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心室间隔部、心尖部起搏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郭英杰 宁彬 +2 位作者 王园园 葛慧娟 李文俊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84-386,共3页
目的分析右心室间隔部、心尖部起搏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6月~2021年12月8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分组,将38例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患者作为对照组,将42... 目的分析右心室间隔部、心尖部起搏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6月~2021年12月8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分组,将38例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患者作为对照组,将42例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QRS波宽度、双心室同步性指标、流动力学参数、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全因病死率。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QRS波宽度低于对照组;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做功指数(Tei)低于对照组,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全因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相比,RVS与生理性起搏更为接近,可有效维持双心室同步性,减轻心功能受损程度,且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 间隔 心尖 永久起搏 双心室同步性
下载PDF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刘振金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0期43-45,共3页
目的探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0例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患者,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试验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间隔。对比两组患者植入... 目的探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0例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患者,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试验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间隔。对比两组患者植入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B型脑钠肽(BNP)]和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植入6个月后,两组患者LVEF高于本组植入前,LVEDD、LVESD小于本组植入前,BNP低于本组植入前,且试验组患者LVEF(53.06±5.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45±5.11)%,LVEDD(52.48±3.32)mm、LVESD(49.07±3.56)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54.88±3.84)、(51.54±3.42)mm,BNP(67.43±8.06)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18±8.84)pg/ml(P<0.05)。植入6个月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均较本组植入前显著提升,且试验组患者SF-36评分(80.06±5.11)分高于对照组的(72.12±5.67)分(P<0.05)。结论在进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时,与右心室心尖部相对比,右心室间隔起搏可以更为有效的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起搏 心功能 生活质量 起搏 右心室心尖 右心室间隔
下载PDF
螺旋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3
作者 廖丽玲 《内蒙古中医药》 2011年第3期175-176,共2页
右室间隔部起搏置入术是应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我科于2008年6月开始重植入第1例螺旋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术,至2010年12月共为33例患者安装了螺旋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植入术。
关键词 右室间隔 起搏螺旋电极 护理
下载PDF
1例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4
作者 唐利娟 申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年第2期81-82,共2页
关键词 起搏置入术 右室流出道 固定电极导线 间隔 主动固定 护理 心室激动顺序 双腔起搏
下载PDF
右室不同间隔部位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亚玲 张飞宇 +3 位作者 张杨 刘涛 饶明月 张晓丹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1013-1018,共6页
目的:研究对比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将我院100例进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纳入研究,按照1∶1的分配比例,将患者完全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别,每组5... 目的:研究对比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将我院100例进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纳入研究,按照1∶1的分配比例,将患者完全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别,每组50例。A组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B组于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比较两组的N末端脑钠肽水平(NT-proBNP)、心脏彩超监测指标、QRS波时限、生命质量评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NT-proBN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的NT-proBNP水平均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LVEF、LVEDD、LVESD、LAEF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的LVEF、LAEF均高于A组(P<0.05),B组的LVEDD、LVESD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显著缩短(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的QRS波时限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生命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A组(P<0.05)。术后6个月内,A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0%,B组4.0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对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可起到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其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且心脏不良事件风险未增高,安全性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性双腔起搏植入术 起搏 右室高位间隔 右室中位间隔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护理
6
作者 胡敏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第18期148-149,共2页
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植入术是在植入起搏器时运用主动电极将右室电极固定于右室间隔部。与传统起搏器相比,右室间隔部起搏更接近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对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的影响更小。我科自2009年至今为70例患者实施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植... 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植入术是在植入起搏器时运用主动电极将右室电极固定于右室间隔部。与传统起搏器相比,右室间隔部起搏更接近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对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的影响更小。我科自2009年至今为70例患者实施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植入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现将该手术前后护理工作要点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间隔起搏植入术 护理 主动电极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刘伊娜 王政华 《交通医学》 2013年第6期641-642,644,共3页
目的:观察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功能影响。方法:入选住院植入双腔永久起搏器患者68例,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SA)起搏组(36例)与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组(32例),观察起搏参数、心功能指标的变化。... 目的:观察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功能影响。方法:入选住院植入双腔永久起搏器患者68例,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SA)起搏组(36例)与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组(32例),观察起搏参数、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1)RVA起搏与RVS起搏阈值、R波感知、阻抗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RVA组术后射血分数明显减少(P<0.05)、血清脑钠肽较术前增高,RVS组术后射血分数减少,但减少程度较RVA组小(P<0.05)。(3)起搏器植入术后3个月,RVA起搏组与RVS起搏组心电图在QRS时程均较术前明显增宽,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增加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右室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右室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起搏 双腔永久起搏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间隔部起搏的护理及术中配合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玉英 杨雪花 陈宗宁 《中国医药指南》 2009年第24期128-129,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右室间隔部起搏永久起搏器手术患者的护理及手术中配合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例右室间隔部起搏永久起搏器手术患者实施积极的护理及术中配合。结果9例患者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术中安置顺利,无电极脱位... 目的探讨临床右室间隔部起搏永久起搏器手术患者的护理及手术中配合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例右室间隔部起搏永久起搏器手术患者实施积极的护理及术中配合。结果9例患者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术中安置顺利,无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心电监护未出现电极脱落现象,未再次出现症状,伤口愈合好,无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虽然右室间隔部起搏永久起搏器手术存在着电极固定困难、定位时间长、起搏阈值高、容易脱位等问题,手术难度大,但认真术前准备及术中良好的配合与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手术过程及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间隔部起搏永久起搏器手术 护理 术中配合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还是间隔部起搏
9
作者 魏显敬 王尹曼 +1 位作者 杨延宗 杨东辉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年第3期167-169,共3页
关键词 永久起搏植入 右室心尖起搏 间隔 缓慢性心律失常 左束支传导阻滞 植入起搏 左室收缩 起搏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8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于凝 惠永明 +2 位作者 熊永红 李杰 李群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心脏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4年至2006年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86例,其中A组:单腔心室起搏(VVI)心尖起搏组(right ventricle apex RVA)31例;B组:VVI高位... 目的:分析不同心脏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4年至2006年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86例,其中A组:单腔心室起搏(VVI)心尖起搏组(right ventricle apex RVA)31例;B组:VVI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 septum RHIVS)8例;C组:双腔心脏起搏(DDD)RVA起搏组38例;D组:DDD RHIVS起搏组9例。分别于起搏治疗前后行心电图、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QRS波时限、心脏射血分数(EF)值,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并进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患者生活问卷调查(MLHFQ)。结果:1.单腔起搏器组,无论RVA或RHIVS组术后心功能各项指标(EF、ESVI、ED-VI、MLHFQ)均有下降趋势,A组于术后6个月,B组于术后12个月时出现下降趋势。2.双腔起搏器RVA组于术后12个月时心功能出现下降趋势,而双腔RHIVS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3.组间比较显示:D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术后均高于A、B、C组。结论:DDD起搏优于VVI起搏,间隔部起搏明显优于心尖部起搏,特别是DDD间隔部起搏对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小,接近于生理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起搏 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 右心室心尖起搏 血流动力学 心脏疾病
下载PDF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生理性起搏临床技术及血流动力学临床应用初步经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志辉 曹宇 +5 位作者 欧阳茂 蒋卫红 江凤林 王建刚 张梦熙 杨侃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索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的临床操作技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62.6±20.3(32~83)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室率,均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固... 目的:探索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的临床操作技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62.6±20.3(32~83)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室率,均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固定。术前、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同一起搏频率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起搏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结果:心室起搏参数在电极导线植入15 min后可达到理想值,与植入即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起搏参数比较没有差异,没有出现电极穿孔致心包压塞的并发症,电极脱位率0%。所有病例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RVITS起搏时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与植入前相应参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指引钢丝的合理塑形及结合多个体位的心脏影像和起搏心电图的综合判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期随访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起搏 主动同定电极导线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 安全性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双腔起搏器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徐尚誉 唐胜惠 沈旭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5期544-547,共4页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双腔起搏器(cardiac dual chamber pacemaker,DDD)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及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540例植入永久性DDD且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根据右...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双腔起搏器(cardiac dual chamber pacemaker,DDD)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及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540例植入永久性DDD且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根据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将患者分为心尖部组200例与流出道间隔部组240例,根据程控数据分为高心室起搏亚组和低心室起搏亚组。统计分析各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共78例(14.4%)出现三尖瓣反流;其中心尖部组三尖瓣反流发生率比流出道间隔部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77%(54/260)vs. 8.57%(24/280),P=0.017]。心尖部组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右心房面积(TR/RA)比流出道间隔部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24±0.314 vs. 0.465±0.213, P=0.035)。进一步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低心室起搏亚组相比,高心室起搏亚组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右心房面积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52±0.287 vs. 0.435±0.223,P=0.026)。结论永久性DDD心尖部起搏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三尖瓣反流,其发生机制与起搏电极及三尖瓣位置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双腔起搏 三尖瓣反流 右心室起搏 心尖起搏 流出道间隔起搏
下载PDF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实施不同部位起搏的效果差异
13
作者 陈建国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18期31-33,共3页
目的探究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血浆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无锡市惠山区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58例需行心脏永久性... 目的探究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血浆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无锡市惠山区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58例需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心尖部起搏植入,观察组患者接受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植入,两组患者均于植入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植入即刻与植入6个月后起搏导线参数,植入前与植入6个月后心功能、血浆BNP、CK-MB、AST水平,以及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植入即刻比,植入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起搏阈值、感知、抗阻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与植入前比,植入6个月后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射血分数(LAEF)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缩短,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血浆BNP、CK-MB、AST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植入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经比较,观察组更低(均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心尖部起搏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植入能够使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起搏参数更稳定,更利于改善心功能,抑制血浆心肌酶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起搏 传统心尖起搏 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 心功能 安全性
下载PDF
右室间隔上部起搏对左室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刘阳贵 杜昕 +2 位作者 原建华 刘增林 朱明辉 《中国航天医药杂志》 2002年第1期6-7,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起搏部位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要更换人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11例。手术前起搏电极均位于右室心尖部(RVA)。手术更换起搏器,采用螺旋电极,均置放于右室间隔上部(RVS)。术后1周,程控起搏器功能参数,使起搏器工作模式... 目的探讨不同的起搏部位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要更换人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11例。手术前起搏电极均位于右室心尖部(RVA)。手术更换起搏器,采用螺旋电极,均置放于右室间隔上部(RVS)。术后1周,程控起搏器功能参数,使起搏器工作模式为VVI、频率与术前频率相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前后数据变化,并统计学处理。结果右室心尖起搏与右室间隔上部起搏比较:每搏量(ml)由58.8±19.42上升到67.2±15.8(P<0.05);心输出量(L/min)由4.93±1.30上升到5.40±0.86(P<0.05);射血分数(%)由45.2±7.3上升到53.1±5.4(P<0.05);E峰(mm/s)由57.43±15.18上升到66.35±13.73(P<0.02);E/A由0.89±0.4上升到1.04±0.37(P<0.02)。结论右室间隔上部起搏有利于左心功能的维持,尽可能保持正常心室激动顺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永久起搏 右室间隔起搏 左心功能 起搏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
15
作者 陈宗宁 杨松生 +4 位作者 赵渊 茶丽珠 黄飞 杨雪花 杨丽萍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6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安装起搏器前后的心电图...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6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安装起搏器前后的心电图QRS波群、射血分数(EF)、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的比值(E/A)。结果: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QRS波群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患者的QRS波群宽度都有所增加,但RVA组患者心电图Ⅱ导联的QRS波宽度明显宽于RVS组患者心电图的QRS波宽度(P<0.05)。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EF、E/A比值无显著性差异。术后,RVA组患者的EF、E/A均明显降低(P<0.05),RVS组的EF、E/A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与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双心室的同步性和心功能的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起搏 右室间隔 心室电极植入手术 比较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7
16
作者 郭诗东 华伟 +4 位作者 张澍 王方正 陈柯萍 吴国玫 陈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比较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 0例,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自身对照研究右室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 目的 比较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 0例,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自身对照研究右室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术中1 0例患者利用螺旋电极均成功进行了右室间隔部固定,未发生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量(SV)均显著降低( 0 . 56±0. 1 4vs 0 . 6 2±0 .1 4 ,6 7 .72±2 2 . 35mLvs 80 .94±2 2 . 0 4mL ,P <0 . 0 5) ;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间隔部(RVS)起搏时LVEF和SV未显示显著差异;术中RVS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RVA起搏(LVEF 0 6 0±0 . 1 3vs 0 . 56±0 . 1 4 ,P <0 .0 5;SV 76 . 97±1 7. 2 3mLvs 6 7 .72±2 2 . 35mL ,P <0. 0 5)。结论 与术前相比,RVA起搏恶化血流动力学,RV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RVS起搏通过最大限度地保持正常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实现较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间隔起搏 血流动力学研究 右心室心尖起搏 植入永久起搏 超声心动图检查 右室心尖起搏 血流动力学参数 血流动力学状态 慢性心房颤动 自身对照研究 左室射血分数 心室激动顺序 缓慢心室率 起搏模式 螺旋电极
下载PDF
比较左束支起搏技术与传统右室间隔起搏技术的辐射剂量
17
作者 胡航佳 周轩 徐原宁 《四川医学》 CAS 2021年第9期870-874,共5页
目的比较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中,左束支起搏(LBBP)技术与传统右心室间隔起搏(RVSP)技术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按照心室起搏方式,分为左束支起搏组(n=50例)和右心室间隔起搏组(n=35例)。比较两组患... 目的比较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中,左束支起搏(LBBP)技术与传统右心室间隔起搏(RVSP)技术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按照心室起搏方式,分为左束支起搏组(n=50例)和右心室间隔起搏组(n=35例)。比较两组患者辐射相关参数,包括透视时间、空气比释动能(AK)、剂量面积乘积(DAP)、摄影序列数及摄影帧数。同时用Spearman检验分析两组透视时间和空气比释动能AK值、剂量面积乘积DAP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BBP与RVSP两组,中位透视时间分别为7.81 min(6.29,12.40)及7.18 min(4.5,9.0)(P<0.05),中位DAP值分别为2401.9Gym^(2)(1543.3,4290.2)及1495.6μGym^(2)(818,2086.3)(P<0.05)、中位AK值分别为175.8 mGy(115.9,302.4)及95 mGy(62,127.8)(P<0.05),LBBP组均高于RV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透视时间与DAP值和AK值均为正相关。结论左束支起搏技术的辐射剂量高于传统的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起搏 左束支起搏 右室间隔起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比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建军 李炎洐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1期1895-1898,共4页
心脏永久性起搏是唯一的治疗非可逆的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可以满足患者血流动力学的需求,但RVAP为非生理性起搏,起搏QRS波时限明显延长,对于完全/部分心室起搏依赖的患者,长期RVAP可引起心室电和机械收缩的... 心脏永久性起搏是唯一的治疗非可逆的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可以满足患者血流动力学的需求,但RVAP为非生理性起搏,起搏QRS波时限明显延长,对于完全/部分心室起搏依赖的患者,长期RVAP可引起心室电和机械收缩的不同步,增加心力衰竭、二尖瓣功能不全和心房颤动的风险[1]。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RVIP)较RVAP有利于保持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心室舒缩协调顺序,较RVAP起搏QRS波时限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起搏 左束支 右室心尖起搏 永久起搏 心房颤动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 血流动力学 心力衰竭
下载PDF
安置永久性起搏器引起心跳骤停1例
19
作者 朱中华 郑淑华 《黑龙江医药》 CAS 1993年第5期40-41,共2页
安装起搏器出现频发室早和心动过速是较常见的并发症,而术中发生心脏骤停比较少见。患者男24岁,因扩张性心肌病Ⅲ°房室传导阻滞于1992年12月10日入院,10天后行永久性起搏器安装术。常规切口游离皮下组织,显露头静脉,在监视器下沿... 安装起搏器出现频发室早和心动过速是较常见的并发症,而术中发生心脏骤停比较少见。患者男24岁,因扩张性心肌病Ⅲ°房室传导阻滞于1992年12月10日入院,10天后行永久性起搏器安装术。常规切口游离皮下组织,显露头静脉,在监视器下沿头静脉,锁骨静脉,上腔静脉将电极导管插入右房。在自右房向右室送入过程中,因反复退进致患者突然四肢抽搐,意识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起搏 电极导管 心动过速 上腔静脉 四肢抽搐 频发室早 常规切口 心跳骤停 右室心尖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38例埋藏式永久性起搏器心电图分析
20
作者 牛元祝 《神经药理学报》 1990年第2期32-33,共2页
本文总结了38例埋藏式永久性起搏器的心电图及部分随访结果,并就此探讨有关起搏器心电图的几个问题。临床资料一、病例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20~79岁,平均53.6岁。其中冠心病28例,心肌炎3例,心肌病2例,老年性心脏病2例,先心病术后... 本文总结了38例埋藏式永久性起搏器的心电图及部分随访结果,并就此探讨有关起搏器心电图的几个问题。临床资料一、病例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20~79岁,平均53.6岁。其中冠心病28例,心肌炎3例,心肌病2例,老年性心脏病2例,先心病术后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病因不明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 永久起搏 心电图分析 起搏参数 老年性心脏病 室性融合波 右室心尖起搏 起搏电压 医源性心律失常 电轴左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