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室中位间隔起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谭晓晖 刘杰强 +3 位作者 罗翊芝 伍伟铭 梁转合 朱可云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19期24-27,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0例,分别行右室中位间... 目的: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0例,分别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RVSP组)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组)。并对比两组心室电极植入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心室起搏心电图QRS波群宽度,术毕与术后3个月电极阈值、感知、阻抗,术前与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延迟时间(SPWMD)等指标,并记录术中、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与RVAP组相比,RVSP组电极植入时间与透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毕及术后3个月阈值、感知、阻抗,以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VAP组相比,RVSP组心室起搏心电图QRS波形较窄,SPWMD更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试验中未发现围术期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右室中位间隔起搏安全有效,适宜县区级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中位间隔 主动固定电极 缓慢型心律失常 起搏器
下载PDF
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左心功能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魏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7期2671-2674,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左心功能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86例,拟采用植入起搏器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RVAP组... 目的探讨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左心功能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86例,拟采用植入起搏器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RVAP组在右心室心尖部植入起搏器,RVMSP组于右心室中位间隔部植入起搏器,分别在电极植入后5min及电极植入后12个月时记录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左室舒张早期最大充盈速度/左室舒张晚期最大充盈速度(E/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DS)、左室射血分数(LVEF),植入后5min测试心室电极参数,比较两组持续性心房颤动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状况。结果术后12个月时,RVAP组和RVMSP组CI分别为2.41±0.31、2.70±0.29,SV分别为(70.34±8.14)mL、(80.13±8.79)mL,E/A分别为1.27±0.32、1.68±0.35,LVEDD分别为(48.35±8.97)mm、(42.68±9.54)mm,LVEDS分别为(39.15±8.24)mm、(31.57±8.42)mm,LVEF分别为(53.37±10.51)%、(60.24±11.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P组在电压阈值高于RVMSP组[(0.68±0.12)V与(0.61±0.10)V],R波振幅低于RVMSP组[(17.24±2.53)mV与(18.91±3.18)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P组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7.91%(12/43)、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8.84%(21/43),均高于RVMSP组的6.98%(3/43)、9.30%(4/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41,P<0.05;χ^2=16.298,P<0.05)。结论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有利于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促进心功能的恢复,降低心律失常远期风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右室中位间隔 左心功能 心脏血流动力学 心脏指数 左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对左室心肌重构的影响及其与QRSd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毛婉 徐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5-949,共5页
目的探究右室中位间隔部(RVS)起搏对左室心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心功能与QRS波群时限(QRSd)的关系。方法根据电极植入位置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将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123例患者分为RVS组(65例)与右室心尖部(RVA)组(58例),比较... 目的探究右室中位间隔部(RVS)起搏对左室心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心功能与QRS波群时限(QRSd)的关系。方法根据电极植入位置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将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123例患者分为RVS组(65例)与右室心尖部(RVA)组(58例),比较两组术后起搏参数、不同时间点心电图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心脏指数(CI)及二尖瓣血流E峰/A峰最大充盈速度(E/A),Spearman相关性分析QRSd与心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导线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术前比较,RVA组术后3、12个月LVEF、CI、E/A均显著下降,QRSd、LVESV、LVEDV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RVS组除了QRSd外,术后3、12个月上述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RVS组术后3个月、12个月LVEF、CI、E/A均显著高于RVA组,QRSd、LVESV、LVEDV均显著低于RVA组(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QRSd与LVEF负相关,与LVESV、LVEDV均正相关(P <0.05)。结论 RVS对左室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且QRSd与心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中位间隔 右室心尖部 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 QRS波群时限
下载PDF
右室中位间隔起搏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郑晔 李永星 +4 位作者 李哲 赵磊 于靖 韩佳 曹绪芬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年第20期117-118,共2页
目的探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RVSP)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将103例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DDD型)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RVAP组51例和RVSP组52例。RVAP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RVSP组行右室中位室间隔起... 目的探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RVSP)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将103例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DDD型)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RVAP组51例和RVSP组52例。RVAP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RVSP组行右室中位室间隔起搏,分别记录QRS波群宽度、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左室射血分数(LVEF)、电极导线植入参数,并于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RVSP组QRS波群宽度明显小于RVAP组,且2组术后3个月LRVPE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起搏阈值、LVEF等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P电极导线相对容易到位,长期随访导线参数稳定,无脱位及起搏感知不良等事件发生,是较为良好的起搏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滞 房室传导 完全性 起搏 间隔 右室 起搏 心尖部 右室
下载PDF
基于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比较右室中位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郑晔 李永星 +8 位作者 李哲 赵磊 于靖 韩佳 赵荣诚 颜利求 郭楠 廉铮 曹绪芬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540-541,共2页
目的采用负荷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室中位间隔起搏(MRVS)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DDD)植入患者103例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2组,分别行右室心尖部起搏(51例)及右室中位室间隔起搏... 目的采用负荷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室中位间隔起搏(MRVS)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DDD)植入患者103例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2组,分别行右室心尖部起搏(51例)及右室中位室间隔起搏(52例),于术后12个月通过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左右室射血时间差值(LRVPE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超声多普勒Tei指数和脑钠肽(BNP)等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P<0.01)。术后12个月,MRVS组LRV-PEI、Tei指数、BNP水平,均明显低于RVA组(P<0.05,P<0.01),而2组间LVEDD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RVS对双室同步性及左室功能的影响明显低于R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 右室中位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左心功能 超声多普勒Tei指数
下载PDF
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小卫 黄志文 +2 位作者 田丽红 吴铿 袁岩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2期40-43,共4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中位室间隔部(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OTS起搏组和MIVS起搏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中位室间隔部(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OTS起搏组和MIVS起搏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QRS波群宽度、术前和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中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和电极导线阻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各起搏参数与术中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自主和起搏QRS波宽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起搏QRS波群均较自主QRS波群明显增宽,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LVEDD和LVEF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DD、LVEF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RVOTS和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相似,二者均可作为临床首选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 右室间隔 起搏参数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与右室中位室间隔部起搏患者心功能及血浆白介素-6水平的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文华 邹建刚 +4 位作者 何国平 李勇 季建国 周惠芬 黄艳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中位间隔部(mid-RVS)起搏对患者左心功能及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较佳的心室起搏部位。方法将92例植入DDD或DDDR型起搏器患者按起搏部位起搏比例不同分为3组,RVA起搏组(n=35)、mid-RVS组(...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中位间隔部(mid-RVS)起搏对患者左心功能及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较佳的心室起搏部位。方法将92例植入DDD或DDDR型起搏器患者按起搏部位起搏比例不同分为3组,RVA起搏组(n=35)、mid-RVS组(n=30)和对照组(n=27),RVA组与对照组右室电极置于RVA。mid-RVS组右室电极置于mid-RVS。对比观察三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和血浆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前三组LAD、LVEDD、LVEF、IL-6无差异。RVA组术后6个月LAD、LVEDD、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LVEF和CI有下降趋势。而mid-RVS组、对照组术后6个月患者LAD、LVEDD、LVEF、CI和IL-6水平等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RVA组术后6个月与另两组比较,LAD、LVEDD、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LVEF和CI有下降趋势。结论Mid-RVS起搏较RVA起搏对左心功能和IL-6水平影响较小,是更理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心尖部起搏 右室间隔起搏 白细胞介素-6(IL-6) 心脏指数(CI)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不同间隔部位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亚玲 张飞宇 +3 位作者 张杨 刘涛 饶明月 张晓丹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1013-1018,共6页
目的:研究对比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将我院100例进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纳入研究,按照1∶1的分配比例,将患者完全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别,每组5... 目的:研究对比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将我院100例进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纳入研究,按照1∶1的分配比例,将患者完全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别,每组50例。A组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B组于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比较两组的N末端脑钠肽水平(NT-proBNP)、心脏彩超监测指标、QRS波时限、生命质量评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NT-proBN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的NT-proBNP水平均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LVEF、LVEDD、LVESD、LAEF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的LVEF、LAEF均高于A组(P<0.05),B组的LVEDD、LVESD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显著缩短(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的QRS波时限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生命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A组(P<0.05)。术后6个月内,A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0%,B组4.0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对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可起到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其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且心脏不良事件风险未增高,安全性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术 起搏部 右室间隔 右室中位间隔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血浆IL-6、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文华 李勇 +6 位作者 季建国 徐波 蔡高军 周惠芬 黄艳红 何国平 邹建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54-1258,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mid-RVS)两种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探讨IL-6、ANP水平与无症状左心收缩功能(ALVD)不全的相关性。方法:将42例植... 目的: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mid-RVS)两种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探讨IL-6、ANP水平与无症状左心收缩功能(ALVD)不全的相关性。方法:将42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RVA起搏组、mid-RVS起搏组,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血浆IL-6、ANP水平、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电图QRS波时限的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ANP水平和LAD、LVEDD、LVEF等均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RVA起搏组血浆IL-6、ANP水平和LAD、LVEDD较mid-RVS起搏组显著升高(P<0.01);RVA起搏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IL-6、ANP水平和LAD、LVEDD等明显升高(P<0.05),LVEF有降低趋势。术后mid-RVS起搏组QRS波时限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01)。结论:右室中间隔起搏有助于避免常规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的血浆IL-6和ANP水平增高以及左房、左室的扩大,可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心尖部 右室间隔 白细胞介素-6 心房利钠肽
下载PDF
3830电极在右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春亮 曹清涛 王怀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比较Medtronic 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高位室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 71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n=35)和中位室间隔组(n=36),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 目的比较Medtronic 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高位室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 71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n=35)和中位室间隔组(n=36),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室电极参数以及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BNP)。结果电极全部植入成功,术后未发生导线脱位或心肌穿孔。中位室间隔组QRS波时限要短于高位室间隔组[(116±23.6)ms VS(150±34.2)ms,P<0.05]。中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BNP无显著改变,高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降低[(0.46±0.12)%VS(0.62±0.07)%],P<0.05]、BNP升高[(161.3±34.2)ng/L VS(80.1±33.2)ng/L,P<0.05]。术中及术后3个月两组的心室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采用3830主动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QRS波时限更短,对心功能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830电极 右室间隔起搏 右室间隔起搏 右心室
下载PDF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患者预后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乔鑫 白明 +2 位作者 李强 江尕学 张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5期425-428,共4页
目的评价右室中位间隔、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其他部位起搏对植入起搏器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据X线、心脏彩超及心电图标准,准确的将入选患者分为右室中位间隔起搏组(RVMSP组)、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组)及其他部位三组,回顾性分析长期... 目的评价右室中位间隔、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其他部位起搏对植入起搏器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据X线、心脏彩超及心电图标准,准确的将入选患者分为右室中位间隔起搏组(RVMSP组)、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组)及其他部位三组,回顾性分析长期随访后全因死亡、新发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源性再入院的发生率。结果 364例患者(RVMSP=147例,RVAP=105例,其他部位=112例)经(57.2±10.1)个月随访,三组间新发心衰发生率RVMSP组及其他部位组发生率明显低于RVAP组(17.8%vs 17.0%vs 29.5%,P<0.05),三组之间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420),但较RVAP组,RVMSP组死亡率较低(4.8%vs 8.6%)。三组间新发房颤(P=0.973)及心源性再入院率(P=0.286)无差别。术后QRS波时限和心尖部起搏是新发心衰的预测因素。结论 RVMSP及其它间隔起搏较传统右室心尖部起搏,能减少新发心衰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预后
原文传递
Kearns-Sayre综合征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12
作者 乔燕 曾璟 +3 位作者 李星辉 谢萍 蔡佳 张天成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4年第2期148-149,共2页
患者女性,18岁。半年内间断晕厥10余次入院。既往明确诊断为Kearns-Sayre综合征。查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心室电极置于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随访6个月未再发晕厥。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KEARNS-SAYRE综合征 房室传导阻滞 右室中位间隔起搏
原文传递
Is right ventricular mid-septal pacing superior to apical pacing in patients with high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moderately depress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被引量:1
13
作者 Kang CHEN Ye MAO +10 位作者 Shao-hua LIU Qiong WU Qing-zhi LUO Wen-qi PAN Qi JIN Ning ZHANG Tian-you LING Ying CHEN Gang GU Wei-feng SHEN Li-qun WU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507-514,共8页
Objective: We are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right ventricular mid-septal pacing (RVMSP) i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 (RVAP) in improving clinical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left ven... Objective: We are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right ventricular mid-septal pacing (RVMSP) i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 (RVAP) in improving clinical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for patients with high-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moderately depressed left ventricle (LV) function. Methods: Ninety-two patients with high-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moderately reduced LVEF (ranging from 35% to 50%)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RVMSP (n=45) and RVAP (n=47).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 functional class, echocardiographic LVEF, and distance during a 6-min walk test (6MWT) were determined at 18 months after pacemaker implantation. Serum levels of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were measured using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kit. Results: Compared with baseline, NYHA functional class remained unchanged at 18 months, distance during 6MVVT (485 m vs. 517 m) and LVEF (36.7% vs. 41.8%) were increased, but BNP levels were reduced (2352 pg/ml vs. 710 pg/ml) in the RVMSP group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RVAP group,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LVEF 35%-40% (for all comparisons, P〈0.05). However, clinical function capacity and LV function measuremen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patients with RVAP, despite the pacing measurements being similar in both groups, such as R-wave amplitude and capture threshold. Conclusions: RVMSP provides a better clinical utility, compared with RVAP, in patients with high-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moderately depressed LV function whose LVEF levels ranged from 35% to 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septal pacing Apical pacing Impaired heart fun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