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北澜沧江结合带的边界断裂和主要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学武 李新仁 +4 位作者 严城民 周喜林 王长兵 张子军 朱琳 《地质与资源》 CAS 2018年第4期366-370,共5页
澜沧江结合带的东、西边界断裂分别为位于澜沧江西岸的吉岔断裂和位于碧罗雪山主峰的碧罗雪山断裂.澜沧江结合带由上古生界吉东龙组(P1j)、沙木组(P2sm)组成,形成于浅海陆棚-陆棚边缘盆地环境.其中,沙木组上段(P2sm2)的火山岩形成于岛... 澜沧江结合带的东、西边界断裂分别为位于澜沧江西岸的吉岔断裂和位于碧罗雪山主峰的碧罗雪山断裂.澜沧江结合带由上古生界吉东龙组(P1j)、沙木组(P2sm)组成,形成于浅海陆棚-陆棚边缘盆地环境.其中,沙木组上段(P2sm2)的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沿吉岔断裂出露的超镁铁-镁铁岩划分为2个部分:吉岔超镁铁-镁铁-斜长花岗岩具蛇绿岩特征,很可能属澜沧江洋壳的零星残片,在澜沧江洋消亡过程(早中三叠世?)中迁移定位;维登镁铁岩属阿拉斯加型,是兰坪-思茅中生代沉积盆地消亡过程(白垩纪)中沿吉岔断裂上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结合带 碧罗雪山断裂 断裂 东龙组 沙木组 吉岔超镁铁-镁铁-斜长花岗岩 维登 滇西北
下载PDF
青海东昆仑夏日哈木Ⅳ号岩体原岩属性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爽 孟繁聪 +1 位作者 段雪鹏 陈松永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118-3130,共13页
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夏日哈木地区Ⅳ号岩体是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还是蛇绿岩单元仍存争议。本文对Ⅳ号岩体开展了野外地质特征、岩相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Ⅳ号岩体主体为斜长角闪岩,呈透镜状产在片麻岩中。斜长角闪岩主要... 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夏日哈木地区Ⅳ号岩体是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还是蛇绿岩单元仍存争议。本文对Ⅳ号岩体开展了野外地质特征、岩相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Ⅳ号岩体主体为斜长角闪岩,呈透镜状产在片麻岩中。斜长角闪岩主要由角闪石、斜长石组成,含少量石英、黑云母、榍石和铁钛氧化物。具有基性岩的化学成分,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稀土配分模式中Eu显示正异常(δEu=1.3~1.6),ε_(Nd)(t)值为+3.5~+5.3,推测其原岩可能为堆晶辉长岩,明显不同于含铜镍矿的Ⅰ号镁铁-超镁铁岩体,与该地区出露的榴辉岩(退变榴辉岩)可以对比。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具有弱环带,采用LA-MC-ICP-MS方法得出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21±4Ma(MSWD=2.8),Th/U比值为0.01~3.26,指示锆石为变质-深熔成因,代表了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夏日哈木地区的斜长角闪岩和该地区出露的榴辉岩及榴闪岩的原岩可能都是早期形成于陆壳环境的基性岩(大陆边缘的基性侵入岩或喷出岩),在430Ma左右发生陆壳深俯冲作用时形成榴辉岩,420~410Ma榴辉岩发生不同程度退变形成榴闪岩和斜长角闪岩。由此推测,Ⅳ号岩体的构造属性与该地区的榴辉岩属性相同,形成于陆壳环境,其原岩不属于蛇绿岩单元。斜长角闪岩的出现指示了该地区原特提斯洋壳已俯冲消亡,深俯冲的陆壳开始折返,这对认识东昆仑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和铜镍矿形成的地质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闪岩 - 夏日哈木 东昆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