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束支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在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比较
1
作者 田亮 唐恺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366-372,共7页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治疗老年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因AVB于同济大...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治疗老年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因AVB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56例患者(≥65岁)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搏方式将患者分为RVAP组(n=121)和LBBP组(n=135)。比较两组起搏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阈值、感知和阻抗)在术中、术后7 d、术后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LBBP组患者术后QRS波群时限明显缩短(均P<0.001)。术后1年随访中,与RVAP组相比,LBBP组起搏术式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如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NT-proBNP表达水平(均P<0.05)。此外,LBBP组和RVAP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和起搏器依赖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均P>0.05),但LBBP患者术后1年内再住院率显著降低(P=0.004)。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BBP起搏术式与老年AVB患者的再住院率有关(全部进入模式P=0.014,向前逐步回归模式P=0.010)。Kaplan-Meier累积事件曲线的比较显示RVAP和LBBP的累积再住院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3)。ROC曲线分析也揭示了不同起搏术式对老年AVB患者的再住院率有预测价值(P=0.011,AUC=0.703,灵敏度=0.857,特异度=0.550)。结论与传统RVAP相比,LBBP起搏术式治疗老年AVB患者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患者再住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老年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巩雪 宿燕岗 +6 位作者 潘文志 崔洁 舒先红 陈松文 孙敏敏 刘少稳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g...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32.6ms对两组患者进行亚组分组,Ts-SD>32.6ms者为A1亚组与B1亚组,Ts-SD≤32.6ms为A2亚组与B2亚组。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左室容积(LVEDV)、收缩末左室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采集组织多普勒图像(TDI)进行脱机分析,测量主动脉瓣射血前时间(APET)、肺动脉瓣射血前时间(PPET)、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计算室间电机械延迟(IVMD)和Ts-SD。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IVMD均较术前增加;两组Ts-SD与术前比无差异。亚组分析表明术前同步性好的A2、B2亚组术后Ts-SD升高;术前同步性差的A1亚组术后Ts-SD降低。术后6个月两组LVEDV、LVESV及LVEF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组间比较亦无差异。结论RVOT和RVA起搏短期内对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重构均无影响,术前收缩不同步者可从RVOT起搏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组织多普勒 心脏起搏 同步性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郝静 毛家亮 +8 位作者 张琪 章隆泉 刘辉 康瑜 周笙珩 何奔 张彦周 黄定九 陈润芬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90-90,共1页
目的通过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体表心电图(ECG),探讨RVOT室间隔起搏在影响心功能方面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73.8±11.1)岁。起搏器... 目的通过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体表心电图(ECG),探讨RVOT室间隔起搏在影响心功能方面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73.8±11.1)岁。起搏器植入适应证为各类缓慢性心律失常,符合起搏器置入的I类或IIa类适应证。随机分为室间隔组(40例,行RVOT室间隔起搏)和心尖部组(30例,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记录观察术后ECG 12标准导联的ORS波群方向及宽度,计算ORS波电轴(QRSa),ORS波宽度(ORSd)为II、V1导联的QRSd平均值。结果室间隔组的ORSa为(88±50)°,属于正常范围,QRSd为(0.113±0.022)s,较心尖部组的(0.131±0.032)s明显狭窄(P<0.01)。心尖部组中9例有室内传导阻滞表现,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两组的矫正Q-T间期(QT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5)。室间隔组中,21例(52%)6个肢导联ORS波形态与自身QRS波形态一致或相似,心尖部组中仅有7例(23%)。结论保持心室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同步性是改善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心功能的基础。RVOT室间隔起搏的QRSa接近窦性心律,QRSd明显短于右室心尖部起搏,提示RVOT室间隔起搏能引起较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传导方向以及引发的心肌收缩同步性与正常心室激动时相近,且心室内除极的同步性也较强,减少室内传导阻滞,有效缩短左右室激动时间,从而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起到预防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 右室心尖 起搏心电图 右室流出道 心室激动 心功能 电激动 左束支传导阻滞 电轴 波群
下载PDF
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田新涛 王旭 +4 位作者 章蓉 王燕 曹丙峰 邵一兵 王正忠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6-319,共4页
目的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 目的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LVESV和LVEDV)、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别。术后3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在基础状态超声下无显著差别,在起搏负荷超声下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5)。术后12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SPWMD和LVESV三项指标均显著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LVEDV小于RVA起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低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负荷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电极导线在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10
5
作者 宿燕岗 巩雪 +3 位作者 王蔚 柏瑾 潘文志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选患者均分别行RVA和RVOT两个部位起搏测试,最后固定于相应的位置。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起搏参数、起搏QRS波宽度、手术成功率及起搏3个月、1年和2年后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99例,B组96例。两组起搏后QRS波宽度明显大于起搏前,B组起搏QRS波时限长于A组(176.46±24.54 ms vs 165.45±22.78 ms,P=0.001)。用于固定RVOT间隔部的曝光时间长于RVA。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相似,R波振幅术后2年内及两组间无差别。术中A组起搏阈值高于B组(0.71±0.30 V vs0.56±0.19 V),术后2年内起搏阈值两组内及组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阻抗下降,A组的阻抗低于B组并持续整个随访期间。术后2年内超声心动图参数组内及组间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RVOT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被动固定电极导线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 起搏参数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左室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盛富强 贺茂荣 +1 位作者 费萍燕 沈国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396-2398,2402,共4页
目的:对比右室流出道( RVOT)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松江区中心医院诊断为SSS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62~7... 目的:对比右室流出道( RVOT)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松江区中心医院诊断为SSS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62~76岁,平均(70.6±10.8)岁。依据右室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33例),RVA起搏组(32例)。比较两组起搏器植入术前、术中与术后6个月QRS波时限,术前与术后6个月左室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与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术后6个月两组累计右室起搏百分比。结果 RVOT间隔部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术中、术后6个月QRS波时限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两组QRS波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与术后6个月RVOT间隔部起搏组QRS波时限短于RVA起搏组( P﹤0.05)。术后6个月RVOT间隔部起搏组累计右室起搏百分比为(56±44)%,RVA 起搏组为(53±4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735,P =0.962)。术前两组LVEDD、LVES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RVA起搏组LVEDD大于RVOT间隔部起搏组,LVEF低于RVOT间隔部起搏组( P﹤0.05)。RVOT间隔部起搏组LVEDD、LVESD、LVEF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LVEDD术后6个月大于术前,LVEF术后6个月低于术前(P﹤0.05)。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对老年SSS患者左室功能的保持优于RVA起搏,为临床选择起搏位点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 心脏起搏 心室功能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病窦综合征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龙曼云 吴海 +1 位作者 朱立光 吴棘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102-3105,共4页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确诊为SSS的患者,术前随机分为AAI组、RVOTs组和RVA组,均植入DDD/DDDR起搏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随访,使用组织多...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确诊为SSS的患者,术前随机分为AAI组、RVOTs组和RVA组,均植入DDD/DDDR起搏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随访,使用组织多普勒测定Tei指数、E/E’,同时测定传统超声参数,比较其差异。结果:术后1年,LV Tei和RV Tei指数在AAI组数值最小,RVOTs组其次,RVA组最高;E/E’在RVA组数值最高,AAI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LVEF在AAI组最高,RVA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SV在AAI组数值最高,RVA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S患者RVOTs起搏比RVA起搏可获得更好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效应,但仍不如AAI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右室心尖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和传统右室心尖起搏对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贾晓艳 李赐恩 +2 位作者 景莉娟 宋卫锋 陶海龙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比较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室心尖起搏(RVAP)在保持左室结构和收缩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和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因房室传导阻滞住院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共39例患者,其中HBP组... 目的比较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室心尖起搏(RVAP)在保持左室结构和收缩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和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因房室传导阻滞住院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共39例患者,其中HBP组成功植入患者15例,RVAP组成功起搏器植入18例,随访观察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结果 HBP组NYHA心功能分级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RVAP组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平均1.4下降至2.5(1.4±0.7 vs.2.5±0.9,P<0.001);HBP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前后LVEF、LVEDD变化无明显变化(P>0.05),RVAP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LVEF显著降低[(58.3±6.3)%vs.(50.8±7.5)%,P=0.002],LVEDD显著增加[(43.1±4.6)mm vs.(53.3±7.9)mm,P<0.001]。结论与传统右室心尖起搏相比,希氏束起搏对于收缩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内径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右室心尖起搏 心功能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内径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毛家亮 郝静 +8 位作者 张琪 章隆泉 刘辉 周笙珩 何奔 张彦周 康瑜 黄定九 陈润芬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3-205,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50例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主动电极组),50例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被动电极... 目的探讨采用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50例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主动电极组),50例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固定次数、曝光时间无差异(1.7±1.3次vs1.3±0.5次,7.9±5.2minvs5.4±4.4min,P均>0.05)。主动电极置入后即刻可达到理想阈值,比被动电极高(0.6±0.27Vvs0.5±0.25V,P<0.05),被动电极阻抗比主动电极高(911±225.31Ωvs668±168.03Ω,P<0.05),两组的感知阈值无差异。术后随访1个月时,两组的起搏阈值无差异。主动电极组2例,被动电极组1例出现导线脱位。结论使用主动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流出道 室间隔 主动电极 右室心尖 被动电极 起搏参数 并发症
下载PDF
主动与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或右室间隔部即刻起搏参数的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禹川 丁燕生 +4 位作者 周菁 盛琴慧 蒋捷 史力斌 李康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3-505,共3页
目的比较主动与被动电极(AE与PE)植入右室心尖部(RVA)或右室间隔部(RVS)对即刻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资料,比较AE和PE植入RVA时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比较AE植入RVA或RVS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结果入选399例,283例... 目的比较主动与被动电极(AE与PE)植入右室心尖部(RVA)或右室间隔部(RVS)对即刻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资料,比较AE和PE植入RVA时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比较AE植入RVA或RVS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结果入选399例,283例右室起搏电极植入RVA,AE 155例,PE 128例。AE者的起搏阈值高于PE者,而阻抗、感知低于PE者,电极类型是影响差异的唯一因素。271例右室起搏电极为AE,植入RVA 155例,RVS 116例。两部位仅阻抗有差异,起搏部位是影响差异的唯一因素。结论 AE和PE在植入RVA时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的差异由电极类型不同所引起,而AE植入RVA和RVS即刻阻抗的差异归咎于起搏部位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电极 被动电极 右室心尖 右室间隔 即刻起搏参数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熊健 张燕一 +9 位作者 汤宝鹏 李耀东 周贤惠 张宇 李磊 许国军 张疆华 邢强 孙凌 李晋新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1008-1011,1015,共5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的主动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的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 001例。根据心室电极导线的类型分...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的主动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的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 001例。根据心室电极导线的类型分为RVOTS组(521例)和RVA组(480例)。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即刻、术后1w及术后1、6、12、18、24个月心室起搏电极相关的基本参数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RVOTS组术后即刻起搏阈值[(0.77±0.28)V]比RVA组[(0.53±0.17)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OTS组术中曝光时间[(18.76±8.43)min]比RVA组[(9.66±4.35)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1w及术后1、6、12、18、24个月起搏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在不同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参数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且长期保持稳定。RVOTS组心脏穿孔并发症发生率高于RV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心脏超声测量各参数及心功能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RVA组随访中房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较RVOTS组高(P<0.05)。结论主动螺旋电极在RVOTS起搏是可行的,长期随访起搏参数稳定。但是当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RVOTS并指向前壁或游离壁可能增加心脏穿孔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 被动电极 心脏起搏
下载PDF
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邓长金 成威 +2 位作者 陈亚峰 孔祥辉 代治国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9-459,共1页
56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窦综合征病人根据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HVS组)。起搏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明显高于RVA组,B型脑利钠肽、QRS波时限明显低于RVA起搏。结论:HRVS起搏对心功能... 56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窦综合征病人根据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HVS组)。起搏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明显高于RVA组,B型脑利钠肽、QRS波时限明显低于RVA起搏。结论:HRVS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优于RVA组,可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同步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蓝荣芳 徐伟 +3 位作者 吉文庆 宋杰 余洪松 徐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696-3698,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两次术后观察心室起搏状态下心电图QRS时限,左右心室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的收缩延迟时间(SPWMD),QRS波起点距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的时间标准差(Ts12SD)。通过上述指标来评估RVSP与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影响的差异。结果:与RVAP相比较,RVSP组心电图QRS时限更短(P=0.007),心室收缩同步化指标IVMD,SPWMD,Ts12SD明显优于RVAP(P=0.0009,P=0.0005,P=0.0004)。结论:RVSP较RVAP更有利于保证心室电、机械同步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同步化
下载PDF
基于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比较右室中位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晔 李永星 +8 位作者 李哲 赵磊 于靖 韩佳 赵荣诚 颜利求 郭楠 廉铮 曹绪芬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540-541,共2页
目的采用负荷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室中位间隔起搏(MRVS)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DDD)植入患者103例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2组,分别行右室心尖部起搏(51例)及右室中位室间隔起搏... 目的采用负荷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室中位间隔起搏(MRVS)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DDD)植入患者103例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2组,分别行右室心尖部起搏(51例)及右室中位室间隔起搏(52例),于术后12个月通过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左右室射血时间差值(LRVPE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超声多普勒Tei指数和脑钠肽(BNP)等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P<0.01)。术后12个月,MRVS组LRV-PEI、Tei指数、BNP水平,均明显低于RVA组(P<0.05,P<0.01),而2组间LVEDD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RVS对双室同步性及左室功能的影响明显低于R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 右室中位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左心功能 超声多普勒Tei指数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电机械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任学军 张烨 +5 位作者 韩智红 汪烨 杜慧峰 张金荣 陈方 郭继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6期496-498,共3页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电机械活动的影响;探讨能够预测右室心尖部起搏后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性的因素。方法选取因病窦综合征置入双腔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8例,术后7天分别测量患者在自身心律、VV...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电机械活动的影响;探讨能够预测右室心尖部起搏后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性的因素。方法选取因病窦综合征置入双腔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8例,术后7天分别测量患者在自身心律、VVI起搏两种状态下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心功能指数(Tei指数)、左室内不同步指数(Ts-SD)等参数并分析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的影响因素。结果64.2%的患者在右室起搏期间,表现为左室机械活动的不同步;Ts-SD显著增加(40.10±18.50 ms vs 29.96±18.87 ms,P=0.034);右室起搏后Tei指数明显增加(0.49±0.23 vs 0.38±0.21,P(0.01);自身心律状态下的Ts-SD指数是右室起搏时出现左室收缩不同步现象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79,P=0.029)。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左右心室之间及左室内收缩不同步,对患者心脏整体功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心尖部起搏 左室内不同步指数 组织多普勒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正常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海宴 房芳 +2 位作者 李铮 李治安 杨娅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4期314-316,共3页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探讨起搏诱发的心室不同步收缩对于心脏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65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分别在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室上性节律状...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探讨起搏诱发的心室不同步收缩对于心脏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65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分别在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室上性节律状态下行常规及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指标。结果右室完全起搏模式下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0.58±0.07 vs 0.61±0.01,P<0.001),左室6节段收缩期平均速度下降(4.0±1.5cm/s vs 4.7±1.6cm/s,P<0.001),心室收缩同步性下降(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37.5±12.5ms vs 23.7±10.2ms,P<0.001),心室同步性恶化程度与收缩功能恶化中度相关(r=0.37,P<0.05)。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致左室收缩不同步及左室功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心尖部起搏 左室收缩功能 左室收缩同步性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和高位室间隔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邵一兵 要英杰 王旭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5-517,共3页
目的评价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高位右室间隔(HRVS)起搏对完全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18例因CAVB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其中52例为RVA起搏(RVA组),66例为HRVS起搏(HRVS组)。分别对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2年的左室... 目的评价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高位右室间隔(HRVS)起搏对完全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18例因CAVB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其中52例为RVA起搏(RVA组),66例为HRVS起搏(HRVS组)。分别对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2年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2年内因心力衰竭住院人数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101例完成2年随访。术后6个月和1年时两组LVEF比较无差别(0.55±0.08vs0.55±0.08,P=0.926;0.54±0.09vs0.55±0.07,P=0.407),但是对于术前LVEF(0.50者,术后1年时LVEF两组有差别(0.40±0.04vs0.44±0.04,P=0.01)。术后2年,HRVS组优于RVA组(0.51±0.10vs0.55±0.06,P=0.01)。2年内,RVA组因心力衰竭住院人数多于HRVS组[31.1%(14/45)vs12.5%(7/56),P=0.02]。结论 HRVS起搏对CAVB患者心功能的长期影响低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高位右室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起搏QRS波时限与左室结构和功能关系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巩雪 潘文志 +2 位作者 宿燕岗 舒先红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评价起搏QRS波时限与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106例右室心尖起搏患者,分成左室射血分数(LVEF)<0.55的病例组(n=48)和LVEF>0.55的对照组(n=58)。通过常规体表心电图测得起搏QRS波时限,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左房内径(LAD... 目的评价起搏QRS波时限与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106例右室心尖起搏患者,分成左室射血分数(LVEF)<0.55的病例组(n=48)和LVEF>0.55的对照组(n=58)。通过常规体表心电图测得起搏QRS波时限,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左房内径(LAD)、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ESD)、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LVEF,评价患者的纽约心功能分级,同时检测患者的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分析起搏QRS波时限与以上各指标的关系。结果①起搏QRS波时限与LVEDD(r=0.577,P<0.001)、LVESD(r=0.627,P<0.001)、LAD(r=0.241,P=0.013)、IVST(r=0.345,P<0.001)、LVP-WT(r=0.349,P<0.001)均呈正相关,与LVEF负相关(r=-0.570,P<0.001),与纽约心功能分级正相关(r=0.527,P<0.001),与NT-proBNP对数正相关(r=0.265,P=0.024)。②以起搏QRS波时限≥200ms诊断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42%和70.69%。结论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起搏QRS波时限是一个简便而实用的初步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QRS波时限 左室收缩功能不全 右室心尖部起搏
下载PDF
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附12例报告)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印生 王梦洪 +5 位作者 章杨龙 蔡新根 郑泽琪 吴友平 张智亮 罗雄 《中国医刊》 CAS 2000年第1期22-23,共2页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导管电极容易固定,不易脱位,但RVAP引起心室激动顺序的异常,导致心室收缩和舒张的不同步,并引起慢性左心功能的减退。近年国外采用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治疗有严重心力...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导管电极容易固定,不易脱位,但RVAP引起心室激动顺序的异常,导致心室收缩和舒张的不同步,并引起慢性左心功能的减退。近年国外采用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治疗有严重心力衰竭(心衰)的心肌病患者[1,2]。由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心尖部起搏 RVOTP 血流动力学 心脏病 治疗
下载PDF
右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甘剑挺 林智海 +3 位作者 王正东 刘明 梁祥文 陈海燕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年第3期270-270,共1页
本研究比较了窦性心动过缓或三度房室阻滞患者进行右室间隔(right ventricular septum,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患者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室间隔 患者 三度房室阻滞 窦性心动过缓 SEPTU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