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典型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变化 被引量:79
1
作者 王凯博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4985-4991,共7页
以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8种典型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发现,8种植物叶片C含量分布范围在370.2—566.9 mg/g,N含量在9.2—39.0 mg/g,P含量在0.81—2.35 mg/g,C∶N在10.5—52.9,C∶P在186.8—667.5,N... 以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8种典型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发现,8种植物叶片C含量分布范围在370.2—566.9 mg/g,N含量在9.2—39.0 mg/g,P含量在0.81—2.35 mg/g,C∶N在10.5—52.9,C∶P在186.8—667.5,N∶P在5.7—23.0。叶片平均C、C∶N和C∶P在5月小于7月和9月(P<0.05),而在7月和9月差异不显著;N在5月大于7月和9月(P<0.05),7月和9月差异不显著;P在7月小于5月和9月(P<0.05),5月和9月差异不显著;N∶P在9月明显小于5月和7月(P<0.05),5月和7月差异不显著。叶片C含量受季节因素影响显著,而在物种间差异不显著;叶片N、P、C∶N、C∶P、N∶P受物种和季节因素影响均显著。因此,8种植物中沙棘、黄刺梅和虎榛子采用防御性的生活史策略;刺槐、柠条和狼牙刺采用竞争性生活史策略,铁杆蒿和茭蒿的生活史策略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尽管叶片N∶P随生长季节发生明显变化,但研究区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元素未随生长季节变化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 季节变化 燕沟流域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水曲柳叶片功能性状及C、N、P化学计量对海拔的响应
2
作者 赵秋玲 郭小龙 +1 位作者 张晶 张彦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2-801,共10页
【目的】水曲柳是小陇山主要珍贵的用材树种,探讨其叶片性状对小生境变化的适应性,可为深入研究影响该树种的主要环境因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黑河保护区天然水曲柳为研究对象,分析4个海拔梯度(1268,1529,1741,1926 m)间14种叶片... 【目的】水曲柳是小陇山主要珍贵的用材树种,探讨其叶片性状对小生境变化的适应性,可为深入研究影响该树种的主要环境因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黑河保护区天然水曲柳为研究对象,分析4个海拔梯度(1268,1529,1741,1926 m)间14种叶片功能性状和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显著性及其相关性。【结果】(1)随海拔升高,叶片厚度、干物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大,并分别在海拔1741 m、1926 m、1741 m处达到最大,比叶面积、最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C和N含量则逐渐减少,除叶C含量外均在海拔1268 m达到最大。叶面积、气孔导度和叶C∶N随着海拔升高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胞间CO_(2)浓度、C∶P和N∶P呈先降后升的趋势。(2)海拔平均每上升200 m,叶片功能性状和C∶N平均增加1.13%~30.72%,比叶面积、最大净光合速率和C、N含量减小2.22%~15.75%。(3)各海拔叶N∶P为4.36~6.89,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最大净光合速率与比叶面积、C和N含量、C∶P和N∶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厚度、干物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比叶面积与干物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和N含量和C∶P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海拔显著影响水曲柳叶片功能性状及元素含量,海拔1700 m以下有利于叶的发育和养分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曲柳 叶片功能性状 c、n、p化学计量 海拔
下载PDF
甘南黄河流域4种典型林分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婕 勾晓华 +5 位作者 刘建国 杨海江 李改香 李琴霞 瓦锦明 刘改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627-5637,共11页
土壤碳(C)、氮(N)、磷(P)是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影响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元素。甘南高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了解该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状况的差异,选取该区4种典型林分: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巴山冷杉林以及岷江冷杉糙皮... 土壤碳(C)、氮(N)、磷(P)是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影响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元素。甘南高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了解该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状况的差异,选取该区4种典型林分: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巴山冷杉林以及岷江冷杉糙皮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岷江冷杉及糙皮桦混交林土壤C、N含量最高,云杉林土壤N、P含量最低。不同林分间P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土层间C、N含量差异均显著(P<0.05)。(2)云杉林土壤C∶N值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岷江冷杉及糙皮桦混交林土壤N∶P及C∶P高于其他林分。(3)海拔、土壤pH、容重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养分的重要因素。土壤C含量与N、P含量均显著相关(P<0.05)。总体来说,不同林分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混交林土壤养分状况较纯林好,未来森林管理和植被建设中,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树种和提高树种多样性有效改善森林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土壤c、n、p含量 化学计量特征 不同林分 海拔梯度
下载PDF
青海东部农区引进燕麦品种各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变化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吴浩 张燕 +3 位作者 贾志锋 何克燕 王佳豪 魏小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0-168,共9页
以4个引种燕麦(Avena sativa)为典型代表,对其不同生育时期根、茎、叶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探讨不同生育时期燕麦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规律,为燕麦饲草的科学收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燕麦全株... 以4个引种燕麦(Avena sativa)为典型代表,对其不同生育时期根、茎、叶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探讨不同生育时期燕麦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规律,为燕麦饲草的科学收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燕麦全株C、N、P含量分别为322.30~333.97、17.42~75.62、2.74~5.42 mg·g^(-1),燕麦根C、N、P含量分别为298.42~317.92、11.47~73.71、2.82~3.42 mg·g^(-1),燕麦茎C、N、P含量分别为311.25~338.86、10.15~75.16、2.44~5.06 mg·g^(-1),燕麦叶C、N、P含量分别为330.80~372.47、30.64~113.80、2.59~8.65 mg·g^(-1);各器官间C、N、P含量表现为叶>茎>根。此外,燕麦各器官C、N、P含量的积累过程具有一定季节特征,C含量积累过程受生育时期影响较小,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而N和P含量的积累过程受生育时期影响较大,其在拔节期~抽穗期均高于开花期~乳熟期。燕麦各器官C∶N、C∶P和N∶P分别为4.42~24.44、70.72~124.56和6.56~17.28,其中C∶N、C∶P在开花期~乳熟期均高于拔节期~抽穗期;N∶P则规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c n p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 生育时期 分配规律
下载PDF
四翅滨藜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N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4
5
作者 黄菊莹 余海龙 陈卫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21-1426,共6页
以宁夏平罗西大滩四翅滨藜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N添加的野外实验,研究四翅滨藜叶片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动态及其对N添加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四翅滨藜叶片C、N、P化学计量比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较高,在生长季旺期(8~9月)... 以宁夏平罗西大滩四翅滨藜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N添加的野外实验,研究四翅滨藜叶片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动态及其对N添加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四翅滨藜叶片C、N、P化学计量比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较高,在生长季旺期(8~9月)较低。(2)N添加提高了绿叶N浓度和N∶P比,降低了绿叶C∶N、N回收度(NRP)和P回收度(PRP),对其他指标的影响无明显的规律性。(3)N回收效率(NRE)和NRP均与枯叶C∶N比显著正相关;P回收效率(PRE)与绿叶P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枯叶P浓度显著负相关;PRP分别与绿叶P浓度和枯叶C、N、P化学计量比显著正相关,与枯叶C浓度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N添加促进了四翅滨藜绿叶N摄取,降低了叶片从枯叶中回收N和P的能力,改善了枯叶N分解质量;未来大气N沉降增加会改变干旱半干旱区植物N吸收、分配和回收等策略,促进枯叶中N的释放速率,直接影响N循环,进而间接影响到植被-土壤系统C和P的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翅滨藜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 n p计量平衡 n沉降增加 植被-土壤系统
下载PDF
收割茬次对不同龄苜蓿-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6
作者 刘霞 季莉 +4 位作者 杨春霞 王芳 开建荣 李彩虹 李冬 《现代园艺》 2023年第7期41-44,共4页
为明确宁夏固原市隆德县自然生态条件下收割茬次对不同龄苜蓿-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不同茬次苜蓿、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有机C、全N、全P含量,分析不同茬次苜蓿、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茬次变化均能引起苜蓿... 为明确宁夏固原市隆德县自然生态条件下收割茬次对不同龄苜蓿-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不同茬次苜蓿、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有机C、全N、全P含量,分析不同茬次苜蓿、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茬次变化均能引起苜蓿叶和茎有机C、全N、全P含量及计量比的变化,且不同龄苜蓿在不同茬次所受限制元素不同;茬次变化能引起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及计量比的变化。不同龄苜蓿对应土壤全N、有机C随茬次变化趋势不统一,全P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C︰N、C︰P变化趋势与全N、全P相反;苜蓿茎、叶C、N、P含量及C︰N、C︰P、N︰P与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茬次 苜蓿 土壤 c、n、p化学计量
下载PDF
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常见种叶片N、P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132
7
作者 高三平 李俊祥 +2 位作者 徐明策 陈熙 戴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47-952,共6页
对天童常绿阔叶林5个演替阶段的13个种类24个植物个体叶片的N、P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表明:(1)各演替阶段植物叶片的N、P含量变异较大,N含量的值在6.49~14.69mgg^-1之间,P含量的值在0.66~1.13mgg^-1之间,叶片的N∶P值在7.45~16.38之间;... 对天童常绿阔叶林5个演替阶段的13个种类24个植物个体叶片的N、P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表明:(1)各演替阶段植物叶片的N、P含量变异较大,N含量的值在6.49~14.69mgg^-1之间,P含量的值在0.66~1.13mgg^-1之间,叶片的N∶P值在7.45~16.38之间;总体平均值N为9.43mgg^-1,P为0.86mgg^-1,N∶P为11.17;(2)演替后期的叶片N含量和N∶P比高于演替前期,叶片N含量的变化趋势与N∶P比的变化趋势协同性较好,N∶P的变化趋势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变化特征;(3)叶片N∶P可以作为植物和演替阶段的限制性营养元素的指标,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生长基本上均是受N而不是受P的限制;演替各阶段绝大多数物种新生叶的N∶P都小于成熟的营养叶的N∶P,两者均受N元素的限制,且氮素对新叶的限制性更强,表明新叶容易缺乏氮素而发育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演替阶段 叶片n:p化学计量 限制性营养元素
下载PDF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62
8
作者 阎恩荣 王希华 +2 位作者 郭明 仲强 周武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8-57,共10页
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通过对叶片和凋落物C:N:P比率与N、P重吸收的研究,揭示3种植被类型N、P养分限制和N、P重吸收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1)叶片C:N:P在常绿阔叶林为758:18:1,在常绿针叶林为678:14:1,在... 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通过对叶片和凋落物C:N:P比率与N、P重吸收的研究,揭示3种植被类型N、P养分限制和N、P重吸收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1)叶片C:N:P在常绿阔叶林为758:18:1,在常绿针叶林为678:14:1,在落叶阔叶林为338:11:1;凋落物C:N:P在常绿阔叶林为777:13:1,常绿针叶林为691:14:1,落叶阔叶林为567:14:1;2)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叶片与凋落物C:N均显著高于落叶阔叶林;叶片C:P在常绿阔叶林最高,常绿针叶林中等,落叶阔叶林最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凋落物C:P显著高于落叶阔叶林;叶片N:P比也是常绿阔叶林最高、常绿针叶林次之,落叶阔叶林最低,但常绿阔叶林凋落物N:P最低;3)植被叶片N、P含量间(N为x,P为y)的II类线性回归斜率显著大于1(p<0.05),表明叶片P含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叶片N含量;凋落物N、P含量的回归斜率约等于1,反映了凋落物中单位P含量与单位N含量间的等速损耗关系;4)常绿阔叶林N重吸收率显著高于常绿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P重吸收率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虽然植被的N:P指示常绿阔叶林受P限制,落叶阔叶林受N限制,常绿针叶林受N、P的共同限制,但是N、P重吸收研究结果表明:受N素限制的常绿阔叶林具有高的N重吸收率,受P限制的落叶阔叶林并不具有高的P重吸收率。可见,较高的N、P养分转移率可能不是植物对N、P养分胁迫的一种重要适应机制,是物种固有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p比率 II类线性回归 养分限制 养分重吸收 化学计量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34
9
作者 潘复静 张伟 +3 位作者 王克林 何寻阳 梁士楚 韦国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5-343,共9页
为了解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养分空间分异以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了4个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凋落物现存量、C、N、P含量及C、N、P元素比值关系在不同坡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凋落物现存量和C、N、P含量... 为了解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养分空间分异以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了4个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凋落物现存量、C、N、P含量及C、N、P元素比值关系在不同坡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凋落物现存量和C、N、P含量、N∶P值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升高;C∶N值和C∶P值随植被正向演替而下降。(2)凋落物C含量、C∶N值、C∶P值和N∶P值在不同坡位表现为上坡位较高、下坡位较低;P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N含量则没呈现很明显的规律性(P<0.05)。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演替阶段和坡位对凋落物积累、养分分布和存储影响最大,坡度、坡向和裸岩率也有较大影响。(3)N∶P值是制约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的重要因素。凋落物在P素较低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N及木质素含量(即较高的N∶P值),分解速率较低,较低的N∶P值使凋落物更易分解。N素在3个坡位的不显著差异以及P素的显著差异反映了P含量波动对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凋落物N∶P值和分解速率变化的影响。推测下坡位及幼龄林群落由于具有较低的N∶P值,其凋落物分解速率相对较快,养分的存储量较少。因此,上坡位、成熟林群落的凋落物有利于积累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峰丛洼地 凋落物 养分含量 养分归还 cnp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不同生境条件下滨海芦苇湿地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2
10
作者 屈凡柱 孟灵 +3 位作者 付战勇 孙景宽 刘京涛 宋爱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31-1738,共8页
为阐明不同生境对黄河三角洲滨海芦苇湿地土壤和植物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选取新生湿地和退耕湿地两种湿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和植物体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退耕芦苇湿地土壤TC... 为阐明不同生境对黄河三角洲滨海芦苇湿地土壤和植物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选取新生湿地和退耕湿地两种湿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和植物体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退耕芦苇湿地土壤TC、TN的含量明显增加,TP的含量变化不大。2)新生湿地和退耕湿地土壤R_(C、N、P)分别为42.6:1.6:1、71.2:2.0:1,R_(NP)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3.1)和我国平均水平(5.2),土壤表现为N限制。新生湿地土壤剖面中,R_(CN)和R_(CP)变化剧烈;R_(NP)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退耕湿地土壤R_(C、N、P)值规律性较好,R_(CN)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大,R_(CP)和R_(NP)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3)新生湿地和退耕湿地中芦苇整株R_(CN)、R_(CP)和R_(NP)平均值分别为78.2、1753、22.4;67.0、1539、23.0。开垦活动可以降低芦苇植物体R_(CN)和R_(CP)值,但由于芦苇植物体本身对R_(NP)的约束性较高,对R_(NP)值的影响不大,芦苇植株R_(NP)约为23。以上结论可以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在进行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 、p化学计量特征 不同生境 滨海芦苇湿地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干热河谷优势灌木细根、粗根与叶片养分(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被引量:20
11
作者 刘颖 贺静雯 +2 位作者 余杭 林勇明 王道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8-678,共11页
分析生态脆弱区植物根系与叶片的养分含量特征,可认识植物生长发育的养分限制状况以及根系与叶片间的协同作用,并确定植物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及生存策略。本文以典型生态脆弱区——干热河谷常见灌木植物马桑、坡柳和苦刺为研究对... 分析生态脆弱区植物根系与叶片的养分含量特征,可认识植物生长发育的养分限制状况以及根系与叶片间的协同作用,并确定植物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及生存策略。本文以典型生态脆弱区——干热河谷常见灌木植物马桑、坡柳和苦刺为研究对象,对其根系和叶片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桑、坡柳粗根C含量显著高于细根(P<0.05),马桑细根P含量显著高于粗根(P<0.05)。细根、粗根养分含量的不同表明细根与粗根的生理生态功能具有较大差异。马桑和坡柳粗根的C∶N、C∶P均显著高于细根(P<0.05),坡柳细根和粗根的C∶N均显著高于马桑、苦刺(P<0.05)。根据N∶P判断,马桑细根(10.61)、粗根(11.42)生长均受到N的限制;坡柳细根(7.87)、粗根(6.00)生长受N的限制更为严重;苦刺细根(18.43)、粗根(16.34)生长均受P的限制。细根、粗根养分受限一致,表明细根和粗根的养分分配具出一定的协同性。除苦刺C外,灌木C、N、P含量均表现为叶片显著高于细根、粗根(P<0.05),表明叶片具有更高的养分含量。叶片N、P含量表现为苦刺显著高于马桑、坡柳(P<0.05),说明苦刺养分吸收能力更强。三种灌木N∶P均表现为叶片>根系(P<0.05),马桑、坡柳、苦刺叶片N∶P分别为40.05、35.34、45.26,三种灌木叶片的生长均受到P的限制。细根、粗根C含量与叶片无显著相关性,说明根系与叶片的C来源不同。根系N、P含量与叶片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叶片N、P主要来源于根系吸收的土壤养分,叶片与细根N、P相关性更强。上述结果表明植物体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具有整体性,植物的地上与地下营养器官在养分的分配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细根与地上部分的协同作用比粗根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灌木 根系 叶片 c、n、p含量 化学计量 蒋家沟流域
下载PDF
湘潭锰矿栾树叶片和土壤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徐露燕 田大伦 +3 位作者 王光军 罗赵慧 叶生晶 梁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316-2322,共7页
湘潭锰矿区废弃地是一个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针对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中3个不同林龄的栾树林(3年生、5年生和9年生),测定了林木叶片以及相应土壤的N、P含量,综合分析了不同林龄土壤和林木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土... 湘潭锰矿区废弃地是一个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针对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中3个不同林龄的栾树林(3年生、5年生和9年生),测定了林木叶片以及相应土壤的N、P含量,综合分析了不同林龄土壤和林木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土壤中N含量呈递增趋势,而P含量为递减趋势,在3个林龄中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3个林龄叶片的N、P含量以及N∶P比值差异显著,N、P含量在年龄增长梯度上表现为降低,而N∶P比值却表现为升高;3个林龄叶片中N含量与N∶P比值之间表现出显著正相关,而P含量与N∶P比值之间却为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中N、P含量与叶片N∶P比值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通过对3个林龄叶片和土壤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研究,发现P很有可能成为湘潭锰矿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子。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和经营管理以及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生态系统 n p比值 化学计量特征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山核桃功能器官细根、叶和林地土壤C、N、P化学计量时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6
13
作者 闫道良 黄有军 +1 位作者 金水虎 黄坚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55-259,共5页
以特色干果山核桃主产区的临安山地山核桃植株和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C、N、P生态化学计量比生长季动态变化和养分重吸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细根和叶片C、N、P生长季平均含量皆为C>N>P,计量比则为C∶P>C∶N>N∶P。土... 以特色干果山核桃主产区的临安山地山核桃植株和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C、N、P生态化学计量比生长季动态变化和养分重吸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细根和叶片C、N、P生长季平均含量皆为C>N>P,计量比则为C∶P>C∶N>N∶P。土壤C、N、P含量以及C∶N、C∶P、N∶P均是在山核桃成熟的9月分别表现最高和最低。叶片C含量在7,8,9月间无明显变化,N和P含量最高均呈现在5月,C∶N最高表现在果实发育关键期的8月,C∶P和N∶P则是在果实快要成熟期的9月。细根C含量在整个生长季无明显变化,N和P含量最高分别在5月和7月,C∶N、C∶P和N∶P分别在7月、6月、5月呈现最高。土壤P含量与土壤C和N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叶片C含量与P含量呈负相关,但与C∶P表现正相关,叶片N和叶片P含量分别与叶C∶N和叶C∶P呈极显著负相关。根C、N、P含量分别与土壤N∶P、根N∶P和根C∶P呈显著负相关、正相关和负相关。山核桃叶片N和P重吸收率分别为20.06%,1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c、n、p 化学计量 时间变异 土壤
下载PDF
黄河兰州段湿地土壤与甘蒙柽柳叶片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文兰 孙学刚 +3 位作者 焦健 田青 曹文侠 马山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3-51,共9页
【目的】通过分析优势植物甘蒙柽柳在黄河兰州段湿地不同地段条件下土壤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甘蒙柽柳的生态适应性及其生长的限制因子,为湿地植物甘蒙柽柳的管理、生态保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黄河兰州段自西到东选择4个... 【目的】通过分析优势植物甘蒙柽柳在黄河兰州段湿地不同地段条件下土壤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甘蒙柽柳的生态适应性及其生长的限制因子,为湿地植物甘蒙柽柳的管理、生态保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黄河兰州段自西到东选择4个典型样点,即西固兰高集团附近黄河边湿地(I)、银滩湿地公园(Ⅱ)、寓言故事园附近黄河边湿地(Ⅲ)及雁滩滩尖子湿地公园(Ⅳ),研究土壤与甘蒙柽柳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黄河兰州段湿地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0.66、0.16、0.24 g/kg,C、N、P含量自西到东均依次降低,C∶P、C∶N和N∶P则基本相反,其中样点Ⅰ的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点,样点Ⅳ的C∶P显著高于其他样点。甘蒙柽柳叶片C、N、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64.60、29.95、1.02 g/kg,不同样点甘蒙柽柳叶片C含量无明显差异,N和P含量自西到东依次降低,C∶N、C∶P和N∶P则相反,其中样点Ⅰ的N、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点。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C、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甘蒙柽柳叶片的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和甘蒙柽柳叶片之间的N、P含量及C∶P、N∶P分别均呈显著正相关。各样点甘蒙柽柳叶片N∶P>20。【结论】黄河兰州段湿地甘蒙柽柳生长受到P限制。建议在湿地养护管理中加强植物群落结构调整及凋落叶归还等措施以改善其养分限制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p 生态化学计量 甘蒙柽柳 土壤 叶片 湿地
下载PDF
虎伯寮南亚热带季雨林林下植被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雍容 黄石德 +1 位作者 高伟 林捷 《防护林科技》 2021年第3期1-3,共3页
以虎伯寮南亚热带季雨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其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植物各器官C、N和P含量进行了测定,对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利用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层优势植物C含量显著高于草本层,草本层植被N和P含显著大于灌木层。... 以虎伯寮南亚热带季雨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其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植物各器官C、N和P含量进行了测定,对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利用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层优势植物C含量显著高于草本层,草本层植被N和P含显著大于灌木层。灌木层优势植物各器官C含量差异不显著,叶的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叶的P含量显著高于干和根。草本层优势植物地上部分的C、N和P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分,仅N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该群落灌木层优势植物的N、P利用效率较草本层优势植物高,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生长受P元素限制。灌木层优势植物的干及草本层地下部分N、P利用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伯寮南亚热带季雨林 林下植被 c含量 n含量 p含量 化学计量
下载PDF
不同林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植物、凋落物与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09
16
作者 姜沛沛 曹扬 +1 位作者 陈云明 王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188-6197,共10页
在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境内子午岭林区,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选取9、23、33、47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油松不同器官(叶、枝、干、根)、凋落物及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探讨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相互间... 在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境内子午岭林区,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选取9、23、33、47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油松不同器官(叶、枝、干、根)、凋落物及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探讨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期为油松人工林的生产、改善和林木生长环境的调节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除根中C含量在林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器官C、N、P含量及其比值在林龄间均差异显著且随林龄增加变化趋势不尽相同。9、23、33、47年生油松林C、N、P含量及N∶P比值均在叶中最高;C∶N比值均在干中最高,根中次之;C∶P比值均在干中最高,其它器官大小次序不一。除33年生油松林叶中N∶P比值大于14外,其它各器官各林龄N∶P比值均小于14,且N∶P比值随林龄先增加后减少,故可判断油松在该区域受N限制较为严重,且随林龄的增加受N限制的情况有所缓解。不同林龄土壤和凋落物C、N、P含量及其比值差异显著,且后者均大于前者。土壤与凋落物C、P含量及C∶N、C∶P、N∶P比值随林龄增加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表明土壤与凋落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叶片与凋落物N、P含量及C∶N、C∶P、N∶P比值之间显著相关,表明凋落物的养分承自植物叶片,二者之间关系紧密;植物和土壤的C、N、P含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土壤C、N、P供应量对乔木叶片C、N、P含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林龄 凋落物 土壤 cnp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两种优势植物的生长及其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12
17
作者 彭阿辉 王根绪 +3 位作者 杨阳 肖瑶 张莉 杨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118-4127,共10页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中的两种优势物种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和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增温室(OTCs)模拟气候变暖,对比分析两种植物叶片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根活性及地上—地下部分化学计量特征...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中的两种优势物种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和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增温室(OTCs)模拟气候变暖,对比分析两种植物叶片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根活性及地上—地下部分化学计量特征对增温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增温显著增加了小嵩草叶片的长度和叶片的数量,也显著增加了藏嵩草株高和叶片长度;增温没有明显改变小嵩草和藏嵩草的叶片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下表皮细胞角质层厚度、叶肉细胞长和叶肉细胞宽;增温增加了小嵩草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对小嵩草和藏嵩草其他根系活性指标没有显著影响;增温降低了小嵩草地上部分N含量,对小嵩草地上部分C、P含量没有影响;增温降低了藏嵩草地上部分C、N含量,对P含量没有影响;增温增加了小嵩草和藏嵩草地上部分C/N比,提高了两种优势植物对氮素的长期利用效率;增温对小嵩草地下部分化学计量学特征没有影响,而降低了藏嵩草地下部分C含量和C/N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嵩草 藏嵩草 c、n、 p化学计量 解剖特征 根活性
下载PDF
不同林龄杉木养分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3
18
作者 邱岭军 胡欢甜 +4 位作者 林宝平 汪凤林 林宇 何宗明 刘桌明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27,共6页
为探究不同林龄杉木成熟叶与衰老叶之间的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特征,以8、14、21、46年生杉木为研究对象,测定并计算其鲜叶、凋落叶和表层土壤的养分含量、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间叶片C、N含量差... 为探究不同林龄杉木成熟叶与衰老叶之间的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特征,以8、14、21、46年生杉木为研究对象,测定并计算其鲜叶、凋落叶和表层土壤的养分含量、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间叶片C、N含量差异显著(P<0.05),叶片、凋落叶P含量差异性均极显著(P<0.01),14年生杉木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龄的树木(P<0.05),呈单峰型;2)较高的C∶N、C∶P比是植物对养分较高利用率的体现,杉木鲜叶养分含量均与其重吸收率均呈负相关,N、P利用效率在一定范围随N、P含量的升高而降低;3)本区植物N、P重吸收率分别在33.89%~38.40%和37.49%~46.35%之间,P重吸收率>N,且不同林龄杉木成熟鲜叶N∶P>16,表明该地区杉木的生长可能受到P元素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c:n:p 养分重吸收 生态计量化学 养分限制
下载PDF
紫花苜蓿不同生育期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P添加的响应
19
作者 王祥龙 《现代园艺》 2021年第18期3-6,共4页
为研究紫花苜蓿不同生育期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P添加的响应。以紫花苜蓿甘农3号为研究对象,在初花期刈割后,将植株剪成3段(从下到上第3节及3节以下为下层,第4~6节为中层,第7节及7节以上为上层),通过设置4种梯度(0、500、750、... 为研究紫花苜蓿不同生育期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P添加的响应。以紫花苜蓿甘农3号为研究对象,在初花期刈割后,将植株剪成3段(从下到上第3节及3节以下为下层,第4~6节为中层,第7节及7节以上为上层),通过设置4种梯度(0、500、750、1000 kg/hm^(2))的P添加,研究其上、中、下3层叶片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叶片P添加与紫花苜蓿叶片中C、P含量都呈现正相关,而随着P含量的增加,N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因此,建议在紫花苜蓿的培育过程中适度增加磷的施肥量,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其有机碳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提升其在畜牧业中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叶片 不同生育期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p添加
下载PDF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斑块优势种植物的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瑞鑫 王磊 +3 位作者 杨新国 田娜 王兴 宋乃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43,共8页
[目的]研究斑块中优势种的生活史策略及对养分限制的响应,以及优势种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随季节变化的响应规律,为植物种群演替及变化过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确定3类典型斑块:斑块A(短花针茅)、斑块B(短花针茅+草木樨状黄耆)、斑... [目的]研究斑块中优势种的生活史策略及对养分限制的响应,以及优势种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随季节变化的响应规律,为植物种群演替及变化过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确定3类典型斑块:斑块A(短花针茅)、斑块B(短花针茅+草木樨状黄耆)、斑块C(猪毛蒿+苦豆子+老瓜头),测定优势种的全碳、全氮、全磷含量,计算C∶N,C∶P,N∶P并进行方差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对不同斑块C,N,P化学计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各斑块优势种的C,N,P及其计量比特征在生长季内的变化规律不同,且各指标季节间的变化特征在不同斑块之间也存在差异;植物C含量在不同优势种和不同斑块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短花针茅N含量显著小于其他优势种,导致斑块A的N含量总体显著小于另外两个斑块;植物P含量在斑块A中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为增长的趋势,而在斑块C中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过程;斑块A植物的C∶N值无显著的季节变化,C∶P和N∶P值在春季显著高于夏秋季;斑块B和斑块C不同优势种的C∶N,C∶P和N∶P值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但随季节变化过程不同,斑块B除C∶N值外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斑块C各比值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结论]3种斑块C,N,P含量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斑块A表现为防御性策略,斑块B表现为竞争性策略,而斑块C表现为竞争性和防御性策略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 n p化学计量特征 季节变化 优势种 荒漠草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