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3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用莴苣新品种云油麦1号的选育
1
作者 张丽琴 兰梅 +4 位作者 徐学忠 胡靖锋 杨红丽 赵雅兰 和江明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7-129,共3页
云油麦1号是从地方品种龙岩绿叶莴苣的混杂群体中经单株系统选育而成的叶用莴苣新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31~35 cm,开展度40~45 cm;叶片披针形,绿色,叶面光滑,口感脆香,品质好;单株叶片数37~40片,单株质量270~300 g,每667 m^(2)产量240... 云油麦1号是从地方品种龙岩绿叶莴苣的混杂群体中经单株系统选育而成的叶用莴苣新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31~35 cm,开展度40~45 cm;叶片披针形,绿色,叶面光滑,口感脆香,品质好;单株叶片数37~40片,单株质量270~300 g,每667 m^(2)产量2400 kg左右,高抗霜霉病,耐抽薹,适合云南省滇中地区全年栽培,夏、秋保护地栽培定植至采收50~55 d(天),冬、春保护地栽培定植至采收60~65 d(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云油麦1号 系统选育
下载PDF
茎段和穴盘大小对北方叶用甘薯越冬育苗的影响
2
作者 毛思帅 裴志超 +3 位作者 李仁崑 孙丹 曹跃 杨立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45-51,共7页
为探索北方叶用甘薯越冬穴盘育苗,设置4个茎段大小(4、6、8、10 cm,用D1、D2、D3、D4表示)和5种穴盘规格(32、50、72、105、128孔),搭配14个处理,研究不同搭配对种苗成活率、幼苗长势(茎粗、株高等)和鲜重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 为探索北方叶用甘薯越冬穴盘育苗,设置4个茎段大小(4、6、8、10 cm,用D1、D2、D3、D4表示)和5种穴盘规格(32、50、72、105、128孔),搭配14个处理,研究不同搭配对种苗成活率、幼苗长势(茎粗、株高等)和鲜重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穴盘下,随着茎段增长,幼苗的成活率、叶片数、基部茎粗和株高呈现增加的趋势,进而地上部鲜重和整株鲜重也随之增加,以D4处理最高。相同茎段下,随着穴盘孔数增加,幼苗的叶片数、基部茎粗、株高、地上部鲜重和全株鲜重减少,源于穴盘对地下部的影响,以32孔处理最高。不同茎段和穴盘搭配下,D4-32处理的生长情况最好,3月中旬,对于地上部鲜重而言,D2-72处理(9.79 g)可达到与D4-32处理相同的效果(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其叶片数、基部茎粗和株高等指标满足移栽水平;对于整株鲜重而言,D2-105处理(10.21 g)可达到与D4-32处理相同的效果,且可节省228.1%的育苗面积,参考其重量,1月中旬,D3-72处理下的地上部和整株鲜重接近上述两个处理的水平,可节省125.0%的育苗面积。综合秧苗生长情况与经济效益,3月中旬移栽时,推荐D2-105,即含2个腋芽茎段与105孔穴盘的搭配,如有生产条件在1月中旬移栽,推荐D3-72,即含3个腋芽茎段与72孔穴盘的搭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甘薯 北方 越冬育苗 茎段大小 穴盘大小
下载PDF
叶用芥菜新品种宜芥1号的选育
3
作者 何翠 张英 +5 位作者 曾旭 罗玉华 张晓禹 喻小娇 彭震宇 金鑫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6-179,共4页
宜芥1号是从宜宾市翠屏区农家品种二月青中通过系统选育而成的叶用芥菜新品种。该品种在秋季露天栽培生育期约158 d。植株直立,株高约95 cm,株幅约65 cm,叶片数约19片,叶绿色,叶片卵圆形,裂叶少,叶柄背面有蜡粉,叶片表面中等皱缩,花冠... 宜芥1号是从宜宾市翠屏区农家品种二月青中通过系统选育而成的叶用芥菜新品种。该品种在秋季露天栽培生育期约158 d。植株直立,株高约95 cm,株幅约65 cm,叶片数约19片,叶绿色,叶片卵圆形,裂叶少,叶柄背面有蜡粉,叶片表面中等皱缩,花冠淡黄色,种子红褐色,单株质量约2.3 kg。平均667 m^(2)产量7000 kg以上。鲜样粗蛋白含量(w,后同)6.7 mg·g^(-1),粗纤维含量1.1%,维生素C含量0.82 mg·g^(-1),丰产质优,是加工优质宜宾芽菜的好原料。2023年3月通过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芥菜 新品种 宜芥1号
下载PDF
北方叶用甘薯越冬保苗扩繁方式探索
4
作者 毛思帅 李仁崑 +4 位作者 裴志超 侯爽 王琦 崔永恒 杨立国 《中国种业》 2024年第1期99-102,107,共5页
为探索北方叶用甘薯越冬保苗扩繁方式,设置日光温室越冬保苗+土栽扩繁、日光温室越冬保苗+基质扩繁、专业育苗温室基质育苗等3种方式,研究不同方式对叶用甘薯种苗成活率、繁殖系数、种苗质量和繁育成本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光温室... 为探索北方叶用甘薯越冬保苗扩繁方式,设置日光温室越冬保苗+土栽扩繁、日光温室越冬保苗+基质扩繁、专业育苗温室基质育苗等3种方式,研究不同方式对叶用甘薯种苗成活率、繁殖系数、种苗质量和繁育成本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光温室越冬期间间歇性出现低于10℃的天数比可加温的专业育苗温室多,对叶用甘薯越冬成活影响相对较多;3种方式下繁育的种苗质量均能达到壮苗指标要求,专业育苗温室基质育苗成本0.309元/株,移栽无缓苗期,但对温室条件要求及管理相对较高,定植时需苗量大;日光温室越冬保苗后早春扦插扩繁仍需配套1个多月的温室,但操作相对方便,越冬保苗后基质扦插扩繁系数为12.4、成本0.212元/株,土栽扦插扩繁系数为10.2、成本0.225元/株,未来可考虑冬前定植加大密度,进一步提升扩繁量,降低育苗成本。为争取叶用甘薯生产主动性,可结合生产实际(定植时间和生产条件),选择适宜的育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甘薯 日光温室 越冬保苗扩繁 育苗方式
下载PDF
叶用枸杞总黄酮及总多糖含量测定研究
5
作者 张雪 杨宪 +3 位作者 孙维 王会军 蒋礼娇 唐倩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8期90-93,共4页
通过测定叶用枸杞中的总黄酮和总多糖含量,探讨其在保健食品和药物领域的应用潜力。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叶用枸杞样品进行测定,得出了叶用枸杞中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叶用枸杞中总黄酮和总多糖的线性范围分别为8.08~32... 通过测定叶用枸杞中的总黄酮和总多糖含量,探讨其在保健食品和药物领域的应用潜力。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叶用枸杞样品进行测定,得出了叶用枸杞中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叶用枸杞中总黄酮和总多糖的线性范围分别为8.08~32.32μg/mL(R^(2)=0.9992),0.08~0.40 mg/mL(R^(2)=0.9992)。在平均回收率方面,总黄酮为102.44%,总多糖为98.8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10%和1.70%(n=6)。对于9批样品,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4 mg/g和8.60 mg/g。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叶用枸杞及其制品中所有多糖及总黄酮的常规检测,可为植物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性、稳定性和重复性,为叶用枸杞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结果为叶用枸杞作为潜在保健食品和药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为叶用枸杞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实质性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枸杞 总黄酮 总多糖 含量测定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安徽省叶用芥菜栽培技术
6
作者 汪丽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7期208-210,217,共4页
芥菜是我国重要的特色蔬菜、油料与调料作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矿物质,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深受消费者青睐。安徽省临泉县芥菜种植有一定的规模,但安徽省其他区域芥菜零星种植,规模化种植较少。为扩大安徽省芥菜种植面... 芥菜是我国重要的特色蔬菜、油料与调料作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矿物质,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深受消费者青睐。安徽省临泉县芥菜种植有一定的规模,但安徽省其他区域芥菜零星种植,规模化种植较少。为扩大安徽省芥菜种植面积,助力农民增收,从品种选择、播种育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6个方面总结了安徽省叶用芥菜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荠菜 栽培技术 安徽省
下载PDF
基于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分析叶用枸杞茶 被引量:4
7
作者 卢丽 周承哲 +7 位作者 徐凯 张孟聪 温圣菁 段淋渊 田采云 石碧滢 张波 郭玉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1-201,共11页
以26个品种(系)叶用枸杞芽叶干样及鲜叶为材料,采用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其感官品质和代谢物进行分析。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叶用枸杞芽叶干样滋味醇厚、鲜爽、有甜味;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结果显示,叶用枸杞芽叶中共... 以26个品种(系)叶用枸杞芽叶干样及鲜叶为材料,采用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其感官品质和代谢物进行分析。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叶用枸杞芽叶干样滋味醇厚、鲜爽、有甜味;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结果显示,叶用枸杞芽叶中共鉴定出879种代谢物,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黄酮类、酚酸类、糖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木脂素和香豆素、生物碱、萜类、有机酸、脂质10类。根据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211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亚油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苯丙醇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等代谢通路,此外还发现,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黄酮、糖类和脂类是区分不同品种(系)叶用枸杞芽代谢物的重要组分。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表明,表儿茶素、异槲皮素、芦丁等26种代谢物共同影响叶用枸杞茶醇、厚、鲜、甜和苦等滋味。感官评价结合PLSR分析结果表明,‘宁杞菜1号’‘宁杞9号’、Z90、Z68、Q3、Q6-13和Z487种叶用枸杞具有感官品质较好且滋味物质丰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枸杞茶 感官评价 代谢组学 滋味 差异代谢物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红光补充UV-A对叶用莴苣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田原源 查凌雁 +3 位作者 王座祺 段逸文 魏仕伟 章竞瑾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8,共8页
叶用莴苣特有的苦味来源于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山莴苣苦素和莴苣苦素等。为探究紫外光对叶用莴苣生长和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调控作用,以纯红光(180μmol·m^(-2)·s^(-1))为对照,比较了补充UV-A(30μmol·m^(-2)&#... 叶用莴苣特有的苦味来源于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山莴苣苦素和莴苣苦素等。为探究紫外光对叶用莴苣生长和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调控作用,以纯红光(180μmol·m^(-2)·s^(-1))为对照,比较了补充UV-A(30μmol·m^(-2)·s^(-1))、UV-B(10μmol·m^(-2)·s^(-1))对7个叶用莴苣品种生长及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红外光添加UV-A补光强度(15、30、45μmol·m^(-2)·s^(-1))及补光时长(0、1、2、3、6、9 d)对叶用莴苣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UV-A处理可显著提高绿罗的地上部鲜质量,显著降低7个叶用莴苣品种的山莴苣苦素和莴苣苦素含量,分别降低了33%~74%和29%~60%。随着UV-A补光强度的增加,叶用莴苣中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含量逐渐降低,且以添加30μmol·m^(-2)·s^(-1)UV-A处理2 d后叶用莴苣中山莴苣苦素含量迅速上升,处理3 d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而莴苣苦素含量在处理2 d后基本保持逐步上升的趋势,处理6~9 d时略有下降。综上所述,红光补充适量的UV-A(30μmol·m^(-2)·s^(-1)、3~6 d),可在不影响生物量的基础上显著降低叶用莴苣中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含量,从而减轻苦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紫外光 UV-A 山莴苣苦素 莴苣苦素
下载PDF
河北保定地区黄瓜花叶病毒与马铃薯Y病毒复合侵染叶用莴苣分子鉴定
9
作者 陈利达 李畅 +4 位作者 李敬蕊 吕桂云 吴晓蕾 宫彬彬 高洪波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74,共6页
利用RT-PCR方法对采集自河北保定地区的疑似叶用莴苣病毒病样品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CMV和PVY分别扩增得到大小为260、420 bp的单一条带;通过核苷酸序列Blast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河北保定地... 利用RT-PCR方法对采集自河北保定地区的疑似叶用莴苣病毒病样品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CMV和PVY分别扩增得到大小为260、420 bp的单一条带;通过核苷酸序列Blast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河北保定地区叶用莴苣病毒分离物分别与印度番茄CMV分离物(MN514839.1)、印度马铃薯PVY分离物(JX945850.1)聚在同一分支上,同源性分别为95%、92%。本研究首次检测到河北保定地区叶用莴苣病毒病是由CMV与PVY复合侵染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黄瓜花叶病毒 马铃薯Y病毒 复合侵染
下载PDF
塑料大棚叶用莴苣(结球生菜)—番茄周年高效生产模式
10
作者 王冰华 孙桂芝 +5 位作者 李云飞 郭芳 王帅 赵鹤 王铁臣 曹玲玲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54,共3页
为充分利用塑料大棚冬闲时段,北京市顺义地区探索出了塑料大棚叶用莴苣(结球生菜)—番茄周年高效生产模式,每667 m^(2)年产值、年利润分别为31820、12200元,较常规生产模式分别增加8100、4900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 塑料大棚 结球生菜 叶用莴苣 常规生产模式 番茄 经济效益显著
下载PDF
营养液浓度动态调控和液位高度对水培叶用莴苣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朱兰新 杨坤 +7 位作者 李敬蕊 李邵 霍潇 田婧 裴庆余 宫彬彬 杨晨宇 高洪波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98,共7页
以半结球叶用莴苣品种富兰德里为试材,在深液流水培(DFT)模式下研究了营养液浓度动态调控和液位高度对叶用莴苣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营养液浓度调控幅度的提高,叶用莴苣生长指标和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VC等品质指标均呈先... 以半结球叶用莴苣品种富兰德里为试材,在深液流水培(DFT)模式下研究了营养液浓度动态调控和液位高度对叶用莴苣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营养液浓度调控幅度的提高,叶用莴苣生长指标和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VC等品质指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以每8 d提高0.36 mS · cm^(-1)处理的效果最好,叶片长、叶片宽、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地上部和地下部鲜质量及干质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地上部鲜质量较其他处理提高了22.3%~57.9%;不同营养液液位高度对叶用莴苣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12~16 cm液位高度处理的植株生长和品质总体上优于其他处理,4 cm液位高度处理的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深液流水培 营养液浓度 液位高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与叶用芥菜轮作高效栽培技术
12
作者 杨连勇 陈俊杰 +8 位作者 黄科 冷容 孟秋峰 万正杰 孙信成 蒋万 黄琳 何顺 张忠武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5-148,共4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叶用芥菜轮作模式采用机械化,比传统种植模式每667 m2节省10个用工,且套作与轮作相结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较好地解决了秸秆原位还田问题。近年来,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在全国各地均有推广(严旖旎等,2023;杨武杰等...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叶用芥菜轮作模式采用机械化,比传统种植模式每667 m2节省10个用工,且套作与轮作相结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较好地解决了秸秆原位还田问题。近年来,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在全国各地均有推广(严旖旎等,2023;杨武杰等,2023;覃庆福等,2024),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轮作芥菜栽培模式效益好,已在广西钟县推广(钟章敏等,2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芥菜 带状种植 轮作模式 大豆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土地利用率 套作 栽培模式
下载PDF
LsMET1基因沉默对叶用莴苣高温抽薹的形态和表达分析
13
作者 谭青青 田玉凤 +6 位作者 王月英 刘婷婷 韩莹琰 刘超杰 王惠玉 范双喜 郝敬虹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8-43,共6页
【目的】为了探究LsMET1基因在叶用莴苣高温抽薹过程中的功能,培育具有抗抽薹特性的叶用莴苣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为材料,克隆了LsMET1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并通过病毒诱导... 【目的】为了探究LsMET1基因在叶用莴苣高温抽薹过程中的功能,培育具有抗抽薹特性的叶用莴苣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为材料,克隆了LsMET1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并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荧光定量PCR等技术研究该基因在抽薹过程中的功能。【结果】LsMET1基因编码区序列(CDS)长度为993 bp,编码的蛋白质由33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相对分子量约为37 kDa,理论等电点(pI)为7.57;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高温诱导的环境条件下,LsMET1表达显著下降。与野生型植株相比,LsMET1基因沉默植株的茎长明显缩短。【结论】LsMET1基因与叶用莴苣高温抽薹密切相关,可能促进叶用莴苣抽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LsMET1 抽薹 瞬时沉默
下载PDF
去乙酰化酶LsHDAC8基因在叶用莴苣抽薹中的作用
14
作者 李隆莲 李超 +5 位作者 刘婷婷 韩莹琰 刘超杰 王慧玉 范双喜 郝敬虹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4-51,共8页
【目的】探明LsHDAC8参与叶用莴苣高温诱导抽薹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GB-30’为试验材料,克隆LsHDAC8基因,基于其核苷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沉默LsHDAC8基因,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 【目的】探明LsHDAC8参与叶用莴苣高温诱导抽薹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GB-30’为试验材料,克隆LsHDAC8基因,基于其核苷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沉默LsHDAC8基因,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沉默植株进行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结果】叶用莴苣LsHDAC8基因的CDS全长序列为1125 bp,共编码374个氨基酸,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72 kD,理论等电点为5.55,不稳定系数为28.49,脂肪族系数为85.24,属于典型的稳定性蛋白;总平均疏水性为-0.16,是亲水性蛋白;该蛋白含有3种二级结构,α螺旋(39.57%)、延伸链(16.31%)和无规则卷曲(44.12%);高温处理前8 d,LsHDAC8在花芽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随着高温处理时间延长,LsHDAC8反而高于对照;LsHDAC8瞬时沉默植株的茎长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表明沉默LsHDAC8基因显著加速了叶用莴苣的抽薹。【结论】LsHDAC8基因在叶用莴苣开花抽薹过程中可能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LsHDAC8基因 基因克隆 抽薹 VIGS
下载PDF
LsABF4基因在叶用莴苣抽薹中的作用分析
15
作者 朱俊萱 邹小丽 +4 位作者 朱嘉齐 王惠玉 刘超杰 韩莹琰 郝敬虹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9-55,共7页
【目的】探明LsABF4基因在叶用莴苣高温诱导抽薹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将来培育抗抽薹叶用莴苣品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出LsABF4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网站在线对基因... 【目的】探明LsABF4基因在叶用莴苣高温诱导抽薹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将来培育抗抽薹叶用莴苣品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出LsABF4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网站在线对基因进行比对、分析和预测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成、蛋白质结构等,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分析LsABF4基因在叶用莴苣抽薹中的作用。【结果】LsABF4基因的CDS序列全长为978 bp,共编码325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5885.21 Da,理论等电点值为9.47,不稳定指数为48.96,该蛋白为不稳定蛋白,蛋白平均疏水指数为-0.939,是亲水蛋白;该转录因子含有bZIP_plant_BZIP46保守结构域,并且其高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两种结构组成;对基因LsABF4瞬时沉默后,分析茎长测量数据发现,沉默组植株茎长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载组。通过石蜡切片技术对茎尖花芽分化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呈现出对照组和空载组的植株茎尖生长点呈锥形,花芽尚未分化,而沉默组植株茎尖生长点呈扁平状,已进入花芽分化期。表明通过病毒诱导技术对LsABF4沉默可以促进叶用莴苣抽薹。【结论】LsABF4基因是典型的ABF转录因子,具有ABF蛋白家族的功能,对叶用莴苣抽薹过程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LsABF4 抽薹 瞬时沉默
下载PDF
LsABF5基因在叶用莴苣抽薹中的作用分析
16
作者 邹小丽 蔡梦梦 +6 位作者 杨浠艺 朱嘉齐 任政 韩莹琰 刘超杰 王惠玉 郝敬虹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2-48,共7页
【目的】为进一步探明LsABF5参与叶用莴苣高温诱导抽薹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方法】以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出LsABF5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cDNA序列进行分析,并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分析L... 【目的】为进一步探明LsABF5参与叶用莴苣高温诱导抽薹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方法】以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出LsABF5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cDNA序列进行分析,并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分析LsABF5基因在叶用莴苣抽薹中的作用。【结果】LsABF5基因的全长CDS序列为1035 bp,共编码着344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值为7.59,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8.8 kDa;该转录因子含有bZIP保守结构域,并且其高级结构大多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通过与其他植物的ABF家族成员进行同源比对和进化分析,叶用莴苣LsABF5与刺苞菜蓟亲缘关系最接近;瞬时沉默LsABF5后,在茎长测量观察中发现,沉默LsABF5后的植株茎长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对其茎尖花芽分化情况观察分析,发现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植株茎尖生长点呈锥形,花芽尚未分化,沉默组植株茎尖生长点呈扁平状,已进入花芽分化期。病毒诱导LsABF5沉默可以促进叶用莴苣抽薹。【结论】LsABF5基因是典型的ABF转录因子,具有ABF蛋白家族的功能,在叶用莴苣抽薹中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LsABF5 抽薹 瞬时沉默
下载PDF
瞬时沉默LsABF2对叶用莴苣抽薹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王佳璇 邹小丽 +5 位作者 王月英 刘婷婷 韩莹琰 刘超杰 王慧玉 郝敬虹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2-37,共6页
【目的】为进一步探明LsABF2参与叶用莴苣抽薹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进一步了解ABA通路对叶用莴苣抽薹的影响,为未来抗抽薹叶用莴苣的育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使用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为试验材料,利用VIGS技术和qRT-PCR技术分析... 【目的】为进一步探明LsABF2参与叶用莴苣抽薹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进一步了解ABA通路对叶用莴苣抽薹的影响,为未来抗抽薹叶用莴苣的育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使用易抽薹叶用莴苣品种‘GB-30’为试验材料,利用VIGS技术和qRT-PCR技术分析了LsABF2基因在叶用莴苣抽薹中的作用,以及LsABF2与LsARF3、LsARF3L之间的联系。【结果】瞬时沉默LsABF2后,对植株进行株高和茎长的观察测量,经过3次技术重复、3次生物重复,发现沉默LsABF2基因24 d后的植株茎长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制作植物茎尖的石蜡切片观察茎尖生长点形态,结果显示空白和阴性对照组植株尚未进入进入生殖生长时期,茎尖生长点位置呈现凸起状态;而试验组植株中茎尖生长点呈扁平状,表明已经开始花芽分化,进入生殖生长时期。因此,使用VIGS技术瞬时沉默LsABF2基因促进了叶用莴苣抽薹。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表明LsABF2与LsARF3、LsARF3L有相互作用,LsABF2沉默后二者的表达量升高。【结论】LsABF2基因与叶用莴苣先期抽薹相关,在叶用莴苣抽薹中起抑制作用。并且验证了在叶用莴苣中生长素调节因子LsARF3、LsARF3L与脱落酸调节因子LsABF2之间有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叶用莴苣的抽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LsABF2 抽薹 瞬时沉默
下载PDF
腌制叶用芥菜发酵菌应用与发酵工艺优化
18
作者 胡丹丹 陈山乔 +1 位作者 孙志栋 吴祖芳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141,共11页
为获得品质优良的发酵叶用芥菜,通过层次分析法、多因素试验对叶用芥菜的腌制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菌株L8(Lactobacillus brevis)、L9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以及Y9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 为获得品质优良的发酵叶用芥菜,通过层次分析法、多因素试验对叶用芥菜的腌制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菌株L8(Lactobacillus brevis)、L9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以及Y9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复合发酵,最佳配比为1:1:1,在新鲜芥菜堆黄优化基础上,再通过菌接种量、堆黄时间、食盐添加量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到叶用芥菜腌渍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菌接种量体积分数5%、堆黄时间2 d、食盐添加量质量分数5%。该条件下,总酸质量分数为0.85 g/100 g、氨基酸态氮质量分数为0.203 g/100 g,亚硝酸盐半衰期为4.23 d以及感官评分为86.50分,总体可接受性好。该研究为进一步提供优质发酵蔬菜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芥菜 发酵菌株 发酵 工艺优化
下载PDF
14个叶用芥菜营养成分及抗氧化能力分析
19
作者 莫传园 唐兵 +3 位作者 付文苑 赵丽芬 杨巍 邓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1期168-172,共5页
对14个叶用芥菜的含水量、维生素C、蛋白质、总游离氨基酸、可溶性固形物及矿质元素(Fe、Ca、P)等主要营养成分及维生素C、类黄酮、总多酚、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叶用芥菜营养成分丰富,含水量为89.74%~94.28%,纤维素含量为... 对14个叶用芥菜的含水量、维生素C、蛋白质、总游离氨基酸、可溶性固形物及矿质元素(Fe、Ca、P)等主要营养成分及维生素C、类黄酮、总多酚、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叶用芥菜营养成分丰富,含水量为89.74%~94.28%,纤维素含量为13.46~24.30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7.80~30.90 g/kg,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0.16~0.48 mg/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3.60%~6.53%,P含量为191.67~474.00 mg/kg,Ca含量为152.67~1303.67 mg/kg,Fe含量为2.36~11.96 mg/kg,维生素C含量为247.33~907.00 mg/kg,类黄酮含量为5.54~14.54 mg/g,总多酚含量为0.22~1.46 mg/g,抗氧化能力(FRAP值)为2.14~12.12μmol/g。Ca、Fe、总多酚含量最高及抗氧化能力最强的品种为紫叶青菜,纤维素、总氨基酸、类黄酮含量最高的品种为ML11-2,黔青4号P含量最高,威宁青菜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芥菜 品种 营养成分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优质一季稻与叶用芥菜轮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20
作者 杨连勇 王春明 +7 位作者 张忠武 黄科 孙信成 蒋万 陈位平 康杰 黄琳 刘佳 《长江蔬菜》 2024年第15期30-32,共3页
为有效利用洞庭湖区冬闲田,通过集成水稻直播、叶用芥菜绿色轻简栽培技术,探索出了适合该地区的一季稻与叶用芥菜轮作模式,不仅能有效保障粮食稳定生产,还为南方冬闲田有效利用提供了可行模式,同时在促进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拓宽农... 为有效利用洞庭湖区冬闲田,通过集成水稻直播、叶用芥菜绿色轻简栽培技术,探索出了适合该地区的一季稻与叶用芥菜轮作模式,不仅能有效保障粮食稳定生产,还为南方冬闲田有效利用提供了可行模式,同时在促进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拓宽农民增产增收增效方面增加了选择,为当地农户创造了更佳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叶用芥菜 轮作 绿色 高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