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叶表面特征在生药鉴定研究中的意义 Ⅰ.7种唇形科叶、草类生药的鉴定
1
作者 濮祖茂 余伯阳 +2 位作者 林蔚 徐珞珊 徐国钧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34-339,共6页
对唇形科7种叶、草类生药,海州香薷、石香薷、泽兰、薄菏、广藿香、益母草和紫苏的叶表面特征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叶表面纹理及表皮附属物的形态、表面突起和纹理对唇形科叶、草类生药有鉴别意义。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配合使用可... 对唇形科7种叶、草类生药,海州香薷、石香薷、泽兰、薄菏、广藿香、益母草和紫苏的叶表面特征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叶表面纹理及表皮附属物的形态、表面突起和纹理对唇形科叶、草类生药有鉴别意义。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配合使用可提高叶、草类生药鉴定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形科 叶表面特征 鉴定 扫描电镜
下载PDF
宜州城区5种行道树叶表面特征及滞尘效果比较 被引量:13
2
作者 陆锡东 李萍娇 +2 位作者 贺庆梅 牟光福 苏盛 《河池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37-43,共7页
为了加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使用差量法、估算法、数理统计法及形态观察法对宜州城区桂花、蝴蝶果、海南蒲桃、小叶榕、高山榕等5种常见行道树叶表面特征及滞尘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差异明显,其平均... 为了加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使用差量法、估算法、数理统计法及形态观察法对宜州城区桂花、蝴蝶果、海南蒲桃、小叶榕、高山榕等5种常见行道树叶表面特征及滞尘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差异明显,其平均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达5倍以上;不同叶片的表面结构直接影响该树种的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叶表面结构粗糙的海南蒲桃、蝴蝶果和桂花树,其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明显大于叶表面结构平滑的高山榕和小叶榕;叶片柔软的海南蒲桃和蝴蝶果,其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明显大于叶片较硬的桂花树;综合滞尘能力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蝴蝶果>海南蒲桃>桂花树>高山榕>小叶榕;就综合滞尘能力而言,蝴蝶果为宜州城区较好的行道树种,但一个地区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还应综合考虑景观效果、生态经济效益等其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州城区 行道树 叶表面特征 滞尘能力
下载PDF
6种野牡丹属植物叶片表面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陈进燎 兰思仁 +3 位作者 吴沙沙 郝杨 武海晨 彭东辉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6-112,共7页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野牡丹属植物的分类存在较大分歧,为了弄清各个种之间的关系,对野牡丹属6种植物叶片表面形态特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叶表面形态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地菍叶片上表面外,其余5种植物叶片上、下表面均...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野牡丹属植物的分类存在较大分歧,为了弄清各个种之间的关系,对野牡丹属6种植物叶片表面形态特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叶表面形态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地菍叶片上表面外,其余5种植物叶片上、下表面均有表皮毛;野牡丹和多花野牡丹下表面中脉上均有锥形和鳞片形2种形态的表皮毛,不同之处在于野牡丹为长锥形,多花野牡丹则为短锥形;细叶野牡丹和毛菍中脉上的表皮毛均为锥形,但细叶野牡丹表皮毛基部后延,毛菍则不后延;展毛野牡丹中脉上的表皮毛为长鳞片形。通过聚类分析发现细叶野牡丹、展毛野牡丹、多花野牡丹三者的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类;野牡丹、毛菍和地菍则与其亲缘关系都比较远,各自聚为一类。结合花期观察结果,推断野牡丹和多花野牡丹为2个不同种,该结果与《中国植物志》中文版基本一致,由此表明野牡丹属植物叶表面特征可为本属植物的分类与鉴别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牡丹属 叶表面特征 扫描电镜 分类
下载PDF
安徽9种悬钩子属植物叶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珂 王德群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62-1366,共5页
目的:对安徽多种悬钩子属植物叶表面特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与研究,为本属植物的分类与鉴定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叶表面,对其特征加以比较与研究。结果:不同种悬钩子属植物叶的表皮细胞、毛茸、叶脉、气孔等特征具明显区别... 目的:对安徽多种悬钩子属植物叶表面特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与研究,为本属植物的分类与鉴定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叶表面,对其特征加以比较与研究。结果:不同种悬钩子属植物叶的表皮细胞、毛茸、叶脉、气孔等特征具明显区别,有一定的分类意义。结论:悬钩子属植物叶表皮特征的研究结果可为本属植物的分类与鉴别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钩子属 叶表面特征 扫描电镜 分类
下载PDF
八角莲及其近缘属植物叶表面的电镜扫描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敏 施大文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451-456,共6页
目的:以扫描电镜观察八角莲及其近缘植物叶表面特征,用于鉴定。方法:对7种八角莲属植物及2种近缘植物的叶表面特征,以电镜扫描方法进行观察。结果:9种植物上下表皮的电镜扫描特征均不同,并列出检索表及照片。
关键词 八角莲属 叶表面特征 电镜
下载PDF
北京路边9种植物叶片表面微结构及其滞尘潜力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鹏骞 朱明淏 +1 位作者 刘艳菊 杨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126-2133,共8页
以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等9种常见于北京市区主干道旁的园林植物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SEM)对这些植物叶片的气孔、表皮毛等微形态特征及其对颗粒物的滞留作用进行... 以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等9种常见于北京市区主干道旁的园林植物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SEM)对这些植物叶片的气孔、表皮毛等微形态特征及其对颗粒物的滞留作用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对在叶片上滞留的颗粒物进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片是滞留大气颗粒物的主要器官之一,叶片上下表皮的微结构差异影响其对颗粒物的滞留潜力。叶片上的细纹结构、细胞之间的间隔、气孔等部位镶嵌着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叶片表皮的细纹结构越密集、细胞之间的间隔越小、气孔密度越大,对颗粒物的阻滞作用越明显。另外,叶片表皮毛能够对颗粒物起到一定的滞留作用。植物分泌的液态状物质能够粘滞颗粒物。除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外,其他8种植物叶片表面滞留的粒径介于0.1~0.5 mm之间的颗粒物最多,介于0.5~1 mm之间的次之,粒径>1 mm以上的颗粒物数量最少。通过能谱分析发现,C和O在植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中广泛存在;Si、Fe、Mn等在大多数植物叶片上也有发现。以北京西三环这一市区主干道为例,根据不同元素在植物叶片上的积累,基本可以判断,植物借助叶表皮微形态学结构特征,在富集颗粒物的同时,对以燃油型、燃煤型和工业生产排放的颗粒为主的大气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微形态特征 颗粒物 滞尘潜力 能谱分析
下载PDF
长春市南湖公园5种常绿针叶树种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彤 张丹 +3 位作者 杨轶晗 常宇飞 吴俊杰 王紫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77-82,共6页
以长春市南湖公园5种针叶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和叶表面微观形态特征与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常绿针叶乔木树种叶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各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大气颗粒物量... 以长春市南湖公园5种针叶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和叶表面微观形态特征与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常绿针叶乔木树种叶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各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大气颗粒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沙冷杉(Abies holophylla)、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holica)、红松(Pinus koraiensis)、黑皮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var.mukdensis)。植物叶表面的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与植物种类及其微观形态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凸起、沟槽、气孔及各种纹理等微细结构增加了叶表面的粗糙程度,提高了植物的滞留颗粒物能力。叶片表面的气孔数量、气孔直径、沟壑宽度、沟壑数量皆与其滞留大气颗粒物量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针树种 滞留大气颗粒物 表面微形态特征
下载PDF
北京大兴6种常见绿化树种吸附PM_(2.5)能力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斌 鲁绍伟 +3 位作者 李少宁 陈波 马成东 李琛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37,共7页
该文以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6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PM_(2.5)吸附量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油松和白皮松最大,其次为柳树、五角枫,杨树和银杏最... 该文以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6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PM_(2.5)吸附量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油松和白皮松最大,其次为柳树、五角枫,杨树和银杏最小,且针叶树种PM_(2.5)吸附能力强于阔叶树种;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均值:4月在(0.008±0.002)^(0.053±0.008)μg/cm2之间、5月在(0.010±0.001)^(0.067±0.017)μg/cm2之间、6月在(0.014±0.001)^(0.328±0.073)μg/cm2之间,从不同月份看,表现为6月(0.093±0.124)μg/cm2>5月(0.031±0.023)μg/cm2>4月(0.027±0.019)μg/cm2;油松、白皮松叶表面凹凸不平,粗糙度较大,且气孔密集,开度较大,从而致使其吸附PM_(2.5)能力最强;而杨树、银杏、五角枫叶表面光滑,气孔较少,颗粒物不易附着,且因蜡质的疏水特性,对植物表面具有一定的清洁作用,其吸附PM_(2.5)能力较弱;此外,叶表面存在绒毛有利于植物叶片吸附PM_(2.5)等颗粒物。因此,在绿化造林时可优先考虑种植叶表面粗糙、有绒毛存在的针叶树种,将更有利于PM_(2.5)等颗粒物的吸收,从而提高植物的环保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PM_(2.5) 表面微形态特征 气溶胶再发生器
下载PDF
武汉市不同树种吸附PM2.5能力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鲁君悦 《林业调查规划》 2016年第6期68-71,共4页
以武汉市常见绿化树种侧柏、雪松、水杉、竹子、洒金桃叶珊瑚、广玉兰、无患子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检测植物叶片PM2.5吸附量,再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电镜观测分析植物叶表面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对PM2.5的吸... 以武汉市常见绿化树种侧柏、雪松、水杉、竹子、洒金桃叶珊瑚、广玉兰、无患子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检测植物叶片PM2.5吸附量,再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电镜观测分析植物叶表面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对PM2.5的吸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基本表现为针叶树种高于阔叶树种;不同树种叶表面形态结构特征对叶片吸附PM2.5的能力有显著影响;叶表面存在气孔、细密沟状等组织有利于叶片吸附PM2.5;叶片表面平滑,凹凸起伏程度较小不利于叶片吸附PM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吸附量 表面形态结构特征 气孔密度 树种 树种
下载PDF
四种常绿阔叶树种的抗寒性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娜 王奎玲 +1 位作者 刘庆华 刘庆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114-3122,共9页
以八角金盘、夹竹桃、阔叶十大功劳、樟叶槭4种常绿植物为试材,测定人工模拟低温条件下离体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合自然越冬过程中叶片叶绿素指数(SPAD)、叶表面特... 以八角金盘、夹竹桃、阔叶十大功劳、樟叶槭4种常绿植物为试材,测定人工模拟低温条件下离体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合自然越冬过程中叶片叶绿素指数(SPAD)、叶表面特征及解剖组织结构的变化,综合评价这4种常绿树种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在人工低温胁迫过程中,4种常绿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在-20℃出现高峰值,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相对电导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八角金盘、夹竹桃、阔叶十大功劳和樟叶槭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8.0、-13.4、-19.4和-14.8℃.自然越冬期间,4种植物叶片SPAD值变化幅度较大,显示出植物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变化对低温的适应性;同时,叶片厚度、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紧密度均有增加,并先后出现质壁分离,叶肉细胞中淀粉粒、草酸钙簇晶含量呈增高的趋势.夹竹桃叶片特有的气孔窝和窝内密被的非腺毛,阔叶十大功劳叶中的厚壁组织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抗寒性.叶片表面蜡质层破损、表皮毛断裂、栅栏组织形变、胞间空隙增大等现象的出现表明植物遭到了一定程度的低温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胁迫 生理指标 叶表面特征 耐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