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左束支起搏与右心室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
1
作者 潘非非 张冰航 +1 位作者 车星星 王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2070-2073,共4页
目的:比较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起搏(RV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起搏特点及起搏参数长期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4月—2023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病人,25例病人接受了RVP,作为RVP组,... 目的:比较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起搏(RV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起搏特点及起搏参数长期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4月—2023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病人,25例病人接受了RVP,作为RVP组,另外25例病人接受了LBBP,作为LBB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电极放置及透视时间、QRS间期、术中及随访时心室导联参数。结果:5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起搏器植入。LBBP组术后QRS间期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而RVP组术后QRS间期呈现增加趋势(P<0.05),且RVP组术后QRS间期较LBBP组延长(P<0.01)。术中LBBP组起搏阈值低于RVP组[(0.83±0.25)mV与(1.33±0.61)mV,P<0.01],R波振幅明显升高[(10.8±5.3)mV与(6.9±3.4)mV,P<0.01],两组起搏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BBP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持续时间明显长于RVP组(P<0.01)。在随访过程中,RVP组与LBBP组起搏参数都保持稳定。结论:与RVP相比,LBBP具有更低的起搏阈值、更高的R波振幅和更短的QRS时间来实现更接近生理传导的起搏,表明LBBP是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一种生理起搏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生理起搏
下载PDF
HFrEF合并高度AVB行左束支区域与右心室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
2
作者 刘强 叶锦华 +4 位作者 邓志芳 占艳琴 陈志文 刘元庆 周学敏 《青岛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427-431,共5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力衰竭(HFrEF)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与右心室起搏(RVP)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把在2020年9月—2021年6月期间入住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的80例HFrEF合并高...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力衰竭(HFrEF)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与右心室起搏(RVP)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把在2020年9月—2021年6月期间入住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的80例HFrEF合并高度AVB且需接受DDD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了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接受左束支区域起搏,B组接受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每组各40例。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等基线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操作时间、曝光时间和手术费用。对患者随访6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1、3、6月的起搏参数(阈值、感知和阻抗)、QRS时限和术中QRS波形态、心脏彩超相关数值(左心房前后径LA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射血分数EF);比较两组术后有无新发心律失常;心衰再住院次数及是否因心衰死亡等情况。结果A组的围手术操作时间、曝光时间长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费用无明显差异(P>0.05);就起搏参数而言,A组与B组在阈值、阻抗、感知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A组QRS时限为(111.85±10.77ms),显著窄于B组(160.15±15.04 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在植入过程中起搏QRS形态呈动态变化,最后呈右束支传导阻滞样,B组呈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样;A组的LAAD、LVEDD、LVEF和EF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新发心律失常、心衰再住院次数及是否因心衰死亡的患者均较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HFrEF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起搏比例较高的患者,相比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接受左束支区域起搏可以有效缩减QRS时限,改善心功能,促进心衰恢复,带来更好的临床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rEF 高度AVB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下载PDF
快速右心室起搏诱导心衰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7
3
作者 焦鹏 沈振亚 +8 位作者 惠杰 杨俊华 孟自立 余云生 叶文学 黄浩岳 刘鸿程 张卫民 李红卫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83,共3页
目的改进快速右心室起搏的方法,获得稳定的慢性终末期心衰模型。方法以12只太湖梅山猪为实验对象,以230次/min的频率右心室快速起搏4周后,改用190次/min的频率维持右心室起搏4周。结果230次/min快速起搏4周后,所有实验动物均出现明显的... 目的改进快速右心室起搏的方法,获得稳定的慢性终末期心衰模型。方法以12只太湖梅山猪为实验对象,以230次/min的频率右心室快速起搏4周后,改用190次/min的频率维持右心室起搏4周。结果230次/min快速起搏4周后,所有实验动物均出现明显的充血性心衰的表现;心超显示心室壁变薄,EF、CO明显下降;心导管结果示肺动脉压、右房压、肺动脉楔压升高而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动脉压降低;在以190次/min维持4周后,上述参数仍保持稳定。结论改进的快速右心室起搏诱导的心衰模型是稳定、持久的慢性终末期心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动物模型 快速右心室起搏
下载PDF
快速右心室起搏对犬心脏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宋兵 王邦宁 +3 位作者 陈大年 骆志刚 刘敏 胡泽平 《安徽医药》 CAS 2009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犬快速右心室起搏3周构建心衰模型,探讨心衰模型中单个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以及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将10条杂种犬分成两组:5条起搏犬组和5条对照组犬。起搏犬组采用快频率每分钟(230±10)次起... 目的犬快速右心室起搏3周构建心衰模型,探讨心衰模型中单个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以及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将10条杂种犬分成两组:5条起搏犬组和5条对照组犬。起搏犬组采用快频率每分钟(230±10)次起搏右心室3周,而对照犬仅放置起搏电极。观察两组犬临床表现、心功能的变化,从而构建心衰模型。并探讨心衰犬心脏大体形态及结构方面变化以及活体单个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变化。结果杂种犬经右心室快速频率起搏3周后均发生心衰。而且心衰犬双心室壁明显薄,心腔扩大。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心肌实质和间质组织发生明显重构。心衰犬单个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测定发现: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复极90%时间(Duration of Action Potential at90%,APD90)及复极50%时间(Duration of Action Potential at 50%,APD50)均延长。结论慢性快速右心室起搏是构建可控性心衰模型的有效方法,在心衰发生发展进程中存在明显心脏电和机械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科 模型 动物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快速右心室起搏 心室重构
下载PDF
右心室起搏与双心腔起搏术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曹佳齐 崔克俭 +2 位作者 丁跃有 曹维锷 顾水明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5期306-308,共3页
目的:观察右心室起搏器术(VVI)与双心腔起搏术(DDD)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68例患者分为VVI组和DDD组,比较两组心功能变化、房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心动超声心功能测定,术前和随访结果... 目的:观察右心室起搏器术(VVI)与双心腔起搏术(DDD)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68例患者分为VVI组和DDD组,比较两组心功能变化、房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心动超声心功能测定,术前和随访结果比较:VV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从(53.8±2.1)%下降至(49.5±3.4)%,P<0.05;DDD组LVEF从(54.1±2.6)%下降至(52.7±2.8)%,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变化、房颤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两种起搏方式的比较,DDD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心功能的保护及房颤更低发生率均优于VVI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起搏器术 双心腔起搏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左、右心室起搏判断左侧房室旁路逆传功能的对比研究(摘要)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启功 王琳 +2 位作者 白融 吕家高 王晨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1期98-98,共1页
目的 探讨左、右心室起搏时左侧房室旁路逆传功能有何异同点。方法 近几年来我院经射频消融证实为左侧房室旁路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 2 5 8例 ,所有患者放电消融前、后在右室心尖部和左心室行S1S1和 或S1S2刺激 ,观察逆传心房... 目的 探讨左、右心室起搏时左侧房室旁路逆传功能有何异同点。方法 近几年来我院经射频消融证实为左侧房室旁路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 2 5 8例 ,所有患者放电消融前、后在右室心尖部和左心室行S1S1和 或S1S2刺激 ,观察逆传心房激动顺序、有无文氏逆传现象和室房分离或递减传导。结果 共有前间隔旁路 5例和中间隔旁路 3例 ,放电消融前左、右心室S1S1刺激逆传心房激动均呈向心性 ,S1S1(180次 分钟室房逆传仍呈 1:1,S1S2刺激不呈递减传导 ,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在希斯束不应期行心室RS2刺激 ,S2能够预激心房 ;有效消融后S1S1(15 0次 分钟呈室房分离 ,S1S2刺激呈递减传导。其余均为左后、左侧游离壁和左前旁路 ,放电消融前左、右心室S1S1刺激时逆传心房激动顺序呈偏心性 ,此时不再行心室S1S2刺激和RS2刺激 ;消融后右心室S1S1刺激逆传心房激动顺序呈向心性 ,S1S1(15 0次 分钟呈室房分离 ,而在左心室标测、消融处行S1S1刺激有 10例患者逆传心房激动顺序仍呈偏心性 ,改行左室心尖部S1S1刺激逆传心房激动顺序仍呈偏心性 ,提示旁路逆传功能仍然存在 ,继续标测消融后在左心室标测处和左室心尖部行S1S1刺激逆传心房激动顺序由偏心性变为向心性 ,提示消融成功。结论 左心室刺激有助于提高左侧旁路患者射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 心室起搏 对比分析 右心室起搏 左侧房室旁路逆传功能
下载PDF
右心室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研究(附3例报告)
7
作者 武维恒 金云女 +1 位作者 陈风 张辉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7年第10期724-724,共1页
关键词 心肌病 HCM 右心室起搏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不同部位右心室起搏的现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骏 王鸣和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4期221-223,共3页
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间隔上部、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均不同程度的显示了其较传统右 心室心尖部起搏的优越性,本文就不同部位右心室起搏的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右心室起搏 现状 血流动力学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右心室起搏器电极导管进入途径异常原因分析
9
作者 丁殿勋 熊鉴然 +3 位作者 石湘芸 田慧生 高连茹 杨晔 《海军医高专学报》 1995年第3期199-200,共2页
对5例右心室永久和临时起搏器电极导管进入途径异常及困难进行了报道与分析.认为除术者操作技术外,病人的静脉选择是其根本因素.特别是经髂外静脉途径插入电极导管和埋植起搏发生器均复杂于锁骨下静脉法,但可避免血、气胸和损伤锁骨下动脉.
关键词 起搏 右心室起搏 电极导管
下载PDF
气囊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右心室起搏处理心跳骤停
10
作者 包玉倩 方秉华 +1 位作者 金惠根 陈万春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1996年第4期21-22,共2页
对因缓慢心律失常和心搏停止实施紧急起搏治疗尚无统一方法。作者采用腹股沟处右股静脉穿刺,置入气囊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右心室起搏,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不良导致心跳骤停而出现阿—斯综合症的病人,结果显示... 对因缓慢心律失常和心搏停止实施紧急起搏治疗尚无统一方法。作者采用腹股沟处右股静脉穿刺,置入气囊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右心室起搏,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不良导致心跳骤停而出现阿—斯综合症的病人,结果显示起搏良好,有效循环恢复。该技术简单、安全、快速,为临床紧急处理缓慢心律失常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跳骤停 气囊漂浮电极 导管 临时右心室起搏
下载PDF
温阳益气法对双腔起搏器植入后患者右心室起搏比及心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张成英 孙久林 +2 位作者 陈少军 张宁 杨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24期83-85,共3页
目的观察温阳益气法对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右心室起搏比例(CUM%V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植入双腔起搏器时间≥5年,且CUM%VP≥40%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口服温阳益... 目的观察温阳益气法对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右心室起搏比例(CUM%V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植入双腔起搏器时间≥5年,且CUM%VP≥40%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口服温阳益气中药,对照组口服安慰剂,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清B型钠尿肽(BN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总有效率79.31%(23/29),明显高于对照组25.00%(7/28)(P<0.05),观察组治疗后CUM%VP、LVEF、BNP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温阳益气法可显著降低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CUM%VP,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阳益气法 右心室起搏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心室起搏所致窦性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2例
12
作者 贾邢倩 孟玉玲 《心电学杂志》 1998年第3期171-172,共2页
例1 患者男,54岁。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1994年1月18日植入Sorin公司产ORION-36型VVI起搏器。术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45次/min,T波无异常改变(图略)。按需右心室起搏后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图1上)。术后常规心电图记录见自... 例1 患者男,54岁。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1994年1月18日植入Sorin公司产ORION-36型VVI起搏器。术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45次/min,T波无异常改变(图略)。按需右心室起搏后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图1上)。术后常规心电图记录见自身窦性下传时,Ⅱ、Ⅲ、aVF、V_4—V_6T波逐渐倒置,第5天时倒置最深(图1中、下)。术后15天T波恢复直立(图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窒综合征 右心室起搏 T波改变 心电图
下载PDF
右心室起搏心律中的同腔性期前收缩二联律现象1例
13
作者 何仲海 徐玉芳 王家融 《心电学杂志》 2000年第2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右心室起搏心律 同腔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
下载PDF
右心室起搏联合β-阻滞剂治疗心衰伴慢房颤
14
作者 梅霞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235-236,共2页
目的 :观察右心室起搏后联合 β 阻滞剂对慢性心衰伴缓慢房颤的治疗效果 ;方法 :对 2 7例慢性心衰伴缓慢房颤患者安置心室起搏器 (VVI) ,再加口服倍他乐克 ,分别对照治疗前后 1年患者临床症状、超声心功能、左心房室大小 ;结果 :2 7例... 目的 :观察右心室起搏后联合 β 阻滞剂对慢性心衰伴缓慢房颤的治疗效果 ;方法 :对 2 7例慢性心衰伴缓慢房颤患者安置心室起搏器 (VVI) ,再加口服倍他乐克 ,分别对照治疗前后 1年患者临床症状、超声心功能、左心房室大小 ;结果 :2 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心功能有改善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左心房室大小有变化 ,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右心室起搏联合 β 阻滞剂倍他乐克对治疗心衰伴慢房颤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起搏 倍他乐克 心房纤颤 Β-阻滞剂 心力衰竭
下载PDF
经冠状窦心室起搏替代传统右心室起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闫世冉 韩明华 郭涛 《医学综述》 2014年第15期2755-2757,共3页
传统右心室心内膜起搏的电极必须跨过三尖瓣方可到达起搏靶点,存在诸多局限和弊端。该文综述了有关右心室起搏的实现方法及优缺点,如违反生理性激动顺序对QRS波及左心室电机械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三尖瓣反流风险,而且禁用于三尖瓣置... 传统右心室心内膜起搏的电极必须跨过三尖瓣方可到达起搏靶点,存在诸多局限和弊端。该文综述了有关右心室起搏的实现方法及优缺点,如违反生理性激动顺序对QRS波及左心室电机械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三尖瓣反流风险,而且禁用于三尖瓣置换者等;冠状静脉系统的解剖特点、经冠状窦心室起搏的应用现状。探讨在普通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经冠状窦心室起搏替代传统右心室起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为心脏起搏技术的改进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静脉窦 右心室起搏 心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尹微 陈学颖 +2 位作者 许铎 季伟敏 王宝珠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8年第11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CRT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84例,术中左室起搏电极位置为侧后壁者65例,非侧后壁者19例,根据术中右室起搏电极位置为右心室流出道间... 目的探讨不同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CRT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84例,术中左室起搏电极位置为侧后壁者65例,非侧后壁者19例,根据术中右室起搏电极位置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RVOT)和右心室心尖部(RVA)分为RVOT组(n=34)和RVA组(n=50),比较各组病人治疗前后QRS波时限(QRSd)、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心脏超声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变化。结果RVA组LVEF显著高于RVOT组(P<0.05),NYHA分级、QRSd、LVEDD、LVESD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起搏电极在侧后壁者中,RVA亚组LVEF显著高于RVOT亚组(P<0.05),NYHA分级显著低于RVOT亚组(P<0.05),QRSd、LVEDD、LVESD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非侧后壁者中,RVA亚组与RVOT亚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和RVOT组病人CRT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T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受双室起搏位置的综合影响,右心室RVA起搏可能较RVOT起搏更具有临床优势,尤其是对于左心室为侧后壁起搏者,将右心室电极置于RVA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 心室起搏电极位置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人
下载PDF
右心室起搏(VVI)患者磁铁影响下心脏功能研究
17
作者 王安安 那开宪 +3 位作者 杨世豪 顾复生 宁静 索文生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78-179,共2页
右心室起搏(VVI)患者磁铁影响下心脏功能研究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内科(ID0050)王安安,那开宪,杨世豪,顾复生,宁静,索文生我们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估价左心输出量(CO)及心脏舒张功能。探索安置频率程控右心室起搏... 右心室起搏(VVI)患者磁铁影响下心脏功能研究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内科(ID0050)王安安,那开宪,杨世豪,顾复生,宁静,索文生我们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估价左心输出量(CO)及心脏舒张功能。探索安置频率程控右心室起搏(VVI)患者在特制磁铁影响下血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起搏 磁铁 心脏功能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和右心室起搏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常青 鲁大胜 +1 位作者 陈元元 单其俊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希氏束起搏(HBP)和右心室起搏(RVP)应用于有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2000年至2019年3月30日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关于HBP的临床研究,采用... 目的系统评价希氏束起搏(HBP)和右心室起搏(RVP)应用于有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2000年至2019年3月30日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关于HBP的临床研究,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质量,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观察性研究的研究质量,采用STATA 1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临床试验6项,包括交叉试验3项,观察性研究3项,共包含希氏束起搏组582例,右心室起搏组622例。荟萃分析结果提示,随访时间大于3个月,与RVP组相比,HBP组起搏QRS显著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9.13,95%CI:-59.70^-38.56,P<0.01);起搏阈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15,95%CI:1.02~1.28,P<0.01);感知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6.67,95%CI:-7.89^-5.45,P<0.01);阻抗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85.08,95%CI:-165.61^-4.56,P=0.04)。与RVP组相比,HBP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06%,95%CI:2.22~5.89,P<0.01);肺动脉压力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17,95%CI:-7.27^-1.07,P<0.01);电极相关并发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30,95%CI:1.63^-6.65,P<0.01);HBP组心衰住院率、全因死亡率减低,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RVP相比,长期HBP能显著缩短起搏QRS,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减少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但HBP有起搏参数不理想、电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缺点。以上结论仍需更多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右心室起搏 心衰住院率 全因死亡率 电极相关并发症
下载PDF
心房颤动病人房室结消融后右心室起搏诱发心室失同步化
19
作者 Tops LF Schaij MJ +2 位作者 Holman ER 苗丽(摘译) 邓万俊(校)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7年第3期506-507,共2页
关键词 慢性心房颤动 右心室起搏 房室结消融 同步化 诱发 左室射血分数 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
下载PDF
急诊PCI右心室起搏致顽固性心室颤动一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刚 隋献昌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7年第4期509-509,共1页
关键词 右心室起搏 心室颤动 急诊PCI 临时起搏电极 顽固性 冠状动脉造影 发作性胸痛 ST段抬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