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班级情境中的同伴群体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纵向影响研究
1
作者 张莉 赵青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0-84,共5页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青少年适应学校生活的关键因素,对其身心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采用问卷法对安徽省某市青少年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班级亲社会行为水平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影响比其起始亲社会行为水平更强,特别是对亲社会行为起始水平...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青少年适应学校生活的关键因素,对其身心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采用问卷法对安徽省某市青少年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班级亲社会行为水平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影响比其起始亲社会行为水平更强,特别是对亲社会行为起始水平较低的青少年效果更明显;同性和异性同伴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发展都有影响,但同性同伴影响力更大。最后对研究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亲社会行为 同伴群体 班级情境
下载PDF
同伴群体构成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云运 骆方 +1 位作者 孙铃 刘方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70,共12页
同伴群体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情境。学校中的同伴群体构成及其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是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共同探讨的一个研究主题。从20世纪60年代起,研究者最初着眼于学校的同伴群体构成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后逐渐... 同伴群体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情境。学校中的同伴群体构成及其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是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共同探讨的一个研究主题。从20世纪60年代起,研究者最初着眼于学校的同伴群体构成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后逐渐扩展到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研究发现,同伴群体构成有多种指标,同伴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种群构成、学习能力,以及同伴群体在某些情绪行为上的特征都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不同同伴群体构成指标在影响儿童发展的方向、大小上存在差异,同时又受到儿童自身背景特征(种族、家庭背景、学业能力水平等)的调节而产生多样化的结果,反映出同伴群体构成本身的多样性和其效应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揭示了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前景。对于这种影响的内在机理,研究者从家庭背景与资源、学校环境与条件、教师观念与行为、同伴互动与文化等多个视角入手,提出了理论解释,但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仍很不足。在未来研究中,建议加强对多元环境中调节因素的综合考察、加强追踪研究、深入开展内部机制研究;同时加强我国关于同伴群体构成的本土化研究,弥补当前研究的空缺,回应我国学生群体构成复杂多样的现实,为优化学校生源配置和环境创设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群体构成 儿童发展 同伴群体社会经济地位 同伴群体种群构成
下载PDF
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 被引量:46
3
作者 陈会昌 辛浩力 叶子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4-265,共2页
关键词 青少年 家庭影响 同伴群体影响 接受性
下载PDF
中学生对同伴群体和家庭影响力的判断 被引量:16
4
作者 廖红 陈会昌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1-55,共5页
本研究采用情境故事判断、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和访谈法对 4 9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 32名中学生进行了群体访谈 ,结果表明 :1.在“告发同伴错误行为”、同伴中流行的“暗语”、穿同伴中流行服装和听同伴中流行的音乐四个情境中 ,从... 本研究采用情境故事判断、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和访谈法对 4 9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 32名中学生进行了群体访谈 ,结果表明 :1.在“告发同伴错误行为”、同伴中流行的“暗语”、穿同伴中流行服装和听同伴中流行的音乐四个情境中 ,从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从接受父母影响向接受同伴群体影响的转变趋势。各情境中 ,从初二到高一年级是从接受父母影响向接受同伴影响的一个敏感的转变时期。 2 .随着年龄增长 ,青少年学生对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判断表现出一种水平的演进 ,起先是在服从权威的水平上 ,然后逐渐向回避不良后果水平转变 ,第三种水平表现为工具性地处理社会关系 ,最后达到协调社会关系的水平。 3.同伴交往较多的青少年 ,大多表现出外倾、人缘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等积极的个性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同伴群体 青少年 家庭
下载PDF
儿童同伴群体活动中的性别排斥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沛 高瑛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0-346,共7页
实验一以图片为材料研究了儿童同伴群体活动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实验二以情景故事法研究了儿童在不同排斥情景中发生性别排斥的原因即其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被试为幼儿园大班、2年级和 5年级儿童。结果发现 ,(1)在同伴群体活动中三个... 实验一以图片为材料研究了儿童同伴群体活动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实验二以情景故事法研究了儿童在不同排斥情景中发生性别排斥的原因即其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被试为幼儿园大班、2年级和 5年级儿童。结果发现 ,(1)在同伴群体活动中三个年龄段的儿童都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 (2 )同伴群体活动中的性别排斥行为并不是由性别刻板印象引起的。 (3)儿童会以道德和亲社会行为为理由接纳异性儿童 ,会因为群体认同、群体功效和刻板印象而排斥异性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群体 性别排斥 排斥情景 性别刻板印象 儿童
下载PDF
初中生同伴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安秋玲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24-1526,1498,共4页
使用社会认知地图(SCM)与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问卷(EOM-EIS-II),对初中生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初中生普遍存在群体归属需要,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从属于一个或多个群体。(2)群体类型不影响... 使用社会认知地图(SCM)与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问卷(EOM-EIS-II),对初中生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初中生普遍存在群体归属需要,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从属于一个或多个群体。(2)群体类型不影响自我同一性发展,班级内不同群体类型间,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不存在显著差异。(3)群体内的个体地位影响自我同一性发展,处于群体中不同地位的个体,其自我同一性状态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群体 自我同一性 群体类型 青少年
下载PDF
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相悖性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翟莉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7期13-15,共3页
学生同伴群体文化是师生关系构建过程中一支不容忽视的文化力量。在影响师生关系的学生同伴群体文化中,与师疏离倾向和与师亲近倾向两者并存,表现出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相悖性。与师疏离倾向主要来源于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反叛性、与教师... 学生同伴群体文化是师生关系构建过程中一支不容忽视的文化力量。在影响师生关系的学生同伴群体文化中,与师疏离倾向和与师亲近倾向两者并存,表现出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相悖性。与师疏离倾向主要来源于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反叛性、与教师文化的异质性以及学生同伴群体文化中的“过客”心态;与师亲近倾向主要来源于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顺从性、与教师文化的相对同质性以及学生同伴群体文化中教师始终存在的特点。学生同伴群体文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方式主要包括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导向作用、监督作用、参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同伴群体文化 师生关系 相悖性 青少年 价值观念
下载PDF
同伴群体如何影响学习:群体社会化理论视角 被引量:13
8
作者 何芳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2-36,共5页
同伴群体作为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儿童的学习产生作用。群体社会化理论将群体行为分为五种类型:群内偏好、群外敌对、群间对比、群内同化和群间分化。本文从性别、种族、能力三个变量出发,探讨群体行为对学... 同伴群体作为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儿童的学习产生作用。群体社会化理论将群体行为分为五种类型:群内偏好、群外敌对、群间对比、群内同化和群间分化。本文从性别、种族、能力三个变量出发,探讨群体行为对学习产生的影响。结论指出,同伴群体的最优化构成是一个复杂命题,在性别、种族、能力三个层面,其同质性与异质性要求不同:同性群体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可能性较高;不同种族群体中,其同质程度对合作学习的影响不同;能力异质群体的合作学习最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群体 群体社会化 合作学习
下载PDF
同伴群体研究的现状评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刘俊升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06年第7期42-46,共5页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提出使得同伴群体研究成为同伴关系研究中的新热点。文章从同伴群体的定义和功能、同伴群体的形成过程、同伴群体规范与组织以及同伴群体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同伴群体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对目前同伴群体研...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提出使得同伴群体研究成为同伴关系研究中的新热点。文章从同伴群体的定义和功能、同伴群体的形成过程、同伴群体规范与组织以及同伴群体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同伴群体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对目前同伴群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关系 同伴群体 群体规范
下载PDF
班级网络、同伴群体与双重社会分化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浩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3-101,共9页
帕森斯提出中小学班级是一种微观的社会体系。现代社会中,班级拥有两个核心功能:一是使学生完成社会化,二是在学生间实现社会分化。本文在延续帕森斯思路的基础上引入亚文化理论,将班级视为一个复杂的文化网络系统,重点分析在现代多元... 帕森斯提出中小学班级是一种微观的社会体系。现代社会中,班级拥有两个核心功能:一是使学生完成社会化,二是在学生间实现社会分化。本文在延续帕森斯思路的基础上引入亚文化理论,将班级视为一个复杂的文化网络系统,重点分析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学生间社会分化的整个复杂过程,并提出一个班级内社会分化的综合分析框架。具体来讲,班级存在两种由不同文化形式主导的评价系统:首先,教师作为学校正式组织的代表,宣扬学校主导的主流文化,根据学业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与排序;同时,班级内学生在学校、家庭、媒体构建的复杂文化网络影响下,通过频繁互动形成青少年亚文化以及非正式的同伴群体,同伴群体之间以及内部均存在声望等级,班级成员之间据此相互评价。可见,学校班级内存在两种社会分化机制,前者可称为学业分化,后者可称为同伴分化。班级两种分化机制的交互作用最终呈现出复杂的社会流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级 社会分化 同伴群体 社会网络 亚文化
下载PDF
青少年同伴群体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亮 于凤杰 《科技创新导报》 2009年第1期213-213,共1页
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儿童所属的同伴群体本身对儿童本身的发展有巨大影响。本文概述了关于同伴群体的理论探讨,并总结了新近关于同伴群体的实证研究结果。
关键词 青少年 同伴群体
下载PDF
同伴群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国仕 朱志明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92-94,117,共4页
同伴群体以其成员间较高的心理认同感、较强的内聚力以及内容丰富的亚文化等特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期间,同伴间的频繁交往和相互信任,使他们能自由探讨一些问题,自由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同伴群体以其成员间较高的心理认同感、较强的内聚力以及内容丰富的亚文化等特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期间,同伴间的频繁交往和相互信任,使他们能自由探讨一些问题,自由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更由于心理上、感情上的相容,使他们较容易接受对方的影响。所以在大学生活中,在确立生活目标上及价值观念上,同伴的意见逐渐取代了父母和教师的态度。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上,应该要重视同伴对大学生的影响,以此带动大学生群体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群体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影响
下载PDF
高职生的同伴群体特征、同伴价值取向与危险行为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丽丽 丁名夫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5-9,共5页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1094名高职生的同伴群体特征、同伴价值取向与危险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危险行为的因素中,有7.1%是可以由同伴群体特征和同伴价值取向所解释的。
关键词 高职生 同伴群体特征 同伴价值取向 危险行为 典型相关分析
下载PDF
校园反欺凌中的同伴群体互动:芬兰KiVa项目理论及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薛国凤 王明 《中小学德育》 2022年第6期38-42,共5页
校园欺凌和反欺凌是当前各国学校、政府与社会共同关注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芬兰反欺凌KiV a项目超越一般的欺凌治理方式,将同伴群体互动作为治理理论基础,通过将其融入反欺凌课程、利用反欺凌网络平台以游戏方式进行渗透、在反欺凌主... 校园欺凌和反欺凌是当前各国学校、政府与社会共同关注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芬兰反欺凌KiV a项目超越一般的欺凌治理方式,将同伴群体互动作为治理理论基础,通过将其融入反欺凌课程、利用反欺凌网络平台以游戏方式进行渗透、在反欺凌主题日活动角色扮演中加以践行、通过“指定措施”组建同伴群体互动小组等途径开展欺凌预防和干预,在芬兰境内外产生重要实践影响。我国可借鉴其经验,通过在观念上确立校园反欺凌理论新视角以及在行动上形成“政校家社”反欺凌合力实现综合治理,以预防、减少甚至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反欺凌 同伴群体互动 欺凌治理 芬兰KiVa项目
下载PDF
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莎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2-13,40,共3页
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青少年同伴群体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等特点,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有积极的影响,可以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青少年社会化提供角色体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生活技能等。应引导... 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青少年同伴群体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等特点,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有积极的影响,可以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青少年社会化提供角色体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生活技能等。应引导青少年同伴群体朝健康方向发展,从而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同伴群体 社会化
下载PDF
小学低年级儿童同伴群体类型浅析
16
作者 汪昌华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55,共2页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同伴群体的最初形成时期,教师权威在其形成过程中作用重大;小学低年级儿童同伴群体以同性同伴群体为主,有学习型、娱乐型、顽皮型、儒雅型同伴群体。从不同类型同伴群体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探讨其对儿童社会化、自我...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同伴群体的最初形成时期,教师权威在其形成过程中作用重大;小学低年级儿童同伴群体以同性同伴群体为主,有学习型、娱乐型、顽皮型、儒雅型同伴群体。从不同类型同伴群体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探讨其对儿童社会化、自我概念形成的启蒙教育作用,从而充分发挥教师权威的调控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儿童 类型 同伴群体 学习型 娱乐型 顽皮型 儒雅型 启蒙教育作用
下载PDF
给低年级同伴群体分分类
17
作者 汪昌华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低年级 儿童同伴群体 分类 合作意识 小学 创造能力 攻击行为
下载PDF
多元文化背景下同伴群体对于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王名扬 《科教文汇》 2013年第25期1-2,共2页
多元文化是开放、民主、进步的社会产物,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多元文化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同伴群体以其成员较高的忠诚感、较强的内聚力以及较丰富的亚文化等特征,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论述... 多元文化是开放、民主、进步的社会产物,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多元文化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同伴群体以其成员较高的忠诚感、较强的内聚力以及较丰富的亚文化等特征,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论述了同伴群体的形成基础及其自身特点,其次分析了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重点讨论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同伴群体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发挥同伴群体的积极影响,促使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同伴群体 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青少年学生的同伴群体交往及其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方艳娇 苏丽丽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38-40,共3页
从青少年同伴群体概念出发,分析其形成的自发性、群体结构的松散和极强的凝聚力、变化的游戏规则、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特征及个人的多重真实性等特征,并指出青少年学生同伴群体交往的促进作用及消极影响。
关键词 青少年 同伴群体 特征 影响
下载PDF
大学生寝室同伴群体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雍婷 王佳园 《科技与创新》 2014年第8期112-113,共2页
以西南民族大学5 900名同学200个寝室为样本进行调查,从寝室同伴群体的形成,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寝室同伴群体之间存在的社会助长现象,各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来阐释大学生寝室同伴群体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同伴群体 社会助长 社会抑制 群体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