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特点,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连续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导管射频消融的RVOT起源室性心律失常(PVCs/VT)患者38例,借助三维标测系统于PVCs/VT时建立右室流出道三维构图,分...目的分析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特点,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连续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导管射频消融的RVOT起源室性心律失常(PVCs/VT)患者38例,借助三维标测系统于PVCs/VT时建立右室流出道三维构图,分析有效消融靶点的电生理特点。结果所有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三维激动/电压标测显示,最早心室激动点/消融靶点均位于RVOT肺动脉瓣附近的电压移行区上(0.5-1.5 m V),即电压移行区与正常电压区的交界处;其中有4例造影及三维图像与CT融合证实于肺动脉瓣上标测消融成功,并在肺动脉瓣上可以记录到大于1.5 m V的电压电位(心肌组织)。结论电压移行区很可能是成功消融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靶点区域;部分于肺动脉瓣上成功消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肌束延伸有关。展开更多
本文报道7例特发性右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男2例,女5例;年龄14-47岁,右心房、右室心尖部及流出道分级递增和程序刺激,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重复电生理检查,诱发持续性单形室速2例,短阵室速2例(其中1例呈多形室早单形室速),LAD45...本文报道7例特发性右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男2例,女5例;年龄14-47岁,右心房、右室心尖部及流出道分级递增和程序刺激,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重复电生理检查,诱发持续性单形室速2例,短阵室速2例(其中1例呈多形室早单形室速),LAD45、RAO30体位 X 线投照.采用起搏标测法,以室速周长起搏,体表心电图至少11导联 QRS 形态与室速相同的起搏部位,作为射频消融靶点,流出道间隔部室速先根据室速 I、V3导联的 QRS 形态,在 X 线影象指导下进行解剖定位,再精细标测起源灶.I 导联呈 R 波,大头电极在间隔部中后方标测,呈 Q 波在前方标测;V3导联有 r 波在上方,呈 Q 波在前下方标测.试放电20W×30S,如室早消失或减少,巩固放电35W×120S,重复前述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室速和室早认为射频消融成功.结果:4例流出道间隔部前上方、1例游离壁室速消融成功,1例间隔中后部及流入道室速未能成功.5例病人随访2-31月无室速复发.提示右室流出道室速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5/6,83.3%),室速起源灶多数位于流出道间隔部前上方,影像学指导下解剖定位起搏标测是寻找消融靶点的有效方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特点,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连续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导管射频消融的RVOT起源室性心律失常(PVCs/VT)患者38例,借助三维标测系统于PVCs/VT时建立右室流出道三维构图,分析有效消融靶点的电生理特点。结果所有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三维激动/电压标测显示,最早心室激动点/消融靶点均位于RVOT肺动脉瓣附近的电压移行区上(0.5-1.5 m V),即电压移行区与正常电压区的交界处;其中有4例造影及三维图像与CT融合证实于肺动脉瓣上标测消融成功,并在肺动脉瓣上可以记录到大于1.5 m V的电压电位(心肌组织)。结论电压移行区很可能是成功消融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靶点区域;部分于肺动脉瓣上成功消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肌束延伸有关。
文摘本文报道7例特发性右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男2例,女5例;年龄14-47岁,右心房、右室心尖部及流出道分级递增和程序刺激,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重复电生理检查,诱发持续性单形室速2例,短阵室速2例(其中1例呈多形室早单形室速),LAD45、RAO30体位 X 线投照.采用起搏标测法,以室速周长起搏,体表心电图至少11导联 QRS 形态与室速相同的起搏部位,作为射频消融靶点,流出道间隔部室速先根据室速 I、V3导联的 QRS 形态,在 X 线影象指导下进行解剖定位,再精细标测起源灶.I 导联呈 R 波,大头电极在间隔部中后方标测,呈 Q 波在前方标测;V3导联有 r 波在上方,呈 Q 波在前下方标测.试放电20W×30S,如室早消失或减少,巩固放电35W×120S,重复前述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室速和室早认为射频消融成功.结果:4例流出道间隔部前上方、1例游离壁室速消融成功,1例间隔中后部及流入道室速未能成功.5例病人随访2-31月无室速复发.提示右室流出道室速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5/6,83.3%),室速起源灶多数位于流出道间隔部前上方,影像学指导下解剖定位起搏标测是寻找消融靶点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