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叶女贞叶面结构对滞留颗粒物粒径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会霞 石辉 +2 位作者 张雅静 段骏 王彦辉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8-262,共5页
为分析叶面微结构对滞留颗粒物粒径的影响,以分布较广的常绿植物——大叶女贞为研究对象,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湿法)测定叶面尘的粒径分布,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叶面微结构;并用图像处理软件(图像法)分析叶面颗粒物的粒... 为分析叶面微结构对滞留颗粒物粒径的影响,以分布较广的常绿植物——大叶女贞为研究对象,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湿法)测定叶面尘的粒径分布,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叶面微结构;并用图像处理软件(图像法)分析叶面颗粒物的粒径特征,探讨不同测定方法对叶面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大叶女贞叶面滞留颗粒物粒径呈双峰分布,湿法测定的颗粒物粒径范围为0.4-52.6μm,粒径峰值为18.9μm、36.2μm,粒径均值为8.8μm;图像法测定的颗粒物粒径范围为0.4-27.8μm,粒径峰值为17.5μm、27.8μm,粒径均值为7.2μm。叶表面分布有大量的突起和凹陷,凹陷直径介于0.6-30μm,直径小于2.5μm和10μm的凹陷约占到总量的50%和80%。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主要滞留在叶表的凹陷结构中,有少量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滞留在突起之上。PM2.5和PM10的体积分数仅占滞尘总量的17.9%和50.4%(湿法)、16.8%和45.9%(图像法),但数量多于大粒径颗粒物,这与小粒径的颗粒在个数上占优势、但大粒径的颗粒则对叶面滞留颗粒物的质量(或体积)贡献较大有关。叶背面颗粒物附着密度较正面小,PM2.5等颗粒物多分布在气孔周围,有少量颗粒物沉积在气孔上,从而堵塞气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生态学 叶面降尘 粒径 叶面结构 原子力显微镜
下载PDF
民勤植物园3种灌木的叶面微结构及其滞尘能力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开琳 李学敏 +4 位作者 万翔 刘淑娟 李菁菁 徐先英 刘虎俊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6期62-68,共7页
粉尘已成为中国北方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植物可吸附和截留大气中的粉尘,对其滞尘能力的研究可为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提供参考。本研究观测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山桃(A.davidiana)和中华钙果(Cerasus humilis)的叶形状,用... 粉尘已成为中国北方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植物可吸附和截留大气中的粉尘,对其滞尘能力的研究可为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提供参考。本研究观测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山桃(A.davidiana)和中华钙果(Cerasus humilis)的叶形状,用面积仪测定面积、周长、长、宽,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叶面附属物及微结构;采用"收集-清洗-过滤-称重"的方法收集叶面滞留的粉尘;比较分析叶的形状、大小及其微结构与其滞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蒙古扁桃滞留小于10μm的颗粒物能力相对较强,中华钙果滞留粒径大于10μm(PM10)能力相对较大。叶的单位面积滞尘量是蒙古扁桃>中华钙果>山桃。叶面微结构影响叶面滞留粉尘的能力,粉尘主要滞留在叶毛周围,镶嵌在叶面沟状结构和气孔之间。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与叶面积、叶周长、叶宽、叶长成负相关关系,与叶宽/叶长之比值成正相关系,其中叶面积和叶长对滞尘量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形态 叶面结构 叶面 粉尘 滞尘能力
下载PDF
北京常见阔叶绿化植物滞留PM2.5能力与叶面微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45
3
作者 谢滨泽 王会霞 +2 位作者 杨佳 王彦辉 石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432-2438,共7页
叶片是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的主要载体,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文用洗脱法测定了北京市20种常见阔叶绿化植物单位叶面积滞留总悬浮颗粒物(TSP)及PM2.5(颗粒直径≤2.5 μm)的质量,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叶表面的... 叶片是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的主要载体,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文用洗脱法测定了北京市20种常见阔叶绿化植物单位叶面积滞留总悬浮颗粒物(TSP)及PM2.5(颗粒直径≤2.5 μm)的质量,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叶表面的微结构,分析比较了20种道路绿化植物叶片去除TSP与PM2.5的能力,以探讨典型植物叶表面微结构特征对大气颗粒物拦截效果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1)不同植物单位叶面积滞留TSP和PM2.5的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变化范围分别为0.40~3.44 g/m2和0.04~0.39 g/m2.(2)叶表面沟槽宽度的不同可能是不同植物滞留TSP和PM2.5差异的主要原因,沟槽宽度过宽和过窄均不利于叶片捕集颗粒物,且颗粒物滞留量随沟槽深度增加而增大.(3)气孔密度较大的叶片表面颗粒物滞留量较大.研究表明,灌木与藤本植物单位叶面积对TSP和PM2.5的平均滞留量均大于乔木;叶表面沟槽宽度为5μm左右时对PM2.5滞留量较大;悬铃木(Platanus aceri olia)、木槿(Hibiscus syriacus)和大叶黄杨(Buxus sinica)单位叶面积滞留TSP与PM2.5量与其他供试植物相比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 PM2.5 滞留 粒径 叶面结构
下载PDF
城市园林树木叶面微结构特征对大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李耀华 玉米提·哈力克 +2 位作者 木尼拉·阿不都木太力甫 陈晖 阿丽亚·拜都热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28-2236,共9页
园林植物叶面微结构会影响其截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选取乌鲁木齐市主干道10种常见落叶阔叶树种,采用水洗滤膜法测定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对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大颗粒物(PM_(>10))、粗颗粒物(PM_(3—10))和细颗粒物(PM_(1—3))的... 园林植物叶面微结构会影响其截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选取乌鲁木齐市主干道10种常见落叶阔叶树种,采用水洗滤膜法测定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对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大颗粒物(PM_(>10))、粗颗粒物(PM_(3—10))和细颗粒物(PM_(1—3))的滞纳量,探究不同粒级颗粒物含量及其占总颗粒物含量的百分比;用高倍电子显微镜观察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绒毛长度、气孔半径、凹槽宽度等),分析叶表面在微观结构下各形态特征与其不同粒级颗粒物吸附能力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颗粒物滞纳量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榆树总颗粒物滞纳量最高(53.38±0.71)μg,是红瑞木总颗粒物滞纳量(4.90±0.64)μg的10倍;PM_(>10)颗粒物平均含量占TSP约80%。榆树的PM_(3—10)、PM_(1—3)滞纳量最高,达(9.14±1.08)μg和(7.75±0.05)μg,是其他树种的3—5倍。气孔数量与TSP、PM_(>10)颗粒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均为0.51(P<0.05);绒毛长度与PM_(1—3)含量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7(P<0.05)。试验树种滞尘主要以大颗粒物为主,且叶面微结构与大颗粒物滞尘量关系密切;叶面凹槽与TSP、PM_(>10)、PM_(1—3)颗粒物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叶背面凹槽宽度与PM_(>10)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通过测定10种树木叶片滞纳颗粒物含量发现,榆树、山楂等树木的叶面微结构特征具有较强的颗粒物滞纳能力,在乌鲁木齐市街道绿化工作中可作为优选物种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大气颗粒物 滞纳量 粒级 叶面结构
下载PDF
山西太原常绿植物滞尘能力差异性及叶面微结构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松 康红梅 +2 位作者 王晋 王君 薄伟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80-86,共7页
以太原市4种常绿植物叶片为试材,采用称重法测定了山西省太原市4种常绿植物叶片单位质量和单位叶面积滞留细颗粒物质量,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叶表微结构,对常绿植物叶片滞尘能力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阐释常绿植物叶表微结构特征对空... 以太原市4种常绿植物叶片为试材,采用称重法测定了山西省太原市4种常绿植物叶片单位质量和单位叶面积滞留细颗粒物质量,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叶表微结构,对常绿植物叶片滞尘能力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阐释常绿植物叶表微结构特征对空气细颗粒物吸附能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单位质量和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均存在一定差异,滞尘范围分别为0.012~0.035μg·cm^(-2)和2.39~8.52μg·cm^(-2)。叶表沟槽宽度差异可能是不同植物吸附细颗粒物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叶片沟槽过窄不易滞留细颗粒物,而沟槽越深细颗粒物吸附量越大。气孔宽度与叶表细颗粒物吸附效果存在一定相关性。灌木单位叶面积对细颗粒物的滞尘量高于草本;叶表面沟槽较宽、较深的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和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相比其它参试植物单位叶面积可滞留更多PM2.5等细颗粒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市 常绿植物 滞尘 叶面结构
下载PDF
植物叶片表面结构对雾滴沉积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沛 祁力钧 +2 位作者 李慧 冀荣华 王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5-79,共5页
为探索雾滴在不同结构叶片表面沉积效果差异,试验研究了138.2、176.5、209.1、235.1和283.7μm 5个粒径雾滴在毛刺、蜡质和粗糙3种表面的沉积效果,分析了各类叶片表面在与水平面呈0°、15°、30°、45°、60°和75&... 为探索雾滴在不同结构叶片表面沉积效果差异,试验研究了138.2、176.5、209.1、235.1和283.7μm 5个粒径雾滴在毛刺、蜡质和粗糙3种表面的沉积效果,分析了各类叶片表面在与水平面呈0°、15°、30°、45°、60°和75°6个夹角时的沉积差异。对叶面结构、叶片倾角和雾滴粒径3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喷量相同的情况下,雾滴在蜡质及粗糙叶面沉积率随雾滴粒径增大而减小,在毛刺叶片表面,当雾滴粒径大于231.5μm时,药液沉积率随雾滴粒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更为明显。在毛刺和粗糙叶片表面,药液沉积率随叶面倾角增大而减小;而在蜡质叶面,倾角大于45°时,沉积率会产生一次突增并超过较小倾角时的雾滴沉积率。叶片倾角对雾滴沉积率影响最大,叶面结构次之,雾滴粒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结构 叶面倾角 雾滴粒径 沉积率
下载PDF
杂草叶片表面结构对雾滴铺展和蒸发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祁力钧 王沛 +3 位作者 张建华 李慧 冀荣华 王俊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5-340,共6页
为了揭示不同表面结构的杂草叶片上雾滴的铺展和蒸发情况差异,设计试验研究了0.5%草甘膦在含有系列体积分数有机硅助剂的情况下,选择228,288μm两种粒径雾滴,分别沉积于毛刺、蜡质、粗糙等3种结构叶片表面时的铺展与蒸发情况.试验过程... 为了揭示不同表面结构的杂草叶片上雾滴的铺展和蒸发情况差异,设计试验研究了0.5%草甘膦在含有系列体积分数有机硅助剂的情况下,选择228,288μm两种粒径雾滴,分别沉积于毛刺、蜡质、粗糙等3种结构叶片表面时的铺展与蒸发情况.试验过程由数码摄像机记录,以获取雾滴完全蒸发所需的时间.并使用Matlab图形处理工具箱对视频中表征雾滴最大铺展面积的数字图像作分割处理,计算雾滴最大铺展面积.结果显示,粒径相同的情况下,在同一结构的叶片表面,雾滴所含有的有机硅助剂体积分数与雾滴的铺展面积呈正相关,而与雾滴的蒸发时间呈负相关.粒径大小相同、含有机硅助剂体积分数相同的雾滴在毛刺叶片表面的铺展效果最好,而蒸发最快;雾滴在蜡质叶片表面铺展面积与蒸发时间受有机硅体积分数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在粗糙结构叶片表面,粒径较小的雾滴受其'沟壑'结构影响较难铺展,而粒径较大雾滴的铺展受'沟壑'结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结构 铺展面积 蒸发时间 有机硅助剂 雾滴大小
下载PDF
郑州市常绿树种滞尘能力与叶片生理结构的响应 被引量:2
8
作者 贺丹 汪安印 +5 位作者 李紫萱 王翼飞 李朝梅 雷雅凯 李永华 董娜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3-212,共10页
【目的】探究郑州市常绿树种的滞尘及综合抗污染能力。【方法】以7种常见常绿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其单位叶面积不同粒径(TSP、PM10、PM2.5)的颗粒物滞留量,并比较不同污染程度下各树种叶片的生理指标和叶表形态结构... 【目的】探究郑州市常绿树种的滞尘及综合抗污染能力。【方法】以7种常见常绿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其单位叶面积不同粒径(TSP、PM10、PM2.5)的颗粒物滞留量,并比较不同污染程度下各树种叶片的生理指标和叶表形态结构。【结果】不同树种滞尘量差异显著,针叶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显著高于阔叶树种,针叶树种中圆柏的滞尘量高于雪松,阔叶树种中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最高为女贞,滞留量最低的为南天竹。大部分树种的叶绿素a、b含量在污染严重地区相对较低,丙二醛含量在污染严重地区相对较高,与该地区植物较强的滞尘能力相符,且树种的滞尘量与生理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植物吸附的颗粒物多集中在沟槽、中脉、气孔等有明显凹凸变化的区域,且随着污染程度的变化,其气孔大小和气孔密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滞尘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树种抗污染综合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雪松、圆柏、女贞、石楠、大叶黄杨、海桐和南天竹。因此,今后在郑州进行城市绿化时,应优先选用雪松、圆柏这种综合抗污染能力较强的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树种 颗粒物 生理指标 叶面结构 抗污染能力
下载PDF
典型天气下植物叶面滞尘动态变化 被引量:67
9
作者 王会霞 石辉 王彦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96-1705,共10页
在天气变化频繁的春季选择了几种典型天气观测了油松、女贞、珊瑚树和三叶草叶面滞尘动态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和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关系。研究表明:(1)供试物种的叶面滞尘量(g/m2)由大到小依次为油松(4.57—5.45),珊瑚树(2.23—5.85),女... 在天气变化频繁的春季选择了几种典型天气观测了油松、女贞、珊瑚树和三叶草叶面滞尘动态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和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关系。研究表明:(1)供试物种的叶面滞尘量(g/m2)由大到小依次为油松(4.57—5.45),珊瑚树(2.23—5.85),女贞(2.14—4.27)和三叶草(0.12—0.38);(2)油松和三叶草叶面滞尘量无明显变化,而天气状况对女贞和珊瑚树叶面滞尘影响明显;(3)连续2d(17.1、14.8 mm)的降雨后,女贞和珊瑚树叶面滞尘量降低了50%以上;极大风速对女贞和珊瑚树叶面滞尘量的影响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在极大风速为14 m/s时达到峰值;相对湿度大于80%时,女贞和珊瑚树叶面滞尘量明显降低;空气中高浓度的颗粒物可使女贞和珊瑚树叶面滞尘在4—5 d达到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润湿性 叶面结构 滞尘效应 大气颗粒物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昆明市6个绿化树种叶表微结构与滞尘能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孙应都 陈奇伯 +1 位作者 李艳梅 杨思莹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8-85,共8页
以昆明市6种典型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洗过滤称量法测定叶片滞尘量,并用S-3000N型扫描电镜观察叶表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间滞尘量差异明显,6个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桂花>广玉兰>锦绣杜鹃>红花檵木... 以昆明市6种典型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洗过滤称量法测定叶片滞尘量,并用S-3000N型扫描电镜观察叶表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间滞尘量差异明显,6个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桂花>广玉兰>锦绣杜鹃>红花檵木>法国梧桐>香樟。同一树种在四季的滞尘能力存在差异,秋季或冬季的滞尘量最大。叶表面有褶皱且粗糙,沟壑宽度适中且分布不规则,气孔密集且开口大的桂花滞尘能力最强,年均滞尘量为4.532 5 g/m2;有大量缠绕型绒毛的广玉兰滞尘能力次之,年均滞尘量为2.633 6 g/m2;沟壑较宽、气孔数量少且多闭合、无绒毛的香樟滞尘能力最差,年均滞尘量为0.727 5 g/m2。因此,植物叶表面的粗糙度、气孔密度和开口大小、绒毛密度和分布特征是影响叶片滞尘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城市绿化树种选择时,选择叶面形态对滞尘有利的树种可提高植物净化大气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 绿化树种 滞尘能力 叶面结构
下载PDF
福州市普通公路主要绿化树种叶片显微结构与滞尘能力 被引量:6
11
作者 柳冬香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53-865,共13页
【目的】分析福州市普通公路主要绿化树种滞尘能力的差异以及植物叶表面显微结构对滞尘能力的影响,能够为福州市公路优良滞尘植物的筛选和公路绿化带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进而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以东南沿... 【目的】分析福州市普通公路主要绿化树种滞尘能力的差异以及植物叶表面显微结构对滞尘能力的影响,能够为福州市公路优良滞尘植物的筛选和公路绿化带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进而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以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福州市为研究地区,以福州市普通公路主要的10种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10个树种的叶片表面微结构,并分四季测定叶片单位面积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和分布特征。【结果】(1)10个绿化树种中大部分树种对粉尘及悬浮颗粒物的滞留量表现为春>夏>秋>冬。不同树种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效果存在显著(P<0.05)差异,综合看来,黄花槐(Sophora xanthantha)的滞尘能力最强,滞尘量和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量均显著(P<0.05)高于其余树种,小叶榄仁(Terminalianeotaliala Capuron)的滞尘能力也较强。此外,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 L.)对粉尘、TSP及PM10的滞留能力较强,紫叶李(Prunuscerasifera Ehrharf.)对TSP、PM10及PM2.5的滞留能力较强,榕树(Ficusmicrocarca Linn.f.)对粉尘的滞留能力较强;而香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美丽异木棉(Ceibaspeciosa St.Hih.)和鸡冠刺桐(Erythrina crista-galli Linn.)的滞尘能力最弱。(2)各树种叶片滞留的悬浮颗粒物中PM2.5和PM10质量占TSP的比例分别为31.24%-72.71%和50.27%-89.15%,实验树种对大气细颗粒物的滞留效果较好。(3)气孔大小和密度与滞尘能力无显著(P>0.05)相关关系,但叶片表面表皮毛、褶皱、沟槽、突起等结构较多的树种滞尘能力更强。【结论】在以生态城市为目标建设公路绿化带时应该选择滞尘能力强且兼具良好观赏价值的树种,可以考虑选择黄花槐、紫薇、紫叶李等落叶树种和小叶榄仁、榕树等常绿树种进行搭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PM2.5 滞尘能力 叶面结构 公路绿化
下载PDF
贵阳市主要绿化树种叶面吸滞颗粒物特征及其时空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延惠 侯贻菊 +3 位作者 舒德远 杨冰 崔迎春 丁访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5,共14页
【目的】分析贵阳市不同树种的单位叶面积颗粒物吸滞量差异及其时空变化,以期为合理选择高效滞尘绿化树种提供依据。【方法】以14个常见园林树种为研究对象,以贵阳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郊绿地和城郊森林4个不同污染背景地点为采样... 【目的】分析贵阳市不同树种的单位叶面积颗粒物吸滞量差异及其时空变化,以期为合理选择高效滞尘绿化树种提供依据。【方法】以14个常见园林树种为研究对象,以贵阳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郊绿地和城郊森林4个不同污染背景地点为采样点。在每个采样点各个树种分别选择3株样树(除部分树种在某个采样点无分布外),定期在4个样点同步采集叶样。采用基于风蚀原理的气溶胶再悬浮方法,测定单位叶面积的颗粒物吸滞量(M)。采集叶片,电子扫描显微镜拍摄叶面显微结构影像,利用图像分析软件量化分析叶面气孔、表皮毛、叶面粗糙程度、蜡质覆盖程度等形态结构特征因子。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叶面形态结构特征因子对叶面颗粒物吸滞量的影响程度。【结果】所测乔木和灌木2种生活型间的吸滞量无明显差异;树种间的叶面悬浮总颗粒物(TSP)吸滞量(MTSP)差异显著,各树种MTSP为1.56~11.14μg·cm-2,红花檵木最高,雪松较高,桂花、杜鹃、琴丝竹、女贞和白玉兰居中,香樟、红叶石楠、迎春花、樱花、杨梅、栾树和银杏较弱;通径分析表明,叶面粗糙度、表皮毛密度和长度对叶面TSP吸滞量的影响大于其他叶面微形态因子,具有较多和较长表皮毛且相对粗糙的叶面具有较大吸滞量;叶面吸滞的大颗粒(PM10~100)和粗颗粒(PM2.5~10)质量百分比(97.36%)高于背景空气(80.29%),这说明叶面趋向吸滞较大粒径颗粒物(PM10~100和PM2.5~10),而对细颗粒(PM1.0~2.5)和超细颗粒(PM1)吸滞能力较弱;多数树种冬、春季M值大于夏、秋季;同一树种M值表现为市区采样点高于郊区采样点;同在市区时,树木聚集生长的城市公园采样点高于树木散生的城市广场采样点,呈现出“集聚效应”。【结论】树种间的叶面TSP吸滞量差异显著;影响叶面TSP吸滞量的最主要形态结构因子是叶面粗糙度和表皮毛密度;叶面对大颗粒和粗颗粒的吸滞量高于细颗粒和超细颗粒,高污染地点的单位叶面积吸滞量大于低污染地点。以树木叶面形态结构因子为评价指标,可筛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14种参试树种中红花檵木、雪松和桂花的叶面颗粒物吸滞量远大于其余树种,可用于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化树种 颗粒物吸滞量 叶面微形态结构
下载PDF
植物叶片吸附大气颗粒物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3
作者 唐敏忠 汉瑞英 陈健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7-192,共6页
空气中的颗粒物包含TSP、PM10和PM2.5,严重影响和威胁了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及健康。为了降低城市居民的健康风险,控制污染源刻不容缓。植物对环境的修复具有很大的潜力,这已得到了共识。现从叶片解剖结构、叶片表观形态、叶片平面几何... 空气中的颗粒物包含TSP、PM10和PM2.5,严重影响和威胁了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及健康。为了降低城市居民的健康风险,控制污染源刻不容缓。植物对环境的修复具有很大的潜力,这已得到了共识。现从叶片解剖结构、叶片表观形态、叶片平面几何形态以及叶片其它方面阐述了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差异。不同绿化树种对颗粒物的吸附净化作用不同,通过比较不同城市绿化树种对大气中颗粒物的净化能力,来探索经济高效的环境治理方法,这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叶面结构 树种筛选
下载PDF
中亚热带绿化植物滞留颗粒物效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巧云 黄雅奇 +6 位作者 刘艳 王玲 张娟 宋胤 吴林世 李建挥 廖菊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84,共6页
为了探究中亚热带地区绿化植物滞留空气颗粒物的能力,选取8种绿化树种,利用空气气溶胶再发生器(QRJZFSQ-Ⅱ)和便携式叶面积仪(LI-3000C)测定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对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PM_(10)、PM_(2.5)、PM1的滞留量。结果表明:1)8... 为了探究中亚热带地区绿化植物滞留空气颗粒物的能力,选取8种绿化树种,利用空气气溶胶再发生器(QRJZFSQ-Ⅱ)和便携式叶面积仪(LI-3000C)测定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对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PM_(10)、PM_(2.5)、PM1的滞留量。结果表明:1)8种绿化植物单位叶面积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纳量存在较大差异,南天竺、观音草和麦冬单位叶面积颗粒物滞留量较大,桂花、香樟、红花檵木和小叶女贞滞留量中等,广玉兰滞留量较小。2)供试植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以PM_(10)为主,占TSP组分的34.27%~78.58%;PM_(2.5)次之,占TSP组分的9.8%~35.78%;PM1最小,占TSP组分的0.88%~13.63%。3)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单位面积滞留TSP、PM_(10)、PM_(2.5)量存在显著差异,灌木与草本植物单位叶面积TSP、PM_(10)滞留量平均值均大于乔木,其中草本TSP滞留量的平均值比乔木高出65%,PM_(10)滞留量的平均值比乔木高出73%。4)广玉兰叶片的蜡质结构不利于大粒径颗粒物的滞留。植物叶表面的瘤状或条状突起形成的沟槽沟壑的粗糙表面有利于颗粒物滞留,如麦冬对TSP、PM_(10)滞留量最大,分别为9.62 g·m^(-2)和7.47 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 粒径 颗粒物 滞留 叶面结构
下载PDF
城市道路植物叶面滞尘的微观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桂香 徐成林 +1 位作者 刘杰 杨燕飞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9-115,共7页
为研究不同植物叶面滞留粉尘的差异性,在原有颗粒物与界面相互作用力的基础上,建立叶面滞留颗粒物的黏附力学模型,研究植物消减空气中颗粒物的能力.选取长沙地区5种典型植物,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植物的滞尘能力及滞留... 为研究不同植物叶面滞留粉尘的差异性,在原有颗粒物与界面相互作用力的基础上,建立叶面滞留颗粒物的黏附力学模型,研究植物消减空气中颗粒物的能力.选取长沙地区5种典型植物,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植物的滞尘能力及滞留颗粒物特征,利用颗粒物与叶面的力学表达式分析植物滞尘能力的规律.结果表明:(1)影响颗粒物与叶面黏附力的主要因素有:颗粒物直径,叶面的尺寸、粗造度、表面官能团、带电性、与水的接触角,空气湿度、温度,叶面与颗粒物接触面积、距离等;(2)樟树等粗糙度低、有极性官能团的叶面因范德华力、氢键力易吸附粒径大、有极性官能团的颗粒物,滞留的PM(有机物)/PM(无机物)的比值大(31.7%);(3)具有孔穴形凹陷、沟状组织的红檵木叶面因毛细作用滞留PM_(>2.5)/PM_(all)的比值最大(76.5%);桂花树等叶柄短、有特殊结构的叶面滞留颗粒物受外力作用影响较小,湿润、粗糙或带电且结构复杂的叶面易滞留颗粒物,桂花树比其他4种植物滞尘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尘 叶面结构 颗粒物 微观效应 道路绿化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leaf age,elevation and light conditions on photosynthesis and leaf traits in saplings of two evergreen conifers,Abies veitchii and A.mariesii 被引量:1
16
作者 Rina Suzuki Koichi Takahashi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0年第4期460-469,共10页
Aims Subalpine coniferous species are distributed over a wide range of elevations in which they must contend with stressful conditions,such as high elevations and extended periods of darkness.Two evergreen coniferous ... Aims Subalpine coniferous species are distributed over a wide range of elevations in which they must contend with stressful conditions,such as high elevations and extended periods of darkness.Two evergreen coniferous species,Abies veitchii and Abies mariesii,dominate at low and high elevations,respectively,in the subalpine zone,central Japan.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leaf age,elevation and light conditions on photosynthetic rates through changes in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leaf traits in the two species.Methods We here examined effects of leaf age,elevation and light conditions on photosynthesis,and leaf traits in A.veitchii and A.mariesii.Saplings of the two conifers were sampled in the understory and canopy gaps at their lower(1600 m)and upper(2300 m)distribution limits.Important Findings The two species showed similar responses to leaf age and different responses to elevation and light conditions in photosynthesis and leaf traits.The maximum photosynthetic rate of A.veitchii is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leaf mass per area(LMA)and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concentration.LMA increased at high elevations in the two species,whereas NSC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only in A.veitchii.Therefore,the maximum photosynthetic rate of A.veitchii decreased at high elevations.Furthermore,maximum photosynthetic rates correlate positively with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both species.In the understory,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and increased in A.veitchii and A.mariesii,respectively.LMA decreased and the chlorophyll-to-nitrogen ratio increased in understory conditions only for A.mariesii,suggesting it has a higher light-capture efficiency in dark conditions than does A.veitchii.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A.mariesii has more shade-tolerant photosynthetic and leaf traits and its photosynthetic rate is less affected by elevation compared with A.veitchii,allowing A.mariesii to survive in the understory and to dominate at high ele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f chlorophyll leaf mass per area leaf nitrogen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concentration stable carbon–isotope ratio
原文传递
Study of dynamic hydrophobicity of micro-structured hydrophobic surfaces and lotus leaves 被引量:10
17
作者 HAO PengFei YAO ZhaoHui ZHANG XiWen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675-682,共8页
The dynamic wetting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droplets on silicon wafers with microscale regular pillars structures and fresh lotus leaves a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We measured the static contact angle,contact an... The dynamic wetting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droplets on silicon wafers with microscale regular pillars structures and fresh lotus leaves a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We measured the static contact angle,contact angle hysteresis,and roll-off angle of water droplets on both of thes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with a high speed contact angle meter.The dynamic contact angles and internal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water droplets on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were studied with a high-speed camera system and a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system,respectively.We found that the acceleration of water droplets when they slide off lotus leave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water droplets sliding off the silicon wafers with microscale pillar structures although the static contact angles of water droplets on lotus leaves are slightly smaller than those on the silicon wafers.The reason is that water droplets sliding off lotus leaves have smaller contact angle hysteresis and larger slip velocities.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ynamic contact angle hysteresis and sliding acceleration of liquid droplets are more suitable for reflecting the hydrophobicity of material surfaces compared with static contact angles.Our experiments also show that lotus leaves with multiscale micro/nanostructures have stronger hydrophobicity and self-cleaning properties compared with the micro-structured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PLET HYDROPHOBICITY contact angle PIV
原文传递
Multiple-dimensional micro/nano structural models for hydrophobicity of butterfly wing surfaces and coupling mechanism 被引量:6
18
作者 房岩 孙刚 +1 位作者 毕雨涵 智亨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56-263,I0001,共9页
The microstructure, wettabilit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butterfly wing surfaces were investigated by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 contact angle meter and a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The mic... The microstructure, wettabilit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butterfly wing surfaces were investigated by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 contact angle meter and a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The micro/nano structural models for hydrophobicity of the butterfly wing surfaces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Cassie equation. The hydrophobicity mechanisms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ological coupling. The butterfly wing surfaces are composed of naturally hydrophobic material and possess micro/nano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including primary structure (micrometric scales), secondary structure (nano longitudinal ridges and lateral bridges) and tertiary structure (nano stripes). The wing surfaces exhibit high hydrophobicity (contact angle 138°-157°) and low adhesion (sliding angle 1°-3°). The micromorphology and self-cleaning performance of the wing surfaces demonstrate remarkable anisotropism. The special complex wettability ascribes to a coupling effect of the material element and the structure element. In microdimension, the smaller the width and the bigger the spacing of the scale, the stronger the hydrophobicity of the wing surfaces. In nano-dimension, the smaller the height and the smaller the width and the bigger the spacing of the longitudinal ridge, the stronger the hydrophobicity of the wing surfaces. This work promot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ydrophobicity mechanism of bio-surfaces and may bring inspiration for biomimetic design and preparation of smart interfacial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nano structure Hydrophobicity model SUPERHYDROPHOBICITY ADHESION Biological coupling BUTTERFL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