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品种油茶叶片磷组分及果实经济性状对磷素的响应
1
作者 马丽丽 张绿水 +7 位作者 兰龙焱 张强 文洁 吴若鸿 袁生贵 胡明文 郭晓敏 张文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9-928,共10页
【目的】为揭示不同品种油茶对磷素的利用以及筛选出耐低磷的油茶品种,从而提高油茶产量。【方法】通过对长林23、长林55、赣无2、赣无12共4个油茶品种设置单株添加磷酸二氢钠(含P_(2)O_(5)量58%)P0(0 g)、P1(34.55 g)、P2(69.11 g)、P3... 【目的】为揭示不同品种油茶对磷素的利用以及筛选出耐低磷的油茶品种,从而提高油茶产量。【方法】通过对长林23、长林55、赣无2、赣无12共4个油茶品种设置单株添加磷酸二氢钠(含P_(2)O_(5)量58%)P0(0 g)、P1(34.55 g)、P2(69.11 g)、P3(103.66 g),在果实成熟期采集叶片测定磷组分含量,采集果实测定经济性状指标。【结果】(1)适宜的磷添加会增加长林55与赣无12叶片中的无机磷含量,降低长林23的无机磷含量;使得长林23与赣无2的糖磷含量升高,对其他两个品种无显著影响;磷添加对核酸磷的影响较小,仅提高了赣无12的核酸磷含量,但同时也显著增加了长林23与赣无12的残余磷含量;4个品种之间磷组分的分配存在差异。(2)磷添加会提高4个品种的干出籽率、干出仁率、种仁含油率、鲜果含油率、单株产量及单株产油量;比较不同品种的产量与单株含油量发现,由高到低的品种依次为赣无2,长林55,长林23,赣无12。(3)主成分分析表明,长林23与赣无2的整体排序优于长林55和赣无12。长林23在P3处理下综合得分最高,长林55在P1处理下综合得分最高,赣无2在P0处理下综合得分最高,赣无12在P2处理下综合得分最高。(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林23的无机磷、糖磷和残余磷含量对果实经济性状指标影响较大;长林55的叶片磷组分含量与果实经济性状指标无相关性;赣无2的糖磷与鲜果含油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残余磷与单株产量和单株含油量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赣无12的核酸磷含量与种仁含油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适宜的磷添加会增加无机磷、糖磷和残余磷的含量,对核酸磷的含量影响不显著,不同品种的磷组分分配也存在差异。4个品种中,长林23与赣无2比较耐低磷环境,且赣无2的产量最高,在栽培时,优选赣无2。因此在油茶施肥和养分管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油茶品种调整施肥比例,科学合理增施磷肥,以克服南方红壤磷素缺乏的养分限制因子的不利影响,提高油茶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 油茶品种 叶片磷组分 果实经济性状
下载PDF
樟子松针叶磷组分浓度与土壤有效磷浓度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兴宇 赵琼 +4 位作者 曾德慧 刘金环 胡亚林 邓东周 王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4-498,共5页
为弄清科尔沁沙地东南部樟子松人工林是否受土壤磷素供应的限制,找出反映土壤磷素供应状况的最佳叶片养分指标,分析了樟子松人工林不同年龄针叶中全磷、无机磷、有机磷和全氮浓度以及土壤有效磷浓度.结果表明:研究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 为弄清科尔沁沙地东南部樟子松人工林是否受土壤磷素供应的限制,找出反映土壤磷素供应状况的最佳叶片养分指标,分析了樟子松人工林不同年龄针叶中全磷、无机磷、有机磷和全氮浓度以及土壤有效磷浓度.结果表明:研究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效磷浓度较低,为0.12~0.63mg.kg-1;土壤有效磷浓度与当年生针叶无机磷和全磷浓度显著相关,而与针叶全磷的相关性来源于针叶中无机磷与全磷的相关.与当年生针叶全磷浓度相比,针叶无机磷浓度能更为准确、直接地反映土壤的供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磷组分 土壤供应 樟子松
下载PDF
低磷胁迫下大麦叶片磷素利用特征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涛 陈海英 +3 位作者 余海英 李廷轩 高尚卿 陈光登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4-514,共11页
以大麦(Hordeum vulgare)磷高效基因型(DH110和DH147)和低效基因型(DH49)为材料,采用盆栽实验研究大麦在极低磷(25 mg·kg–1土)、低磷(50 mg·kg–1土)和正常磷(75 mg·kg–1土)处理下叶片的磷组分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特征。... 以大麦(Hordeum vulgare)磷高效基因型(DH110和DH147)和低效基因型(DH49)为材料,采用盆栽实验研究大麦在极低磷(25 mg·kg–1土)、低磷(50 mg·kg–1土)和正常磷(75 mg·kg–1土)处理下叶片的磷组分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低磷胁迫显著降低大麦叶片的无机磷含量,但对难溶态磷含量影响较小。高效基因型上部叶核酸态磷含量显著高于低效基因型,而下部叶则显著低于低效基因型,是低效基因型的18.4%–91.4%。大麦下部叶酯磷含量和分配比例表现为高效基因型低于低效基因型,而上部叶仅在低效基因型中显著低于高效基因型。核酸态磷和酯磷在高效基因型叶片中的含量分配表明其上部叶的磷素营养状况较优,而下部叶易溶性有机磷的分解转化作用更强。低磷和极低磷胁迫下,下部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增加,且高效基因型显著高于低效基因型,分别为低效基因型的1.29–1.41倍。磷高效基因型大麦通过提高下部叶酸性磷酸酶活性加强酯磷和核酸态磷的分解,转化为无机磷,增加可移动性磷源的含量和比例,以提高生育后期大麦的磷素再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利用 叶片磷组分 酸性酸酶 再利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