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象学视域下中外合拍纪录片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建构路径与美学表达
1
作者 赵思超 李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1,共6页
中外合拍纪录片是展示、塑造与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主体。在现象学视角观照下发现,中外合拍纪录片制作与传播四阶段的视域综合不仅创造了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侧显流,也使得观者能够直观未思并让对象物如其所示的呈现于意识之中。此外,纪... 中外合拍纪录片是展示、塑造与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主体。在现象学视角观照下发现,中外合拍纪录片制作与传播四阶段的视域综合不仅创造了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侧显流,也使得观者能够直观未思并让对象物如其所示的呈现于意识之中。此外,纪录片体验者还将其知觉和记忆储存于纪录片身体,在观者触碰纪录片时获得关于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多模态感知,达到一种超越视觉中心主义的审美认知。在美学表达方面,真诚、生命力和共同体中的自由想象是此类纪录片在现象学层面的美学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中外合拍纪录片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下载PDF
形意共生 价值共创:中越命运共同体的视觉传播实践研究——以中越合拍纪录片为例
2
作者 梁颖涛 吕璐 《传媒》 2024年第16期49-51,共3页
在中越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影像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可为构建共同体提供情感支持和思想动力。本文以中越合拍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分析中越合拍纪录片如何通过视觉符号构建经济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与生态共同体,再通过对纪录片中的视觉内... 在中越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影像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可为构建共同体提供情感支持和思想动力。本文以中越合拍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分析中越合拍纪录片如何通过视觉符号构建经济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与生态共同体,再通过对纪录片中的视觉内容进行深度剖析,从中挖掘出图像背后的意义,使得两国在间性对话的沟通中传递人文观念、实现情感共鸣,在情感记忆的构建中实现价值共创与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越命运共同体 中越合拍纪录片 视觉传播 价值共创
下载PDF
近十年对外传播中的乡土中国形象塑造研究——以中外合拍纪录片为例
3
作者 王超群 王珂璐 《决策与信息》 2023年第1期89-96,共8页
乡土中国形象是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形象感知。中外合拍纪录片是国际社会感知乡土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反映中国乡村数十年发展变迁的影像记录。以近十年来10部优秀中外合拍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综合... 乡土中国形象是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形象感知。中外合拍纪录片是国际社会感知乡土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反映中国乡村数十年发展变迁的影像记录。以近十年来10部优秀中外合拍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像符号文化表征分析,以及“展面与刺点”理论等视觉框架理论,探讨中外合拍纪录片是如何进行乡土中国形象塑造与对外传播的,对于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发现,中外合拍纪录片主要呈现了“风景壮丽而多姿”“人民勤劳而坚韧”“物质生活逐渐富足”“民族文化丰富而深厚”等四个维度的乡土中国形象。善用“山”“路”“房”三大视像符号来反映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乡土中国的巨大变化,并善于通过“细节的呈现”和“时间的对比”来激发国际受众的情感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框架 中外合拍纪录片 乡土中国 国家形象 对外传播
下载PDF
中外合拍纪录片的模式及创作策略
4
作者 王中伟 曹凯磊 《声屏世界》 2023年第10期55-57,共3页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中外合拍纪录片为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梳理中外合拍纪录片中的参与体验、主题驱动、说明表意三类不同模式及其相对应...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中外合拍纪录片为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梳理中外合拍纪录片中的参与体验、主题驱动、说明表意三类不同模式及其相对应的创作策略,可以为后续创作提供必要的借鉴或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合拍纪录片 参与体验 主题驱动 说明表意
下载PDF
“他者”视角下中外合拍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灵玥 高菲 《声屏世界》 2023年第6期63-65,100,共4页
近年来,我国同他国在纪录片拍摄方面的合作愈发深入,从原先的技术层面合作,到加入“他者”视角来讲述中国故事,“他者”视角中外合拍纪录片日渐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在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从上世纪七... 近年来,我国同他国在纪录片拍摄方面的合作愈发深入,从原先的技术层面合作,到加入“他者”视角来讲述中国故事,“他者”视角中外合拍纪录片日渐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在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展至今,“他者”视角中外合拍纪录片逐步拓宽合作国家、合作渠道,产出了数部反响良好的作品,但是近几年在拍摄形式上多有“依葫芦画瓢”,缺少创新意识等问题出现,使其发展陷入了瓶颈期。因此,探寻“他者”视角中外合拍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可行方向、提升跨文化传播效果、展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形象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视角 中外合拍纪录片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他者”和“自我”的均衡点:中外合拍纪录片如何构建中国形象
6
作者 孙红悦 刘航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8期138-140,共3页
国家形象是外国对本国的评价,在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我国的国家形象成为重要的问题。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有“自塑”和“他塑”两种方式。外国了解中国形象的渠道,一是西方媒体的“他塑”,二是中国主流媒体的“自塑”。... 国家形象是外国对本国的评价,在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我国的国家形象成为重要的问题。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有“自塑”和“他塑”两种方式。外国了解中国形象的渠道,一是西方媒体的“他塑”,二是中国主流媒体的“自塑”。长久以来,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形象主要依靠“他塑”,这使我国的国家形象无法真正呈现,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外“自塑”,也要考虑国外受众的接受能力。既要牢牢把握塑造国家形象的主动权,又要注重传播效果。中外合拍纪录片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之一,随着中外交流增多,其在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时,在他者视角和自我表达上选择以均衡输出的方式双向沟通,在多元互动的当下,探索中外合拍纪录片如何构建中国形象具有极大的意义。文章主要从中外合拍纪录片中呈现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采用“他者”视角以及现代受众更易接受的模式使观众产生共鸣、视觉符号的采用等四个方面,分析中外合拍纪录片如何构建中国形象。并且为日后中外合拍纪录片提出建议,即注意多国发展,全方位学习;创新选题,打造多元化的中国;多形式融合,实现“纪实+”。希望中外合拍纪录片能更好地实现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自我 中外合拍纪录片 中国形象 形象塑造
下载PDF
从中外合拍纪录片看自我反射在提升纪录片真实性中的作用——以《筑梦》为例
7
作者 李仁杰 《电影研究》 2023年第4期0011-0013,共3页
中德合拍纪录片《筑梦》聚焦生活在对方国家的中德两国人士,讲述八个异国游子的生活现状。《筑梦》打破了合拍纪录片惯用的讲述方式,利用自我反射,提升观众的接受程度。影片不刻意隐藏创作者的声音,以主角的自我表达为讲述的主要方式,... 中德合拍纪录片《筑梦》聚焦生活在对方国家的中德两国人士,讲述八个异国游子的生活现状。《筑梦》打破了合拍纪录片惯用的讲述方式,利用自我反射,提升观众的接受程度。影片不刻意隐藏创作者的声音,以主角的自我表达为讲述的主要方式,展现友善、融合的主题,强化了认知的假定性。自我反射引发观众的思考,促使观众对自己与纪录片及其表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产生更高水平的认识。本文从中外合拍纪录片的整体角度来探析此类纪录片的真实性表达及自我反射的价值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合拍纪录片 自我反射 联合制作
下载PDF
中外合拍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建构的演进逻辑与实践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罗锋 王诗颖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7-162,共6页
合拍纪录片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后,中外合拍片从剧情片延伸到纪录片领域,并有着明显的“弱商业诉求”倾向。改革开放后,真正意义上的合拍纪录片从自然景观和历史题材,逐渐延伸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 合拍纪录片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后,中外合拍片从剧情片延伸到纪录片领域,并有着明显的“弱商业诉求”倾向。改革开放后,真正意义上的合拍纪录片从自然景观和历史题材,逐渐延伸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类领域,中方在合拍过程中的角色也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并有效地建构了一个融历史、温度与态度于一体的国家形象。但合拍纪录片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难以撬动壁垒森严的国际发行体系,这一问题最终需要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寻找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拍纪录片 国家形象建构 真实中国 话语权
下载PDF
立案合拍纪录片的移民叙事 被引量:2
9
作者 徐亚萍 《现代视听》 2017年第1期74-81,共8页
频繁以投资立案等方式介入独立纪录片导演的自主性创作,在数量上颇具规模,在接受程度上值得关注。立案合拍纪录片普遍选择移民为拍摄对象,并在形式和结构上强调故事性、戏剧冲突,体现了通过记录和描绘移民的个体和家庭,浓缩中国急剧变... 频繁以投资立案等方式介入独立纪录片导演的自主性创作,在数量上颇具规模,在接受程度上值得关注。立案合拍纪录片普遍选择移民为拍摄对象,并在形式和结构上强调故事性、戏剧冲突,体现了通过记录和描绘移民的个体和家庭,浓缩中国急剧变化的时代和社会整体的记录和表达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拍纪录片 移民叙事 全球化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主题中外合拍纪录片纵向研究
10
作者 王庆福 何萍 《现代视听》 2017年第7期20-25,共6页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丝绸之路"主题纪录片"走出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定位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受众的中外合拍纪录片是"走出去"的一种重要形式。研究"丝绸之路"主题不同时期...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丝绸之路"主题纪录片"走出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定位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受众的中外合拍纪录片是"走出去"的一种重要形式。研究"丝绸之路"主题不同时期中外合拍纪录片的特点,有助于中国丝路题材纪录片创作水平的提升,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软实力支撑,同时也有利于反思当下纪录片创作的进步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中外合拍纪录片 纵向研究
下载PDF
中外合拍纪录片中“他者”话语方式衍变探析
11
作者 武新宏 窦蓉 杨雪 《现代视听》 2018年第5期18-21,共4页
崛起的中国需要与世界进行更有质量的沟通与交流,中外合拍纪录片提供了一个彼此相互了解的窗口。从1980年《丝绸之路》开始,合拍纪录片历经37年演进,话语内容从凝视历史到关注现实、话语关系从误解冲突到对话交流、话语表达从旁观探索... 崛起的中国需要与世界进行更有质量的沟通与交流,中外合拍纪录片提供了一个彼此相互了解的窗口。从1980年《丝绸之路》开始,合拍纪录片历经37年演进,话语内容从凝视历史到关注现实、话语关系从误解冲突到对话交流、话语表达从旁观探索到介入体验,"他者"话语方式的改变对中国纪录片创作发展以及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合拍纪录片 他者 话语方式
下载PDF
中美合拍纪录片《中国脱贫攻坚》的创作逻辑和内在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师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49-51,共3页
2020年5月28日,由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与美国库恩基金会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中国脱贫攻坚》获得被称为“美国电视界奥斯卡”的泰利奖(The Telly Award)铜奖。《中国脱贫攻坚》采用参与型纪录片的拍摄模式,由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库恩博... 2020年5月28日,由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与美国库恩基金会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中国脱贫攻坚》获得被称为“美国电视界奥斯卡”的泰利奖(The Telly Award)铜奖。《中国脱贫攻坚》采用参与型纪录片的拍摄模式,由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库恩博士担任主持人,运用平实的拍摄手法,通过客观、中立的西方人视角解读中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阐明精准扶贫具体措施和存在的相关问题,传递扶贫力量和扶贫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脱贫攻坚》 合拍纪录片 创作逻辑 内在表达
下载PDF
合拍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中国接受——以豆瓣影评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魏端端 《对外传播》 2021年第1期50-52,61,共4页
2020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央视纪录片中心联合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首次向世界介绍中国"诗圣"杜甫,然而,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外遭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本研究对该片的豆瓣影评进行了量化和... 2020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央视纪录片中心联合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首次向世界介绍中国"诗圣"杜甫,然而,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外遭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本研究对该片的豆瓣影评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发现中国受众在解读这部由"他者"参与讲述的中国题材纪录片时,多数采取了对抗和协商的立场,其中原因既有语言的壁垒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也有社会背景、受众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杜甫》在中国的多元、分化的接受情况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具有颇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受众心理 国际传播 合拍纪录片
下载PDF
文化符码·国际视野·民族力量——合拍纪录片《佳节》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14
作者 王春晓 《现代视听》 2019年第10期62-64,共3页
纪录片《佳节》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风俗,聚焦节日,从普通人视角呈现文化符码中独特的中国形象;运用国际化的制播方式,生动描绘出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各地衍生出的具体样貌,讲述海内外华人的中国故事;通过展现不同地域空... 纪录片《佳节》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风俗,聚焦节日,从普通人视角呈现文化符码中独特的中国形象;运用国际化的制播方式,生动描绘出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各地衍生出的具体样貌,讲述海内外华人的中国故事;通过展现不同地域空间的节日历史文化凝聚民族力量,传递出蕴含历史韵味的中国文化,让中华民族传统在世界舞台上润物细无声地绽放光彩,为纪录片探索全球化传播迈出了重要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拍纪录片 《佳节》 情感仪式 国际化表达 民族文化
下载PDF
青山一道同风雨——粤桂合拍纪录片《同饮一江水》创作谈
15
作者 卢镇平 蒋延 《视听》 2022年第1期181-182,共2页
《同饮一江水》的创作者在坚持差异化创作思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一是明确主题立意,提高政治站位,展现国家战略;二是用百姓视角表现宏大事件,并把美丽山水融进故事里;三是选题注重体现老区、山区、民族、边疆和情感五方面的特色;四是借... 《同饮一江水》的创作者在坚持差异化创作思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一是明确主题立意,提高政治站位,展现国家战略;二是用百姓视角表现宏大事件,并把美丽山水融进故事里;三是选题注重体现老区、山区、民族、边疆和情感五方面的特色;四是借助同期声,增强现场感,提高说服力;五是运用块状结构,完成宏大题材的内容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饮一江水》 扶贫协作 合拍纪录片 脱贫攻坚
下载PDF
浅析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以《家在青山绿水间——志同气和》为例
16
作者 曾余榕 《视听》 2020年第6期60-61,共2页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平台。在倡议不断得到沿线国家高度呼应的同时,制作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影视作品,推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中外合拍纪录片一直以来都是国际传播作品的重...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平台。在倡议不断得到沿线国家高度呼应的同时,制作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影视作品,推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中外合拍纪录片一直以来都是国际传播作品的重要体裁,如何以国际视角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服务周边外交,也是我国主流媒体的探索重点。本文以中老合拍纪录片《家在青山绿水间——志同气和》为例,浅析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一带一路 合拍纪录片
下载PDF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故事在中外合拍纪录片中的呈现
17
作者 庄圆 张之钰 +1 位作者 王否 宋漾 《视听》 2021年第7期116-118,共3页
在国际交流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纪录片作为影像化的传播形式日渐成为国家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运行中国》《中国:变革故事》《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作为中外合拍纪录片中讲述中国变革故事的代表作品,运用了巧妙的叙... 在国际交流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纪录片作为影像化的传播形式日渐成为国家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运行中国》《中国:变革故事》《我们的未来时·畅想中国》作为中外合拍纪录片中讲述中国变革故事的代表作品,运用了巧妙的叙事策略,在海内外视频平台中产生不同反响。为了在跨文化语境下更有效地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中外合拍纪录片应继续积极探索中外受众的兴趣交集,加强国际合作,以多元视角和国际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合拍纪录片 中国故事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共情传播视域下合拍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三维路径——以《海上丝路天涯比邻》为例
18
作者 梁颖涛 刘彦行 《科技传播》 2024年第14期154-157,共4页
基于共情传播理论,以中印尼合拍纪录片《海上丝路天涯比邻》为案例,深入探讨合拍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三维路径。研究从共感视觉、共情叙事和共识价值三个维度出发,分析该纪录片如何成功构建情感的“形成—传递—扩散”链条。研究认为... 基于共情传播理论,以中印尼合拍纪录片《海上丝路天涯比邻》为案例,深入探讨合拍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三维路径。研究从共感视觉、共情叙事和共识价值三个维度出发,分析该纪录片如何成功构建情感的“形成—传递—扩散”链条。研究认为,共感视觉通过镜头特写和符码意象激发了观众情感;共情叙事利用平民视角、间性对话及历史叙述策略,增进了观众对两国故事的理解与共鸣;共识价值则通过强调人类美好品质和共同发展理念,传递了双边观点,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传播 合拍纪录片 叙事策略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共享·共情·共识:中外合拍微纪录片《中欧非遗》的跨文化共叙机制探究
19
作者 陈思甜 《新闻论坛》 2024年第3期62-65,共4页
作为新时代影视国际传播的典型案例,中外合拍微纪录片《中欧非遗》的成功实践主要得益于其独到的跨文化共叙机制。该片首先寻求基于生存母题、呈现共同话语的共通人造符号,通过艺术表达强化其“符像力量”、唤醒观众的“纯粹记忆”;其次... 作为新时代影视国际传播的典型案例,中外合拍微纪录片《中欧非遗》的成功实践主要得益于其独到的跨文化共叙机制。该片首先寻求基于生存母题、呈现共同话语的共通人造符号,通过艺术表达强化其“符像力量”、唤醒观众的“纯粹记忆”;其次,基于“共在性”“差异性”的文化间性思维和促成共情传播的核心因素,以互动叙事和他者视角营造沉浸氛围、构建受众虚拟在场、促进双方通感共情;最后,超越叙事对象本体,实现价值意义传递。该片既以匠人故事契合非遗继承与创造性转化之主题,又通过中欧互鉴的历史与现实呼应“全球文明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合拍纪录片 《中欧非遗》 跨文化共叙 国际传播 中欧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个体叙事与国家形象传播——以东盟合拍纪录片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蓝云剑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3-97,共5页
个体叙事在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中建立微观具体的细节,为打通传播障碍、树立国家形象提供新方案。本文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与东盟国家合拍的纪录片为研究对象,考察纪录片人物形象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影响。在合拍纪录片中,语言符号与国家叙事... 个体叙事在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中建立微观具体的细节,为打通传播障碍、树立国家形象提供新方案。本文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与东盟国家合拍的纪录片为研究对象,考察纪录片人物形象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影响。在合拍纪录片中,语言符号与国家叙事紧密联系;人物实现了文化异质结构中的意义共通,并通过共情传播建构叙事共同体,最终形成人物品格与国家形象的复合同构。纪录片中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相得益彰,既发挥了人物叙事的长处,也规避了个体叙事以偏概全的风险,为国家形象建构拓展了新的视听空间和话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东盟合拍纪录片 叙事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