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传》的“天人感应”论及逻辑依据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耘华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8-93,共6页
"天人互感"的信念,是以汉字为叙述媒介的整个古代中国文明史与思想史之发生、创构和流播的一个共同的背景,但我国学界对于这一命题之逻辑依据的探究似不多见。本文以《易传》为例对此一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论文首先阐述... "天人互感"的信念,是以汉字为叙述媒介的整个古代中国文明史与思想史之发生、创构和流播的一个共同的背景,但我国学界对于这一命题之逻辑依据的探究似不多见。本文以《易传》为例对此一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论文首先阐述《易传》之天人感应论的两个主要内涵,认为《易传》更重视"异类交感";然后对"阴阳一气"及"精气为魂"的蕴含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气"贯天人而又具有生命的"灵性",就是天人之"互感"的根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类 异类交 阴阳一气 精气为魂 逻辑依据
下载PDF
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88-92,共5页
天人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问题之一,汉代哲学就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董仲舒以"天"为本,运用阴阳五行说使"天"与"人"建立起同类相感、相应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 天人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问题之一,汉代哲学就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董仲舒以"天"为本,运用阴阳五行说使"天"与"人"建立起同类相感、相应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天为本 阴阳 五行 同类相应
下载PDF
儒家与道德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世英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33,共17页
本文就道德的根源问题,探讨了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发展过程:从孔子的“孝悌———为仁之本”经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到宋明道学家的“万物一体”之“仁”,是一个逐步明确的以“万物一体”为道德的本体论根源的思想发展过程,也是... 本文就道德的根源问题,探讨了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发展过程:从孔子的“孝悌———为仁之本”经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到宋明道学家的“万物一体”之“仁”,是一个逐步明确的以“万物一体”为道德的本体论根源的思想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突破以血缘亲情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转向博爱精神的过程。但宋明道学一直到王阳明,都没有达到近代的人人平等享有基本权利的思想水平,关键在于儒家的“存天理,去人欲”的旧观念。作者主张把宋明道学的“万物一体”观与叶适、李贽、戴震的重功利、重情欲的思想结合起来,并参考西方近代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建立一种新型的“万物一体”的伦理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既主张在维护人的生存基本权利面前人人平等,又承认差等之爱存在一定的空间。作者最后希望人皆能扩大“一体同类感”的范围和广度,为整个人类世界走向“和而不同”的大同局面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等之爱 平等之爱 万物一体 同类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