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债务人的“欺诈”与保证合同的效力
1
作者 张可越 徐和平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53-54,共2页
作为主合同债务人的“欺诈”行为 ,毫无疑问也要影响保证人保证意思表示的效力。正确认定保证合同的效力并不影响依法对主合同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根据公平原则 ,也要兼顾对无过错保证人的利益保护。
关键词 合同债务人的欺诈 保证合同效力 利益兼顾
下载PDF
合同债权损害解读(下)
2
作者 冀祥德 王文起 《中国公证》 2003年第4期48-51,共4页
三、对合同债权损害的法律救济分析根据目前现有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合同债权损害的法律救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对合同债务人违约行为损害合同债权的法律救济分析《民法通则》第111条对合同债务人的违约行为造成的损失作出规定:... 三、对合同债权损害的法律救济分析根据目前现有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合同债权损害的法律救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对合同债务人违约行为损害合同债权的法律救济分析《民法通则》第111条对合同债务人的违约行为造成的损失作出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这是一般规定。《合同法》第107条对合同关系中债权受损害问题作出了明确的救济性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合同债务人不履行合同债务而使债权人债权受损害,债权人可以请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包括赔偿损失,这属于合同违约责任的范畴。(二)对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放弃到期债权、无偿或者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损害合同债权的法律救济分析《合同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同债权 损害赔偿制度 合同债务人 违约行为 财产抵押 侵权行为 法律救济
原文传递
民事连带责任刍议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军 《法律适用》 2004年第4期75-76,共2页
民事连带责任制度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商事法律制度,在我国审判实务中,合伙、担保、代理等法律关系均涉及连带责任问题,有关司法解释亦有关于连带责任的规定。但是,我国关于民事连带责任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成熟,实务中亦存在种... 民事连带责任制度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商事法律制度,在我国审判实务中,合伙、担保、代理等法律关系均涉及连带责任问题,有关司法解释亦有关于连带责任的规定。但是,我国关于民事连带责任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成熟,实务中亦存在种种具体问题。本文拟就民事连带责任的几个理论与实务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意作引玉之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连带责任制度 合伙人 共同责任 合同债务人 保证人
原文传递
应收账款质押制度的司法认知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晓磊 《人民司法》 2016年第34期25-28,共4页
物权法第二百二十八条规定了应收账款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这表明登记是应收账款质权生效的要件之一。但是,物权法关于质权设立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与物权法配套适用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又规定,... 物权法第二百二十八条规定了应收账款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这表明登记是应收账款质权生效的要件之一。但是,物权法关于质权设立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与物权法配套适用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又规定,办理质押登记的征信机构并不对应收账款的真实性负责,故司法实践中常发现真实权利状态与登记权利状态不一致的情形,导致当事人对应收账款质权的成立产生争议。应收账款质权兼具物权性和债权性的双重特征,出质人与其债务人之间的基础合同是实现应收账款质权的前提。质权人以质押合同及质押登记为依据向基础合同债务人主张债权的,并不能以此约束基础合同债务人,债务人仍可以此抗辩,阻却应收账款质权的成立或实现,因此,质权登记并不等同于确权。在当前应收账款质押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人民法院应结合具体案情对应收账款质权的成立与否进行必要的实质审查,特别是对有争议的应收账款不能仅凭登记的状态确认质权人的优先受偿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收账款质权 质押制度 司法认知 合同债务人 质押登记 征信机构 司法实践 优先受偿权
原文传递
被迫担保应负赔偿责任吗
5
《民主与法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04X期61-61,共1页
《担保法》第30条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一)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的;(二)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担保法》第30条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一)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的;(二)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赔偿责任 被迫担保行为 《担保法》 民事责任 合同债务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