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左心功能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魏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7期2671-2674,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左心功能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86例,拟采用植入起搏器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RVAP组... 目的探讨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左心功能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86例,拟采用植入起搏器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RVAP组在右心室心尖部植入起搏器,RVMSP组于右心室中位间隔部植入起搏器,分别在电极植入后5min及电极植入后12个月时记录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左室舒张早期最大充盈速度/左室舒张晚期最大充盈速度(E/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DS)、左室射血分数(LVEF),植入后5min测试心室电极参数,比较两组持续性心房颤动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状况。结果术后12个月时,RVAP组和RVMSP组CI分别为2.41±0.31、2.70±0.29,SV分别为(70.34±8.14)mL、(80.13±8.79)mL,E/A分别为1.27±0.32、1.68±0.35,LVEDD分别为(48.35±8.97)mm、(42.68±9.54)mm,LVEDS分别为(39.15±8.24)mm、(31.57±8.42)mm,LVEF分别为(53.37±10.51)%、(60.24±11.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P组在电压阈值高于RVMSP组[(0.68±0.12)V与(0.61±0.10)V],R波振幅低于RVMSP组[(17.24±2.53)mV与(18.91±3.18)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P组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7.91%(12/43)、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8.84%(21/43),均高于RVMSP组的6.98%(3/43)、9.30%(4/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41,P<0.05;χ^2=16.298,P<0.05)。结论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有利于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促进心功能的恢复,降低心律失常远期风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右室中位间隔部 左心功能 心脏血流动力学 心脏指数 左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对左室心肌重构的影响及其与QRSd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毛婉 徐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5-949,共5页
目的探究右室中位间隔部(RVS)起搏对左室心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心功能与QRS波群时限(QRSd)的关系。方法根据电极植入位置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将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123例患者分为RVS组(65例)与右室心尖部(RVA)组(58例),比较... 目的探究右室中位间隔部(RVS)起搏对左室心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心功能与QRS波群时限(QRSd)的关系。方法根据电极植入位置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将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123例患者分为RVS组(65例)与右室心尖部(RVA)组(58例),比较两组术后起搏参数、不同时间点心电图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心脏指数(CI)及二尖瓣血流E峰/A峰最大充盈速度(E/A),Spearman相关性分析QRSd与心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导线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术前比较,RVA组术后3、12个月LVEF、CI、E/A均显著下降,QRSd、LVESV、LVEDV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RVS组除了QRSd外,术后3、12个月上述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RVS组术后3个月、12个月LVEF、CI、E/A均显著高于RVA组,QRSd、LVESV、LVEDV均显著低于RVA组(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QRSd与LVEF负相关,与LVESV、LVEDV均正相关(P <0.05)。结论 RVS对左室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且QRSd与心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中位间隔部 右室心尖 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 QRS波群时限
下载PDF
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小卫 黄志文 +2 位作者 田丽红 吴铿 袁岩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2期40-43,共4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中位室间隔部(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OTS起搏组和MIVS起搏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中位室间隔部(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OTS起搏组和MIVS起搏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QRS波群宽度、术前和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中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和电极导线阻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各起搏参数与术中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自主和起搏QRS波宽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起搏QRS波群均较自主QRS波群明显增宽,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LVEDD和LVEF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DD、LVEF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RVOTS和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相似,二者均可作为临床首选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 右室间隔 起搏参数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不同间隔部位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亚玲 张飞宇 +3 位作者 张杨 刘涛 饶明月 张晓丹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1013-1018,共6页
目的:研究对比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将我院100例进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纳入研究,按照1∶1的分配比例,将患者完全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别,每组5... 目的:研究对比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将我院100例进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纳入研究,按照1∶1的分配比例,将患者完全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别,每组50例。A组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B组于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比较两组的N末端脑钠肽水平(NT-proBNP)、心脏彩超监测指标、QRS波时限、生命质量评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NT-proBN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的NT-proBNP水平均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LVEF、LVEDD、LVESD、LAEF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的LVEF、LAEF均高于A组(P<0.05),B组的LVEDD、LVESD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显著缩短(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的QRS波时限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生命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A组(P<0.05)。术后6个月内,A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0%,B组4.0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对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可起到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其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且心脏不良事件风险未增高,安全性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术 起搏 右室间隔 右室中位间隔部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患者预后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乔鑫 白明 +2 位作者 李强 江尕学 张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5期425-428,共4页
目的评价右室中位间隔、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其他部位起搏对植入起搏器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据X线、心脏彩超及心电图标准,准确的将入选患者分为右室中位间隔起搏组(RVMSP组)、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组)及其他部位三组,回顾性分析长期... 目的评价右室中位间隔、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其他部位起搏对植入起搏器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据X线、心脏彩超及心电图标准,准确的将入选患者分为右室中位间隔起搏组(RVMSP组)、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组)及其他部位三组,回顾性分析长期随访后全因死亡、新发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源性再入院的发生率。结果 364例患者(RVMSP=147例,RVAP=105例,其他部位=112例)经(57.2±10.1)个月随访,三组间新发心衰发生率RVMSP组及其他部位组发生率明显低于RVAP组(17.8%vs 17.0%vs 29.5%,P<0.05),三组之间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420),但较RVAP组,RVMSP组死亡率较低(4.8%vs 8.6%)。三组间新发房颤(P=0.973)及心源性再入院率(P=0.286)无差别。术后QRS波时限和心尖部起搏是新发心衰的预测因素。结论 RVMSP及其它间隔起搏较传统右室心尖部起搏,能减少新发心衰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起搏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