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震预警延迟时间算法及其对预警盲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杜航 王俊 +4 位作者 江昊琳 王宝善 郑江蓉 朱音杰 王大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6-226,共11页
通过分析预警系统的预警步骤来探讨影响获得预警时间的因素,并与瑞士地震台网预警延迟各步骤进行对比,得出中国地震预警系统仪器延迟时间为7.6s。提出地震波到台站所需时间的算法,较震中假设在台站中间的传统算法更为准确,在此算法下采... 通过分析预警系统的预警步骤来探讨影响获得预警时间的因素,并与瑞士地震台网预警延迟各步骤进行对比,得出中国地震预警系统仪器延迟时间为7.6s。提出地震波到台站所需时间的算法,较震中假设在台站中间的传统算法更为准确,在此算法下采用双台法和四台法计算接收地震波所需时间,得到中国地震预警延迟时间。讨论双台法和四台法在不同震源深度和台站密度下对预警盲区大小的影响,在台间距小于20km时,2种方法预警盲区差异不大。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在台站到达一定密度时,预警系统仪器延迟时间缩短比台站加密对预警盲区的缩小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预警延迟 算法 预警盲区 台站密度
下载PDF
重复地震识别的参数选取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潇潇 马腾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9-503,共5页
分析滤波频段、台站密度及互相关系数阈值等参数的选取与重复地震识别率的关系,对"波形相关"意义上的重复地震与物理意义上震源区的重复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定性讨论。结果表明,尽可能增加可用台站数、多使用近震资料、选取约0.2~20Hz... 分析滤波频段、台站密度及互相关系数阈值等参数的选取与重复地震识别率的关系,对"波形相关"意义上的重复地震与物理意义上震源区的重复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定性讨论。结果表明,尽可能增加可用台站数、多使用近震资料、选取约0.2~20Hz的滤波频段及不小于0.8的互相关系数阈值,可以较好地识别重复地震。此外,当重复地震事件MS≥4.5时,两个事件的震源区至少有部分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滤波频段 台站密度 互相关系数阈值 震源破裂区
下载PDF
不同站网对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监测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晓明 王国复 黄菲 《气象科技》 2014年第3期382-390,共9页
利用1961—2011年51年的日降水资料,以2400多站组成的国家级站网为基准,通过分析不同站网对中雨日数、大雨日数、强降水量和极强降水量4种极端降水指数监测差异,对中国不同地面观测站网对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代表性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 利用1961—2011年51年的日降水资料,以2400多站组成的国家级站网为基准,通过分析不同站网对中雨日数、大雨日数、强降水量和极强降水量4种极端降水指数监测差异,对中国不同地面观测站网对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代表性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各站网对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监测精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基本基准站网,基本站网,基准站网,GCOS站网。GCOS站网和基准站网对各降水指数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与标准站网相差较大。基本基准站网和基本站网对各极端降水指数变化方向及变化速率的空间分布与标准站网非常一致,但在西南地区北部、东北中东部地区、长江中游北侧局部地区的观测精度仍然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台站密度 站网差异
下载PDF
制约我国地震预警技术发展的2个主要问题的探讨与解决方案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晋恺 《华南地震》 2017年第3期90-97,共8页
指出中国在地震预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台站密度不足"以及"预警信息发布不及时"两个问题,并结合日本的先进经验,提出"手机地震预警技术"和"有效实用的电视、手机预警信息发布技术"等建... 指出中国在地震预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台站密度不足"以及"预警信息发布不及时"两个问题,并结合日本的先进经验,提出"手机地震预警技术"和"有效实用的电视、手机预警信息发布技术"等建议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台站密度 信息发布 手机
下载PDF
Research on Real-time Monitoring of Abnormal Seismic Noise 被引量:1
5
作者 Lin Binhua Jin Xing +3 位作者 Liao Shirong Li Jun Huang Linzhu Chen Huif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2期224-232,共9页
The noise data in vertical component records of 85 seismic stations in Fujian Province during 2012 is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paper. The noise data is divided into fiveminute segments to calculate the powe... The noise data in vertical component records of 85 seismic stations in Fujian Province during 2012 is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paper. The noise data is divided into fiveminute segments to calculate the power spectra. The high reference line and low reference line of station are then identified by drawing a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graph( PDF)using the power spectral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Moreover, according to the anomalies of PDF graphs in 85 seismic stations,the abnormal noise i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dropped packet, low noise, high noise, and median noise anomalies.Afterwards,four selection methods are found by the high or low noise reference line of the stations,and the system of real-time monitoring of seismic noise is formed by combining the four selection methods. Noise records of 85 seismic stations in Fujian Province in July2013 are selected for verification,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omalous noise-recognition system could reach a 90% success rate at most stations and the effect of selection are very good. Therefore,it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seismic noise real-time monitoring in s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noise Power spectral density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Powerspectrum Abnormity Data qual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