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同感现象学到现象学神学--埃迪·施泰因与胡塞尔的思想关联(上) 被引量:2
1
作者 倪梁康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1-15,共15页
埃迪·施泰因(Edith Stein)是胡塞尔最喜爱的学生之一,既在哥廷根又在弗莱堡追随胡塞尔研习现象学,也是胡塞尔的私人助手之一,在1913—1938年期间,她一直是胡塞尔在场的现象学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密切关注者。作为现象学运动最有影... 埃迪·施泰因(Edith Stein)是胡塞尔最喜爱的学生之一,既在哥廷根又在弗莱堡追随胡塞尔研习现象学,也是胡塞尔的私人助手之一,在1913—1938年期间,她一直是胡塞尔在场的现象学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密切关注者。作为现象学运动最有影响力的核心成员之一,施泰因的理论建树主要体现在对同感问题的研究,对人格、交互人格的共同体、社会行为以及国家学说的分析,以及对现象学与神学的考察。尽管施泰因没能成为胡塞尔意义上的超越论现象学的同路人,但是她思想的敏锐性和独立性及其在具体领域的实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施泰因 莱纳赫 同感现象学 现象学神学
下载PDF
早期现象学运动中的特奥多尔·利普斯与埃德蒙德·胡塞尔——从移情心理学到同感现象学 被引量:11
2
作者 倪梁康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73,157,共9页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利普斯心理主义的批判促使后者在哲学思想上有所转变。利普斯的移情心理学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胡塞尔的同感现象学和交互主体性思考的开端。事实上,早期现象学运动中的慕尼黑学派成员最终在问题取向与研究内...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利普斯心理主义的批判促使后者在哲学思想上有所转变。利普斯的移情心理学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胡塞尔的同感现象学和交互主体性思考的开端。事实上,早期现象学运动中的慕尼黑学派成员最终在问题取向与研究内容上延续了利普斯的思路,但在方法上则承接了胡塞尔的思考和分析方式。慕尼黑学派的工作,在总体上可以说是将带有利普斯烙印的心理学转变成了现象学的心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现象学运动 利普斯 胡塞尔 移情心理学 同感现象学
原文传递
理解儿童之法:从观察到同感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芳 姜勇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理解儿童是儿童立场的生命之源,观察作为传统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基础性的地位。但是,当前推崇的实证主义范式下的观察因其三重趋向可能存在以下隐蔽却不可忽视的危险:一是观察主体中心趋向下的儿童主体性之遮蔽;二是观察视点瞄准趋... 理解儿童是儿童立场的生命之源,观察作为传统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基础性的地位。但是,当前推崇的实证主义范式下的观察因其三重趋向可能存在以下隐蔽却不可忽视的危险:一是观察主体中心趋向下的儿童主体性之遮蔽;二是观察视点瞄准趋向下的儿童整体性之拆解;三是观察结果确定趋向下的儿童无限性之掩盖。为此,本文基于施泰因的现象学提出理解儿童的另一种方法——同感。同感具有化解上述危险的力量:同感肯定了他者的主体性;同感构造的他者是完整统一体;同感尊重了他者的绝对他异性。最后,本文阐明了同感的实行:首先是让儿童以本真面目出场的“邀约”,其次是为儿童显现敞开澄明之境的“隐没”,最后是跟随儿童以明晰儿童体验的“投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儿童 实证主义范式 观察 同感现象学 施泰因
下载PDF
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 被引量:24
4
作者 倪梁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3-91,共9页
胡塞尔自1905年起开始关心和思考交互主体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最初被冠之以"同感(empathy)"的标题。此后,胡塞尔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和思考一直延续,直至1938年去世都未曾停止过。无论胡塞尔的尝试是否可以被视为成功的,他的思... 胡塞尔自1905年起开始关心和思考交互主体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最初被冠之以"同感(empathy)"的标题。此后,胡塞尔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和思考一直延续,直至1938年去世都未曾停止过。无论胡塞尔的尝试是否可以被视为成功的,他的思路都具有一个基本的特点:由于从超越论现象学的视角出发,本我相对于他我始终是更原本的或更原始的,因此单个主体性也始终具有相对于交互主体性的优先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交互主体性 现象学同感 本我 他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