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义换读”现象在上古音研究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郑妞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48-53,共6页
通过几组与"同义换读"现象相关例证的分析,强调了重视这种现象在上古音研究中的必要性。有些受字义影响产生的特殊读音,如果从历史音变的角度进行解释,无论是构拟复辅音还是单辅音,都是不准确的。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 通过几组与"同义换读"现象相关例证的分析,强调了重视这种现象在上古音研究中的必要性。有些受字义影响产生的特殊读音,如果从历史音变的角度进行解释,无论是构拟复辅音还是单辅音,都是不准确的。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厘淸字音和字义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将与义相关的特殊读音和音变形成的特殊读音混为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义换读 上古音 特殊音读
下载PDF
《说文解字》正篆--重文间同义换读关系辨析
2
作者 何鑫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32-35,91,共5页
“同义换读”作为正篆与重文间关系的性质之一,若只局限于通过在共时层面排除异体和假借的关系,以其意义相通进行确认,而不考虑汉字在历时层面的发展源流和演变脉络,就难以得出完全客观准确的结论。在对《说文解字》正篆与重文间“同义... “同义换读”作为正篆与重文间关系的性质之一,若只局限于通过在共时层面排除异体和假借的关系,以其意义相通进行确认,而不考虑汉字在历时层面的发展源流和演变脉络,就难以得出完全客观准确的结论。在对《说文解字》正篆与重文间“同义换读”关系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存在与“同字异词”和“同形字”两种现象相混淆的情况,必须在明确“同义换读”概念性质的基础上,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对正篆与重文间“同义换读”关系进行辨析,说明这一现象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重文 同义换读 复杂性
下载PDF
释“石”
3
作者 袁健惠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7-13,共7页
"石"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名词。从上古到中古"石"一直有yak或ǐεk的读音和"大"的义项。上古和中古时期的"硕"也有上述两个读音。从现代汉语方言材料来看,"石"跟"硕"... "石"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名词。从上古到中古"石"一直有yak或ǐεk的读音和"大"的义项。上古和中古时期的"硕"也有上述两个读音。从现代汉语方言材料来看,"石"跟"硕"在读音上发生分化的时间是近代以后。虽然"硕"也有"大"的义项,但跟"石"不同的是,该义项是其语源义,而"石"所具有的"大"的义项是由于跟"硕"读音相同,通过通假的方式获得的,其本身并无该义项。"石"的"量器"义是在其为"容器"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石"经常作为称重物的量器,因而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作为重量单位词的义项。表示"谷一百二十斤"的"石"跟"■"是同源词。"石"读为"儋"的原因之一是从俗,其发生的语言基础是汉语中存在的同义换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义关系 同义换读
下载PDF
《广韵·锺韵》锺小韵收字考证三则
4
作者 张大勇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01-103,共3页
对宋本《广韵·锺韵》锺小韵下18个字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其中有不符合音变规律的读音存在,经过验证传世文献中关于"蚣"、"衳"、"忪"、"彸"、"伀"等字读音的记载,利用现代语言学理... 对宋本《广韵·锺韵》锺小韵下18个字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其中有不符合音变规律的读音存在,经过验证传世文献中关于"蚣"、"衳"、"忪"、"彸"、"伀"等字读音的记载,利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判定它们是受到同义换读和语流音变的影响,使得这几个字读音产生变化,同时解决这几个字读音的来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韵》 同义换读 语流音变 考证
下载PDF
从笔记看古人对例外音变的探索
5
作者 曹文亮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52-55,65,共5页
语音的演变是有规律的,但在规律之外总有一些零碎的例外。这些例外音变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难点。古人在笔记中已涉及到例外音变的诸多因素,如语流音变、同义换读、字形的影响、避忌心理、方言的影响、反切的讹误等,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例... 语音的演变是有规律的,但在规律之外总有一些零碎的例外。这些例外音变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难点。古人在笔记中已涉及到例外音变的诸多因素,如语流音变、同义换读、字形的影响、避忌心理、方言的影响、反切的讹误等,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例外音变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记 方言 例外音变 语流音变 同义换读 避忌心理 反切
下载PDF
借形字之浅议
6
作者 杨薇薇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89-93,共5页
东巴文研究中首先使用借形字的概念,意音文字大多经历过"借形"阶段。本文通过借形字名与实的讨论,借形字与假借字、同源字(词)、同义换读字等相关术语的比较,提出广义借形字,并试总结判定借形字的基本方法。同时就借形字的分... 东巴文研究中首先使用借形字的概念,意音文字大多经历过"借形"阶段。本文通过借形字名与实的讨论,借形字与假借字、同源字(词)、同义换读字等相关术语的比较,提出广义借形字,并试总结判定借形字的基本方法。同时就借形字的分类提出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借形字 假借字 同义换读
下载PDF
“靚”字音義辨正
7
作者 譚樊馬克 《文献语言学》 2022年第1期210-214,239,共6页
“靚”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個多音字,有“jìng”和“liàng”兩讀,“jìng”是對中古音疾政切的繼承,“liàng”則是來自某種方言。粤語詞/lɛŋ33/常常寫作“靚”,其本字是“令”字,將“靚”讀作“令”開始於1838... “靚”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個多音字,有“jìng”和“liàng”兩讀,“jìng”是對中古音疾政切的繼承,“liàng”則是來自某種方言。粤語詞/lɛŋ33/常常寫作“靚”,其本字是“令”字,將“靚”讀作“令”開始於1838年至1856年之間。這一現象又見於客家話。廣西的平話、官話及壯語等同樣受到影響。反而粤語和互聯網用語中表示好義的“正”字的本字應是“靚(jìng)”字。“靚、令、正”三字複雜的音義關係反映了漢字記詞功能的交錯現象。而這一現象是由語言發展過程中的“語源模糊”和漢字使用過程中的“同義换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字 語源模糊 同義换讀 字詞關係
下载PDF
上古文献“分别词”与特殊异读考辨
8
作者 郑妞 《语言学论丛》 2023年第4期125-139,共15页
我们将上古文献中处在相邻语言环境、词义上有一定关联、语音上存在区别的词称为“分别词”。通过四组“分别词”的辨析,对与之相关的特殊异读的来源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分别词”作为一个线索,能够证明最初两个词读音有别,在后来的发... 我们将上古文献中处在相邻语言环境、词义上有一定关联、语音上存在区别的词称为“分别词”。通过四组“分别词”的辨析,对与之相关的特殊异读的来源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分别词”作为一个线索,能够证明最初两个词读音有别,在后来的发展中,有的通过同义换读产生特殊异读,有的是字形混同产生特殊异读。认为“分别词”代表了词汇发展“分”的阶段,而“同义换读”代表了词汇发展“合”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词汇的融合和竞争,最终形成字音的根本性更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文献 分别词 特殊异读 同义换读
原文传递
“反■(绝)为■(继)”成因试探
9
作者 孟蓬生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1,共5页
"反■(绝)为■(继)"是见于《说文解字》的一个著名论断。文章采用出土文献资料和传世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反■(绝)为■(继)"现象的成因进行了考察,得出如下结论:(一)"反■(绝)为■(继)"不符合古文字... "反■(绝)为■(继)"是见于《说文解字》的一个著名论断。文章采用出土文献资料和传世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反■(绝)为■(继)"现象的成因进行了考察,得出如下结论:(一)"反■(绝)为■(继)"不符合古文字构形正反无别的通例,不符合先秦文字的用字习惯。(二)"■""■"正反无别,而"绝""缵"古音相通,"反■(绝)为■(缵)"符合先秦文字的古音和用字习惯。(三)所谓"反■(绝)为■(继)"是把"反■(绝)为■(缵)"之"■(缵)"同义换读为"■(继)"造成的结果,换读大约发生在秦汉之际。(四)经过汉代人转抄的先秦文本存在"■(缵)""■(继)"相乱的情况,应当根据相关资料予以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反■为■ 同义换读 文字讹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