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室流出道起搏现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文慧 郭涛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533-538,共6页
右室心尖部作为传统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位点,主要是因为电极容易放置及电极脱位率低。但是心尖部起搏属非生理性起搏,它使心室除极和机械收缩发生异常,从而导致长期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室收缩和舒张异常)和组织结构的改变。随着近年... 右室心尖部作为传统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位点,主要是因为电极容易放置及电极脱位率低。但是心尖部起搏属非生理性起搏,它使心室除极和机械收缩发生异常,从而导致长期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室收缩和舒张异常)和组织结构的改变。随着近年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及螺旋电极操作手柄的问世,使右室流出道起搏成为可能。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示右室流出道靠近房室结、希氏束部位,在此部位起搏心室激动和收缩顺序趋于正常,从而能明显的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目前右室流出道起搏尚处于临床实验阶段,且关于右室流出道解剖位点的确定,适宜患者群的筛选标准、监测和评价指标的选择尚无统一的标准。其长期效果及能否改善患者预后等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现就目前国内外关于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下载PDF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室壁同步性的影响
2
作者 俞杉 吴强 杨永曜 《贵州医药》 CAS 2008年第6期505-506,共2页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 同步性 左室壁 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 症状严重程度 右室心尖部 右心室收缩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杜岗 李自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2期203-205,共3页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心脏起搏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脉冲发生器 心内膜电极 起搏器治疗 心脏骤停 脉冲刺激
下载PDF
43例植入VVI起搏器患者右室心尖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疗效比较分析
4
作者 向睿 赵建全 何泉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年第5期513-517,共5页
目的探讨植入VVI起搏器患者,相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是否具有减少并发症的优势性。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至2012年43例植入VVI起搏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右室电极放置部位分为RVAP起搏组(n... 目的探讨植入VVI起搏器患者,相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是否具有减少并发症的优势性。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至2012年43例植入VVI起搏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右室电极放置部位分为RVAP起搏组(n=16)和RVOT起搏组(n=17)。在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内容为临床评估,左室射血分数,QRS波群时限,BNP水平和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结果术后平均随访(0.8±0.4)年,两组术后QRS波群时限较术前均有所延长,RAP、RVOT分别延长了(40±29)、(56±25)ms vs(24±22)、(32±25)ms,P<0.05;且RVAP延长的幅度明显大于RVOT(14±28)、(22±26)ms,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的LVEF较术前均有下降,RAP、RVOT分别为(-3±8)%、(-4±9)%vs(-1±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LEVF、NYHA分级、BNP、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VAP引起QRS时程延长,且LVEF值降幅大于RVO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左心功能受损,心方面衰竭发生率方面,RVOT优势性也不明显,可为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VI 右室心尖起搏 右室流出道起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起搏的临床评价
5
作者 吴忠东 许力舒 《新疆医学》 2004年第3期141-144,共4页
房室正常顺序的电激动和机械活动、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同步性以及频率应答功能是心脏电机械活动的三个生理特点[1].目前提倡的生理性起搏就是为了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由于起搏器已在房室同... 房室正常顺序的电激动和机械活动、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同步性以及频率应答功能是心脏电机械活动的三个生理特点[1].目前提倡的生理性起搏就是为了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由于起搏器已在房室同步、频率应答等生理性功能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因此对生理性起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恢复和保持左、右室及室内电收缩的同步性[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右室流出间隔部起搏 右室双部位起搏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儿童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起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晶 曾国洪 +1 位作者 曾少颖 王树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78-1780,共3页
目的:回顾性对比研究儿童行VVI起搏治疗的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近期心功能、QRS波时限及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2006年7月至2013年11月,在我科行VVI起搏治疗的38例患儿病例资料,根据术中记录螺旋电极植入的部位分为右室... 目的:回顾性对比研究儿童行VVI起搏治疗的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近期心功能、QRS波时限及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2006年7月至2013年11月,在我科行VVI起搏治疗的38例患儿病例资料,根据术中记录螺旋电极植入的部位分为右室流出道组(n=22)和右室心尖部组(n=16)。记录术前和术后的心脏彩超心功能指标及QRS波时限,术中与术后起搏参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右室流出道组与右室心尖组在术前及术后心功能指标、术中及术后的起搏阈值差值、导线阻抗差值、R波幅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室流出道起搏组与右室心尖起搏组术后QRS波时限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的QRS波时限差值[(134.95±12.86)ms vs(147.44±22.35)ms,t=1.3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右室流出道起搏安全可行,两者起搏术后QRS波时限增宽,但右室心尖起搏组QRS波时限增宽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右室流出道起搏 右室心尖起搏 心功能指标 起搏参数
下载PDF
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吴印生 王梦洪 +5 位作者 章杨龙 蔡新根 郑泽琪 吴友平 张智亮 罗雄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47-49,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对心输出量的影响。方法:8例患者,5例植入DDDR起搏器,3例植入VVIR起搏器,先将心室电极放在RVA,然后放在RVOT,用Swan-Ganz漂浮导管分别侧定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8例患...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对心输出量的影响。方法:8例患者,5例植入DDDR起搏器,3例植入VVIR起搏器,先将心室电极放在RVA,然后放在RVOT,用Swan-Ganz漂浮导管分别侧定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8例患者全部在RVOT成功植入螺旋电极,RVOT起搏比RVA起搏时的CO、CI明显增加。感知、阈值、阻抗等起搏参数两者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电极行RVOT起搏与传统的RVA起搏相比较,明显改善心输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血流动力学 心律失常 心室激动顺序 螺旋电极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比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术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及同步性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丽娟 邓晓奇 +5 位作者 王淑珍 严霜霜 徐敏 刘春霞 谭焜月 熊峰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5期347-350,共4页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对比分析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LBBP患者25例(LBBP组)和RVOP患者22例(RVOP组)。应用RT-3DE获取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每搏量(LVSV)...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对比分析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LBBP患者25例(LBBP组)和RVOP患者22例(RVOP组)。应用RT-3DE获取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每搏量(LV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收缩末期容积(LVESV),以及左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即左室达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SD)、最大时间差(Tmsv-Dif)及经心率校正的标准差及时间差(Tmsv-SD%、Tmsv-Dif%),比较两组上述各参数差异。结果两组LVEF、LVSV、LVEDV、LVE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意义(均P<0.05)。结论 RT-3DE能定量评价LBBP患者和RVOP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且LBBP患者术后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室流出道起搏 同步性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室流出道起搏前后左房收缩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婷婷 王芳 +2 位作者 纳丽莎 周丽 王竞静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723-726,共4页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评价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室流出道起搏前后左心房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30例因II°和III°房室传导阻滞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在术前1周及术...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评价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室流出道起搏前后左心房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30例因II°和III°房室传导阻滞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在术前1周及术后1、3和6个月应用RT-3DE采集左心房全容积图像,获得左心房容积-时间曲线及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rep),通过计算获得左心房总射血分数(LATEF)、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和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3和6个月LAV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个月的LAVmin、LAVprep降低(P<0.05);LATEF、LAAEF、LAPEF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个月的LATEF、LAAEF、LAPEF均高于术前(P均<0.05)。结论 RT-3DE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室流出道起搏前后左心房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超声心动图 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功能 右室流出道起搏
下载PDF
被动固定电极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右室流出道起搏2例报道
10
作者 张卫玲 秦中胜 +1 位作者 韩麦丰 王育惠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1期100-101,共2页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电极导线 放置部位 右室心尖部起搏 起搏器置入 器质性心脏病 退行性病变 心肌纤维化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和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萍 石泉 +5 位作者 程晓曙 胡建新 吴清华 吴延庆 刘燕娜 苏海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情况、心腔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随访11.47±1.67个月,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延长(P<0.01),RVA组明显长于RVOT组(P<0.01);两组的左房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径均未见明显变化,RVA组1年后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显著增加(53.53±5.72 mm vs 50.03±6.20 mm,P<0.05),两组1年后LVEF均较术前显著降低(RVOT、RVA比较分别为0.57±0.10 vs 0.62±0.11,0.53±0.08 vs 0.63±0.10,P均<0.01);两组新出现房颤例数亦未见差异。结论 RVOT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要好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流出道起搏 心功能 重构 心房颤动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侯勃 蔡尚郎 +1 位作者 孙品 王茂敬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室间运动同步性及左室内运动同步性,以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因Ⅲ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共38例。其中心室电极置入右室流出道者20例(R...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室间运动同步性及左室内运动同步性,以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因Ⅲ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共38例。其中心室电极置入右室流出道者20例(RVOT组),置入右室心尖部18例(RVA组),超声心动图术前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值、心室间激动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收缩延迟时间(SPWMD)。术后1个月、12个月随访。结果:术后1个月,与RVOT组比较,RVA组IVMD、SPWMD明显延长[IVMD(39.83±6.01)∶(31.95±7.86)ms,P=0.02],[SP-WMD(97.83±20.81)∶(84.6±10.89)ms,P=0.023]。术后12个月,与ROVT组比较,RVA组LVEDD明显增大[(49.11±2.39)∶(47.4±1.96)mm,P=0.02],LVESD明显增大[(34.28±3.41)∶(32.5±1.5)mm,P=0.04];LVEF明显降低[(59.56±3.38)∶(62.8±2.14)%,P=0.001],IVMD、SPWMD明显延长[IVMD(48.83±8.42)∶(41.5±11.01)ms,P=0.02],[SPWMD(143.89±12.43)∶(136.45±8.37),P=0.03]。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起搏相对减轻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受损及心脏运动不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右室流出道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同步性 起搏
原文传递
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2
13
作者 汪芳 张建军 +3 位作者 金炜 Jackson K Lieberman R 孙宝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 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V vs 0.78±0.09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min vs 13.69±11.37min;17.88±7.23min vs 89.78±3.55min,P均〈0.05)。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起搏 安全性
下载PDF
改良起搏电极塑型行右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的临床应用
14
作者 曾智桓 陈泗林 +5 位作者 赵艳群 周万兴 张卫 朱桂平 李博维 周玉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20-1024,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塑型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136例需要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且需要植入心室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电极塑型组(CRVOTP)将电极导线内芯钢丝塑型为双弯三... 目的探讨改良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塑型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136例需要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且需要植入心室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电极塑型组(CRVOTP)将电极导线内芯钢丝塑型为双弯三维形状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固定;改良电极塑型组(MRVOTP)将电极导线内芯钢丝塑型为J弯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固定。结果两组均100%成功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无严重并发症,术中电极固定次数、起搏阈值、阻抗、R波高度及QRS波宽度比较,两组间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由于MRVOTP组塑型简单,容易通过三尖瓣环及直接到达右室流出道间隔部,X线曝光、植入时间较CRVOTP组明显缩短,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并较少损伤起搏电极导线。术后随访,无一例发生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脱位,复测心室电极起搏阈值、阻抗、R波高度及QRS波宽度,两组间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塑型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方法简单,安全可靠,较传统电极塑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显著减少X线曝光、植入时间,较少损伤起搏电极导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右室流出道起搏 主动固定电极 安全性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与传统心尖部起搏治疗86例观察
15
作者 鄢春喜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5期57-58,共2页
目的探究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86例安装埋藏式DDD起搏器患者分为流出道起搏组和心尖部起搏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比较两组QRS波宽度(P〈0.05)... 目的探究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86例安装埋藏式DDD起搏器患者分为流出道起搏组和心尖部起搏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比较两组QRS波宽度(P〈0.05),术后3-6个月,患者的LVEF、LVEDD及L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LA、LVEF、LVEDD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是前者的QRS宽度明显窄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LVEF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右心功能影响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毛建斌 姜玲 +2 位作者 李锦 江国强 刘政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TDI)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和心尖部起搏(RVA)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72例置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放置的部位分为RVOT起搏组(38例)和RVA起搏组(34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测...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TDI)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和心尖部起搏(RVA)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72例置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放置的部位分为RVOT起搏组(38例)和RVA起搏组(34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测定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处的相关TDI参数。结果RVOT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收缩期峰值速度(Sm)无明显变化(P〉0.05);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及Em/Am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等容收缩期时间(IVCT)无明显改变(P〉0.05),而等容舒张期时间(IVRT)缩短,射血时间(ET)延长,Tei指数由0.52±0.08下降至0.40±0.07(P〈0.05)。RAV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Sm无明显变化(P〉0.05),Em/Am由0.76±0.10下降为0.68±0.20(P〈0.05),IVCT无明显改变,而IVRT延长,ET缩短,Tei指数由0.58±0.09上升至0.71±0.06(P〈0.05)。术后3个月RVOT组与RAV组相比,Sm及IVCT无明显变化,而反映舒张功能的主要指标Em/Am、Tei指数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RVOT起搏能够改善依赖心室起搏的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3个月时的右心室舒张功能,而RVA起搏则会使此类患者右心室舒张功能恶化,两种不同部位起搏对右室的收缩功能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多普勒 右室流出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右心室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同步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蓝荣芳 徐伟 +3 位作者 吉文庆 宋杰 余洪松 徐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696-3698,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两次术后观察心室起搏状态下心电图QRS时限,左右心室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的收缩延迟时间(SPWMD),QRS波起点距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的时间标准差(Ts12SD)。通过上述指标来评估RVSP与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影响的差异。结果:与RVAP相比较,RVSP组心电图QRS时限更短(P=0.007),心室收缩同步化指标IVMD,SPWMD,Ts12SD明显优于RVAP(P=0.0009,P=0.0005,P=0.0004)。结论:RVSP较RVAP更有利于保证心室电、机械同步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同步化
下载PDF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秋林 周鹏 +5 位作者 蔡国才 蒋利成 李璐 杨震 蒲静 李文章 《西部医学》 2011年第3期432-435,共4页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器置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行双腔起搏器置入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分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组,于术后3、12以及24个月...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器置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行双腔起搏器置入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分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组,于术后3、12以及24个月末对两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血测血浆B型钠尿肽(BNP)以及行6分钟步行距离(6MHW)测试。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时,两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BNP水平均无>400 pg/ml者,6MHW亦无明显差异。术后12个月时,RV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术后3个月时增大(P>0.05),LVEF较术后3个月时下降(P>0.05),术后24个月,这种差异更明显(P<0.05)。但RVOTS组的LVEF以及LVEDD在术后12个月以及24个月时与术后3个月时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个月时,RVA组BNP>100 pg/ml者9例,而RVOTS组中只有1例,而术后24个月时RVA有2例患者BNP>400 pg/ml,但RVOTS组无患者BNP>400 pg/ml。在术后24个月时,RVA组患者6MHW较术后3个月时明显减少,而RVOTS组患者却明显增加(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有效,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避免心功能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6分钟步行距离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和流出道起搏患者白介素-6的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潘伟 方长庚 +1 位作者 张小勇 光雪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5期464-464,共1页
探讨不同部位起搏患者IL-6的改变。将双腔起搏器安置术后123例患者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66)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57),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的水平。经过中位数65天的随访观察,RVOT起搏患者IL-6水平较右室心尖起搏组低(15.6... 探讨不同部位起搏患者IL-6的改变。将双腔起搏器安置术后123例患者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66)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57),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的水平。经过中位数65天的随访观察,RVOT起搏患者IL-6水平较右室心尖起搏组低(15.68±4.82 ng/L vs 5.68±4.82ng/L,P<0.01)。结论:RVOT起搏患者较RVA起搏患者炎症介质释放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流出道起搏 炎症介质 白介素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江红 胡冬青 《甘肃医药》 2009年第3期216-217,共2页
目的:通过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的起搏,比较其对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68例RVS与RVA起搏患者,术后随访3~5年(平均4±1.6年),分析两种不同起搏方式的心电生理学效应,对比其超声心动图心脏射血... 目的:通过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的起搏,比较其对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68例RVS与RVA起搏患者,术后随访3~5年(平均4±1.6年),分析两种不同起搏方式的心电生理学效应,对比其超声心动图心脏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RVS较RVA起搏QRS波群时限明显缩短,LVEF明显高。结论:RVS起搏更符合生理,优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电生理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