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叶枯病菌拮抗菌筛选及水稻叶围微生物互作研究初报 被引量:14
1
作者 赵新华 陈卫良 李德葆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1-164,共4页
:1 998年 7月~ 1 0月 ,于田间汕优 6 3水稻叶片上分离采集微生物 ,并进行叶围微生物鉴定 ,以筛选白叶枯病拮抗菌。结果表明 :除极少量分布的真菌和细菌外 ,主要种群包括真菌类群 Alternaria和 Fusarium属 ;细菌类群 Flavobacterium,Xan... :1 998年 7月~ 1 0月 ,于田间汕优 6 3水稻叶片上分离采集微生物 ,并进行叶围微生物鉴定 ,以筛选白叶枯病拮抗菌。结果表明 :除极少量分布的真菌和细菌外 ,主要种群包括真菌类群 Alternaria和 Fusarium属 ;细菌类群 Flavobacterium,Xanthomonas,Pseudomonas和 Bacillus属。对白叶枯病菌 (Xanthomonas oryzaepv. oryzae)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微生物为Bacillus属 ,而且 Bacillus属细菌对其余大部分叶围微生物具有程度不同的拮抗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围微生物 枯病菌 拮抗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叶围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和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周亚奎 陈旭玉 郑服丛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8年第3期265-268,共4页
宏基因组文库技术是开发利用未培养微生物基因资源的有效途径。采用CTAB-SDS法直接从植物叶面沉积样品中提取基因组DNA,构建了以puc19为载体的基因组文库,共获得8126个阳性克隆,文库DNA总容量约30.1MB,平均插入片段长度为3.8kb。叶围微... 宏基因组文库技术是开发利用未培养微生物基因资源的有效途径。采用CTAB-SDS法直接从植物叶面沉积样品中提取基因组DNA,构建了以puc19为载体的基因组文库,共获得8126个阳性克隆,文库DNA总容量约30.1MB,平均插入片段长度为3.8kb。叶围微生物基因组文库的成功构建,对于以后研究植物和叶围微生物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围微生物 宏基因组文库 构建
下载PDF
叶围微生物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3
作者 郭文硕 陈文相 《福建林业科技》 2003年第1期47-52,62,共7页
综述了叶围微生物在农作物、园艺作物及林木上的研究进展,对叶围微生物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微生态学 农作物 园艺作物 林木 叶围微生物
下载PDF
枇杷叶围微生物分离及灰斑病菌拮抗菌筛选 被引量:1
4
作者 曾志红 《莆田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22-25,共4页
从健康"解放钟"枇杷叶上分离采集微生物,以筛选枇杷灰斑病拮抗菌。结果表明:在枇杷的叶围微生物中,细菌占74%以上,属优势菌群,其次是真菌,放线菌比例最少;微生物总量的季节变化趋势是春季>夏季>秋季。其中XI-6和XI-8两... 从健康"解放钟"枇杷叶上分离采集微生物,以筛选枇杷灰斑病拮抗菌。结果表明:在枇杷的叶围微生物中,细菌占74%以上,属优势菌群,其次是真菌,放线菌比例最少;微生物总量的季节变化趋势是春季>夏季>秋季。其中XI-6和XI-8两菌株对灰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均有较强抑制作用,经鉴定两菌株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叶围微生物 灰斑病菌 拮抗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黑皮油松叶围微生物及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郑义 《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1年第10期57-57,共1页
文章以长春市常见绿化树种黑皮油松为对象,对其叶围微生物及抑菌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叶围微生物中细菌为优势菌群,其次为真菌,放线菌最少;油松叶围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秋季数量最多,其次为夏季,春季最少。春、夏、秋... 文章以长春市常见绿化树种黑皮油松为对象,对其叶围微生物及抑菌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叶围微生物中细菌为优势菌群,其次为真菌,放线菌最少;油松叶围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秋季数量最多,其次为夏季,春季最少。春、夏、秋季黑皮油松对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5%、82.35%和78.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皮油松 叶围微生物 挥发性有机物 抑菌作用
下载PDF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7
6
作者 国辉 毛志泉 刘训理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8-33,共6页
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统。植物影响着其周围及体内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这些微生物又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了解与认识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笔... 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统。植物影响着其周围及体内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这些微生物又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了解与认识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叶围微生物和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以及内生放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综述,并就其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根际微生物 叶围微生物 内生菌
下载PDF
茶叶叶围吡虫啉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桂萍 黎小萍 +3 位作者 石旭平 曹红姝 欧阳雪灵 张建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26-31,共6页
从茶叶叶围环境中分离优势菌,通过富集驯化方式获得茶叶吡虫啉残留的原位生物修复功能微生物,并对其降解性能和环境安全性进行分析,以期为茶叶吡虫啉微生物修复产业化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该菌株能以吡虫啉为唯一营养源,3d内对50mg&#... 从茶叶叶围环境中分离优势菌,通过富集驯化方式获得茶叶吡虫啉残留的原位生物修复功能微生物,并对其降解性能和环境安全性进行分析,以期为茶叶吡虫啉微生物修复产业化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该菌株能以吡虫啉为唯一营养源,3d内对50mg·L-1吡虫啉的降解率达到了93.2%,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rRNA鉴定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该菌株可降解10~50mg·L-1的吡虫啉,在30℃,pH=7条件下,降解效能最好,且菌株在茶叶鲜叶上的定殖能力强,对茶叶鲜叶上吡虫啉的降解率高,同时BCL-1的家蚕毒性实验表明对家蚕无毒。本研究表明BCL-1在茶叶吡虫啉微生物降解中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围微生物 吡虫啉 降解
下载PDF
生态隔间影响韭菜内生细菌、根际和叶围细菌的定殖及互作
8
作者 孙楠 王宇欣 +2 位作者 王平智 张明 林聪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6-120,共15页
为阐明3种不同品种韭菜的内生细菌、叶围和根际5个生态隔间中细菌群落组成的变化及各生态隔间相关网络的结构差异,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及分析,对不同功能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功能微生物在各个生态隔间中的丰度变化及地... 为阐明3种不同品种韭菜的内生细菌、叶围和根际5个生态隔间中细菌群落组成的变化及各生态隔间相关网络的结构差异,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及分析,对不同功能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功能微生物在各个生态隔间中的丰度变化及地上隔间、地下隔间和各品种的微生物共现网络。结果表明:1)‘久星16号’韭菜品种叶围微生物中与病原菌防御相关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2)生态隔间对于门和属水平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性影响,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在植物内部呈现由上至下逐渐递减的趋势;3)地下生态隔间的微生物共现网络较地上隔间复杂性和抗干扰性更强,韭菜各品种间存在网络直径相似但中心节点不同的微生物共现网络,‘久星16号’‘久星18号’因其应对温度变化特性,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与绿弯菌门(Chloroflexi)间拥有更多负相关作用。综上,生态隔间对韭菜微生物的结构分布和互作网络的影响要高于韭菜品种,且不同韭菜品种会根据自身特性招募特异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隔间 内生菌 叶围微生物 根际微生物 韭菜 微生物共现网络
原文传递
Contrasting Response Patterns of Rice Phyllosphere Bacterial Taxa to Elevated CO_2
9
作者 REN Gai-Di ZHU Jian-Guo JIA Zhong-Ju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44-552,共9页
A vast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colonize the leaf surface of terrestrial plants, known as the phyllosphere, and these microorganisms are thought to be of critical importance in plant growth and health. However, the ta... A vast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colonize the leaf surface of terrestrial plants, known as the phyllosphere, and these microorganisms are thought to be of critical importance in plant growth and health. However, the taxonomic identities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microorganisms inhabiting the rice phyllosphere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Using a massive, parallel pyrosequencing technique, we identified the phyllosphere bacterial taxa of four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and investigated the microbial response to elevated CO2 (eCO2) in a rice field of a free-air CO2 enrichment (FACE) facility located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ominant phylotype, the Enterobacteriaceae family of Gammaproteobacteria~ accounted for 70.6%-93.8% of the total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e rice phyllosphere. The dominant phylotype was stimulated by eCO2, with its relative abundance increasing from 70.6%-75.2% at ambient CO2 (aCO2) to 86.5%-93.8% at eCO2 in the phyllosphere of rice varieties IIYou084 (TY-084), YangLiangYou6 (YLY-6), and ZhenXian96 (ZX-96). The rare phylotypes, including the bacterial taxa of Sphingobacteriaceae, Xanthomonadaceae, Oxalobacteraceae, Clostridiaceae, and Pseudomonadaceae, were suppressed and their relative abundance decreased from 13.4%-23.0% at aCO2 to 1.47% 6.11% at eGO2. Furthermore, the bacterial diversity indices decreased at eCO2 in the phyllosphere of the rice varieties TY-084, YLY-6, and ZX-96. In contrast, an opposite response pattern was observed for the rice variety of YangDao8 (YD-8). In the phyllosphere of this variety,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 dominant phylotype, Enterobacteriaceae, decreased from 94.1% at aCO2 to 81.4% at eCO2, while that of the rare phylotypes increased from 3.37% to 6.59%. In addition, eCO2 appeared to stimulate bacterial diversity in the rice variety YD-8.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hyllosphere microbial response to eCO2 might be relative abundance-dependent in paddy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al diversity free-air CO2 enrichment microbial response paddy field PYROSEQUENCING rice varie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