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略论东汉的各类伎艺(上)——《两汉伎艺传承史论》之九
1
作者
赵兴勤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8年第1期283-294,共12页
东汉王朝建立后,所面临的是'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的破败局面。统治者深深明白,礼、乐在国家治理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在兴学读经、制礼作乐上花了不少工夫。在对待'旧典'的问题上,争论比较激烈,但更倾向于礼、...
东汉王朝建立后,所面临的是'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的破败局面。统治者深深明白,礼、乐在国家治理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在兴学读经、制礼作乐上花了不少工夫。在对待'旧典'的问题上,争论比较激烈,但更倾向于礼、仪应根据人情的变化、迁徙而不断丰富、完善自身内容这一认识。当时,对旧乐并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而是根据不同情况,增损其内容,作局部的调整与完善。东汉君臣对西汉'旧典'绝不是盲目依从,而是理性地仔细阅读文本,分析其得与失,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内容,对它作不同程度地修改与增益,使之符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诉求。'雅乐',即正乐,主要用于郊庙朝会等重要场合。本文根据相关史料,对当时有代表性的伎艺如大予乐、宗庙祭祀歌舞等分别论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各类伎艺
雅乐
传承发展
原文传递
略论西汉后期的伎艺——《两汉伎艺传承史论》之七
2
作者
赵兴勤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8年第6期56-70,103,共16页
西汉后期,朝廷的雅乐逐步完善,民间的俗乐也更加繁盛。民间伎艺逐渐渗透进上层社会,影响了宫廷伎乐的发展。那时人们喜欢用歌来表达自己对社会政治、现实人生的态度。汉代学人将现实物象与阴阳五行强相比附,自属无稽。但歌谣所反映的,...
西汉后期,朝廷的雅乐逐步完善,民间的俗乐也更加繁盛。民间伎艺逐渐渗透进上层社会,影响了宫廷伎乐的发展。那时人们喜欢用歌来表达自己对社会政治、现实人生的态度。汉代学人将现实物象与阴阳五行强相比附,自属无稽。但歌谣所反映的,却是现实存在的实际内容。西汉后期的民间歌唱,与上流社会歌唱伎艺相比较,大致有这么几方面的特征:一是语言比较浅俗、活泼,善于运用比喻、双关语反映社会现实,且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批判意识,很好地体现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二是大多篇幅较短,语句简洁,节奏鲜明而短促,朗朗上口,适于歌唱。三是善于抓住事物(事件)的基本特征予以描述,形象生动逼真,语言有较强的动作性,便于歌唱者表演时动作、神态的运用,为后世歌舞艺术的发展拓展了道路。西汉后期各类伎艺迅速发展,是由汉王朝与西域各国以及其他民族的频繁文化交流促成的,与中外交流的两条大通道(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密不可分。忽视了这一文化背景,就很难对当时百戏竞胜的局面作出合理的解释。西汉后期的舞蹈,既从民间歌舞中汲取了不少营养,也吸收了外来歌舞的艺术因子,还注意借助动物的动作情态来编制舞蹈,将歌舞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饶有气势的繁盛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后期
各类伎艺
传承发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东汉的各类伎艺(上)——《两汉伎艺传承史论》之九
1
作者
赵兴勤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8年第1期283-294,共12页
基金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学大系〉编纂及海外传播研究》(项目号:14ZDB029)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号:16FZW038)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东汉王朝建立后,所面临的是'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的破败局面。统治者深深明白,礼、乐在国家治理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在兴学读经、制礼作乐上花了不少工夫。在对待'旧典'的问题上,争论比较激烈,但更倾向于礼、仪应根据人情的变化、迁徙而不断丰富、完善自身内容这一认识。当时,对旧乐并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而是根据不同情况,增损其内容,作局部的调整与完善。东汉君臣对西汉'旧典'绝不是盲目依从,而是理性地仔细阅读文本,分析其得与失,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内容,对它作不同程度地修改与增益,使之符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诉求。'雅乐',即正乐,主要用于郊庙朝会等重要场合。本文根据相关史料,对当时有代表性的伎艺如大予乐、宗庙祭祀歌舞等分别论之。
关键词
东汉
各类伎艺
雅乐
传承发展
分类号
K23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J120.9 [艺术—艺术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略论西汉后期的伎艺——《两汉伎艺传承史论》之七
2
作者
赵兴勤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8年第6期56-70,103,共16页
基金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学大系>编纂及海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4ZDB029)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6FZW038)
文摘
西汉后期,朝廷的雅乐逐步完善,民间的俗乐也更加繁盛。民间伎艺逐渐渗透进上层社会,影响了宫廷伎乐的发展。那时人们喜欢用歌来表达自己对社会政治、现实人生的态度。汉代学人将现实物象与阴阳五行强相比附,自属无稽。但歌谣所反映的,却是现实存在的实际内容。西汉后期的民间歌唱,与上流社会歌唱伎艺相比较,大致有这么几方面的特征:一是语言比较浅俗、活泼,善于运用比喻、双关语反映社会现实,且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批判意识,很好地体现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二是大多篇幅较短,语句简洁,节奏鲜明而短促,朗朗上口,适于歌唱。三是善于抓住事物(事件)的基本特征予以描述,形象生动逼真,语言有较强的动作性,便于歌唱者表演时动作、神态的运用,为后世歌舞艺术的发展拓展了道路。西汉后期各类伎艺迅速发展,是由汉王朝与西域各国以及其他民族的频繁文化交流促成的,与中外交流的两条大通道(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密不可分。忽视了这一文化背景,就很难对当时百戏竞胜的局面作出合理的解释。西汉后期的舞蹈,既从民间歌舞中汲取了不少营养,也吸收了外来歌舞的艺术因子,还注意借助动物的动作情态来编制舞蹈,将歌舞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饶有气势的繁盛局面。
关键词
西汉后期
各类伎艺
传承发展
分类号
J809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略论东汉的各类伎艺(上)——《两汉伎艺传承史论》之九
赵兴勤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8
0
原文传递
2
略论西汉后期的伎艺——《两汉伎艺传承史论》之七
赵兴勤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