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
1
作者 李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8-108,122,共12页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来自不同时代和地域、秉持不同文化理念的中外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思想和路径。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和建构了以“模子”为核心概念的比较诗学理论,并将之践行和贯彻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来自不同时代和地域、秉持不同文化理念的中外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思想和路径。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和建构了以“模子”为核心概念的比较诗学理论,并将之践行和贯彻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彰显了华裔学者的文化自觉和翻译诉求,突出了中国文学和诗学的属性和特质,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提供了富有个性的研究角度和实践路径。本文以叶维廉的两部古典诗歌英译作品为研究基础,从解读方式、表达理念和接受效果3个方面思考和评述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分析其比较诗学观在翻译中的体现,阐述其诗学观与翻译观的汇通途径。本研究希望能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中国文学形象在海外的建构和接受研究作出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英译观 比较诗学 模子
下载PDF
叶维廉比较诗学中的古诗意象问题
2
作者 刘亚斌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2期96-107,共12页
意象是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而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西方现代诗歌在创作实践和诗学理论中都受到过中国古诗的影响,使得意象又成为比较诗学的热点话题。作为学者化的诗人和诗人化的学者,叶维廉是在中西方现代象征主义影响下... 意象是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而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西方现代诗歌在创作实践和诗学理论中都受到过中国古诗的影响,使得意象又成为比较诗学的热点话题。作为学者化的诗人和诗人化的学者,叶维廉是在中西方现代象征主义影响下从事诗歌创作的,且偏爱中国古诗、意象及其技巧方法,同时对意象派诗歌主将庞德的创作及其诗学观念进行过深入研究。意象被放置在中西方不同的语言系统,尤其是在语法比较的框架内思考与分析,其语法诗学及所倡导的文化“模子论”显露出结构主义的特征。与西方语法相比,汉语更具有灵活性,它决定了传统诗歌意象的空间性、静态化和视觉效果的运用,使诗作以自然物象的直接呈现而著称,区别于西方译作及其诗歌重时间、逻辑性、叙事化和各种人为的语法规定。实质上,中国古诗的意象拥有时间性,意在打破在地限制,穿越历史、横跨空间,在时空同一中表现人类普遍性的情感与精神诉求;在自身具足的意象所营构的情境中内含叙述者及其事件和行为,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景行统一,事件和行动又是读者进入诗歌审美世界、体悟意象和情志表现的阿里阿德涅线团;传统诗学虽然力图以意象来传情达意,但是同样会为意象造境和画面呈示,而不惜采用限定的连接词。就此而言,叶维廉的语法诗学要走向意象诗学,从传统文化角度廓清中国诗的特性和精义,呈现中国诗学的世界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比较诗学 中国古诗 意象
下载PDF
比较语境中的误读与发明——推求徐复观、叶维廉、高友工、方东美等学者重建中国美学的若干策略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节末 刘毅青 +2 位作者 闫月珍 徐承 李春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101-123,共23页
徐复观、叶维廉、高友工、方东美等中国学者在研究中不约而同地将西学作了有意无意的误读式援引、转换或整合,并指向发明中国问题,这种不免有所取舍的操作,或许可理解为这些学人为了创设发明中国问题之语境而采取的一种比较和解释的策... 徐复观、叶维廉、高友工、方东美等中国学者在研究中不约而同地将西学作了有意无意的误读式援引、转换或整合,并指向发明中国问题,这种不免有所取舍的操作,或许可理解为这些学人为了创设发明中国问题之语境而采取的一种比较和解释的策略。有意思的是,庞德和海德格尔等西方学者也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本位来取用东方资源的,在资源的选择和取用目的上都受到他们自己理论目标的牵引而未必做到忠实。东西方学者在比较视野中对对方资源的取用和援引策略,形成了某种互文的效果,可以让中国人更深刻地体认到中国传统的某些特出的好处。以体为尊,在比较中互相发明,是比较语境的本质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语境 误读与发明 庞德 海德格尔 徐复观 叶维廉 高友工 方东美
下载PDF
叶维廉比较诗学中的庄子情结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绍瑾 佀同壮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4-130,共7页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在 2 0世纪后期的华人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在着力揭示受道家影响的中国诗学与西方传统诗学美感视域的差异的同时 ,又极力探寻它与西方现代美学的汇通之处。在这一“同异全识”的比较诗学框架中 ,庄子处于一个十分关...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在 2 0世纪后期的华人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在着力揭示受道家影响的中国诗学与西方传统诗学美感视域的差异的同时 ,又极力探寻它与西方现代美学的汇通之处。在这一“同异全识”的比较诗学框架中 ,庄子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揭示这一点 ,既有助于去除西方诗学对中国诗学的遮蔽 ,也为中国诗学通于世界、通于当代、实现其现代转换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比较诗学 庄子
下载PDF
辩者有不见:当叶维廉遭遇宇文所安 被引量:8
5
作者 张万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63,共7页
叶维廉和宇文所安都以中西比较的方式研究中国诗学思想,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他们二人眼中的中国诗学正好相反。叶维廉认为中国诗完全达到了“无我”和“以物观物”的境界,宇文所安则认为中国诗记录了诗人真实情感和真实经验... 叶维廉和宇文所安都以中西比较的方式研究中国诗学思想,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他们二人眼中的中国诗学正好相反。叶维廉认为中国诗完全达到了“无我”和“以物观物”的境界,宇文所安则认为中国诗记录了诗人真实情感和真实经验。他们一个看到的是诗中无我,一个看到的是诗中全是真实的自我。然后,他们根据自己看到的图像拼出中国诗学的全景。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看起来容易解释:他们以风格不同的诗人为对象,阐发了中国诗学中的不同传统。但是,在他们的比较研究思路的背后,却有相同的误区,即他们为了突出中西文学思想的不同,各自从西方理论中找出一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套用在中西文学的对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宇文所安 无我 自传 比较诗学
下载PDF
叶维廉对道家美学的现代阐释 被引量:8
6
作者 闫月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0,共7页
叶维廉对道家美学的现代阐释包括三个方面:一、以“以物观物”概括中国诗学的美感经验及其中国美学的风范;二、以“直觉”阐释道家美学,却与康德分道扬镳,倾向于经验主义一派;三、以道家对“自然”自生自律自化的运作反思西方现代工业... 叶维廉对道家美学的现代阐释包括三个方面:一、以“以物观物”概括中国诗学的美感经验及其中国美学的风范;二、以“直觉”阐释道家美学,却与康德分道扬镳,倾向于经验主义一派;三、以道家对“自然”自生自律自化的运作反思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困境的出路。叶维廉强调对道家精神的现代回归,期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于现代生活的理念,有其理论意义。但我们要进一步反思道家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道家美学所扮演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道家美学 以物观物 直觉
下载PDF
为了活泼泼的整体生命——《叶维廉文集》序 被引量:8
7
作者 乐黛云 《广东社会科学》 2003年第4期139-144,共6页
叶维廉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杰出的理论家。他的诗歌源于五四新文化传统,承接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诗歌余脉,开台湾现代派诗歌一代诗风,贯通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诗艺传统。他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以寻求中西共同的文学规律为起点,继而突破... 叶维廉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杰出的理论家。他的诗歌源于五四新文化传统,承接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诗歌余脉,开台湾现代派诗歌一代诗风,贯通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诗艺传统。他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以寻求中西共同的文学规律为起点,继而突破文学、哲学、语言和历史的边界,走向跨学科、跨文化的传释研究。他的理论研究中渗透着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敏感与灵感,独具特色,他对中国道家美学、古典诗学、比较文学以及比较诗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诗歌 比较诗学
下载PDF
历史整体性与海外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研究——以叶维廉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钱韧韧 苏文健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66,共11页
美国华人学者叶维廉的现代汉诗研究始终坚持接续历史整体性的思想观念。他自觉深入到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诗学经验等复杂的文化网络,指出现代汉诗发展遭受"文化错位"的历史语境,形成"异质文化争战的共生"的... 美国华人学者叶维廉的现代汉诗研究始终坚持接续历史整体性的思想观念。他自觉深入到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诗学经验等复杂的文化网络,指出现代汉诗发展遭受"文化错位"的历史语境,形成"异质文化争战的共生"的文化现象,彰显出现代性的震惊体验与郁结情绪。面对现代性的两难困境,叶维廉聚焦其中的"内在状况",有意识地通过对传统的不断回返与激活,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危机寻找可能性的出路。叶维廉的现代汉诗批评实践,昭示出追寻与构建"文化中国"和身份认同的价值诉求,对当下的华语语系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整体性 现代汉诗 叶维廉 文化中国 华语语系文学
下载PDF
后殖民语境中启蒙与文化认同的张力——以叶维廉为中心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毅青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124,共10页
启蒙所要求的对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觉醒,在中国五四以来的启蒙里强烈地表现出对传统的批判,甚至是通过批判传统而达到现代性。但这种启蒙造成了近代中国文化主体的失落,导致一种文化的"虚位",这就使得中国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 启蒙所要求的对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觉醒,在中国五四以来的启蒙里强烈地表现出对传统的批判,甚至是通过批判传统而达到现代性。但这种启蒙造成了近代中国文化主体的失落,导致一种文化的"虚位",这就使得中国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五四以来的启蒙导致的中国主体性丧失的后果在后殖民的香港和台湾,首先被人文知识分子所深刻地体验。有鉴于此,叶维廉认为,在香港殖民文化统治下,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能够让殖民地下的人民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实现民族觉醒;文化认同能够促使对自身殖民文化限制的反思,文化认同由此具有启蒙的功能。因此,在后殖民语境中,中国传统文化由五四时代作为启蒙批判的对象,成为文化启蒙的主体。后殖民的启蒙要以传统文化重新找回自身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启蒙 文化认同 后殖民
下载PDF
叶维廉中西诗学研究论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志啸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0-149,共10页
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对中西诗学提出了寻求跨中西文化共同文学规律的口号,他努力从东西方传统诗学的比较中寻找共同的"模子",以此探讨其中存在的汇通与歧异,并对中西诗歌作了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辨析,有利于对中国传统诗歌的... 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对中西诗学提出了寻求跨中西文化共同文学规律的口号,他努力从东西方传统诗学的比较中寻找共同的"模子",以此探讨其中存在的汇通与歧异,并对中西诗歌作了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辨析,有利于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总体把握,值得中国学者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中西诗学 比较 汇通
下载PDF
比较的认同与“出位之思”——从叶维廉的《中国诗学》看比较的方法论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凤莲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3-115,共3页
文化认同作为比较诗学的研究命题,界定在世界文化的背景里,目的在于寻找中西文学共同规律。对民族文化的真相与价值的认知,是比较诗学的研究关键。按照叶维廉先生的研究理路,语言不仅是民族各自美学表现的问题,更涉及其背后的自然观、... 文化认同作为比较诗学的研究命题,界定在世界文化的背景里,目的在于寻找中西文学共同规律。对民族文化的真相与价值的认知,是比较诗学的研究关键。按照叶维廉先生的研究理路,语言不仅是民族各自美学表现的问题,更涉及其背后的自然观、宇宙观,亦即哲学态度,把它置放在文化这一方域里,认同比较的过程还牵扯到对不同文化历史的认知筛选过程。因此,对中西诗学的比较,其本质与要义是对两种诗学理论与审美的融会及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中国诗学》 文化认同 中西诗学
下载PDF
如何理解“中国抒情诗”——论叶维廉的中国诗学阐释旨趣 被引量:3
12
作者 石了英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7-113,共7页
海外华人学者叶维廉所阐释的中国诗学一直备受学界质疑,质疑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中国抒情。叶维廉深受道家美学、西方现代诗论影响,其所理解的中国抒情诗主要指王维一派"景胜于情"山水诗。他提出"物之情""纯粹... 海外华人学者叶维廉所阐释的中国诗学一直备受学界质疑,质疑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中国抒情。叶维廉深受道家美学、西方现代诗论影响,其所理解的中国抒情诗主要指王维一派"景胜于情"山水诗。他提出"物之情""纯粹的抒情境界"等说法,推重诗之"画境"胜过"诗情"。叶维廉与王文生同为在美国学术语境中研究中国诗、中国诗学的华裔学者,对中国诗的审美取向与阐释旨趣不同导致一重诗中"画境",一重诗中"情境",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中国诗学 抒情诗 道家美学
下载PDF
饮之太和——叶维廉对中国诗学生态美学精神的开掘与阐发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绍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2-57,共6页
在以生态精神来阐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学术谱系中,叶维廉堪称华人学者中的第一人。叶氏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发掘、阐释的中国古典诗学"饮之太和"、"以物观物"的视境,既与现象学相对接,又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美学精神。... 在以生态精神来阐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学术谱系中,叶维廉堪称华人学者中的第一人。叶氏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发掘、阐释的中国古典诗学"饮之太和"、"以物观物"的视境,既与现象学相对接,又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美学精神。揭示这一点,不仅更能使我们认清中国生态美学、生态文艺批评的学术历史脉动及其与其他学术领域的精神联接,也对我们研究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走向现代并参与当下文化建设具有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中国诗学 生态美学 饮之太和 以物观物 现象学
下载PDF
后现代语境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的张力——以叶维廉为视角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毅青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8-116,共9页
文化认同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过程中遭遇的一大困境,中国不得不面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其文化认同与现代性之间充满了纠葛。负笈美国研习西方现代诗之后,叶维廉重新接续中国诗学,这也激发了他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同,揭示道禅美学的当... 文化认同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过程中遭遇的一大困境,中国不得不面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其文化认同与现代性之间充满了纠葛。负笈美国研习西方现代诗之后,叶维廉重新接续中国诗学,这也激发了他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同,揭示道禅美学的当代意义。从根本上看,审美经验是一种文化经验,审美经验的塑造源自文化的认同感,审美经验与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结构,表现为一种文化政治。因此,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彻底批判启发叶维廉重审汉语诗性的价值。后现代给予了基于民族文化重审现代性的同一性的契机,给予了民族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地位,乃至作为对现代性进行审理的思想意义。中国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的冲突,在叶维廉通过跨文化的比较中被化解。他从西方对现代性的批判中看到了西方后现代思想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兼容性,从而打破"五四"以来中西之间的对立,以中国的现代性诗学沟通古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中国文化 文化认同 现代性 审美经验
下载PDF
叶维廉对道家美学抒情性的探寻 被引量:2
15
作者 闫月珍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8-152,共5页
在对中国美学的抒情性进行探寻的学术进程中,海外华人学者叶维廉的入思方式似乎并不入于主流之论而独辟蹊径。这里拟对叶维廉发现的中国美学的另一条抒情路线进行描述和评价。
关键词 叶维廉 道家美学 抒情 直观
下载PDF
从现代到古代——叶维廉及其诗歌创作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祖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8-103,共6页
叶维廉作为 2 0世纪 60年代出现在中国台湾文坛的人物 ,他在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建树 ,因此 ,他也就具有了多重的身份 ,既是诗人 ,也是文艺理论家、批评家 ,既是著名的教授 ,也是成就卓著的翻译家。在他的文化建树中 ,他的诗歌创作 ,具... 叶维廉作为 2 0世纪 60年代出现在中国台湾文坛的人物 ,他在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建树 ,因此 ,他也就具有了多重的身份 ,既是诗人 ,也是文艺理论家、批评家 ,既是著名的教授 ,也是成就卓著的翻译家。在他的文化建树中 ,他的诗歌创作 ,具有鲜明的个性与杰出的意义。从他诗歌创作的历程看 ,他走过了一条从现代到古代 ,从西方到东方的道路 ,而他诗歌的意义则在于比较鲜明地反映了 2 0世纪中国新诗追求现代化与民族化的思想、艺术倾向 ,为我们探讨中国 2 0世纪新诗成功的经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多重身份 创作历程 诗歌意义
下载PDF
论叶维廉的“纯山水诗”论及其以物观物的创作方法(上)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文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3,共12页
关键词 创作方法 以物观物 中国传统文学 山水诗 叶维廉 西方思想 中国学者 哲学影响
下载PDF
论叶维廉的“纯山水诗”论及其以物观物的创作方法(下)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文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关键词 山水诗 创作方法 以物观物 叶维廉 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 哲学思想 哲学家
下载PDF
通过翻译: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鼓与呼——论叶维廉对中国现代主义新诗的英译 被引量:3
19
作者 北塔 《华文文学》 2012年第5期78-85,共8页
在众多中国现当代新诗的英文译者中,叶维廉是最主要的代表之一。叶的学术成就比他的创作成就更丰、影响也更广,但在他的诗歌翻译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作为诗人而非学者的身份特征和身份意识。关于叶在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英文翻译方面的研... 在众多中国现当代新诗的英文译者中,叶维廉是最主要的代表之一。叶的学术成就比他的创作成就更丰、影响也更广,但在他的诗歌翻译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作为诗人而非学者的身份特征和身份意识。关于叶在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英文翻译方面的研究,至今成果寥寥,本文试图理论联系实际,客观地论述并评价叶译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诗歌 翻译 现代主义
下载PDF
语言学立场与诗歌审美的二元背违?——就叶维廉先生对《汉语诗律学》的批评与之商榷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思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1-107,共7页
王力在1950年代出版的《汉语诗律学》,是将现代语法学用于诗歌语法分析的开创之作。然而长期以来,这种语法分析是否适用于诗歌,也一直存在质疑。叶维廉认为,王著在分析诗句时是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而把经验的真质解体了,用的基... 王力在1950年代出版的《汉语诗律学》,是将现代语法学用于诗歌语法分析的开创之作。然而长期以来,这种语法分析是否适用于诗歌,也一直存在质疑。叶维廉认为,王著在分析诗句时是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而把经验的真质解体了,用的基本上就是西方文法的架构,从而使中国诗句西方文法化,这就在语法的解释上有与之商榷之必要。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指出,汉语文言可以超脱英文那类定词性、定物位、定动向、属于分析性的指义元素而成句,并由此断言,中国古典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法,使读者获致一种自由观、感、解读的空间,在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叶维廉努力在汉语文法与诗歌审美表现之间建立联系,同时他对《汉语诗律学》的批评,也反映了早期汉语语法学主谓结构句法观在分析诗歌时的某些不足,但并未充分参考语言学对汉语自身特点的分析,从汉语是诗歌最好媒介的预设出发,未能谨慎区分语言问题与审美问题,因此也未能实现诗学与语言学的认真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法 诗歌审美 叶维廉 《汉语诗律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