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树与栅锈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田呈明 梁英梅 +2 位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赵彦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58,共7页
用整叶组织透明染色法对亲和性、非亲和性杨树品种与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 linaKleb .)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夏孢子接种 6h后开始萌发 ,12h后芽管侵入气孔 ,此后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芽管常形... 用整叶组织透明染色法对亲和性、非亲和性杨树品种与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 linaKleb .)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夏孢子接种 6h后开始萌发 ,12h后芽管侵入气孔 ,此后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芽管常形成树杈状或根状分枝 ,一个芽管分别侵入两个气孔或几个芽管同时侵入一个气孔。杨树与栅锈菌相互识别中的抗锈性的表达主要发生在接种 2 4h后 ,即气孔下囊形成阶段。表现为夏孢子萌发初期受抑 ,气孔下囊形成较迟、数量较少 ,初生侵染菌丝的长度受抑 ,吸器出现迟、数量少以及寄主叶肉细胞坏死等 ,但不同组合间在发生时间和程度上有较大差异。接种 12h后 ,感病品种的叶肉细胞中出现吸器 ,3 6h后抗病性组合中出现吸器。随着菌丝的增多 ,抗病品种中的吸器数量、菌落面积小于感病品种 ,多于近免疫品种。低反应型品种中菌落线性生长受抑和吸器形成的减少均发生在叶肉细胞坏死之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落叶松-杨栅锈菌 组织理学 相互作用 叶绣病
下载PDF
半个世纪来我在小麦叶锈病研究中认识上的转变
2
作者 王焕如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3-34,共2页
我从1940年开始研究小麦叶锈病,先是仿效外国,用Mains和Jackson(1936)的方法进行小种鉴定。从来自云、贵、川一带的叶锈菌鉴定出1,63和123三个小种,当时仅觉得小种的种类简单,设有意识到鉴别寄主有什么问题。 1945—1946年,我去美国向... 我从1940年开始研究小麦叶锈病,先是仿效外国,用Mains和Jackson(1936)的方法进行小种鉴定。从来自云、贵、川一带的叶锈菌鉴定出1,63和123三个小种,当时仅觉得小种的种类简单,设有意识到鉴别寄主有什么问题。 1945—1946年,我去美国向国际锈病权威Sfakmen学习锈病,当时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小种内的变异问题,即同小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型和环境因素对侵染型表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绣病 群体观点 生态观点 进货观点 生理小种鉴定 鉴别寄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