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图的QRS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S组手术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19.8±6.4 vs 10.3±4.8,P<0.01);术中心室的起搏阈值RVOTS组高于RVA组(0.61±0.23 vs 0.48±0.17,P<0.05),但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阻抗、感知在术中及术后无统计学差异,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展开更多
目的介绍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经验。方法86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4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另一组44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目的介绍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经验。方法86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4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另一组44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观察两组有关手术指标及主动电极组的起搏参数。结果主动电极组电极操作时间长于被动电极组(18.4±7.7 min vs 16.6±6.5 min,P<0.05),起搏QRS波时限则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0.138±0.046 s vs 0.162±0.020 s,P<0.01);主动固定螺旋电极植入后起搏阈值达高峰,15 min后即降至稳定水平(0.78±0.26 Vvs 0.54±0.27 V,P<0.05);主动电极组1例发生电极脱位。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中是可行的、安全的,植入方法是关键。展开更多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 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V vs 0.78±0.09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min vs 13.69±11.37min;17.88±7.23min vs 89.78±3.55min,P均〈0.05)。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图的QRS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S组手术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19.8±6.4 vs 10.3±4.8,P<0.01);术中心室的起搏阈值RVOTS组高于RVA组(0.61±0.23 vs 0.48±0.17,P<0.05),但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阻抗、感知在术中及术后无统计学差异,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
文摘目的介绍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经验。方法86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4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另一组44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观察两组有关手术指标及主动电极组的起搏参数。结果主动电极组电极操作时间长于被动电极组(18.4±7.7 min vs 16.6±6.5 min,P<0.05),起搏QRS波时限则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0.138±0.046 s vs 0.162±0.020 s,P<0.01);主动固定螺旋电极植入后起搏阈值达高峰,15 min后即降至稳定水平(0.78±0.26 Vvs 0.54±0.27 V,P<0.05);主动电极组1例发生电极脱位。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中是可行的、安全的,植入方法是关键。
文摘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 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V vs 0.78±0.09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min vs 13.69±11.37min;17.88±7.23min vs 89.78±3.55min,P均〈0.05)。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