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车碰撞试验用机械缓冲吸能装置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曹立波 钟志华 +1 位作者 白中浩 刘克进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8-230,244,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台车碰撞试验的机械缓冲吸能装置。通过计算机仿真与试验研究,证明该装置可以满足台车碰撞试验要求。
关键词 台车碰撞试验 机械缓冲吸能装置 计算机仿真 汽车试验
下载PDF
汽车模拟碰撞吸能器的仿真分析及试验 被引量:8
2
作者 葛如海 穆青 +1 位作者 陈晓东 商恩义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4-327,共4页
介绍了自行设计的汽车模拟碰撞吸能器的特点及原理,利用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吸能器的波形复现原理进行了仿真分析.利用销柱间钢筋预变形产生阻尼力,改变钢筋的属性并调节钢筋的类型、数量、长度和位置,改变钢筋预变形量,复现出不同... 介绍了自行设计的汽车模拟碰撞吸能器的特点及原理,利用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吸能器的波形复现原理进行了仿真分析.利用销柱间钢筋预变形产生阻尼力,改变钢筋的属性并调节钢筋的类型、数量、长度和位置,改变钢筋预变形量,复现出不同车重、不同碰撞车速所期望的减速度波形.通过仿真分析,对汽车碰撞模拟吸能器进行了改进:减小钢筋直径;钢筋预变形量做成可调式,根据需要调节预变形量.在达到同等阻尼效果时通过增加钢筋根数,提高了系统的微调能力和模拟波形的精度.仿真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汽车模拟碰撞吸能器仿真模型复现的波形和吸能器碰撞的试验波形吻合较好,验证了吸能器仿真模型的正确性,为吸能器的优化提供了依据,缩短了调试时间,提高了波形复现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吸能器 台车碰撞试验 仿真 有限元分析 波形复现
下载PDF
新型台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研究
3
作者 曹立波 戴晓晶 《客车技术》 2007年第5期17-20,共4页
提出了一种以减振器为吸能元件的纵向碰撞、垂直吸能的新型机械缓冲吸能装置,介绍了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吸能装置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对吸能装置的工作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减振器的高度、... 提出了一种以减振器为吸能元件的纵向碰撞、垂直吸能的新型机械缓冲吸能装置,介绍了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吸能装置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对吸能装置的工作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减振器的高度、间距、数量等不同的初始条件,该吸能装置能够在台车碰撞实验中复现出多种波形特征的车身减速度曲线,满足汽车安全部件的试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车碰撞试验 吸能装置 计算机仿真
下载PDF
减速台车波形发生器的曲线复现及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慧云 柳立志 +2 位作者 杨斌 姜晓来 陈琳 《汽车科技》 2015年第1期57-62,共6页
在台车碰撞试验中,波形复现问题是台车试验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主要介绍钢筋阻尼式波形发生器的曲线复现方法和如何确定钢筋摆放位置及模式,以具体的实车碰撞试验波形复现为例进行研究,并通过积累总结出了不同台车试验复现... 在台车碰撞试验中,波形复现问题是台车试验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主要介绍钢筋阻尼式波形发生器的曲线复现方法和如何确定钢筋摆放位置及模式,以具体的实车碰撞试验波形复现为例进行研究,并通过积累总结出了不同台车试验复现波形所需的钢筋摆放位置及模式,能够大大地减少了试验调试次数,降低了试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为台车试验能够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车碰撞试验 波形复现 钢筋摆放
下载PDF
台车干扰加速度下的ACNS触发算法可靠性研究
5
作者 陆颖 吕羽竞 张玉辰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共7页
根据台车碰撞试验系统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对干扰加速度进行正态检验,验证其服从正态分布。通过统计干扰加速度引起触发算法误触发、漏触发的次数,分析触发算法的可靠性和参数敏感性。通过ACNS终端试验... 根据台车碰撞试验系统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对干扰加速度进行正态检验,验证其服从正态分布。通过统计干扰加速度引起触发算法误触发、漏触发的次数,分析触发算法的可靠性和参数敏感性。通过ACNS终端试验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干扰加速度会降低触发算法的可靠性;干扰加速度期望为负时,算法易出现误触发;期望为正时,易引起漏触发;标准差对算法漏触发影响较小,只在较大时易引起误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发算法可靠性 加速度峰值法 干扰加速度 台车碰撞试验 台车有限元仿真
下载PDF
汽车模拟碰撞吸能器的仿真分析
6
作者 朱桂华 洪小波 朱天宏 《汽车零部件》 2017年第8期13-16,共4页
介绍一种新型汽车模拟碰撞用液气缓冲吸能器。应用小孔节流理论,建立液气缓冲器的力学模型,同时对各主要参数对缓冲器吸能特性的影响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经过参数优化后,该液气缓冲器能够复现不同碰撞车速下的加速度波形要求,可广泛用... 介绍一种新型汽车模拟碰撞用液气缓冲吸能器。应用小孔节流理论,建立液气缓冲器的力学模型,同时对各主要参数对缓冲器吸能特性的影响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经过参数优化后,该液气缓冲器能够复现不同碰撞车速下的加速度波形要求,可广泛用于汽车安全部件的设计开发和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车碰撞试验 液气缓冲器 加速度 动态仿真
下载PDF
儿童约束系统误使用安全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金换 章雄 +5 位作者 肖凌云 王琰 陈玉忠 罗逍 许述财 马春生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期30-37,共8页
儿童约束系统误(CRS)使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儿童约束系统只有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保护作用。对儿童约束系统的误使用情况,本文报告了在北京地区对儿童家长进行的问卷调研。中国儿童安全座椅误用率在70%以上,儿童安... 儿童约束系统误(CRS)使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儿童约束系统只有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保护作用。对儿童约束系统的误使用情况,本文报告了在北京地区对儿童家长进行的问卷调研。中国儿童安全座椅误用率在70%以上,儿童安全座椅使用者对于误使用概念模糊且意识薄弱。基于这些调研数据以及国外误使用研究数据,针对8种常见的儿童安全座椅误用模式,进行了台车碰撞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儿童座椅的误使用对儿童安全性的影响显著,其中儿童肩带在儿童腋下的误使用模式,是对安全性影响最大的误使用模式,它可导致HIC15(15 ms间隔的头部伤害指标)增加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被动安全 儿童约束系统(CRS) 误使用 问卷调研 台车模拟碰撞试验
下载PDF
多种截面形状薄壁管轴向冲击吸能特性对比研究及优化设计 被引量:12
8
作者 胡俊 王飞虎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4,共6页
利用经过台车碰撞试验验证的铝合金薄壁管材料参数对比研究了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和圆形的多种不同截面形状薄壁管在轴向动态冲击下的吸能特性。结合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吸能特性较好的八边形多胞管进行了参数优化,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化... 利用经过台车碰撞试验验证的铝合金薄壁管材料参数对比研究了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和圆形的多种不同截面形状薄壁管在轴向动态冲击下的吸能特性。结合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吸能特性较好的八边形多胞管进行了参数优化,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化设计方案。该方案将多胞管外管、肋板和内管的厚度分别作为优化设计变量,通过与将多胞管取统一厚度作为设计变量的传统方案进行对比发现,采用该方案对八边形多胞管进行优化后明显提高了其在相同压缩力峰值下的能量吸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车碰撞试验 铝合金薄壁管 轴向动态冲击 吸能特性 优化设计
下载PDF
基于比功率的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触发算法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仲兴 沈健 +1 位作者 陆颖 肖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6期84-88,共5页
在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触发算法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实车或台车碰撞试验以确定触发阈值。通过建立正面碰撞台车试验系统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同速度下碰撞加速度曲线,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各种触发算法对碰撞强度的识别能力,确定使用比... 在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触发算法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实车或台车碰撞试验以确定触发阈值。通过建立正面碰撞台车试验系统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同速度下碰撞加速度曲线,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各种触发算法对碰撞强度的识别能力,确定使用比功率来识别不同强度碰撞以采取相应呼救方案。最后,通过台车碰撞试验和实车道路制动试验验证基于比功率的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触发算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呼救系统 触发算法 比功率 台车碰撞试验
下载PDF
一种新型可导向防撞垫的开发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祥 马保龙 +5 位作者 单晓新 郑硕 张检 王东民 王维 付程刚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7年第4期651-655,共5页
为填补国内市场上无满足新评价标准可导向防撞垫的空白,开发了以吸能管与刀具组合的新型吸能构件,利用台车碰撞试验和实车足尺碰撞试验,研究了单个吸能构件的吸能能力,优化了各吸能构件的尺寸并确定其安装位置.加工试验产品并经实车足... 为填补国内市场上无满足新评价标准可导向防撞垫的空白,开发了以吸能管与刀具组合的新型吸能构件,利用台车碰撞试验和实车足尺碰撞试验,研究了单个吸能构件的吸能能力,优化了各吸能构件的尺寸并确定其安装位置.加工试验产品并经实车足尺碰撞试验验证其防护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无防撞垫构件侵入车辆乘员舱,车辆碰撞后没有翻车且满足导向驶出框要求,碰撞后车体最大加速度分别为14.03g,12.20g,12.67g,11.49g,说明该新型防撞垫满足防护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可导向防撞垫 新型吸能构件 防护能力 台车碰撞试验 实车足尺碰撞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