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内膜损伤的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邹宝明 王景武 +3 位作者 徐敏 孙克璐 王黎 鲍正毅 《武警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310-312,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内膜的影响。方法 64例随机分为右室流入道组(33例)和右室心尖部组(31例),观察起搏前和后1、3个月时的Ⅱ导联QRS波时限、起搏参数(起搏电压域值、电极阻抗)及血浆CKMB(肌酸激酶)、TNI(肌钙蛋白Ⅰ)、MYO...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内膜的影响。方法 64例随机分为右室流入道组(33例)和右室心尖部组(31例),观察起搏前和后1、3个月时的Ⅱ导联QRS波时限、起搏参数(起搏电压域值、电极阻抗)及血浆CKMB(肌酸激酶)、TNI(肌钙蛋白Ⅰ)、MYO(肌红蛋白)水平、IL-6(白介素-6)浓度变化。结果两组起搏参数研究期间均稳定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入道组QRS时限明显短于心尖组(P<0.05)。两组血浆心肌损伤标志物和IL-6浓度均较起搏前增加(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时间延长渐降低。结论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内膜的影响与心尖部起搏相似,但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符合生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入 起搏治疗 肌酸激酶 肌钙蛋白Ⅰ 肌红蛋白 白介素-6
下载PDF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和心室激动顺序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吴名星 蒲晓群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通过与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比较,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室激动顺序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需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且心功能正常和无室内传导阻滞的患者。在RFCA成... 目的通过与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比较,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室激动顺序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需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且心功能正常和无室内传导阻滞的患者。在RFCA成功后,置入漂浮导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用心室起搏电极以同一频率随机顺序起搏RVIS、RVOT和RVA,分别测定和比较各部位起搏时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以及体表心电图上QRS波时限、JTc间期(经心率校正后的JT间期)和额面平均心电轴的变化。结果①RVIS、RVOT和RVA起搏时CO、CI、mPAP和PCW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差异(P>0.05)。②与正常窦性心律时QRS波时限比较,各部位起搏时QRS波时限均延长(P均<0.001),其中RVIS起搏时QRS波时限延长程度最小,RVA起搏时延长程度最大,各部位两两比较P均<0.05;JTc间期的变化有类似趋势,但各起搏部位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窦性心律时的额面平均心电轴比较,RVIS起搏时接近正常,RVOT起搏时电轴呈右偏趋势,RVA起搏时呈左偏趋势。结论①对心功能正常者RVIS起搏较RVOT和RVA起搏未表现出更佳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②RVIS起搏与RVOT和RVA起搏相比,能够保持相对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流入间隔 起搏 血流动力学 心室激动顺序
下载PDF
被动电极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远期稳定性观察
3
作者 邹宝明 刘良刚 +4 位作者 王景武 徐敏 孙克陆 何传飞 何立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2年第28期3089-3090,共2页
目的探讨被动电极置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RVIS)的远期稳定性。方法观察被动电极置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者82例(RVIS组)和电极置入右室心尖部起搏者53例(RVA组)患者远期电极的稳定性、起搏电压、电极阻抗、QRS波时限及血浆B型利钠肽... 目的探讨被动电极置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RVIS)的远期稳定性。方法观察被动电极置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者82例(RVIS组)和电极置入右室心尖部起搏者53例(RVA组)患者远期电极的稳定性、起搏电压、电极阻抗、QRS波时限及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结果 RVIS电极稳定在位。RVIS组4 a后的电极阻抗增加明显,起搏电压和QRS波时限增加不明显;RVA组4 a后的电极阻抗、起搏电压明显增加,QRS波时限增加不显著;RVA组电极阻抗、起搏电压及QRS波时限较RVIS组增加更显著。血BNP水平,RVIS组仅术后3个月增加明显,RVA组术后血BNP水平在各观察时间点均显著增加;RVA组术后BNP水平较RVIS组增加更显著。结论被动电极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长期随访显示电极位置及起搏参数稳定,对心脏功能的长期保护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右室流入间隔 被动电极
下载PDF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螺旋电极导线与心尖部翼状电极导线起搏阈值随访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方冬平 张英川 +3 位作者 李海宴 郭成军 车海波 郝蓬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71-72,共2页
目的 :对比植入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螺旋电极导线与右室心尖部翼状电极导线 2组患者的起搏阈值。方法 :于植入时、植入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 4个月测试起搏阈值 ,平均随访 12个月 (3~ 2 4个月 )。结果 :随访期... 目的 :对比植入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螺旋电极导线与右室心尖部翼状电极导线 2组患者的起搏阈值。方法 :于植入时、植入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 4个月测试起搏阈值 ,平均随访 12个月 (3~ 2 4个月 )。结果 :随访期间阈值无明显差别。结论 :应用螺旋电极导线固定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永久起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流入间隔起搏 起搏阈值 心脏起搏器植入
下载PDF
围术期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三尖瓣返流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邹宝明 王景武 +3 位作者 孙克陆 徐敏 徐锋 梁爱霞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6期896-898,共3页
目的右室起搏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情况一直不明,故本研究旨在观察围术期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这一新的起搏部位对三尖瓣返流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经全面检查,诊断明确,药物治疗无效,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的Ⅰ类或Ⅱa类指征,电... 目的右室起搏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情况一直不明,故本研究旨在观察围术期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这一新的起搏部位对三尖瓣返流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经全面检查,诊断明确,药物治疗无效,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的Ⅰ类或Ⅱa类指征,电极置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经胸透及心电图确定电极位置。正常起搏时,采用美国Acuson 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检测三尖瓣返流面积、肺动脉峰流速,5个连续稳定心动周期取均值,根据三尖瓣返流面积将患者分为2组:轻度(返流面积≤3.0 cm2)和中度(返流面积>3.0 cm2、≤7.0 cm2)。在有效起搏时,脉宽0.5 ms,输出5 V的状态下,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检测起搏阻抗和起搏阈电压;比较围术期RVIS与心尖部(RVA)起搏时三尖瓣返流面积(TRA)、肺动脉峰流速(Vpk P)及起搏阻抗、起搏阈电压的变化。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组患者围术期内肺动脉峰流速无明显变化(P>0.05);2起搏参数:2组患者围术后期起搏阻抗均有增加(P<0.05),RVIS组早期阻抗明显低于RVA组(P<0.05);2组患者起搏阈电压变化不明显(P>0.05);3三尖瓣返流面积:RVIS组轻度患者围术后期返流面积明显减少(2.66±0.35vs.1.78±0.43,P<0.05),中度返流患者及RVA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可有效改善轻度三尖瓣返流,对中度返流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右心室流入间隔 三尖瓣返流
原文传递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邹宝明 王景武 +3 位作者 徐敏 孙克陆 何传飞 何立峰 《中华全科医学》 2012年第10期1522-1523,1540,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比较RVIS组(82例)和(右室心尖部)RVA组(53例)植入起搏器4年后,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右室舒张末内径(RVED),三尖瓣返流率(Tricuspid regurgitation r...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比较RVIS组(82例)和(右室心尖部)RVA组(53例)植入起搏器4年后,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右室舒张末内径(RVED),三尖瓣返流率(Tricuspid regurgitation rate,TRR),三尖瓣返流面积(Tricuspid regurgitation area,TRA)及左心室(VpkA)右心室(VpkP)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电极稳定起搏有效,两组患者LAD,LVED,RVED均有增加,但仅RVA组RVED增大显著(P<0.05);RVA组TRR及TRA显著增加(P<0.01),RVIS组仅TRR显著增加(P<0.05);两组相比,RVA组的TRR及TRA增加显著(P<0.05);RVA组VpkA(P<0.01),VpkP(p<0.05)显著下降,RVIS组该指标变化不明显,两组相比,RVA组VpkA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RVIS起搏较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保护更好,更符合生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博器 人工 右心室流入间隔 心功能 心脏结构 长期随访
原文传递
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崔俊友 张华 +4 位作者 殷泉忠 易桂斌 陆叶 王东升 徐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图的QRS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S组手术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19.8±6.4 vs 10.3±4.8,P<0.01);术中心室的起搏阈值RVOTS组高于RVA组(0.61±0.23 vs 0.48±0.17,P<0.05),但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阻抗、感知在术中及术后无统计学差异,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间隔 心脏起搏 主动电极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郝静 毛家亮 +8 位作者 张琪 章隆泉 刘辉 康瑜 周笙珩 何奔 张彦周 黄定九 陈润芬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90-90,共1页
目的通过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体表心电图(ECG),探讨RVOT室间隔起搏在影响心功能方面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73.8±11.1)岁。起搏器... 目的通过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体表心电图(ECG),探讨RVOT室间隔起搏在影响心功能方面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73.8±11.1)岁。起搏器植入适应证为各类缓慢性心律失常,符合起搏器置入的I类或IIa类适应证。随机分为室间隔组(40例,行RVOT室间隔起搏)和心尖部组(30例,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记录观察术后ECG 12标准导联的ORS波群方向及宽度,计算ORS波电轴(QRSa),ORS波宽度(ORSd)为II、V1导联的QRSd平均值。结果室间隔组的ORSa为(88±50)°,属于正常范围,QRSd为(0.113±0.022)s,较心尖部组的(0.131±0.032)s明显狭窄(P<0.01)。心尖部组中9例有室内传导阻滞表现,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两组的矫正Q-T间期(QT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5)。室间隔组中,21例(52%)6个肢导联ORS波形态与自身QRS波形态一致或相似,心尖部组中仅有7例(23%)。结论保持心室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同步性是改善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心功能的基础。RVOT室间隔起搏的QRSa接近窦性心律,QRSd明显短于右室心尖部起搏,提示RVOT室间隔起搏能引起较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传导方向以及引发的心肌收缩同步性与正常心室激动时相近,且心室内除极的同步性也较强,减少室内传导阻滞,有效缩短左右室激动时间,从而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起到预防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 右室心尖 起搏心电图 右室流出 心室激动 心功能 电激动 左束支传导阻滞 电轴 波群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病窦综合征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龙曼云 吴海 +1 位作者 朱立光 吴棘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102-3105,共4页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确诊为SSS的患者,术前随机分为AAI组、RVOTs组和RVA组,均植入DDD/DDDR起搏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随访,使用组织多...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确诊为SSS的患者,术前随机分为AAI组、RVOTs组和RVA组,均植入DDD/DDDR起搏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随访,使用组织多普勒测定Tei指数、E/E’,同时测定传统超声参数,比较其差异。结果:术后1年,LV Tei和RV Tei指数在AAI组数值最小,RVOTs组其次,RVA组最高;E/E’在RVA组数值最高,AAI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LVEF在AAI组最高,RVA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SV在AAI组数值最高,RVA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S患者RVOTs起搏比RVA起搏可获得更好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效应,但仍不如AAI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右室流出间隔 右室心尖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置入起搏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纯莹 陈泗林 +5 位作者 蔡清媚 古良 刘烈 陈东骊 梁远红 费洪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5907-5910,共4页
背景:已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及心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国内尚未见报道。目的:应用SF-36量表和超声心动图方法来评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缓慢性... 背景:已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及心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国内尚未见报道。目的:应用SF-36量表和超声心动图方法来评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2005-06/2007-09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进行。对象:缓慢心律失常患者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62±18)岁。方法: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置入DDD(R)起搏器,心室电极采用主动固定电极置入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于置入前和置入后12个月用SF-36量表及超声心动图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和症状度。主要观察指标:①起搏器置入及起搏参数变化。②生活质量评分变化。③超声心动图评价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全部患者未出现置入并发症,随访12个月无电极移位、阈值增高;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12个月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社会功能、生命力、心理健康和总的健康状况方面高于置入前(P均<0.01),而情感角色的变化则没有统计学意义(P=0.125);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充盈时间高于置入前(P均<0.01),Tei指数明显低于置入前(P<0.01)。结论:对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未出现置入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间隔 起搏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左室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盛富强 贺茂荣 +1 位作者 费萍燕 沈国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396-2398,2402,共4页
目的:对比右室流出道( RVOT)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松江区中心医院诊断为SSS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62~7... 目的:对比右室流出道( RVOT)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松江区中心医院诊断为SSS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62~76岁,平均(70.6±10.8)岁。依据右室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33例),RVA起搏组(32例)。比较两组起搏器植入术前、术中与术后6个月QRS波时限,术前与术后6个月左室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与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术后6个月两组累计右室起搏百分比。结果 RVOT间隔部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术中、术后6个月QRS波时限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两组QRS波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与术后6个月RVOT间隔部起搏组QRS波时限短于RVA起搏组( P﹤0.05)。术后6个月RVOT间隔部起搏组累计右室起搏百分比为(56±44)%,RVA 起搏组为(53±4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735,P =0.962)。术前两组LVEDD、LVES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RVA起搏组LVEDD大于RVOT间隔部起搏组,LVEF低于RVOT间隔部起搏组( P﹤0.05)。RVOT间隔部起搏组LVEDD、LVESD、LVEF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LVEDD术后6个月大于术前,LVEF术后6个月低于术前(P﹤0.05)。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对老年SSS患者左室功能的保持优于RVA起搏,为临床选择起搏位点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 右室心尖 心脏起搏 心室功能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同步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蓝荣芳 徐伟 +3 位作者 吉文庆 宋杰 余洪松 徐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696-3698,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两次术后观察心室起搏状态下心电图QRS时限,左右心室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的收缩延迟时间(SPWMD),QRS波起点距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的时间标准差(Ts12SD)。通过上述指标来评估RVSP与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影响的差异。结果:与RVAP相比较,RVSP组心电图QRS时限更短(P=0.007),心室收缩同步化指标IVMD,SPWMD,Ts12SD明显优于RVAP(P=0.0009,P=0.0005,P=0.0004)。结论:RVSP较RVAP更有利于保证心室电、机械同步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起搏 心室同步化
下载PDF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生理性起搏临床技术及血流动力学临床应用初步经验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志辉 曹宇 +5 位作者 欧阳茂 蒋卫红 江凤林 王建刚 张梦熙 杨侃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索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的临床操作技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62.6±20.3(32~83)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室率,均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固... 目的:探索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的临床操作技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62.6±20.3(32~83)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室率,均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固定。术前、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同一起搏频率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起搏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结果:心室起搏参数在电极导线植入15 min后可达到理想值,与植入即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起搏参数比较没有差异,没有出现电极穿孔致心包压塞的并发症,电极脱位率0%。所有病例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RVITS起搏时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与植入前相应参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指引钢丝的合理塑形及结合多个体位的心脏影像和起搏心电图的综合判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期随访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性起搏 主动同定电极导线 右心室流入间隔 安全性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熊健 张燕一 +9 位作者 汤宝鹏 李耀东 周贤惠 张宇 李磊 许国军 张疆华 邢强 孙凌 李晋新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1008-1011,1015,共5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的主动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的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 001例。根据心室电极导线的类型分...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的主动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的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 001例。根据心室电极导线的类型分为RVOTS组(521例)和RVA组(480例)。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即刻、术后1w及术后1、6、12、18、24个月心室起搏电极相关的基本参数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RVOTS组术后即刻起搏阈值[(0.77±0.28)V]比RVA组[(0.53±0.17)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OTS组术中曝光时间[(18.76±8.43)min]比RVA组[(9.66±4.35)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1w及术后1、6、12、18、24个月起搏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在不同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参数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且长期保持稳定。RVOTS组心脏穿孔并发症发生率高于RV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心脏超声测量各参数及心功能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RVA组随访中房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较RVOTS组高(P<0.05)。结论主动螺旋电极在RVOTS起搏是可行的,长期随访起搏参数稳定。但是当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RVOTS并指向前壁或游离壁可能增加心脏穿孔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 右室心尖 被动电极 心脏起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方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樊济海 巢胜吾 +2 位作者 顾秀莲 王玲 潘瑞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引导丝(A组)在RVOT间隔部起搏术中操控主动固定电极中应用效果。结果起搏阈值、导线电极阻抗无显著差异,感知R波振幅B组较A组低(12.32±3.80mVvs9.28±3.34mV,P=0.037);电极定位操作X线曝光时间A组大于B组(23.29±9.23minvs12.85±5.82min,P=0.002),电极固定次数A组大于B组(2.64±1.22次vs1.62±0.77次,P=0.015)。两组RVOT间隔部定位成功率:A组14/20(70%),B组18/20(90%),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RVOT间隔部失败者均固定于低位间隔部。术后3个月内仅A组1例导线脱位。结论RVOT间隔部电极定位双弯曲指引导丝支撑下操作,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电极固定次数,比单弯曲指引导丝方法更加简单化。两种方法均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右室流出 心室间隔 起搏电极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及心尖部起搏对心肌重构及血浆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庆军 钱剑峰 +2 位作者 刘峰 潘文 毛家亮 《疑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484-486,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肌重构及血浆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个月采血检测血浆ALD、An...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肌重构及血浆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个月采血检测血浆ALD、AngⅡ水平;并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2组患者起搏前后心室重构、心脏功能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RVA组起搏术后各个时间点ALD、AngⅡ水平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RVS组(P<0.05);而RVS组起搏术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结果显示,RVA组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12、24个月时与术前比较,LVEDD、LVESD增大,LVEF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VS组LVEDD、LVESD无明显增大,LVEF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S起搏较RVA起搏能减轻神经内分泌激活,改善心肌重构,从而改善左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室间隔 右室心尖 心肌重构 醛固酮 血管紧张素Ⅱ
下载PDF
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小卫 黄志文 +2 位作者 田丽红 吴铿 袁岩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2期40-43,共4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中位室间隔部(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OTS起搏组和MIVS起搏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中位室间隔部(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OTS起搏组和MIVS起搏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QRS波群宽度、术前和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中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和电极导线阻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各起搏参数与术中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自主和起搏QRS波宽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起搏QRS波群均较自主QRS波群明显增宽,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LVEDD和LVEF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DD、LVEF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RVOTS和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相似,二者均可作为临床首选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间隔 右室中位室间隔 起搏参数 心功能
下载PDF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秋林 周鹏 +5 位作者 蔡国才 蒋利成 李璐 杨震 蒲静 李文章 《西部医学》 2011年第3期432-435,共4页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器置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行双腔起搏器置入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分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组,于术后3、12以及24个月...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器置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行双腔起搏器置入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分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组,于术后3、12以及24个月末对两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血测血浆B型钠尿肽(BNP)以及行6分钟步行距离(6MHW)测试。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时,两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BNP水平均无>400 pg/ml者,6MHW亦无明显差异。术后12个月时,RV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术后3个月时增大(P>0.05),LVEF较术后3个月时下降(P>0.05),术后24个月,这种差异更明显(P<0.05)。但RVOTS组的LVEF以及LVEDD在术后12个月以及24个月时与术后3个月时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个月时,RVA组BNP>100 pg/ml者9例,而RVOTS组中只有1例,而术后24个月时RVA有2例患者BNP>400 pg/ml,但RVOTS组无患者BNP>400 pg/ml。在术后24个月时,RVA组患者6MHW较术后3个月时明显减少,而RVOTS组患者却明显增加(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有效,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避免心功能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起搏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6分钟步行距离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观测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庆军 钱剑峰 +3 位作者 刘峰 茹铁周 潘文 毛家亮 《心脏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773-775,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对比...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对比观察术前、术后3,6个月差异。并比较术前与术后心电图QRS波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QRS波时限均较自身心律时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VA组起搏QRS时限显著长于RVS组[(158±15)msvs(132±15)ms,P<0.01];RVA组术后3个月随访LVEF,SV,FS,CI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59±3)%vs(51±3)%,(79±15)mlvs(71±16)ml,(0.36±0.11)vs(0.31±0.09),(2.5±0.4)L/(min·m2)vs(2.1±0.4)L/(min.m2),均P<0.05];RVS组术后3,6个月随访LVEF,SV,FS,CI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RVS组3,6个月随访LVEF,SV,FS,CI均显著高于同期RVA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VS起搏尽可能的保证了心室激动和收缩同步性,实现了比RVA起搏较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室间隔 右室心尖 血流动力学 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覃兴航 周国庆 +2 位作者 黄志东 付鹏 李贵宇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565-566,共2页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择具有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25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5例,随机分为RVOT组(n=13)和RVA组(n=1...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择具有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25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5例,随机分为RVOT组(n=13)和RVA组(n=12),RVOT组导线选用主动固定电极,RVA组选用被动固定电极。起搏方式均为心室按需型起搏模式(VVI),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必要时缩短AV间期以保证完全心室起搏。术后第一周内,在心室起搏完全夺获条件下,对比分析两种不同部位起搏时QRS波时限(QRSd)及每分心输出量(CO)、每搏心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结果:2组患者均完成手术,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RVOT组1例术后2d出现起搏不良,第3天行电极重新固定。RVOT组较RVA组的心室起搏时QRS时限显著缩短[(129±11)ms vs(149±15)ms,P<0.05],SV[(84±8)mL vs(74±8)mL,P<0.05],CO[(5.6±0.7)L/min vs(4.8±0.9)L/min,P<0.05],CI[(3.8±0.5)L/min.m-2 vs(3.2±0.6)L/min.m-2]均有明显提高。结论:RVOT起搏较RVA起搏获得更佳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 右室心尖 心脏起搏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