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商丹带晚中生代同构造花岗岩脉的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1
作者 刘园园 李阳 +5 位作者 刘钊 陶威 刘富乐 晏山 谭富荣 冉亚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906,共18页
秦岭造山带于晚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出露大量晚中生代花岗岩。关于这些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动力学背景还存在争议,限制了我们对秦岭陆内造山作用以及陆内构造变形时间的进一步认识。商丹构造带中同构造花岗岩脉的年龄可... 秦岭造山带于晚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出露大量晚中生代花岗岩。关于这些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动力学背景还存在争议,限制了我们对秦岭陆内造山作用以及陆内构造变形时间的进一步认识。商丹构造带中同构造花岗岩脉的年龄可有效限定陆内构造变形时间。针对该花岗岩脉我们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研究。镜下观察显示花岗岩脉具有明显的糜棱岩化现象,矿物定向明显且具有中-高温固态变形特征,如石英颗粒的颗粒边界迁移或亚颗粒旋转重结晶以及长石边部出现的蠕英结构。CL图像揭示锆石阴极发光强度较弱,内部为海绵状结构。同时,锆石Th/U比值低,集中于0.03~0.07之间,重稀土元素富集。结合(Sm/La)N-La和Ce/Ce^(*)-(Sm/La)_(N)锆石类型判别图解,我们可判断锆石形成于岩浆与热液的过渡阶段,为流体交代改造型锆石。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岩脉热液锆石形成于130~124 Ma,代表一期重要的构造热事件。花岗岩脉ε_(Hf)(t)值变化范围为-9.47~-0.99,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752~1218 Ma,可能为秦岭群和宽坪群岩石部分熔融产物。结合前人已有成果,我们认为秦岭造山带燕山期陆内构造变形至少存在两幕,而沙沟街韧性剪切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年龄对应了第二幕(150~120 Ma)陆内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构造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晚中生代 陆内构造变形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秦岭-大别-苏鲁印支造山带连接枢纽的形成时代--来自宁陕断裂带同构造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的限定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源 许志琴 +4 位作者 裴先治 张健 赵佳楠 张岚 武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95-3608,共14页
最新的研究表明,南秦岭勉略缝合带可以经宁陕左行走滑断裂带与大别苏鲁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相连。对于这个模型,两带间的"连接枢纽"—宁陕走滑断层的活动时间是关键问题之一。研究显示宁陕断裂带是南秦岭中的一条走向近E-W的... 最新的研究表明,南秦岭勉略缝合带可以经宁陕左行走滑断裂带与大别苏鲁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相连。对于这个模型,两带间的"连接枢纽"—宁陕走滑断层的活动时间是关键问题之一。研究显示宁陕断裂带是南秦岭中的一条走向近E-W的走滑剪切带,早期为左行韧性剪切变形,晚期叠加了左行脆性剪切变形。对带内千糜岩化石英片岩中的两期同构造花岗岩脉的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和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研究,获得早期面理化细粒花岗岩的年龄为214.4±1.1Ma(MSWD=1.3),εHf(t)主要集中在-8.58^-0.29之间,tDM2=2.45~1.62Ga;晚期钾长花岗岩脉的年龄212.8±1.6Ma(MSWD=2.1),εHf(t)=-5.79~2.07,tDM2=2.53~1.49Ga。同位素数据表明两期花岗岩脉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是古老地壳物质的再循环;晚期钾长花岗岩脉是早期花岗岩演化的产物。两期同构造花岗岩脉年龄的确定,表明宁陕左行走滑断层至少从晚三叠世中期之前就已经开始活动,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早-中侏罗世或晚三叠末。尤其是宁陕左行走滑断裂带与勉略缝合带具有相同的左行韧性走滑叠加晚期脆性走滑的构造样式和活动时间,表明二者的形成可能都与古特提斯洋的斜向俯冲或者扬子板块的顺时针旋转有关。本研究成果为南秦岭的"古特提斯洋缝合带"——勉略缝合带向东经宁陕断裂带与大陆俯冲和深俯冲形成的耀岭河-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相接提供了关键的年代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古特提斯洋缝合带 勉略缝合带 宁陕左行走滑剪切带 同构造花岗岩
下载PDF
西藏扎雪—门巴韧性剪切带变形时代及机制研究:来自同构造花岗岩体的证据 被引量:4
3
作者 翟文建 崔霄峰 +4 位作者 岳国利 杜欣 王琰 陈志敏 苏建仓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9-156,共8页
从同构造花岗岩体宏、微观变形特征入手,拟定出扎雪-门巴韧性剪切带内同构造花岗岩体的存在,并揭示出剪切带在空间上为一条近南北向逆冲推覆兼具左行走滑的斜冲型剪切带。同构造花岗岩体岩浆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86.57±0.57)Ma... 从同构造花岗岩体宏、微观变形特征入手,拟定出扎雪-门巴韧性剪切带内同构造花岗岩体的存在,并揭示出剪切带在空间上为一条近南北向逆冲推覆兼具左行走滑的斜冲型剪切带。同构造花岗岩体岩浆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86.57±0.57)Ma,表明剪切带变形变质发生在晚白垩世,属冈底斯板块早、晚白垩世构造事件正反转后挤压体制下的初期产物。新特提斯闭合及洋壳俯冲所致的挤压构造环境导致晚白垩世冈底斯带普遍遭受区域变质作用,剪切带正是变形变质作用由南向北传递至该区减弱的表现,因此该变形年龄可能作为新特提斯闭合、洋壳俯冲作用延续到晚白垩世的年代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扎雪-门巴韧性剪切带 同构造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新特提斯
下载PDF
粤北诸广山南部同构造花岗岩的厘定及其与铀成矿作用关系
4
作者 张明林 夏宗强 +2 位作者 王正庆 管太阳 祁家明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4期9-14,共6页
粤北诸广山岩体为印支-燕山期形成的多期多阶段复式岩体,其南部发育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本文根据该岩体密下水地区出露岩性的宏观韧性变形与镜下微观证据、岩石学特征及构造年代学约束,认为区内燕山期花岗岩为同构造侵位岩体,能为区域... 粤北诸广山岩体为印支-燕山期形成的多期多阶段复式岩体,其南部发育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本文根据该岩体密下水地区出露岩性的宏观韧性变形与镜下微观证据、岩石学特征及构造年代学约束,认为区内燕山期花岗岩为同构造侵位岩体,能为区域热隆伸展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提供可靠的年代学约束,可准确限定热隆伸展构造活动的时间下限。研究表明,区域热隆伸展运动启动于燕山早期(~160 Ma),较前人利用中基性侵入脉岩限定的时限提早了约20 Ma;区域铀成矿时代从早期(~150 Ma)至晚期(~40 Ma)与区域伸展构造活动的时间具有高度耦合性,揭示出区域热隆伸展构造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对区域铀成矿具有控制作用;同时,该期同构造花岗岩与构造前花岗岩的接触带是早期高温铀成矿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构造花岗岩 热隆构造 韧性剪切带 铀成矿作用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石耳山新元古代花岗岩的构造变形、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王阳阳 宋传中 +7 位作者 李加好 李振伟 袁芳 任升莲 林寿发 王微 葛延鹏 李振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102,共18页
在江南造山带的东段皖浙赣交界地区发育一系列花岗岩岩体,区域上,岩体呈条带状,NE—SW向雁行排列,平行于赣东北断裂带分布;微观下,岩浆流动组构残迹、蠕英石的普遍发育及固态塑性变形证明了该地区岩体变形经历了从岩浆—亚岩浆—固态变... 在江南造山带的东段皖浙赣交界地区发育一系列花岗岩岩体,区域上,岩体呈条带状,NE—SW向雁行排列,平行于赣东北断裂带分布;微观下,岩浆流动组构残迹、蠕英石的普遍发育及固态塑性变形证明了该地区岩体变形经历了从岩浆—亚岩浆—固态变形的一个持续转变的过程;岩体锆石年龄与邻区岩体的变质变形年龄有很好的耦合性。由此可见研究区变形花岗岩体为同构造花岗岩,是岩浆在侵位冷凝过程中受到赣东北断裂带强烈构造作用影响的产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灵山岩体形成于783±14 Ma;莲花山岩体形成于780±12 Ma,属于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导致江南造山带新元古界的岩群普遍遭受区域变质、变形作用,同构造花岗岩的构造变形特征正是区域构造变形的表现,因此该同构造岩体的年龄可能作为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仍在挤压、碰撞的年代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板块汇聚 同构造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大别山双河同构造花岗岩体显微构造与磁组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坤光 刘强 +3 位作者 刘育燕 马昌前 徐亚军 杨奎锋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50-1056,共7页
双河岩体应变分析结果显示, 主应变面发生明显变形, XZ面应变轴比达1.59~2.18, 付林指数K在0.11~0.82. 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显示, 磁面理主体倾向SE, 与岩体宏观面理一致; 磁线理主体向SE倾伏; 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在1.109~1.639; 形态... 双河岩体应变分析结果显示, 主应变面发生明显变形, XZ面应变轴比达1.59~2.18, 付林指数K在0.11~0.82. 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显示, 磁面理主体倾向SE, 与岩体宏观面理一致; 磁线理主体向SE倾伏; 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在1.109~1.639; 形态参数T在0.079~0.534; 应变分析与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均表明岩体受到了强烈的挤压变形. 石英C轴组构以沿b轴的高极密为特点, 显示石英以高温的柱面滑动为主, 这与赋存在岩体中的高压-超高压岩石及围岩的石英C轴组构明显不同. 综合分析表明 , 双河岩体在稍晚于超高压岩石形成的区域挤压背景下侵位, 具有同构造花岗岩变形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分析 磁化率各向异性 石英C轴组构 同构造花岗岩 大别山 显微构造 磁组构
原文传递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晚古生代花岗岩脉年代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扛 舒坦 +3 位作者 孔令竹 李智勇 汪晟 蒋映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4-462,共19页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晚古生代A型花岗岩体被认为是该区域处于伸展构造的重要岩石学证据,但是现有工作多集中在利用其地球化学特征对大地构造背景的追索,而对于其构造变形特征却鲜有深入研究。为探索阿尔泰南缘晚古生代花岗岩体产出的...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晚古生代A型花岗岩体被认为是该区域处于伸展构造的重要岩石学证据,但是现有工作多集中在利用其地球化学特征对大地构造背景的追索,而对于其构造变形特征却鲜有深入研究。为探索阿尔泰南缘晚古生代花岗岩体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本文对玛因鄂博岩体、喀拉苏岩体及其围岩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和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普遍经历了一期近S-N向地壳缩短事件(D2),区域上形成平行于造山带走向的紧闭褶皱(F2)和近直立的轴面劈理(S2)。玛因鄂博岩体和喀拉苏岩体在野外露头虽没有展示出明显的变形特征,但是从其衍生的花岗岩脉体展示出与D2同构造变形特征。对玛因鄂博岩体的两条同构造变形花岗岩脉进行了独居石U-Pb测年,获得其年龄分别为273±3 Ma、266±2 Ma;对喀拉苏岩体的一条同构造变形花岗岩脉进行了锆石U-Pb测年,获得其年龄为282±10 Ma,均代表了同构造花岗岩脉的形成时代。结合构造观测和定年结果,表明青河地区和喀拉苏地区在二叠纪早期处于强烈的构造挤压环境。因此,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在早‒中二叠世仍处于挤压而非伸展的大地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阿尔泰 二叠纪 同构造花岗岩 U-PB年代学 大地构造环境
下载PDF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66
8
作者 李海兵 Franck Valli +6 位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Paul Tapponnier Robin Lacassin 陈松永 戚学祥 Marie-Luce Chevalier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39-255,共17页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形成时代、构造演化以及它的构造意义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喀喇昆仑断裂东南段阿伊拉日居山地区,沿断裂出露具右旋剪切应变的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花岗岩,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其存在高温右旋剪切变形特征,并伴随...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形成时代、构造演化以及它的构造意义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喀喇昆仑断裂东南段阿伊拉日居山地区,沿断裂出露具右旋剪切应变的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花岗岩,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其存在高温右旋剪切变形特征,并伴随淡色同构造花岗岩的产生,同构造结晶锆石所记录的U-Pb同位素年龄,暗示了喀喇昆仑断裂的形成时代在23-25Ma以前,其连续变形作用持续到-12Ma,之后伴随阿伊拉日居山的快速隆升以及噶尔盆地开始形成。综合分析表明喀喇昆仑断裂生长过程可能是由南东向北西扩展的过程,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持续碰撞的结果。断裂的累积位移量至少为280km,其长期平均滑移速率约为11mm/a。通过块体间运动学分析,表明在-23-25Ma以后青藏高原物质以约16.2mmn/a的速率向-N108°方向挤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同构造花岗岩 累积位移量 滑移速率 喀喇昆仑断裂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四会石牛头序列花岗岩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植文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7年第9期111-112,共2页
四会石牛头序列花岗岩出露于粤西吴川—四会断裂带的东侧,与震旦纪地层呈侵入接触关系,具明显的相变特征;岩石结构复杂,有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和粒状镶嵌结构等等,以及条纹状、条带状塑性变形构造和斑杂构造;矿物主要是长石、石英和黑... 四会石牛头序列花岗岩出露于粤西吴川—四会断裂带的东侧,与震旦纪地层呈侵入接触关系,具明显的相变特征;岩石结构复杂,有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和粒状镶嵌结构等等,以及条纹状、条带状塑性变形构造和斑杂构造;矿物主要是长石、石英和黑云母,有自中心向外粒度由粗变细、钾长石由多变少的分带关系,岩石中无新生(蚀变)矿物和变质矿物,无韧性剪切作用的核幔、拔丝构造和波状消光以及不对称压力影等;岩石化学成分稳定,同位素年龄为415Ma,应为加里东期与吴川—四会断裂同时同向同应力作用下强力就位的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四会 同构造花岗岩 石牛头序列
下载PDF
河北白塔地区含金石英脉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10
作者 谷振飞 张建飞 +1 位作者 燕云生 李秀花 《现代矿业》 CAS 2016年第11期140-143,共4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白塔一带石英脉数量众多,部分含金,脉体形态在走向及倾向上产状变化较大,属中温热液矿床。结合区内地质工作成果,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变质作用、围岩蚀变以及含金石英脉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海西期晚期二... 河北省张家口市白塔一带石英脉数量众多,部分含金,脉体形态在走向及倾向上产状变化较大,属中温热液矿床。结合区内地质工作成果,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变质作用、围岩蚀变以及含金石英脉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海西期晚期二长花岗岩大规模侵入到新太古界红旗营子群变质岩内,侵入过程与构造活动同期,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同构造岩浆岩;2成矿金属物质主要来自新太古界红旗营子群变质岩,海西期岩浆和构造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和容矿空间,特别是沿不同地质体接触带发育的断裂破碎带为最有利的赋矿、控矿部位。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进行了讨论,对于区内进一步开展金矿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金石英脉 围岩蚀变 地质特征 同构造花岗岩 矿床成因 找矿方向
下载PDF
海南东南部韧性剪切变形带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孙雄 魏昌欣 +1 位作者 汪焰华 陈方颖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3年第3期267-274,共8页
海南东南部韧性剪切变形带断续出露于芒三水库—吊罗山林场—兴隆一线,走向北东,岩石有构造片麻岩和糜棱岩化花岗岩,主要矿物组成为长石、石英、黑云母。岩石发育"S-C"组构、"δ"型旋转碎斑系、云母鱼等变形组构,... 海南东南部韧性剪切变形带断续出露于芒三水库—吊罗山林场—兴隆一线,走向北东,岩石有构造片麻岩和糜棱岩化花岗岩,主要矿物组成为长石、石英、黑云母。岩石发育"S-C"组构、"δ"型旋转碎斑系、云母鱼等变形组构,指示具有右行剪切活动的特点。根据矿物组成及变形特征,认为其变形环境相当于低角闪岩相,属于沿剪切带侵位并发生同步变形的产物。在芒三水库、吊罗山林场两地测得岩石锆石激光ICP-MS法年龄分别为284.3±1.3 Ma、265.9±1.3 Ma,属二叠纪形成。剪切变形带的发现及其年代学的厘定,对深入研究海南岛构造-岩浆作用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带 同构造花岗岩 二叠纪 海南岛
下载PDF
吉隆盆地周缘构造变形特征及藏南拆离系启动年龄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杨雄英 张进江 +4 位作者 戚国伟 王德朝 郭磊 李鹏远 刘江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28-1139,共12页
藏南吉隆盆地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内部,是藏南拆离系(STDS)和南北向裂谷交汇地区.该区自南而北可划分为5个构造-岩石单元:(1)高喜马拉雅岩系;(2)STDS大型剪切带;(3)特提斯喜马拉雅岩系;(4)晚新生带盆地,如吉隆、沃马盆地等;(5)马拉山穹... 藏南吉隆盆地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内部,是藏南拆离系(STDS)和南北向裂谷交汇地区.该区自南而北可划分为5个构造-岩石单元:(1)高喜马拉雅岩系;(2)STDS大型剪切带;(3)特提斯喜马拉雅岩系;(4)晚新生带盆地,如吉隆、沃马盆地等;(5)马拉山穹隆构造期次可以划分为4期:(a)特提斯喜马拉雅和高喜马拉雅中均有残留的早期向南的逆冲构造;(b)STDS自南向北的伸展滑脱,与该运动相关的正断层形成新生代盆地的早期控制构造,盆地间断块掀斜方式指示北向滑脱运动;(c)东西向伸展作用形成南北向正断层,控制盆地东部边界;(d)晚期垮塌作用.来自STDS同构造花岗岩SHRIMPU-Pb年龄显示STDS主期活动时代约为26Ma,而其启动年龄可能早于36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拆离系 构造期次 同构造花岗岩 锆石SHRIMP U-PB定年 启动年龄
原文传递
Emplac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Shigujian syntectonic granite in central part of the Dabie orogen: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regime transformation 被引量:5
13
作者 DENG Xin WU KaiBin YANG KunGu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6期980-992,共13页
The Shigujian pluton is a gneissic quartz monzonite located in Tiantangzhai area in central part of the Dabie orogen.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AMS) data show that most magnetic foliations dip steeply to so... The Shigujian pluton is a gneissic quartz monzonite located in Tiantangzhai area in central part of the Dabie orogen.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AMS) data show that most magnetic foliations dip steeply to southeast.About 85% of sampling points dip from 40° to 90°.Magnetic foliations are generally parallel to the foliations measured in the field.The pluton has NWW-SEE trending lineations in the southeast and NE-SW trending lineations in central part and north,but the lineations plunge to SW in central part and to NE in the north.All plunges are moderate.The anisotropy degree(P) is between 1.065 and 1.532 and the shape parameter(T) is between 0.005 and 0.694.A Flinn diagram of the magnetic fabrics shows that the value of K is less than 1.The analysis of AMS suggests that the pluton was emplaced and deformed under a SE-NW compressional stress regime.The analysis of quartz C-axis fabrics indicates that the pluton was deformed under compressional stress and deformation temperatures range from 400 to 500℃.Microstructures indicate that the pluton is deformed in near solidus conditions and the pluton is a synkinematic intrusion.The emplacement of the Shigujian granite is inferred to have taken place syntectonically.The zircon U-Pb dating of the granite suggests that the pluton was intruded at 141±2.3 Ma.By synthesizing all data,it seems that the Shigujian pluton was emplaced in a compress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time of the Dabie orogen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took place after 141 Ma.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Dabie orogen was controlled by the Pacific tectonic domain when the Shigujian pluton was emplaced,whereas the adjacent Tiantangzhai complex massif is the result of an extensional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bie orogen AMS quartz C-axis fabrics transition of tectonic regimes
原文传递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Queershan composite granitic pluto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onstraints from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Hf isotope data 被引量:5
14
作者 WU Tao XIAO Long +2 位作者 GAO Rui YANG HaiJun YANG G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2712-2725,共14页
The Queershan composite granitic pluto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late Paleozoic Yidun arc collision-orogenic belt,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he main rock types are coarse-grained porphyritic alkalic-monzonite gr... The Queershan composite granitic pluto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late Paleozoic Yidun arc collision-orogenic belt,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he main rock types are coarse-grained porphyritic alkalic-monzonite granite with minor fine-grained porphyritic monzogranite and granodiorite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regions. Here we report their zircon U-Pb ages and geo chemical data. The intrusive contact relations indicate that granodiorite was formed earlier than the alkalic-monzonite granite (105.9±1.3 Ma) and monzogranite (102.6±1.1 Ma). These suggest that the Queershan composite granitic pluton was formed through three-stage magmatic events. The alkalic-monzonite granite (105.9±1.3 Ma) and monzogranite (102.6±1.1 Ma)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SiO2 (73.5%-77.7%), KzO+Na20 (6.9%-8.5%), Ga/AI ratios (2.6-3.4) and low A1203 (11.8%-14.5%), CaO (0.25%-1.5%), MgO (0.18%-0.69%), negative Ba, Sr and Eu anomalies, showing A-type granite affinities. The granodi- orite exhibits lower SiO2, P205 and K20+Na20 contents, but higher A1203, CaO and MgO contents than alkalic-monzonite granite and monzogranite, showing I-type granite affinity. 176Hff177Hf ratios of the alkalic-monzonite granite and the monzogranite are 0.282692-0.282749 and 0.282685-0.282765, respectively, and with similar cHf(t) values (-0.56 to 1.43 and -0.87 to 1.90 respectively). They also present similar T1-M2 model ages (1.04-1.22 and 1.07-1.2 Ga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ey may be sourced from a similar rock source, mostly like Kangding Complex. The homogeneity of the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the absence of the MMEs demonstrate that little depleted mantle material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source. We propose that the Mesoproterozoic crust materials of the Yangtze Craton exist beneath the Yidun arc terrane and support it was a dismembered part of the Yangtze Craton. The A-type granites of Queershan composite granitic pluton are most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clo- sure of the Bangong-Nujiang Tethys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ype granite GEOCHEMISTRY PETROGENESIS Queershan Yidun arc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