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诗剧场与残酷戏剧:现代剧场政体的意识形态批判 被引量:5
1
作者 周宁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2-70,共9页
布莱希特假设 ,幻觉戏剧本身即是作为幻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史诗剧场的间离效果能够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的观众从戏剧与意识形态的幻觉中分离出来。阿尔托认为 ,流行的所谓心理现实主义戏剧 ,不过是现代文明伪善与迷幻的... 布莱希特假设 ,幻觉戏剧本身即是作为幻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史诗剧场的间离效果能够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的观众从戏剧与意识形态的幻觉中分离出来。阿尔托认为 ,流行的所谓心理现实主义戏剧 ,不过是现代文明伪善与迷幻的舞台形式 ,残酷戏剧以令人震惊的方式打破这一弥漫整个社会的幻梦 ,引起疗救。布鲁克试图在反抗流行戏剧与意识形态的立场上结合阿尔托与布莱希特 ,不仅找到了史诗剧场与残酷戏剧可以分享的意识形态批判基点 ,还找到了史诗剧场与残酷戏剧共同指向的现代戏剧作为人的集体精神仪式的创造方向。戏剧是一种打破现代文明意识形态幻象的精神仪式 ,它以美学解放的方式超越意识形态霸权 ,给人一种精神再生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剧场 残酷戏剧 意识形态 幻象
原文传递
卡里尔·丘吉尔史诗剧场的开放性——以《老猫》和《优等女子》为例
2
作者 周小英 《当代戏剧》 2022年第1期30-33,共4页
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英国女剧作家,卡里尔·丘吉尔的史诗剧场以其独特鲜明的创作方法与开放性特征著称。她巧妙地运用布莱希特"史诗剧场"所强调的"间离"效果和历史化叙事,在戏剧中展现女性的生存困境、揭示历... 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英国女剧作家,卡里尔·丘吉尔的史诗剧场以其独特鲜明的创作方法与开放性特征著称。她巧妙地运用布莱希特"史诗剧场"所强调的"间离"效果和历史化叙事,在戏剧中展现女性的生存困境、揭示历史事件的荒谬以及政治体制的不合理,观众的自主意识参与思考历史与当下。丘吉尔的代表作《老猫》和《优等女子》贯穿这一主旨。丘吉尔将女性作为创作主体,探讨其身份、生存境遇与出路,她的剧作对社会结构和制度做出反思,渴望革命、召唤关怀,且带给观众深层的思考与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里尔·丘吉尔 史诗剧场 《老猫》 《优等女子》 开放性
原文传递
德国掀起布莱希特热
3
作者 小丹 《出版参考》 1998年第12期14-14,共1页
今年是德国戏剧家和诗人布莱希特百岁冥诞,德国正举办各种活动以示纪念。这位大师的出生地奥古斯堡俨然成为一座博物馆,最后在柏林的住处也典藏了他一生的文献,都已成为很有吸引力的作家故居游。今年除已出版十来种介绍布莱希特的书籍外... 今年是德国戏剧家和诗人布莱希特百岁冥诞,德国正举办各种活动以示纪念。这位大师的出生地奥古斯堡俨然成为一座博物馆,最后在柏林的住处也典藏了他一生的文献,都已成为很有吸引力的作家故居游。今年除已出版十来种介绍布莱希特的书籍外,还将发行纪念邮票。德国各地也演出他的剧作。建于19世纪的希夫包丹剧场,目前总共安排了5个剧目,包括《飞越海洋》和《采行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德国 纪念邮票 博物馆 出生地 史诗剧场 戏剧家 有吸引力 各种活动 19世纪
下载PDF
试析布莱希特与中国传统戏曲剧场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士仪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18,共8页
试析布莱希特与中国传统戏曲剧场王士仪(中国文化大学台北)本文企图试析二个问题:布莱希特撷取了哪些中国传统戏曲剧场经验,形成史诗剧场的非寻常化效果(defamiliarization);史诗剧场的非寻常化效果的理论,... 试析布莱希特与中国传统戏曲剧场王士仪(中国文化大学台北)本文企图试析二个问题:布莱希特撷取了哪些中国传统戏曲剧场经验,形成史诗剧场的非寻常化效果(defamiliarization);史诗剧场的非寻常化效果的理论,能否反馈,来阐扬或深化中国传统戏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史诗剧场 中国传统戏曲 梅兰芳 第四面墙 中国戏曲 程式化 生活真实 陌生化效果 戏曲表演
原文传递
舞台演绎史诗式自我:《布朗德》和《倍尔·金特》中的戏剧性、哲理与个性——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
5
作者 米高.安甘 戴毓庭 黄鹂 《东吴学术》 2015年第5期27-41,4,共15页
本文讨论易卜生的《布朗德》和《培尔·金特》这两部史诗剧的演出历史,提出这两部片段式、非自然主义的作品启源自他进入现实主义戏剧创作阶段之前,对一种不受制约的自我的反思。本文又认为到了二十世纪,出现了先进的政治史诗剧场之... 本文讨论易卜生的《布朗德》和《培尔·金特》这两部史诗剧的演出历史,提出这两部片段式、非自然主义的作品启源自他进入现实主义戏剧创作阶段之前,对一种不受制约的自我的反思。本文又认为到了二十世纪,出现了先进的政治史诗剧场之后,才有了相应的史诗戏剧式剧场方法,把这两个文本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剧场中解放出来,易卜生这两部伟大的剧作才得到全面的认识和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剧 史诗剧场 多重性格 情感结构 后世
原文传递
布莱希特的“异化”理论溯源及批判 被引量:5
6
作者 沈建翌 《戏剧艺术》 1985年第1期86-99,共14页
一、一块刚刚开垦的土地六十年代初,美国有一位批评家指出:“在当代所有杰出的剧作家中,布莱希特是一个最大的谜。”这个并非贬义的评价,很容易使人想起布莱希特1935年到美国排演自己的《母亲》一剧时,那种身居异地,性情孤癖,既不被人... 一、一块刚刚开垦的土地六十年代初,美国有一位批评家指出:“在当代所有杰出的剧作家中,布莱希特是一个最大的谜。”这个并非贬义的评价,很容易使人想起布莱希特1935年到美国排演自己的《母亲》一剧时,那种身居异地,性情孤癖,既不被人理解也不愿去理解别人,常常独自一人在纽约街头徜徉的景象。当然,围绕在布莱希特四周的神秘色彩,不仅仅是由于他人品的古怪,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他“文品”(特别是理论作品)的扑朔迷离所造成。布莱希特生前在剧坛“独自徜徉”的足迹,确实给理论界留下了一笔难以清理的美学遗产,如同有人略带夸张口吻所说的那样:“他留下了使整个一代批评家和剧作家们智尽力竭的矛盾和含混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异化理论 剧作家 史诗剧场 六十年代 新型戏剧 黑格尔 批评家 观众 历史化
原文传递
世纪末的法国剧坛
7
作者 周宁 《戏剧文学》 2000年第6期69-72,共4页
80年代中期以后,普朗松的导演艺术出现一种回归的倾向,这种回归并不是普朗松艺术创造力衰退,而是他发现了戏剧思潮之后新的社会动机。社会激进观念已使观众无法满足于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的政治感染力,或许还应更大程度地使用阿尔托的"
关键词 剧坛 观众 导演 剧作家 戏剧思潮 史诗剧场 演员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 荒诞派戏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