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低位间隔部起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心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黄於娟 孙立平 +1 位作者 蒋芳勇 朱川萌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3期68-74,共7页
背景目前希氏束起搏(HBP)被公认为是最符合生理要求的起搏方式,但其阈值高、电池寿命短,适应证严格,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探寻更理想的符合生理性起搏的起搏方式具有重大意义。目的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低位间隔部起搏对永... 背景目前希氏束起搏(HBP)被公认为是最符合生理要求的起搏方式,但其阈值高、电池寿命短,适应证严格,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探寻更理想的符合生理性起搏的起搏方式具有重大意义。目的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低位间隔部起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以为LBBP作为更为理想的生理性起搏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3月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30例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脏起搏电极植入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术中进行右心室低位间隔部起搏,观察组患者术中进行LBBP。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各心腔大小(包括右心房横径、右心房长径、右心室前后径、右心室横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横径、左心房长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瓣膜反流面积〔包括左、右房室瓣反流束的缩流颈(V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不良预后发生情况。结果(1)方法与时间在右心房横径、右心房长径、右心室前后径、右心室横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横径、左心房长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方法在右心房横径、右心房长径、右心室前后径、右心室横径、左心房长径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方法在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横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上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在右心房横径、右心房长径、右心室前后径、右心室横径、左心房横径、左心房长径、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在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上主效应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12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小于对照组,术后1、6、12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分别大于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分别小于术前(P<0.05)。(2)方法与时间在左、右房室瓣反流束的VC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方法、时间在左、右房室瓣反流束的VC上主效应均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左房室瓣反流束的VC及术后1、6、12个月右房室瓣反流束的VC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左、右房室瓣反流束的VC分别大于术前(P<0.05)。(3)方法与时间在LVEF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方法、时间在LVEF上的主效应均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LVEF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LVEF分别低于术前(P<0.05)。(4)方法与时间在NT-proBNP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方法、时间在NT-proBNP水平上的主效应均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12个月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6、12个月及观察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NT-proBNP水平分别低于本组术前(P<0.05)。(5)观察组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右心室低位间隔部起搏相比,LBBP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更小,且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支传导阻滞 右心室低位间隔部起搏 心脏起搏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肌损伤情况、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李妍妍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5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肌损伤情况、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心尖组(起搏部位为...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肌损伤情况、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心尖组(起搏部位为心尖部)和间隔组(起搏部位为右心室间隔部),各80例。观察两组心肌损伤情况、心功能、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并发症。结果:术后,两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低于术前,间隔组NT-proBNP、CK-MB水平低于心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心输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低于术前,间隔组CO、LVEF、LVEDD高于心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LVESV)、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LVEDV)、左心室18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p-SD)、QRS均高于术前,间隔组LVESV、LVEDV高于心尖组,Tp-SD、QRS低于心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50%,与心尖组的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心室间隔部起搏能减轻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心肌损伤和对心功能的影响,提高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 心尖 心室间隔 心脏同步性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琴 李奎 +3 位作者 王建灵 周红 钟惠 朱正芬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究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4例AVB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BP组和RVAP组各52例,HBP组行HBP治疗,RVAP组行RVAP治疗,比较两组术前... 目的:探究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4例AVB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BP组和RVAP组各52例,HBP组行HBP治疗,RVAP组行RVAP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心脏结构学参数、心脏起搏参数、心率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QRS时限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后心脏结构学参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心脏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阻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HR、SV、CI、LVEF、QRS时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6个月,HBP组HR、SV、CI、LVEF显著高于RVAP组(均P<0.05),RVAP组QRS波时限显著低于HBP组(P<0.05);结论:HBP对AVB患者的电-机械同步性优于RVAP,近期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心室心尖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结构学 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邓华 李凌 朱丹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78-485,共8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起搏电极植入部位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于右心室间隔处植入心脏起搏器,观察组患者于左束支区域植入心脏起搏器。分别于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观察各指标变化,包括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l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ls-dif),左心室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r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rs-dif),左心室收缩期环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c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cs-dif)]以及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心腔大小[右心房内径(right atrial inner diameter,RAD)、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等。于术后12个月测定起搏参数(感知、阈值、阻抗、心室起搏比例),并统计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2个月内心力衰竭再入院、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心功能指标LVEF、CO、CI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心腔大小指标RAD、LAD、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尤其是术后12个月[RAD:(36.63±2.22)mm vs.(40.13±1.61)mm,LAD:(31.09±1.14)mm vs.(38.32±1.08)mm,LVEDD:(49.76±3.22)mm vs.(54.63±3.14)mm,LVESD:(40.64±2.11)mm vs.(48.11±3.24)mm,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指标LSDI、Tls-SD、Tls-dif、Trs-SD、Trs-dif、Tcs-SD、Tcs-dif均低于对照组,尤其是术后12个月[LSDI:4.86%±0.83%vs.9.49%±0.48%,Tls-SD:(14.42±1.78)ms vs.(25.00±1.43)ms,Tls-dif:(50.92±4.53)ms vs.(90.17±8.41)ms,Trs-SD:(50.37±4.33)ms vs.(69.44±6.52)ms,Trs-dif:(141.03±15.64)ms vs.(179.04±18.42)ms,Tcs-SD:(37.85±3.41)ms vs.(48.10±4.62)ms,Tcs-dif:(130.09±14.53)ms vs.(158.09±18.57)ms,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NT-proBNP浓度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程控参数起搏感知、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搏阈值低于对照组[(0.66±0.10)V vs.(0.75±0.12)V,P<0.05];两组起搏程控参数起搏感知、阻抗、阈值均处于正常范围。观察组心室起搏比例低于对照组(43.23%±4.53%vs.73.43%±6.56%,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心力衰竭再入院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0%vs.22.50%,P<0.05)。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技术在改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方面优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术后12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更有利于保护心功能,起搏参数稳定,属于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起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心室间隔起搏 心室收缩同步性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申强 包忠武 +2 位作者 艾庆 周俊 朱永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5-257,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急性期及慢性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3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RVS组行RVS起搏,RVA组行RVA起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急性期及慢性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3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RVS组行RVS起搏,RVA组行RVA起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术后随访起搏器心室起搏率、心电图QRS波宽度、心脏功能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以及术中电压阈值、阻抗、感知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急性期心搏出量、心指数、每搏量及平均肺动脉楔入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缩短分数、左房室瓣口E峰血流速度与左房室瓣口A峰血流速度的比值、QRS波宽度及6 m 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更好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效应,长期起搏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也较少,是一种更理想的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血流动力学 心室心尖 心室间隔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及心电图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郭诗东 华伟 +5 位作者 张澍 王方正 支力大 史蓉芳 何作祥 陈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7-299,共3页
目的 :观察右心室间隔部 (RVS)起搏时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 ;评估在接受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心电图的演变。  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10例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平均年龄(64 2 0±... 目的 :观察右心室间隔部 (RVS)起搏时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 ;评估在接受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心电图的演变。  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10例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平均年龄(64 2 0± 12 61)岁 ,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 (VVI)模式先后顺序进行右心室心尖部 (RVA)和RVS。记录术前心电图、术中RVA和RVS起搏心电图 ;术后进行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 ,对比自身心律与RVA和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的差异。  结果 :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证实RVA起搏造成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和双心室失同步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RVA起搏时QRS波群较术前自身增宽 [(173 0 0± 14 94)msvs (74 5 0± 7 62 )ms ,P <0 0 0 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RVS起搏的QRS波群宽度较RVA起搏缩窄 [(13 6 0 0± 13 5 0 )msvs (173 0 0± 14 94)ms ,P <0 0 0 1)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 ;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时心电轴、QRS波群与正常心电图相似或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起搏 核素心室显像 位相分析 心电图 慢性心房颤动
下载PDF
中国人群右心室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白明 庞军 +9 位作者 李强 汪涛 邓爱云 陈长源 赵存瑞 王世杰 药素毓 葛均波 杨跃进 张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66-770,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群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H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5-01。纳入有关中国人群RVS与RVA的临床试验,根据Cochr...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群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H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5-01。纳入有关中国人群RVS与RVA的临床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0.2质量评价标准评纳入研究质量。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6篇随机对照研究(RCT)文献共包括1 199例患者,RVS起搏患者602例(RVS组),RVA起搏患者597例(RVA组)。两组疗效判断指标Meta分析结果: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均数差(MD)=1.90,95%CI:0.75~3.05,P=0.001]、每搏输出量(SV)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7.08,95%CI:2.39~11.76,P=0.003)、QRS波宽度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29.13,95%CI:5.71~52.54,P=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2.04,95%CI:-4.22~8.31,P<0.0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2.64,95%CI:1.80~3.49,P<0.00001)、B型利钠肽(BNP)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68.00,95%CI:57.57~78.43,P<0.00001)、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运动延迟时限(SPWMD)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22.68,95%CI:16.91~28.45,P<0.00001)、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合并值MD=0.49,95%CI:0.41~0.57,P<0.00001)、左右心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14.06,95%CI:12.36~15.75,P<0.00001)、电极阻抗(合并值MD=-67.02,95%CI:-119.96^-14.08,P=0.01)、起搏阈值(合并值MD=0.09,95%CI:0.00~0.18,P=0.04)方面RVS组优于RVA组。手术时间RVS组相对于RVA组更长(合并值MD=-11.76,95%CI:-14.69^-8.82,P<0.00001)。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术后与术前差值、Tei指数和X线曝光时间方面RVS组与RVA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S起搏相对于RVA起搏可更佳改善中国人群LVEF、SV、QRS波宽度、LVESV、LVEDV、B型利钠肽(BNP)等指标,RVS组LVEDD、Tei指数和X线曝光时间与RVA组相似,手术时间长于RVA组。综合考虑,RVS起搏是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起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 心室心尖 起搏 中国人群 META分析
下载PDF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损伤电流、起搏参数和电极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艾民 颜昌福 +2 位作者 贺剑 夏福纯 江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415-3417,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电极阻抗和被植入电极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主动电极RVS起搏患者82例,术中或术后根据电极是否发生脱位分为A组(无脱位组)76例和B组(脱位组)6例,分别测... 目的探讨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电极阻抗和被植入电极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主动电极RVS起搏患者82例,术中或术后根据电极是否发生脱位分为A组(无脱位组)76例和B组(脱位组)6例,分别测试电极固定即刻损伤电流(COI0 min)和10 min后损伤电流(COI10 min),测试电极固定术后10 min和3个月后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和电极阻抗。结果术中A组COI0 min、COI10 min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电极固定10 min后测试A组起搏阈值低于B组,A组R波感知阈值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主动电极RVS起搏植入术中损伤电流大、起搏阈值低、R波感知阈值高提示主动电极固定的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起搏 主动电极 损伤电流 起搏参数
下载PDF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周宁 陈曼华 +1 位作者 罗洪波 王琳 《心脏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80-82,86,共4页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双心室电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为分2组(每组10例):一组患者行间隔部起搏,一组行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有效起搏时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双心室电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为分2组(每组10例):一组患者行间隔部起搏,一组行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有效起搏时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射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博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结果有效起搏时心尖部和间隔部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显著差异。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心尖部为(203±127)s,间隔部为(581±124)s(P<0.01)。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心尖部起搏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间隔部起搏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术后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同样安全、有效,而且更符合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心尖起搏 心室间隔起搏 起搏参数 心室电同步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汪杰 张斌 +2 位作者 赵永燕 熊恩来 刘玥 《医学研究杂志》 2017年第7期44-47,共4页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RVOTS)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RVA)的手术过程、起搏参数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符合永久起搏...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RVOTS)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RVA)的手术过程、起搏参数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符合永久起搏器置入指征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6例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及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各33例,测定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起搏QRS波宽度,于术后3个月及6个月进行随访,测定起搏参数(阈值、感知、阻抗)、心房脑钠钛(BNP)水平、及6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 33例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完成32例,并发症与心尖部起搏无差异;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长于心尖部起搏,起搏QRS波宽度时限短于心尖部起搏;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置入即刻阈值高于心尖部起搏,其余时间两组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均无差异;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BNP水平均高于术前,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BNP水平低于心尖部起搏;术后6个月BNP水平与QRS波宽度呈正相关。结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手术可行,能够有效改善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及心功能,值得基层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流出道间隔 起搏 心功能 B型钠尿肽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北玉 陈延军 +3 位作者 孙爽 刘惠明 邵海峰 刘海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2-284,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主动电极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及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用螺旋电极行RVOTS起搏(主动电极组),32例用... 目的:对比研究主动电极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及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用螺旋电极行RVOTS起搏(主动电极组),32例用被动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远期心功能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即刻参数比较:与被动电极组比较,主动电极组导线阻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电极组植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组偏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电极穿孔致心包压塞的并发症、电极导线脱位、囊袋感染和严重心脏事件。随访6个月两组各参数比较:与被动电极组比较,主动电极组QRS波时限、左心室重量均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P<0.01或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6min步行试验均增加(P<0.01或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心脏事件。结论: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S起搏不但安全可靠,而且可改善患者远期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流出道 间隔 主动电极 起搏参数 远期心功能指标
下载PDF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生理性起搏临床技术及血流动力学临床应用初步经验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志辉 曹宇 +5 位作者 欧阳茂 蒋卫红 江凤林 王建刚 张梦熙 杨侃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索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的临床操作技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62.6±20.3(32~83)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室率,均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固... 目的:探索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的临床操作技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62.6±20.3(32~83)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室率,均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固定。术前、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同一起搏频率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起搏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结果:心室起搏参数在电极导线植入15 min后可达到理想值,与植入即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起搏参数比较没有差异,没有出现电极穿孔致心包压塞的并发症,电极脱位率0%。所有病例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RVITS起搏时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与植入前相应参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指引钢丝的合理塑形及结合多个体位的心脏影像和起搏心电图的综合判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期随访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性起搏 主动同定电极导线 心室流入道间隔 安全性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同步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蓝荣芳 徐伟 +3 位作者 吉文庆 宋杰 余洪松 徐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696-3698,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两次术后观察心室起搏状态下心电图QRS时限,左右心室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的收缩延迟时间(SPWMD),QRS波起点距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的时间标准差(Ts12SD)。通过上述指标来评估RVSP与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影响的差异。结果:与RVAP相比较,RVSP组心电图QRS时限更短(P=0.007),心室收缩同步化指标IVMD,SPWMD,Ts12SD明显优于RVAP(P=0.0009,P=0.0005,P=0.0004)。结论:RVSP较RVAP更有利于保证心室电、机械同步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流出道间隔起搏 室心尖起搏 心室同步化
下载PDF
右心室中位间隔与心尖部起搏有效性对比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白明 江尕学 +2 位作者 汪涛 张璐 张钲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6期31-35,共5页
目的比较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RVMS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起搏器依赖患者临床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因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96例,随机分为RVMSP组(50例)和RVAP组(46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测... 目的比较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RVMS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起搏器依赖患者临床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因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96例,随机分为RVMSP组(50例)和RVAP组(46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测定起搏阈值、阻抗、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室同步性指标、生活质量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等指标。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RVAP组和RVMSP组患者起搏阈值、阻抗、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室同步性指标及临床预后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RVAP组较RVMSP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轻度降低(P>0.05),左心室内径及容积扩大(P<0.05),心室收缩同步性指标较差(P<0.05);两组临床预后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MSP比RVAP更有利于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增加心室射血分数,可作为RVAP的替代起搏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中位间隔起搏 心室心尖起搏 心室射血分数 心室同步性
下载PDF
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双心室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谷磊 赵家胜 宣淼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3期54-56,共3页
目的观察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双心室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接受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20例,术后1周随机分为双心室起搏组(左室on)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左室off)各10例,术后12个月,交叉入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12、18、24个月... 目的观察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双心室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接受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20例,术后1周随机分为双心室起搏组(左室on)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左室off)各10例,术后12个月,交叉入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12、18、24个月进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SV);采用组织多普勒超声显像评估左右心室及左室各壁的同步性,记录左右心室射血时间差、左心室十二节段收缩达峰时间标准差等相关指标,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6、12、24个月,右室间隔部起搏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明显低于双心室起搏组,LVEF显著高于双心室起搏组,双心室起搏组Ts-12SD、Ts-dif显著高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P均<0.05);术后18个月两组的LVEDD、LVESD、LVEF、Ts-12SD和Ts-dif差异不明显。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在保持左室收缩同步性、改善心脏功能方面优于双心室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 间隔起搏 心室起搏 左室同步性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丽君 纵亚丽 +5 位作者 张莉 丁坤 史玉露 关欣 孙春启 王和平 《安徽医学》 2010年第4期342-345,共4页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0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0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植入起搏电极导线和起搏器,随访期间无电极脱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术前所测定的LVEF、SPWMD及IVM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OTS组显著延长;术后3个月随访,RVOT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RVA组和RVS组相比,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RVOTS起搏和RVA起搏相比,使双心室开始除极时间差缩短,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RVOT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室流出道间隔 心尖 心脏同步性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璐映 刘儒 李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5-777,共3页
目的研究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Pd)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于右心室心尖部植入起搏器,研究组于右心室间隔部植入起搏... 目的研究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Pd)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于右心室心尖部植入起搏器,研究组于右心室间隔部植入起搏器,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Pd、心脏血流动力学水平、持续性心房颤动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术后12个月心功能水平。结果术后6个月研究组Pd以及最大P波时限(Pmax)水平分别为(36.49±6.39)ms、(108.14±8.27)m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88±9.74)ms、(126.55±12.71)ms(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及E峰与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水平分别为(2.72±0.30)、(79.15±11.33)ml、(1.68±0.4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8±0.24)、(69.04±12.48)ml、(1.21±0.40)(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为(54.27±6.4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12±9.63)%,而左室内径缩短分数、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36.39±7.82)%、(451.27±24.73)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08±3.74)%、(422.94±26.49)m(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持续性心房颤动与3~4级房性心律失常人数占比分别为11.90%(5/42)、9.52%(4/4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95%(13/42)、78.57%(33/42)(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d及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有利于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起搏 P波离散度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开 沈启明 +3 位作者 詹美恩 刘增荣 叶承刚 李芳 《安徽医学》 2017年第9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比较右室间隔(RVS)和右室心尖(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天长市人民医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需要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54例,随机分A组(RVS起搏,26例)和B组(RVA起搏,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起博参数、术后1个月、3月和6... 目的比较右室间隔(RVS)和右室心尖(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天长市人民医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需要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54例,随机分A组(RVS起搏,26例)和B组(RVA起搏,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起博参数、术后1个月、3月和6月心功能指标和NT-pro BNP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起博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QRS时限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B组,而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NT-pro 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起博相比,RVS起博能够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 起博器 心功能 心室心尖
下载PDF
关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宁 陈曼华 +1 位作者 罗洪波 王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参照,评估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20例患者植入全自动双腔(DDD型)起搏器,随机分组,一组10例行间隔部起搏(RVS组),一组行心尖部起搏(RVA组);分析两组有效起搏及1、3个月随访时... 目的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参照,评估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20例患者植入全自动双腔(DDD型)起搏器,随机分组,一组10例行间隔部起搏(RVS组),一组行心尖部起搏(RVA组);分析两组有效起搏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差异。结果RVS组和RVA组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明显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RVA组为(203.0±127.3)s,RVS组为(581.0±124.7)s(P<0.05)。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RVA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RVS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P<0.05),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术前2组LVEF、E/A比值无明显差异。与术前相比,RVA组6个月随访的LVEF、E/A均明显降低(P<0.05),RVS组无明显变化(P>0.05)。6个月随访RVS组LVEF、E/A均明显高于RVA组(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心尖起搏 心室间隔起搏 起搏参数 心室电同步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心脏起搏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陶四明 洪云飞 李易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538-541,共4页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同时...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同时改善左房、左室的收缩同步性,增加左心室的舒张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反流,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近来短期和长期研究发现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认为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治疗是对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再认识。文章综述了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病理生理及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技术关键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室心尖 心室间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