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崔俊友 张华 +4 位作者 殷泉忠 易桂斌 陆叶 王东升 徐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图的QRS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S组手术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19.8±6.4 vs 10.3±4.8,P<0.01);术中心室的起搏阈值RVOTS组高于RVA组(0.61±0.23 vs 0.48±0.17,P<0.05),但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阻抗、感知在术中及术后无统计学差异,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 心脏起搏 主动电极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病窦综合征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龙曼云 吴海 +1 位作者 朱立光 吴棘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102-3105,共4页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确诊为SSS的患者,术前随机分为AAI组、RVOTs组和RVA组,均植入DDD/DDDR起搏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随访,使用组织多...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确诊为SSS的患者,术前随机分为AAI组、RVOTs组和RVA组,均植入DDD/DDDR起搏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随访,使用组织多普勒测定Tei指数、E/E’,同时测定传统超声参数,比较其差异。结果:术后1年,LV Tei和RV Tei指数在AAI组数值最小,RVOTs组其次,RVA组最高;E/E’在RVA组数值最高,AAI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LVEF在AAI组最高,RVA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SV在AAI组数值最高,RVA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S患者RVOTs起搏比RVA起搏可获得更好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效应,但仍不如AAI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右室流出道间隔 右室心尖部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置入起搏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林纯莹 陈泗林 +5 位作者 蔡清媚 古良 刘烈 陈东骊 梁远红 费洪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5907-5910,共4页
背景:已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及心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国内尚未见报道。目的:应用SF-36量表和超声心动图方法来评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缓慢性... 背景:已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及心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国内尚未见报道。目的:应用SF-36量表和超声心动图方法来评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2005-06/2007-09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进行。对象:缓慢心律失常患者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62±18)岁。方法: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置入DDD(R)起搏器,心室电极采用主动固定电极置入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于置入前和置入后12个月用SF-36量表及超声心动图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和症状度。主要观察指标:①起搏器置入及起搏参数变化。②生活质量评分变化。③超声心动图评价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全部患者未出现置入并发症,随访12个月无电极移位、阈值增高;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12个月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社会功能、生命力、心理健康和总的健康状况方面高于置入前(P均<0.01),而情感角色的变化则没有统计学意义(P=0.125);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充盈时间高于置入前(P均<0.01),Tei指数明显低于置入前(P<0.01)。结论:对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未出现置入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 起搏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同步化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蓝荣芳 徐伟 +3 位作者 吉文庆 宋杰 余洪松 徐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696-3698,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两次术后观察心室起搏状态下心电图QRS时限,左右心室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的收缩延迟时间(SPWMD),QRS波起点距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的时间标准差(Ts12SD)。通过上述指标来评估RVSP与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影响的差异。结果:与RVAP相比较,RVSP组心电图QRS时限更短(P=0.007),心室收缩同步化指标IVMD,SPWMD,Ts12SD明显优于RVAP(P=0.0009,P=0.0005,P=0.0004)。结论:RVSP较RVAP更有利于保证心室电、机械同步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同步化
下载PDF
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小卫 黄志文 +2 位作者 田丽红 吴铿 袁岩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2期40-43,共4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中位室间隔部(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OTS起搏组和MIVS起搏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中位室间隔部(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OTS起搏组和MIVS起搏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QRS波群宽度、术前和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中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和电极导线阻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各起搏参数与术中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自主和起搏QRS波宽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起搏QRS波群均较自主QRS波群明显增宽,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LVEDD和LVEF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DD、LVEF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RVOTS和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相似,二者均可作为临床首选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 右室中位室间隔 起搏参数 心功能
下载PDF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秋林 周鹏 +5 位作者 蔡国才 蒋利成 李璐 杨震 蒲静 李文章 《西部医学》 2011年第3期432-435,共4页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器置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行双腔起搏器置入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分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组,于术后3、12以及24个月...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器置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行双腔起搏器置入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分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组,于术后3、12以及24个月末对两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血测血浆B型钠尿肽(BNP)以及行6分钟步行距离(6MHW)测试。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时,两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BNP水平均无>400 pg/ml者,6MHW亦无明显差异。术后12个月时,RV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术后3个月时增大(P>0.05),LVEF较术后3个月时下降(P>0.05),术后24个月,这种差异更明显(P<0.05)。但RVOTS组的LVEF以及LVEDD在术后12个月以及24个月时与术后3个月时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个月时,RVA组BNP>100 pg/ml者9例,而RVOTS组中只有1例,而术后24个月时RVA有2例患者BNP>400 pg/ml,但RVOTS组无患者BNP>400 pg/ml。在术后24个月时,RVA组患者6MHW较术后3个月时明显减少,而RVOTS组患者却明显增加(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有效,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避免心功能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6分钟步行距离
下载PDF
RT3D—STI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文泽 杨明 +3 位作者 韩凌 陈欣 陈萍 孙晓勤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1期156-158,共3页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T3D—STI)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60岁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组28例和心尖部(RVA)起搏组24例,...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T3D—STI)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60岁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组28例和心尖部(RVA)起搏组24例,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采取心尖全容积成像测量术前与术后射血分数(LVEF);RT3D—STI测量术前与术后左室整体长轴应变(GLS)、整体轴向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及整体面积应变(GAS)。结果RVA组患者的LVEF术后与术前及术后RVOT组比较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T3D-STI测量的GLS、GCS、GRS、GAS指标RVA组患者术后与术前及与术后RVO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STI能够无创、简便、准确地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 右室流出道间隔 右室心尖部 左室收缩功能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肖平 江朔晨 焦鹏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7年第6期727-729,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RVA)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左室和左房结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探讨更接近生理的起搏位置。方法选择具备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62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RVA)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左室和左房结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探讨更接近生理的起搏位置。方法选择具备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62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58例),以超声心动图(UCG)和心电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左室功能指标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缩短分数(FS)间的差异;左房功能指标最大左房容积(LAVmax)、左房最小容积测量(LAVmin)、左房收缩期前容积(LAVp)测量、左心房总射血分数(LATEF)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的差异;起搏QRS波宽度差异及起搏器植入前后P波离散度(Pd)与P波最大时限(Pmax)的差异。结果 RVA组与RVOT组患者起搏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均较植入前时限有明显延长,但RVA组延长的程度更大(P<0.01);起搏器植入术后6个月,RVA组LVEF、FS较植入前降低,LVEDD较植入前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RVOT组差异显著(P<0.01)。而RVOT组,植入后与植入前相比,上述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RVOT组左心房客积参数LAVp、LAVmin、LAVmax较RVA组显著缩小(P<0.01),LATEF和LAAEF较术前均有提高,但RVOT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术后6个月的Pd及P_(mxax)均高于术前,但RVOT组术后显著低于RVA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由于起搏位置更接近房室结水平,使双心室收缩的同步性更接近于生理,从而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 右室心尖部 起搏 螺旋电极 左心功能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阳贻红 周爱琴 +2 位作者 谢东明 钟一鸣 廖祥中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515-516,共2页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间隔部电极定位固定的技术方法。方法:24例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植入,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间隔部电极定位固定的技术方法。方法:24例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植入,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起搏阈值(0.45±0.17)V,R波幅度(10.2±2.5)mV,电极导线阻抗(680±120)Ω。起搏心电图Ⅱ、Ⅲ、avF导联的QRS波群直立向上,Ⅰ或AVL导联呈负向波。术后随访起搏良好,胸片无电极脱位,部分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复查心脏超声示心腔缩小,心功能改善。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间隔 起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江红 胡冬青 《甘肃医药》 2009年第3期216-217,共2页
目的:通过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的起搏,比较其对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68例RVS与RVA起搏患者,术后随访3~5年(平均4±1.6年),分析两种不同起搏方式的心电生理学效应,对比其超声心动图心脏射血... 目的:通过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的起搏,比较其对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68例RVS与RVA起搏患者,术后随访3~5年(平均4±1.6年),分析两种不同起搏方式的心电生理学效应,对比其超声心动图心脏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RVS较RVA起搏QRS波群时限明显缩短,LVEF明显高。结论:RVS起搏更符合生理,优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电生理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老年患者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术的围术期护理
11
作者 黄霞 臧瓅娜 陈洪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3-3,共1页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 围术期护理 螺旋电极 主动固定 老年患者 起搏术
下载PDF
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护理体会
12
作者 朱林锋 郭春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16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以5例诊断为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治疗方法,并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结果 5例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目的探讨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以5例诊断为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治疗方法,并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结果 5例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常规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较,更有利于患者双心室同步收缩,改善心功能,更符合人的生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电极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护理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钱剑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6年第7期97-99,共3页
目的探索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安装DDD起搏器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右室心尖部(RVA)组,一组是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组,比较两组起搏进行... 目的探索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安装DDD起搏器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右室心尖部(RVA)组,一组是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组,比较两组起搏进行置入时以及术后3个月的起搏参数与左室射血(LVEF)分数。结果 RVA组的起搏阈值、感知、导线阻抗与RVS组的起搏阈值、感知、导线阻抗均无明显差异,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的术后QRS波时(154.9±15.84)明显高于RVS组的术后QRS波时(124.1±1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RVS组的LVEF分数(0.56±0.03)明显高于RVA组的LVEF分数(0.51±0.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对心功能的影响明显优于心尖部起搏,并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 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下载PDF
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应用
14
作者 郭晓玲 蔺雪峰 +4 位作者 金丁 金树琦 周丽芹 王蒙琴 张杰梅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年第9期1042-1044,共3页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先进性。方法:33例患者,男12例,女21例;右室心尖部起搏9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24例,观察电极置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QRS波时限。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阻抗、R波幅度,心功能情...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先进性。方法:33例患者,男12例,女21例;右室心尖部起搏9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24例,观察电极置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QRS波时限。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阻抗、R波幅度,心功能情况。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电极组(34.34±6.54 min vs 16.78±5.38 min,20.86±4.32 min vs 8.67±4.52 min);QRS波时限(0.14±0.04 s vs 0.16±0.03 s,P<0.01)。经过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阻抗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功能改善。结论:主动固定电极植入优于被动电极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电极 右室流出道间隔 起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洁 蔡尚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寻找比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更符合生理状态的起搏部位。方法将60例有安装起搏器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S起搏,对照组用被动电极行RVA起搏;比较...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寻找比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更符合生理状态的起搏部位。方法将60例有安装起搏器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S起搏,对照组用被动电极行RVA起搏;比较两组起搏后即刻及1、3、6个月的起搏参数变化,起搏前后心电图Ⅱ导联QRS波时限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起搏后不同时间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R波幅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起搏、感知异常,无电极脱位、心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RVOTS起搏安全可行,与RVA起搏比较更符合生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 右室心尖部 起搏参数 并发症
下载PDF
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右室流出道间隔最佳起搏部位的研究
16
作者 帕尔哈提.吐尔逊 祖丽皮亚.米吉提 +2 位作者 姜述斌 张宝俭 许力舒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2-552,共1页
对1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患者和11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不同部位,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比较QRS波宽窄。结果示CRBBB、CLBBB患者RVOT间隔最佳起搏部分别位于间隔中部和上部。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 QRS波时限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7例探讨 被引量:3
17
作者 代振涛 胡亚力 +1 位作者 潘淑红 赵磊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7-217,共1页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需要临时起搏治疗[1-4],常规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本院采用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效果可靠,并可减少心肌穿孔等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起搏治疗 患者 右室心尖部 起搏部位 心肌穿孔
下载PDF
RT3D-STI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芳 邹坤香 黄秀婷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92-193,共2页
目的研究并分析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T3D-STI)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进行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66例,并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对照组)34例,心... 目的研究并分析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T3D-STI)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进行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66例,并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对照组)34例,心尖部起搏组(观察组)32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RT3D-STI采取心尖全容积成像,测量并对比两组患者的NT-pro BNP、EF、GLS、GCS、GRS以及GAS水平。结果观察组NT-pro 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EF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GLS、GCS、GRS以及G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T3D-STI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效果显著,数据表明,选择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为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 右室流出道间隔 右室心尖部 左室收缩功能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应用螺旋电极固定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陈洪 杨洪 +3 位作者 曹碧珍 艾伟民 袁逸群 袁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11期1296-1297,共2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心功能的影响,评估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21例,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右心室心尖部...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心功能的影响,评估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21例,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UCG)和心电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和QRS波宽度差异。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优于RVA起搏(P<0.05),RVOT起搏QRS波宽度较RVA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基本可行且较为安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右室心尖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 右室心尖部 起搏 螺旋电极 左室功能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专题征文通知
20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1期114-114,共1页
为了更好地交流RVOTs起搏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临床经验和理念,促进广大医师学术水平的整体提升,2013年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组委会特别举办“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预防心功能不全疗效评价(RVOTCAREStudy)”专题论文征文活... 为了更好地交流RVOTs起搏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临床经验和理念,促进广大医师学术水平的整体提升,2013年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组委会特别举办“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预防心功能不全疗效评价(RVOTCAREStudy)”专题论文征文活动,进行论文交流和评奖,对评选出来的会议论文,不仅将颁发证书,同时在《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或由主办单位推荐该论文至有关杂志发表,并且对优秀论文给予奖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 征文通知 起搏 专题 论文交流 学术水平 心血管病 会议论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