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编历史剧创作对传统史剧观的突破
1
作者 陈丽芬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2期24-32,共9页
传统史剧观遵循“历史真实”和“古为今用”两大原则,在历史剧创作中影响深远。“历史真实”原则束缚了创作主体的发挥,造成创作手法的单一。“古为今用”原则导致历史剧创作的主题内涵比较狭隘,限制历史剧艺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传统史剧观遵循“历史真实”和“古为今用”两大原则,在历史剧创作中影响深远。“历史真实”原则束缚了创作主体的发挥,造成创作手法的单一。“古为今用”原则导致历史剧创作的主题内涵比较狭隘,限制历史剧艺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史剧观的“古为今用”原则在表现知识分子复杂内心世界中被成功突围,作家的主体意识在系列新编历史文人史剧中彰显出来,历史剧创作主题向文化、人性、审美多维度展开。郭启宏的“传神史剧论”与大量表现复杂人性的历史剧突破了传统史剧观下人物塑造的“二元对立”模式,使人物形象走向复杂人性的刻画与深层心理的挖掘。罗怀臻的新史剧观认为,历史的虚构和假设也可以作为历史剧创作的素材和依托,由此开辟寓言史剧创作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编历史剧 传统史剧观 突破 历史真实 古为今用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史剧观的深化与史剧理论建构的委顿
2
作者 伏涤修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2期5-15,共11页
新时期以来,历史剧创作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历史剧的见解也越来越深化、多元。在历史剧与现实的关系上,从政治化的“古为今用”的创作观念到注重“现代意识”“主体意识”;在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上,从强调“历史真实”... 新时期以来,历史剧创作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历史剧的见解也越来越深化、多元。在历史剧与现实的关系上,从政治化的“古为今用”的创作观念到注重“现代意识”“主体意识”;在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上,从强调“历史真实”进而提出以“历史可能性及假定性”为基础;在历史剧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从“历史表现需要”到拒绝史学奴役的“历史审美需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史剧理论体系建构在近几年呈现出委顿状态:新史剧观的表述不够系统完整,对于后现代史学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基本处于茫然、漠视状态,新史剧观对历史剧创作只是提供了可能性、或然性而非必然性,传统史剧观影响依然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剧观 现代主体意识 历史可能性 历史假定性 历史审美真实
下载PDF
陈白尘史剧观的核心见解及其演化成熟过程
3
作者 伏涤修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106,121,共10页
陈白尘的史剧观既有渐趋完善及自我否定的变的一面,又有一以贯之的不变追求。对于历史剧的创作模式,陈白尘经历了从早期心仪“翻案”剧、“还魂”剧到后来推重历史正剧的变化;对于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陈白尘经历了从早期只把历史当成史... 陈白尘的史剧观既有渐趋完善及自我否定的变的一面,又有一以贯之的不变追求。对于历史剧的创作模式,陈白尘经历了从早期心仪“翻案”剧、“还魂”剧到后来推重历史正剧的变化;对于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陈白尘经历了从早期只把历史当成史剧的外壳到后期不仅注重历史本质真实而且主张历史细节真实的变化。陈白尘一贯推重“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始终主张历史剧要有鲜明的现实倾向性。由于注重“今用”,陈白尘并不反对在历史剧中进行适当影射;出于政治余悸和不屑于拙劣影射,他又公开申明反对影射史剧。不歪曲历史,不逃避现实,是陈白尘最核心的史剧创作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尘 史剧范式 史剧真实 史剧价值 史剧影射
下载PDF
郭沫若的史剧观与唯美-阐释学批评 被引量:1
4
作者 宋宝珍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85-90,共6页
文章对中国现代历史剧作家郭沫若的史剧观作了综合的分析与评价,指出了他诗,史结合的创作方法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理论贡献,揭示了其“失事求似”的史剧理念的合理性,但对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偏颇和失度,予以客观分析和批评,勾勒了他由... 文章对中国现代历史剧作家郭沫若的史剧观作了综合的分析与评价,指出了他诗,史结合的创作方法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理论贡献,揭示了其“失事求似”的史剧理念的合理性,但对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偏颇和失度,予以客观分析和批评,勾勒了他由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念向阐释学批评转变的思想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剧 史剧 史剧观 批评
下载PDF
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历史剧观
5
作者 王锺陵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520-529,共10页
史剧观的讨论 ,在 2 0世纪 40年代获得了很大的展开与深入 ,产生了多种意见。尊重史实 ,历史剧应间接服务于现实 ,是当时的普遍认识 ,而在对艺术要求的照顾上 。
关键词 郭沫若 史剧观 意识 20世纪40年代 艺术 中国 邵荃麟 史剧 陈白尘 历史真实 胡风 《金田村》
下载PDF
从“失事求似”到“旧瓶装新酒”——莫言、郭沫若史剧观及创作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康建兵 《郭沫若学刊》 2022年第2期12-17,共6页
郭沫若是莫言较早阅读的经典作家之一,莫言步入文坛前即熟读过其作品尤其是历史剧。莫言钟情于历史剧创作,在其四部原创剧作中有两部是历史剧。多年来,莫言在一系列访谈、随笔和演讲中多次提及郭沫若。莫言关于历史、历史剧的认识与郭... 郭沫若是莫言较早阅读的经典作家之一,莫言步入文坛前即熟读过其作品尤其是历史剧。莫言钟情于历史剧创作,在其四部原创剧作中有两部是历史剧。多年来,莫言在一系列访谈、随笔和演讲中多次提及郭沫若。莫言关于历史、历史剧的认识与郭沫若的历史观和史剧观异曲同工。莫言和郭沫若都曾取材《史记》创作了荆轲刺秦和霸王别姬题材的文学作品,即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楚霸王自杀》和历史剧《高渐离》,莫言的历史剧《霸王别姬》和《我们的荆轲》。比较莫言、郭沫若史剧观的相通及创作差异,有助于理清莫言历史剧创作的突破和特点,也可以为历史题材剧的现代转换和现代戏曲的发展提供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郭沫若 历史 史剧观 史剧
下载PDF
郭沫若的史剧观及其历史剧的美学风貌
7
作者 杨菲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79-82,共4页
郭沫若的历史剧是我国现当代戏剧创作领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郭沫若的史剧观可从其有关论述和史剧创作中去探寻。它大致包含三个紧密结合的要点:浪漫主义的表现;现实主义的本质;战斗意志的张扬。郭沫若史剧观的形成有时代和个人的... 郭沫若的历史剧是我国现当代戏剧创作领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郭沫若的史剧观可从其有关论述和史剧创作中去探寻。它大致包含三个紧密结合的要点:浪漫主义的表现;现实主义的本质;战斗意志的张扬。郭沫若史剧观的形成有时代和个人的因素。郭沫若的史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史剧创作的独特手法,并进而形成其史剧作品鲜明的美学风貌:激情澎湃,诗意浓郁;崇高悲壮,韵味纯厚;政治性强,古为今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史剧观 史剧 审美特征
下载PDF
评郭沫若史剧观
8
作者 李培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42-49,共8页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历史上有无数光彩照人的人物,可歌可泣的壮举,治国富民的经验,为今天的史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何以艺术形象去再现历史的真实?怎样使无产阶级的史剧文学繁荣起来?郭沫若以大无畏的精神在史剧创作和理...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历史上有无数光彩照人的人物,可歌可泣的壮举,治国富民的经验,为今天的史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何以艺术形象去再现历史的真实?怎样使无产阶级的史剧文学繁荣起来?郭沫若以大无畏的精神在史剧创作和理论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成为中国现代史剧文学的巨匠.本文拟结合郭沫若的创作实践,对其史剧观作初步探讨.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大体上围绕着史剧、历史、现实三者关系这个问题展开论述的,这也可以说是史剧理论与创作的中心问题,我们探讨他的史剧观也就从这里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史剧观 艺术形象 创作倾向 中国现代史 创作实践 研究历史 历史上 屈原 历史题材
下载PDF
论梁启超的史剧观——以《桃花扇注》为中心
9
作者 张欣可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2-20,共9页
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为了"振国民精神",极力宣扬《桃花扇》的民族意识,成为清末民初第一位勾稽史实、探索《桃花扇》创作主旨的学者。与孔尚任自己的评点本《桃花扇》相比,梁启超的《桃花扇注》在批注范围和批注内容... 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为了"振国民精神",极力宣扬《桃花扇》的民族意识,成为清末民初第一位勾稽史实、探索《桃花扇》创作主旨的学者。与孔尚任自己的评点本《桃花扇》相比,梁启超的《桃花扇注》在批注范围和批注内容上都围绕史实展开,反映了极具梁氏色彩的史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云亭山人 《桃花扇注》 史剧观
下载PDF
论历史剧创作中“正统史剧观”理论的形成及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丽芬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7-52,共6页
长期统治中国大陆历史剧创作的历史剧理论,被表述为"历史真实"和"古为今用"两条原则。它滥觞时期于上个世纪20年代,形成于40年代中国历史剧创作热潮和理论探讨。这种理论后来进一步成熟,被普遍接受,被称为"正... 长期统治中国大陆历史剧创作的历史剧理论,被表述为"历史真实"和"古为今用"两条原则。它滥觞时期于上个世纪20年代,形成于40年代中国历史剧创作热潮和理论探讨。这种理论后来进一步成熟,被普遍接受,被称为"正统史剧观"。60年代为修补其缺陷形成了历史剧理论论争的热潮,并进一步巩固了其正统地位。其强大的影响力一直延伸至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以及新时期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史剧观 滥觞 形成 影响
原文传递
中国当代历史剧与史剧观(中) 被引量:9
11
作者 谭霈生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22,共19页
中国当代历史剧与史剧观(中)谭霈生〔上接1993年第4期(上)〕一关于《武则天》《武则天》写成于1960年,是郭沫若的又一部“翻案戏”。根据剧作家自己的表白,此剧受胎于游览洛阳龙门石窟的感受。经过翻查大量历史资料,参... 中国当代历史剧与史剧观(中)谭霈生〔上接1993年第4期(上)〕一关于《武则天》《武则天》写成于1960年,是郭沫若的又一部“翻案戏”。根据剧作家自己的表白,此剧受胎于游览洛阳龙门石窟的感受。经过翻查大量历史资料,参照此前别人写过的同题材剧本的经验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则天 剧作家 史剧创作 《王昭君》 当代历史剧 勾践 政治斗争 呼韩邪 历史人物 史剧观
原文传递
中国当代历史剧与史剧观 被引量:7
12
作者 谭霈生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7-31,共15页
四年前,我写完了一部书稿,该书暂名《中国当代剧作论稿》。该书稿除了对中国当代剧作发展的概述之外,重心在于“专题研讨”,而“历史剧与史剧观”则是专题研讨之一。由于事务性工作占去很多时间,加上个人的懒惰,尚未完成全部书稿... 四年前,我写完了一部书稿,该书暂名《中国当代剧作论稿》。该书稿除了对中国当代剧作发展的概述之外,重心在于“专题研讨”,而“历史剧与史剧观”则是专题研讨之一。由于事务性工作占去很多时间,加上个人的懒惰,尚未完成全部书稿的修改工作。所谓“当代戏剧”,乃是一个不稳定的时间性概念,在这四年之问,又有许多新的戏剧作品问世,对它们之中的有代表性的剧本,理应纳入研讨的范围。这些工作尚待修改过程中完成。《戏剧》杂志给我提供一个机会,选一些章节发表,以广泛听取意见。无疑,这个机会对我书修改工作极有益处。我珍惜这一机会,选本章送编辑部。为了更象一篇专论,整理时在行文上稍有改动。但结构未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 史剧观 史剧 戏剧作品 专题研讨 修改工作 事务性工作 修改过程
原文传递
新时期以来史剧观的发展、交锋与共存 被引量:2
13
作者 伏涤修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107,共17页
新时期以来,史剧观呈现多元发展、交锋争鸣、共存融合状态。"历史真实论"认为:历史剧应保持历史的真实性,艺术虚构不能违背历史框架和基本历史事实的真实。"历史本质真实论"认为:历史剧不应被历史事实所束缚,历史... 新时期以来,史剧观呈现多元发展、交锋争鸣、共存融合状态。"历史真实论"认为:历史剧应保持历史的真实性,艺术虚构不能违背历史框架和基本历史事实的真实。"历史本质真实论"认为:历史剧不应被历史事实所束缚,历史剧应表现历史本质、历史内在可能性的真实。"历史审美真实论"认为:历史上的人和事不过是剧作家创作选材时的一点因由,历史剧创作追求的应是历史人性、历史情感的审美真实。"非原型历史论"认为:即使没有具体历史原型,也可以写成"历史寓言剧""仿历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剧观 历史真实论 历史本质真实论 历史审美真实论 非原型历史论
原文传递
中国当代历史剧与史剧观(下) 被引量:2
14
作者 谭霈生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11,共9页
中国当代历史剧与史剧观(下)谭霈生80年代的探索与困顿80年代,中国戏剧进入多方位探索的开拓期。在50—60年代,“为政治服务”既是发展戏剧事业的总方针,也是剧作家选取题材、确立主旨的立脚点,因而,大部分剧作曾以及时... 中国当代历史剧与史剧观(下)谭霈生80年代的探索与困顿80年代,中国戏剧进入多方位探索的开拓期。在50—60年代,“为政治服务”既是发展戏剧事业的总方针,也是剧作家选取题材、确立主旨的立脚点,因而,大部分剧作曾以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为出发点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剧创作 李世民 当代历史剧 史剧观 剧作家 剧作者 历史人物 李建成 精神世界 主人公
原文传递
论史剧观与史剧类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忠诚 《剧本》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0-44,共5页
关键词 八十年代 四十年代 史剧观 心灵化
原文传递
论郭沫若的史剧观
16
作者 黄侯兴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67-77,共11页
郭沫若同志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史学家、史剧家。他的历史剧创作和他的新诗创作,同是发端于“五四”,是从五四运动中孕育出来的。他在达两个创作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应该指出的是,郭沫... 郭沫若同志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史学家、史剧家。他的历史剧创作和他的新诗创作,同是发端于“五四”,是从五四运动中孕育出来的。他在达两个创作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应该指出的是,郭沫若在历史剧创作过程还发表了大量的关于历史剧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旣是继承过去中外戏剧家、理论家的传统,又有所发扬,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史剧观。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注重评论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对于他的戏剧理论主张,以及他根据自己创作实践所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却沒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研究。当前戏剧界、学术界正在开展关于历史剧问题的讨论,我认为比较系统地研究郭沫若的戏剧理论和主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而且对目前这个领域的探讨向纵深发展也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创作实践 史剧 四十年代 史剧观 性格 理论主张 创作过程 周恩来 借鉴意义
原文传递
论袁世硕先生的历史剧创作观——兼及对当代历史剧创作的启示意义
17
作者 廖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59-64,共6页
袁世硕先生对历史剧创作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艺术形象的准确定位、历史真实的现实意义和谋篇布局的精细设计。这些创作观念,不仅揭示了古代历史剧创作的深层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代的历史剧创... 袁世硕先生对历史剧创作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艺术形象的准确定位、历史真实的现实意义和谋篇布局的精细设计。这些创作观念,不仅揭示了古代历史剧创作的深层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代的历史剧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硕 史剧创作 当代启示
下载PDF
“传心”史剧观及其历史阐释
18
作者 顾春芳 《戏曲研究》 2020年第1期280-295,共16页
郑怀兴~①是中国当代戏剧大家,他个人的史剧创作在我看来代表了当代历史剧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的史剧观念和创作既回答了以往关于历史剧悬而未决的难题,也带来了史剧理论富于结论性的思考。40多年来,郑怀兴笔耕不辍,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 郑怀兴~①是中国当代戏剧大家,他个人的史剧创作在我看来代表了当代历史剧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的史剧观念和创作既回答了以往关于历史剧悬而未决的难题,也带来了史剧理论富于结论性的思考。40多年来,郑怀兴笔耕不辍,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历史剧,如《新亭泪》(1981)、《晋宫寒月》(1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怀兴 历史阐释 新亭泪 史剧 史剧观 史剧理论 结论性 中国当代戏剧
原文传递
郭沫若历史剧观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田墨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49-52,共4页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风格经历了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到后期的现实主义的变化,晚期的作品有一定喜剧色彩,在历史剧主人公的选择以及对历史性的重现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郭沫若的历史剧观的形成受泛神论和现实主义悲剧史观的影响,秉持现...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风格经历了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到后期的现实主义的变化,晚期的作品有一定喜剧色彩,在历史剧主人公的选择以及对历史性的重现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郭沫若的历史剧观的形成受泛神论和现实主义悲剧史观的影响,秉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针。郭沫若历史剧观的发展变化表现了他历史剧观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也彰显了他逐步把握了历史剧的精神内核,其作品具有较强的战斗性和开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历史剧观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悲剧和喜剧
原文传递
20世纪历史剧争论之检讨 被引量:9
20
作者 孙书磊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3-138,共6页
20世纪的历史剧争论经历了40年代发端、60年代激化、80年代深化、90年代反思等具有明显阶段性的发展,产生了丰富的史剧观,如古为今用、“失事求似”、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典型化”、“传神史剧”等主流观念,以及“伟大性”、“... 20世纪的历史剧争论经历了40年代发端、60年代激化、80年代深化、90年代反思等具有明显阶段性的发展,产生了丰富的史剧观,如古为今用、“失事求似”、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典型化”、“传神史剧”等主流观念,以及“伟大性”、“非历史化”的“假定性”、“寓言说”、“观众认可度”等非主流认识。争论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分强调类比现实、缺乏体制意识、忽视文人艺人比较、封闭性明显、宏观研究不足等,限制了争论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剧 史剧观 争论 检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