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智时代Z世代同伴社交群体性孤独现象探析——基于微信App的研究
1
作者 付泽熙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3期16-20,共5页
为了解微信同伴社交平台中群体性孤独现象的表现及特征,分析网络社交催生群体性孤独的成因,以微信App为研究平台,以Z世代高中生为调研对象,利用量化分析与质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结果显示,Z世代高中生在网络社交中寻求认同与社... 为了解微信同伴社交平台中群体性孤独现象的表现及特征,分析网络社交催生群体性孤独的成因,以微信App为研究平台,以Z世代高中生为调研对象,利用量化分析与质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结果显示,Z世代高中生在网络社交中寻求认同与社交恐惧是群体性孤独的外在表现,其虚拟社交关系呈现快餐化、轻量性与隐私性,这是群体性孤独的内在特征。造成群体性孤独的客观原因是数智时代社交环境发生变化,具有网络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流动性等特点,主观原因是Z世代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及社会转型期的压力带来心理变化。针对以上原因造成的群体性孤独现象,建议通过重拾面对面交谈再造真实的亲密关系,通过回归现实世界提升主体社交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培育同理心与培养独处与自省能力建立真诚理性的社交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世代 高中生 同伴社交 群体性孤独 微信
下载PDF
父母情绪社会化行为与青少年同伴社交技能的关系: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
2
作者 唐鑫 梁宗保 +2 位作者 邓慧华 叶明 陆祖宏 《心理学进展》 2012年第3期141-148,共8页
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父母情绪社会化行为对青少年同伴社交技能的独特贡献及父母教养方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 在控制了教养方式之后,母亲情绪教导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同伴社交技能,表明母亲情绪社会化行为对青少年同伴社交... 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父母情绪社会化行为对青少年同伴社交技能的独特贡献及父母教养方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 在控制了教养方式之后,母亲情绪教导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同伴社交技能,表明母亲情绪社会化行为对青少年同伴社交技能有独特贡献。父亲情绪社会化行为对青少年同伴社交技能的预测不显著,说明其在同伴社交技能上不存在独特贡献。2) 父亲温暖支持、自主鼓励调节了父亲情绪谈论、情绪教导与青少年同伴社交技能之间的关系,但母亲教养方式对其情绪社会化行为与青少年同伴社交技能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情绪社会化行为 教养方式 调节作用 青少年 同伴社交技能
下载PDF
流动青少年同伴社交网络的正向匹配效应——基于指数族随机图模型的结果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小华 李德 夏一巍 《人口与社会》 2020年第6期68-80,共13页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中学863名学生的同伴社交网络进行分析,探究正向匹配效应在青少年同伴社交网络建构过程中的作用。采用指数族随机图模型分析发现:(1)基于流动身份的正向匹配效应会对青少年同伴社交网络的建构产生显著影响,并造成流...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中学863名学生的同伴社交网络进行分析,探究正向匹配效应在青少年同伴社交网络建构过程中的作用。采用指数族随机图模型分析发现:(1)基于流动身份的正向匹配效应会对青少年同伴社交网络的建构产生显著影响,并造成流动青少年与本地青少年的社交隔离;(2)因青少年身份的不同,正向匹配效应对其同伴社交网络建构的影响各异,对流动青少年之间的同伴社交网络建构无显著影响,但对本地青少年之间的同伴社交网络建构有显著影响;(3)基于流动身份的正向匹配效应会逐渐被年级和班级中的聚焦效应所调节,仅对低年级青少年的同伴社交网络建构有显著作用。建议从初一年级流动青少年入手,消除社交歧视,提高班级学生互动频率,增加本地青少年与流动青少年的互动机会,以促进流动青少年融入学校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青少年 同伴社交网络 正向匹配效应
下载PDF
Patterns of Peer Review in an EFL Writing Course in China
4
作者 丁煜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6年第1期72-91,133,共21页
Peer review is widely used in writing courses for both practical and pedagogical reasons, but little has been publish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review pattern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Peer review is widely used in writing courses for both practical and pedagogical reasons, but little has been publish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review pattern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types of peer comments, their distribu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in a Chinese context. It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NVivo and SPSS 829 peer reviews, survey data, and students' writing and reading scores. Results show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comments focused on language, one third on social talk, and about ten percent on content and organiz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content score, organization score, good attitude, procrastination, and assignment type were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length of comments, but many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to be revealed in futur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er review WRITING language comments social talk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