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选患者均分别行RVA和RVOT两个部位起搏测试,最后固定于相应的位置。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起搏参数、起搏QRS波宽度、手术成功率及起搏3个月、1年和2年后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99例,B组96例。两组起搏后QRS波宽度明显大于起搏前,B组起搏QRS波时限长于A组(176.46±24.54 ms vs 165.45±22.78 ms,P=0.001)。用于固定RVOT间隔部的曝光时间长于RVA。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相似,R波振幅术后2年内及两组间无差别。术中A组起搏阈值高于B组(0.71±0.30 V vs0.56±0.19 V),术后2年内起搏阈值两组内及组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阻抗下降,A组的阻抗低于B组并持续整个随访期间。术后2年内超声心动图参数组内及组间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RVOT起搏是安全可行的。展开更多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电机械活动的影响;探讨能够预测右室心尖部起搏后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性的因素。方法选取因病窦综合征置入双腔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8例,术后7天分别测量患者在自身心律、VV...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电机械活动的影响;探讨能够预测右室心尖部起搏后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性的因素。方法选取因病窦综合征置入双腔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8例,术后7天分别测量患者在自身心律、VVI起搏两种状态下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心功能指数(Tei指数)、左室内不同步指数(Ts-SD)等参数并分析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的影响因素。结果64.2%的患者在右室起搏期间,表现为左室机械活动的不同步;Ts-SD显著增加(40.10±18.50 ms vs 29.96±18.87 ms,P=0.034);右室起搏后Tei指数明显增加(0.49±0.23 vs 0.38±0.21,P(0.01);自身心律状态下的Ts-SD指数是右室起搏时出现左室收缩不同步现象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79,P=0.029)。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左右心室之间及左室内收缩不同步,对患者心脏整体功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展开更多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探讨起搏诱发的心室不同步收缩对于心脏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65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分别在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室上性节律状...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探讨起搏诱发的心室不同步收缩对于心脏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65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分别在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室上性节律状态下行常规及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指标。结果右室完全起搏模式下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0.58±0.07 vs 0.61±0.01,P<0.001),左室6节段收缩期平均速度下降(4.0±1.5cm/s vs 4.7±1.6cm/s,P<0.001),心室收缩同步性下降(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37.5±12.5ms vs 23.7±10.2ms,P<0.001),心室同步性恶化程度与收缩功能恶化中度相关(r=0.37,P<0.05)。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致左室收缩不同步及左室功能降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选患者均分别行RVA和RVOT两个部位起搏测试,最后固定于相应的位置。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起搏参数、起搏QRS波宽度、手术成功率及起搏3个月、1年和2年后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99例,B组96例。两组起搏后QRS波宽度明显大于起搏前,B组起搏QRS波时限长于A组(176.46±24.54 ms vs 165.45±22.78 ms,P=0.001)。用于固定RVOT间隔部的曝光时间长于RVA。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相似,R波振幅术后2年内及两组间无差别。术中A组起搏阈值高于B组(0.71±0.30 V vs0.56±0.19 V),术后2年内起搏阈值两组内及组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阻抗下降,A组的阻抗低于B组并持续整个随访期间。术后2年内超声心动图参数组内及组间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RVOT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文摘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电机械活动的影响;探讨能够预测右室心尖部起搏后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性的因素。方法选取因病窦综合征置入双腔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8例,术后7天分别测量患者在自身心律、VVI起搏两种状态下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心功能指数(Tei指数)、左室内不同步指数(Ts-SD)等参数并分析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的影响因素。结果64.2%的患者在右室起搏期间,表现为左室机械活动的不同步;Ts-SD显著增加(40.10±18.50 ms vs 29.96±18.87 ms,P=0.034);右室起搏后Tei指数明显增加(0.49±0.23 vs 0.38±0.21,P(0.01);自身心律状态下的Ts-SD指数是右室起搏时出现左室收缩不同步现象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79,P=0.029)。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左右心室之间及左室内收缩不同步,对患者心脏整体功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文摘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探讨起搏诱发的心室不同步收缩对于心脏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65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分别在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室上性节律状态下行常规及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指标。结果右室完全起搏模式下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0.58±0.07 vs 0.61±0.01,P<0.001),左室6节段收缩期平均速度下降(4.0±1.5cm/s vs 4.7±1.6cm/s,P<0.001),心室收缩同步性下降(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37.5±12.5ms vs 23.7±10.2ms,P<0.001),心室同步性恶化程度与收缩功能恶化中度相关(r=0.37,P<0.05)。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致左室收缩不同步及左室功能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