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田新涛 王旭 +4 位作者 章蓉 王燕 曹丙峰 邵一兵 王正忠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6-319,共4页
目的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 目的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LVESV和LVEDV)、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别。术后3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在基础状态超声下无显著差别,在起搏负荷超声下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5)。术后12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SPWMD和LVESV三项指标均显著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LVEDV小于RVA起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低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高位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负荷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邓长金 成威 +2 位作者 陈亚峰 孔祥辉 代治国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9-459,共1页
56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窦综合征病人根据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HVS组)。起搏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明显高于RVA组,B型脑利钠肽、QRS波时限明显低于RVA起搏。结论:HRVS起搏对心功能... 56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窦综合征病人根据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HVS组)。起搏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明显高于RVA组,B型脑利钠肽、QRS波时限明显低于RVA起搏。结论:HRVS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优于RVA组,可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高位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下载PDF
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小卫 黄志文 +2 位作者 田丽红 吴铿 袁岩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2期40-43,共4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中位室间隔部(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OTS起搏组和MIVS起搏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中位室间隔部(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OTS起搏组和MIVS起搏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QRS波群宽度、术前和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中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和电极导线阻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各起搏参数与术中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自主和起搏QRS波宽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起搏QRS波群均较自主QRS波群明显增宽,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LVEDD和LVEF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DD、LVEF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RVOTS和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相似,二者均可作为临床首选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 右室中位间隔 起搏参数 心功能
下载PDF
3830电极在右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春亮 曹清涛 王怀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比较Medtronic 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高位室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 71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n=35)和中位室间隔组(n=36),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 目的比较Medtronic 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高位室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 71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n=35)和中位室间隔组(n=36),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室电极参数以及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BNP)。结果电极全部植入成功,术后未发生导线脱位或心肌穿孔。中位室间隔组QRS波时限要短于高位室间隔组[(116±23.6)ms VS(150±34.2)ms,P<0.05]。中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BNP无显著改变,高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降低[(0.46±0.12)%VS(0.62±0.07)%],P<0.05]、BNP升高[(161.3±34.2)ng/L VS(80.1±33.2)ng/L,P<0.05]。术中及术后3个月两组的心室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采用3830主动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QRS波时限更短,对心功能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830电极 右室中位间隔起搏 右室高位间隔起搏 右心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与右室中位室间隔部起搏患者心功能及血浆白介素-6水平的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文华 邹建刚 +4 位作者 何国平 李勇 季建国 周惠芬 黄艳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中位间隔部(mid-RVS)起搏对患者左心功能及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较佳的心室起搏部位。方法将92例植入DDD或DDDR型起搏器患者按起搏部位起搏比例不同分为3组,RVA起搏组(n=35)、mid-RVS组(...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中位间隔部(mid-RVS)起搏对患者左心功能及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较佳的心室起搏部位。方法将92例植入DDD或DDDR型起搏器患者按起搏部位起搏比例不同分为3组,RVA起搏组(n=35)、mid-RVS组(n=30)和对照组(n=27),RVA组与对照组右室电极置于RVA。mid-RVS组右室电极置于mid-RVS。对比观察三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和血浆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前三组LAD、LVEDD、LVEF、IL-6无差异。RVA组术后6个月LAD、LVEDD、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LVEF和CI有下降趋势。而mid-RVS组、对照组术后6个月患者LAD、LVEDD、LVEF、CI和IL-6水平等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RVA组术后6个月与另两组比较,LAD、LVEDD、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LVEF和CI有下降趋势。结论Mid-RVS起搏较RVA起搏对左心功能和IL-6水平影响较小,是更理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心尖部起搏 右室中位间隔起搏 白细胞介素-6(IL-6) 心脏指数(CI)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高位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老年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丁小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15期97-98,共2页
目的对比右室高位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老年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为寻找新的起搏位点提供依据。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组和右室心尖部(RVA)组,分别采用电极右室高位室间隔部植入与心尖部... 目的对比右室高位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老年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为寻找新的起搏位点提供依据。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组和右室心尖部(RVA)组,分别采用电极右室高位室间隔部植入与心尖部植入起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室起搏比例、起搏房室间期(PAVI)、QRS波群形态和时限(QRSd)、左室与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3个月后QRSd、LRVPEI、SPWM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患者QRSd、LRVPEI、SPWMD、LVEF分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RVS起搏更好地改善了心室间及心室内电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改善了心功能,未来可能成为更好的起搏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高位间隔 右室心尖部 收缩同步性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高位室间隔和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曹丙峰 刘庆霞 周建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 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54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28例)和RVA起搏组(26例).... 目的 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54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28例)和RVA起搏组(2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36个月,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QRS波群时限(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进行随访,并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术前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HRVS起搏组QRSd和NT-proBNP明显小于RVA起搏组[(147.9±12.1)ms比(155.2±12.7)ms,(252.7±95.4)ng/ml比(313.2±121.4n)g/ml,P均<0.05],LVEF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间比较,HRVS起搏组的QRSd、NT-proBNP明显小于RVA起搏组[(149.1±13.1)ms比(158.6±12.9)ms,(281.9±102.2)ng/ml比(372.4±136.6)ng/ml,P均<0.05],并且随起搏时间的延长差异更明显;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52.6±7.0)%比(48.8±6.7)%,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时NT-proBNP的变化值(△NT-proBNP)与相应时间QRSd的变化值(△QRSd)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73,P<0.05).结论 HRVS起搏对心脏电活动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RVA起搏,并且这种优势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高位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心功能
下载PDF
经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杨松 冯胜红 +1 位作者 冯永生 任静 《环球中医药》 CAS 2014年第S1期95-95,共1页
目的观察应用主动螺旋固定电极行RVOTS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主动组55例,采用主动螺旋固定电极经RVOTS起搏,被动组54例,采用被动翼状固定电极经RVA起搏。术中做心电图,术后7天拆线后做心彩超,术后1、6个月在起搏器门诊随访,观察患者心功... 目的观察应用主动螺旋固定电极行RVOTS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主动组55例,采用主动螺旋固定电极经RVOTS起搏,被动组54例,采用被动翼状固定电极经RVA起搏。术中做心电图,术后7天拆线后做心彩超,术后1、6个月在起搏器门诊随访,观察患者心功能情况、R波时限及电极导线是否脱位或移位。结果两组术后均未发生电极移位或脱位,组间、组内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及阻抗于术中、术后1、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主动组术中及术后1、6个月QRS波时限均明显窄于被动组,术后6个月LVEDD、LVEF指标均明显好于被动组。结论主动螺旋固定电极经RVOT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且有益于患者维持正常心脏结构、抑制心室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心尖起搏 右室流出道间隔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血浆IL-6、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文华 李勇 +6 位作者 季建国 徐波 蔡高军 周惠芬 黄艳红 何国平 邹建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54-1258,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mid-RVS)两种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探讨IL-6、ANP水平与无症状左心收缩功能(ALVD)不全的相关性。方法:将42例植... 目的: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mid-RVS)两种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探讨IL-6、ANP水平与无症状左心收缩功能(ALVD)不全的相关性。方法:将42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RVA起搏组、mid-RVS起搏组,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血浆IL-6、ANP水平、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电图QRS波时限的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ANP水平和LAD、LVEDD、LVEF等均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RVA起搏组血浆IL-6、ANP水平和LAD、LVEDD较mid-RVS起搏组显著升高(P<0.01);RVA起搏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IL-6、ANP水平和LAD、LVEDD等明显升高(P<0.05),LVEF有降低趋势。术后mid-RVS起搏组QRS波时限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01)。结论:右室中间隔起搏有助于避免常规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的血浆IL-6和ANP水平增高以及左房、左室的扩大,可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心尖部 右室中位间隔 白细胞介素-6 心房利钠肽
下载PDF
右心室高位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妍 郭航远 +3 位作者 裘宇芳 邢杨波 彭放 杨彪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0年第6期411-412,452,407,共4页
目的:对比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septum,RHIVS)与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30例行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为RHIVS组,30例行... 目的:对比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septum,RHIVS)与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30例行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为RHIVS组,30例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RVA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6分钟步行试验,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 fraction,LVEF)。结果:RHIVS组与RVA组术前6分钟步行试验(six minute corridorwalktest,6-MWT)步行距离及LVEF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个月,RVA组6-MWT步行距离较RHIVS组明显降低(310±95vs 415±103,P<0.01)。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RVA组LVEF亦较RHIVS组有显著的减低(53.47±3.95 vs 56.25±4.73,P<0.05;52.17±3.68 vs 55.10±4.47,P<0.05;46.97±2.59 vs 53.95±4.84,P<0.01)。结论: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防止起搏导致的心功能的恶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左心射血分数 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现状和未来
11
作者 曹丙峰 王旭 《心脏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896-899,902,共5页
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由于具有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较小的潜在优势而倍受关注。目前关于RVOT起搏的研究结果尚存在分歧,其临床价值仍需长期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本文就RVOT起搏的概念、定位方法、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右室心尖部 右室流出道 右室高位间隔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
12
作者 陈宗宁 杨松生 +4 位作者 赵渊 茶丽珠 黄飞 杨雪花 杨丽萍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6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安装起搏器前后的心电图...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6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安装起搏器前后的心电图QRS波群、射血分数(EF)、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的比值(E/A)。结果: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QRS波群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患者的QRS波群宽度都有所增加,但RVA组患者心电图Ⅱ导联的QRS波宽度明显宽于RVS组患者心电图的QRS波宽度(P<0.05)。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EF、E/A比值无显著性差异。术后,RVA组患者的EF、E/A均明显降低(P<0.05),RVS组的EF、E/A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与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双心室的同步性和心功能的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部起搏 右室室间隔 电极植入手术 比较
下载PDF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孔祥辉 王琳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6年第4期163-164,169,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不同。方法:60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起搏器植入指征。随机分组,分别行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A组)及右室心尖部起搏(B组)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不同。方法:60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起搏器植入指征。随机分组,分别行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A组)及右室心尖部起搏(B组)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搏量(Sv),E峰值,E/A值,二尖瓣返流量。结果: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QRS波时限增宽程度小,LVEF以及Sv降低程度小。结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不利影响较小,可能是一个更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高位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曹丙峰 周建华 +2 位作者 邵一兵 王燕 王旭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具有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指征的77例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具有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指征的77例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40例)和RVA起搏组(3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8个月,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QRS波群时限(QRSd)、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观察随访。同时运用起搏器程控仪对患者术后3个月和18个月的起搏房室间期、心室起搏比例等起搏相关参数进行监测和调控。最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术前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别。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起搏相关参数均无显著差别(P<0.05),△HRVS起搏组的△QRSd、△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18个月时,两组患者间起搏相关参数没有明显差别,△QRSd、△LRVPEI和SPWMD三项指标的差别更加明显(P<0.01),并且△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18个月时LVEF的变化值(△LVEF)与相应时间的△QRSd、△LRVPEI和△SPWMD的变化值(△QRSd、△LRVPEI和△SPWMD)呈明显负相关。结论△HRVS起搏组心室间及心室内电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明显优于RVA起搏组。虽然对心脏功能的短期影响两者间没有明显差别,但长期起搏时,△HRVS起搏对患者的心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高位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同步性 心功能
原文传递
右心室不同位置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卢先本 江建军 +1 位作者 方崇峰 米亚非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3期395-397,共3页
目的探究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方法将台州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3年内的148例置入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起搏A组)和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起搏B组),A组患者70例,B组患者78例。观察2... 目的探究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方法将台州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3年内的148例置入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起搏A组)和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起搏B组),A组患者70例,B组患者78例。观察2组患者成功置入起搏器前后2个月的起搏参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变化,监测术后1个月、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监测24 h内血浆脑钠肽(BNP)情况。结果术后2个月中,2组在除QRSd外的起搏参数上的变化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的QRSd波段比B组更窄。A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上,变化小于B组,24 h内血浆脑钠肽(BNP)的监测中,相较于B组,A组增加程度更小。2组在LVEF与BNP变化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更好的保障了心脏收缩功能,比其更具有安全性与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高位间隔 右室心尖部 心脏起搏 心脏结构 心功能
原文传递
Is right ventricular mid-septal pacing superior to apical pacing in patients with high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moderately depress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被引量:1
16
作者 Kang CHEN Ye MAO +10 位作者 Shao-hua LIU Qiong WU Qing-zhi LUO Wen-qi PAN Qi JIN Ning ZHANG Tian-you LING Ying CHEN Gang GU Wei-feng SHEN Li-qun WU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507-514,共8页
Objective: We are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right ventricular mid-septal pacing (RVMSP) i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 (RVAP) in improving clinical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left ven... Objective: We are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right ventricular mid-septal pacing (RVMSP) i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 (RVAP) in improving clinical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for patients with high-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moderately depressed left ventricle (LV) function. Methods: Ninety-two patients with high-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moderately reduced LVEF (ranging from 35% to 50%)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RVMSP (n=45) and RVAP (n=47).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 functional class, echocardiographic LVEF, and distance during a 6-min walk test (6MWT) were determined at 18 months after pacemaker implantation. Serum levels of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were measured using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kit. Results: Compared with baseline, NYHA functional class remained unchanged at 18 months, distance during 6MVVT (485 m vs. 517 m) and LVEF (36.7% vs. 41.8%) were increased, but BNP levels were reduced (2352 pg/ml vs. 710 pg/ml) in the RVMSP group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RVAP group,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LVEF 35%-40% (for all comparisons, P〈0.05). However, clinical function capacity and LV function measuremen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patients with RVAP, despite the pacing measurements being similar in both groups, such as R-wave amplitude and capture threshold. Conclusions: RVMSP provides a better clinical utility, compared with RVAP, in patients with high-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moderately depressed LV function whose LVEF levels ranged from 35% to 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septal pacing Apical pacing Impaired heart fun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