区重建之比较研究——涩水、桃米及龙安小区 被引量:2
9
作者 邵珮君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2008年第4期62-65,共4页
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造成2200多人罹难.近十万户建筑物全、半倒塌,灾情以南投县及台中县等农业大县最为严重。921集集地震除了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害之外,亦迫使农村小区必须提前正视日益衰退的农村经济及... 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造成2200多人罹难.近十万户建筑物全、半倒塌,灾情以南投县及台中县等农业大县最为严重。921集集地震除了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害之外,亦迫使农村小区必须提前正视日益衰退的农村经济及生活机能贫乏的问题,居民亦须背负沉重的住宅重建重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集集地震 农村经济 小区 灾后 强烈地震 生命财产
下载PDF
台湾集集地震对福州小震群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分析
10
作者 董非非 袁丽文 邓辉 《华南地震》 2022年第4期54-59,共6页
根据库仑破裂准则,采用离散波数法计算了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对福州M_(L)3.8级地震的动态库仑应力变化影响,结果显示:震后105.1 s、114.51 s、116.08 s以及127.84 s时应力变化值超过了触发阈值,116.08 s时达到最大值约为0.74 MPa,... 根据库仑破裂准则,采用离散波数法计算了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对福州M_(L)3.8级地震的动态库仑应力变化影响,结果显示:震后105.1 s、114.51 s、116.08 s以及127.84 s时应力变化值超过了触发阈值,116.08 s时达到最大值约为0.74 MPa,说明台湾集集7.6级地震能够动态应力触发福州M_(L)3.8地震。此外根据台湾集集7.6级地震发生后不同时刻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场传播图可看出,其最大余震的发生可能受到了台湾集集7.6级地震的动态和静态触发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7.6级地震 福州M_(L)3.8级地震 东南沿海东部地区 动态库仑破裂应力
下载PDF
台湾集集921地震地壳形变的简介与讨论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云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2期59-63,共5页
台湾集集 92 1地震是 2 0世纪末发生在我国的一次影响很大的地震。地震发生一年后 ,笔者有幸考察了地震现场。本文展示部分地震遗迹照片和收集到的 GPS观测资料 ,分析讨论了这次地震的震前震后地壳形变特征。
关键词 台湾921地震 GPS 地壳形变 地震遗迹 地震前兆
下载PDF
中国强震发生带地震构造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玶 黄广思 杨美娥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45-256,共12页
强震发生带是指全新世 (约 1.2万年 )以来发生过和将来还会发生M≥ 6级地震的地带。中国强震发生带的动力源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向NNE的顶撞作用 ,而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则次之。板块、断块及锒嵌其间的缝合线、深大断裂带 ,组成了窗棂结构 ... 强震发生带是指全新世 (约 1.2万年 )以来发生过和将来还会发生M≥ 6级地震的地带。中国强震发生带的动力源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向NNE的顶撞作用 ,而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则次之。板块、断块及锒嵌其间的缝合线、深大断裂带 ,组成了窗棂结构 ,受力时“窗棂”(缝合线、深大断裂 )发生错动 ,而“窗”(板块、断块 )的内部则相对稳定。第四纪以来 ,以我国西南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为例 ,在Q1、Q2 时期因断裂带作左旋扭动 ,在拉张区形成许多断陷盆地 ;到Q3由于地应力方向改变 ,运动加剧 ,使不同方向断裂互相贯通 ,活动延续至今 ,称之为活动断裂带。强震多发生在活动断裂带的特殊部位 ,震中区地面强烈变形 ,表现为毗邻地段猛烈升降、地堑地垒系和断头河等。由古地震研究得知Q4 以来强震常在原地多次重复 ,且震级相近。由台湾 1999年集集地震和云南195 5年鱼地震的加速度等值线和等烈度线图形对比 ,建筑物破坏程度和昔格达层变形对照 ,得出强震构造变形机理乃系“夹心饼干”似的三层结构所致 ,三层即是断层的二盘和其所夹持的断层破碎带 ,后者是地应力聚集和释放的场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发生带 “窗棂”结构 活动断裂带 台湾集集地震 鱼Zha地震 中国 地震构造
下载PDF
卫星热红外地震短临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强祖基 马蔼乃 +1 位作者 曾佐勋 王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4-262,共9页
文章扼要介绍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的基本原理,分析建立地震短临预测遥感信息模型,通过11 a试验性预报实践和几个地震的案例,如南海东沙地震,台湾集集大地震,震例还有内蒙包头地震,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地震及印尼苏门答腊巨震等。从作为... 文章扼要介绍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的基本原理,分析建立地震短临预测遥感信息模型,通过11 a试验性预报实践和几个地震的案例,如南海东沙地震,台湾集集大地震,震例还有内蒙包头地震,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地震及印尼苏门答腊巨震等。从作为震兆的亮温异常提升到热应力场,对预测地震震中更加可靠和更有说服力,说明此项技术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短临预测 卫星热红外 热应力场 台湾地震 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地震 印尼苏门答腊巨震
下载PDF
近10年来全球影响较大的地震灾害
14
《地理教学》 2008年第6期46-46,共1页
一、土耳其地震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伊兹米特地区发生7.8级地震。地震造成59280人伤亡,其中死亡17890人、伤41390人,损失达200亿美元。二。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台湾集集地震 8级地震 土耳其 伤亡
下载PDF
近十年来全球较大的地震灾害
15
《共产党员(下半月)》 2008年第6期46-46,共1页
土耳其地震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伊兹米特地区发生7.8级地震,造成17890人死亡,41390人受伤,损失达200亿美元.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土耳其地震 台湾集集地震 伊朗地震 印度洋海啸
下载PDF
《福建地震》第19卷(2003)总目录
16
《福建地震》 2004年第1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地震台站 前兆观测 数字地震台网 永安井 孕震空区 台湾集集地震 黄宗林 地震危险性评价 减灾事业 地震应急指挥
下载PDF
用小波法研究台湾省两次7.6级大震前后仑坪台的地磁变化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伯舫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6年第1期45-48,共4页
用小波法分析了台湾省两次Ms 7.6大震(1986年花莲大震和1999年集集大震)前后仑坪台的地磁变化。从小波分析得出的“日变幅差”变化看,两次大地震前一个月内都有异常变化,花莲地震前出现负异常,集集地震前出现正异常。
关键词 小波变换分析 1986年台湾省花莲大地震 1999年台湾地震
下载PDF
考虑重力影响的侧移谱计算方法
18
作者 谢俊举 温增平 李亚崎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11期90-90,共1页
随着地震记录的不断积累,人们对地震动工程特性的认识逐渐加深。早在上世纪50年代,G.W.Housner将反应谱概念引入抗震设计。反应谱已成为描述地震动频谱特性及分析结构地震反应的重要手段。然而,1989年Loma Prieta地震,1992年Lander... 随着地震记录的不断积累,人们对地震动工程特性的认识逐渐加深。早在上世纪50年代,G.W.Housner将反应谱概念引入抗震设计。反应谱已成为描述地震动频谱特性及分析结构地震反应的重要手段。然而,1989年Loma Prieta地震,1992年Landers地震,1994年Northridge地震,1995年Kobe地震,以及台湾集集地震的强震记录表明:近场强地震动时程中往往包含大幅值长周期的脉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计算 地震记录 侧移 重力 结构地震反应 地震 台湾集集地震 工程特性
下载PDF
“小小振动台演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9
作者 常建军 卢滔 +1 位作者 刘英华 赵海康 《城市与减灾》 2018年第4期59-62,共4页
国内外大量地震灾害统计表明,地震中85%以上的人员伤亡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在台湾集集地震中比例竟高达94%,建筑物倒塌是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在同一次地震中,有的建筑轰然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或被埋压,而有的建筑则岿然屹立,被公... 国内外大量地震灾害统计表明,地震中85%以上的人员伤亡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在台湾集集地震中比例竟高达94%,建筑物倒塌是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在同一次地震中,有的建筑轰然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或被埋压,而有的建筑则岿然屹立,被公众称为“楼坚强”。为什么建筑物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除了可能存在施工质量、场地条件等差异外,其根本原因是建筑抗震性能存在差异。结构抗震试验是建筑抗震性能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试验方法有拟静力试验、拟动力试验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其中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可以真实再现各种地震波,直观了解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状况及其过程,是目前研究结构抗震性能最直接的常用试验方法(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演示系统 结构抗震性能 建筑物倒塌 设计 人员伤亡 台湾集集地震 结构抗震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