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的“边缘文化策略”——从叙事模式角度看中国当代先锋电影中的同性恋亚文化 被引量:1
1
作者 程波 羊桂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17-18,共2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语银幕上出现了一批表现另类情爱及其现实生存状况的影片——同性恋电影。同性恋电影是指以同性恋者精神和肉体的爱恋为表现题材和对象的电影。同性恋亚文化的边缘特点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策略不谋而合,本文旨在通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语银幕上出现了一批表现另类情爱及其现实生存状况的影片——同性恋电影。同性恋电影是指以同性恋者精神和肉体的爱恋为表现题材和对象的电影。同性恋亚文化的边缘特点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策略不谋而合,本文旨在通过同性恋电影独特的叙事模式来考察两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电影 同性恋亚文化 叙事模式 “边缘文化策略”
下载PDF
从《喜宴》看中西同性恋亚文化的异同
2
作者 尹炳兰 莫庆来 《艺术科技》 2015年第12期75-76,共2页
本文从《喜宴》的家庭故事分析中西同性恋亚文化的异同。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中国同性恋者受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约束,要完成与异性结婚、传宗接代的责任;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主义,同性恋者结婚生子的压力较小。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家庭价... 本文从《喜宴》的家庭故事分析中西同性恋亚文化的异同。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中国同性恋者受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约束,要完成与异性结婚、传宗接代的责任;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主义,同性恋者结婚生子的压力较小。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家庭价值观念和历史发展不同两方面。而真爱作为人类普遍的情感诉求,无关性向,无关地域,二者因而具有共同之处。通过分析得出,主流文化应以开放的姿态正视并接纳同性恋亚文化,给予同性恋者更多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宴》 同性恋亚文化 中西比较
下载PDF
西方社会同性恋亚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探究西方同性恋银幕形象演变为背景
3
作者 姚祺 何款怡 黄真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第15期55-56,共2页
同性恋作为性取向之一,同时也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跨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近百年来随着西方社会观念的发展,人们对于同性恋的看法也历经多次转变,并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电影是一门综合的现代艺术,... 同性恋作为性取向之一,同时也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跨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近百年来随着西方社会观念的发展,人们对于同性恋的看法也历经多次转变,并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电影是一门综合的现代艺术,西方电影中同性恋形象的展示几乎遍及各个年代,折射出不同时期人们对于该群体的态度。本文选择多部代表性影片中的同性恋形象进行分析,梳理其演变特征与当时西方社会观念之间的关系,探究其背后所呈现出的西方社会同性恋亚文化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性恋 西方同性恋电影 银幕形象 同性恋亚文化
下载PDF
《春风沉醉的夜晚》中同性恋亚文化的呈现
4
作者 雷子欣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1年第9期108-110,共3页
《春风沉醉的夜晚》聚焦于同性恋群体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现实和主流规训上。影片以灰暗的基调奠定了忧郁的气息,以晃荡的手持摄影闯入同性恋群体的私密空间,以逼仄的构图呈现同性恋的生存实景,从而真实还原了这一边缘群体的窘迫处境。此... 《春风沉醉的夜晚》聚焦于同性恋群体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现实和主流规训上。影片以灰暗的基调奠定了忧郁的气息,以晃荡的手持摄影闯入同性恋群体的私密空间,以逼仄的构图呈现同性恋的生存实景,从而真实还原了这一边缘群体的窘迫处境。此外,在同性恋群体的塑造上,影片更是充分展现了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所裹挟的反叛、拼贴等风格,体现出亚文化以一种近乎暴力和愤懑的方式对主流文化进行抵抗,但这一风格最终在文本表达的诗意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向主流文化靠近,实现着主流文化一以贯之的意识形态和商业收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风沉醉的夜晚 同性恋亚文化 亚文化收编
下载PDF
同性恋研究中的身份政治、亚文化及话语之争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晴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4-82,共9页
全球化背景下的酷儿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一种是丹尼斯·奥尔特曼提出的"全球酷儿化"观点,强调跨时空的超稳定结构与同一性;另一种是福柯式话语分析,强调内在特殊的身份与类型。跨国同性恋身份和主体性涉及本土性与植入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酷儿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一种是丹尼斯·奥尔特曼提出的"全球酷儿化"观点,强调跨时空的超稳定结构与同一性;另一种是福柯式话语分析,强调内在特殊的身份与类型。跨国同性恋身份和主体性涉及本土性与植入性之争以及第三世界的同性恋群体在面对西方性话语和性实践时如何自我表达的问题。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并不是平面化、单向度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和异质性,西方并非同性恋身份/文化的原点,亚洲和中国的同性恋也非西方的镜像和拷贝,同性恋研究应避免简单的"刺激-反应"身份生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酷儿化 身份政治 同性恋亚文化
下载PDF
关于东西方同性恋电影文化的断想 被引量:1
6
作者 孙艳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101-102,125,共3页
本文在反映东西方同性恋的电影中,从异装癖带来的性倒错、男同性恋世界对社会责任感的逃避姿态、女同性恋世界寻求社会认同的抗争姿态等三个角度,分析其中的同性恋文化,找出同性恋现象变化的轨迹,反观人类情感发展史的变化。
关键词 同性恋亚文化 同性恋电影 同性恋电影 异装癖
下载PDF
试论《紫罗兰》时尚叙事中的同性恋作品 被引量:1
7
作者 博玫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56-61,共6页
《紫罗兰》同性恋创作与明清时期言情小说创作的审美趣味,有着深远的承传关系,只是20世纪二十年代《紫罗兰》时尚叙事中的同性恋故事,无论从内容还是精神实质与传统的同性恋创作完全的不一样了。本文以《紫罗兰》同性恋作品为个案,具体... 《紫罗兰》同性恋创作与明清时期言情小说创作的审美趣味,有着深远的承传关系,只是20世纪二十年代《紫罗兰》时尚叙事中的同性恋故事,无论从内容还是精神实质与传统的同性恋创作完全的不一样了。本文以《紫罗兰》同性恋作品为个案,具体分析了在以情感交易和欲望放纵为目的现代社会异性恋情感环境中,这类作品在表达自我意志、追求个性化情感理想时,所体现的积极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风 同性恋亚文化 现代性
下载PDF
“壁橱”管窥——青年同性恋现象试探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静 《当代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5-37,共3页
一、同性恋现象及其研究概述 同性恋,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同性恋者指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同性恋现象,这是极难形成量化概念的一个命题.中国到底有多少同性恋者?上海市有多少?他们确凿的分布、构成情况如何... 一、同性恋现象及其研究概述 同性恋,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同性恋者指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同性恋现象,这是极难形成量化概念的一个命题.中国到底有多少同性恋者?上海市有多少?他们确凿的分布、构成情况如何?生活状况如何?所有这些资料由于同性恋者身份隐秘的原因,一概阙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同性恋现象 原因分析 同性恋亚文化
下载PDF
主流语境下的同性恋网络传播——对中国首个政府支持的《同志论坛》设立的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余睿 《新闻传播》 2007年第1期48-49,51,共3页
互联网是我国同性恋亚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意识与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当前艾滋病的威胁,同性恋问题逐渐进入主流文化视野。2006年上半年创办的“同志论坛”是首个由政府支持的同性恋论坛,它在主题、内容、设置等方面均代... 互联网是我国同性恋亚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意识与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当前艾滋病的威胁,同性恋问题逐渐进入主流文化视野。2006年上半年创办的“同志论坛”是首个由政府支持的同性恋论坛,它在主题、内容、设置等方面均代表着主流文化对同性恋亚文化的阐释与引导。尽管部分网友还存有争议,但该论坛在宽容度、信息量上均显示出较大突破,有望成为同性恋亚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一个契机和一个良好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性恋亚文化 网络传播技术 政府支持 论坛 同志 中国 语境 主流文化
下载PDF
大众传播对同性恋群体的研究分析——以传统媒体为出发点
10
作者 刘懿璇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第19期34 65-,共2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会风气的开放、宽容尺度的增加以及文化多元化局面的逐步形成,大众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也为同性恋群体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和平台,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因此,研究同性恋报道成为一种必要。本文认为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会风气的开放、宽容尺度的增加以及文化多元化局面的逐步形成,大众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也为同性恋群体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和平台,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因此,研究同性恋报道成为一种必要。本文认为大众传播使同性恋文化表现出独特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同时同性恋文化又反作用于影响着大众传播方式。选取关于传统媒体同性恋事件的报道,对具有知名度和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分析解读,在当今社会,纸媒、电视对于同性恋群体文化心理,文化行为,文化语言的影响,从而推动同性恋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通过对典型事件的归纳分析并得出一定的结论。本文通过传统媒体对同性恋群体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纸媒,电视的研究等手段探讨关于大众传播是使同性恋群体互动成为可能进而使社会成为可能的工具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性恋亚文化 传统媒体 互联网 大众传播 媒介责任
下载PDF
浅谈《养子十五岁》中同性情感的表达
11
作者 陈思 《魅力中国》 2010年第23期266-266,共1页
同性恋亚文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之一,并悄然改变着大众文化对性取向、性角色以及婚姻家庭等社会习俗的态度,特别是对于艺术的影响,这是无可争议的。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有必要和义务... 同性恋亚文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之一,并悄然改变着大众文化对性取向、性角色以及婚姻家庭等社会习俗的态度,特别是对于艺术的影响,这是无可争议的。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有必要和义务以真实的视角呈现同性恋亚文化。本文通过瑞典电影《养子十五岁》,浅谈同性情感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志电影 同性恋亚文化 同性情感
下载PDF
关于坎普的再思考——从《关于坎普的札记》到坎普电影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闻思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7-145,共9页
2014年12月28日,正值苏珊·桑塔格逝世10周年。在对她的缅怀中,那篇著名的《关于坎普的札记》("Notes on Camp")也被拿出来重读和广泛讨论。坎普作为一种风格的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而它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变得广为人知。... 2014年12月28日,正值苏珊·桑塔格逝世10周年。在对她的缅怀中,那篇著名的《关于坎普的札记》("Notes on Camp")也被拿出来重读和广泛讨论。坎普作为一种风格的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而它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变得广为人知。作为一种趣味,坎普感受力始终活跃在怀旧收藏、先锋独立艺术思潮、摇滚乐、服饰风格等领域;作为一种亚文化,坎普与酷儿理论、青年运动及同性恋政治活动的发展紧密相连。在电影领域也存在着"坎普观",提供不同的视角,让我们得以抛却二元对立的价值评判和等级森严的美学审视,去重新关注一些过时的、失败的、无人问津的作品。并有一类专门的"坎普电影",在文中,我根据桑塔格"朴实的坎普"和"蓄意的坎普"的区分,将难以归类和定义的坎普电影,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初上映时就大受欢迎的经典老片,多年后却被小众群体以完全不同的原因狂热追捧;第二种是初上映时恶评如潮或无人理会的失败之作;第三种则是一些导演出于个人爱好,刻意追求坎普风格而专门创作的坎普电影。通过对这些坎普电影的研究,笔者再度思考和挖掘了《札记》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坎普 坎普电影 桑塔格 同性恋亚文化 青年文化
下载PDF
感伤旅途——西方同性恋电影的发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宜庸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48,共10页
同性恋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文化对此采取不同的态度。西方同性恋电影在观念表达上深受不同年代同性恋亚文化的影响,由此产生主旨、类型、风格等各方面的变化。本文旨在廓清其简要的演变轨迹及独特的文... 同性恋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文化对此采取不同的态度。西方同性恋电影在观念表达上深受不同年代同性恋亚文化的影响,由此产生主旨、类型、风格等各方面的变化。本文旨在廓清其简要的演变轨迹及独特的文化内涵,并考察同性恋亚文化的发展与同性恋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性恋亚文化 同性恋电影 观念表达 风格类型 电影艺术
原文传递
彩虹岛上家国梦——台湾同志电影的系谱与政治
14
作者 韩琛 邱伊萌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22-28,共7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性恋/酷儿题材电影在台湾蔚为潮流,并逐渐形成一种类型化的同志电影。台湾同志电影挑战了保守刻板的主流性政治,创造出兼具先锋性与商业性的同志电影文化。然而,台湾同志电影对同性恋的景观化再现,迎合了异性恋中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性恋/酷儿题材电影在台湾蔚为潮流,并逐渐形成一种类型化的同志电影。台湾同志电影挑战了保守刻板的主流性政治,创造出兼具先锋性与商业性的同志电影文化。然而,台湾同志电影对同性恋的景观化再现,迎合了异性恋中心主义社会的奇观化凝视,而关于彩虹岛的同志共同体想象,则无法摆脱后殖民性与台湾民族主义的政治无意识,从而与塑造台湾主体意识的主流国族叙事达成合谋。台湾同志电影建构了一个"后殖民台湾同志"镜像,其所投射的依然是台湾社会纠结于国族身份辩证的历史悲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性恋/酷儿亚文化 台湾同志电影 国族寓言 台湾民族主义
下载PDF
“看不见的人”——析霍林赫斯特的《泳池图书馆》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国良 宋倩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52,共6页
裹着同性恋小说的外衣,英国作家艾伦.霍林赫斯特的《泳池图书馆》穿梭在两个历史纬度间,捕捉了20世纪伦敦两代同性恋者人生轨迹的交织与碰撞。本文通过对两段纠结历史的梳理,旨在展示霍林赫斯特对上世纪80年代伦敦同性恋亚文化状态的鲜... 裹着同性恋小说的外衣,英国作家艾伦.霍林赫斯特的《泳池图书馆》穿梭在两个历史纬度间,捕捉了20世纪伦敦两代同性恋者人生轨迹的交织与碰撞。本文通过对两段纠结历史的梳理,旨在展示霍林赫斯特对上世纪80年代伦敦同性恋亚文化状态的鲜活再现,及其与主流文化间交锋与冲突的冷峻的观察、犀利的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林赫斯特 《泳池图书馆》 同性恋亚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