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7)Bi 高自旋同质异能态寿命的确定 |
周小红
孙相富
郭应祥
雷祥国
刘忠
张玉虎
陈新峰
金寒娟
罗亦孝
温书贤
袁观俊
李广生
杨春祥
|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2
|
搜索同质异能态的一种简便方法 |
袁双贵
徐岩冰
丁华杰
杨维凡
王贤义
赵力民
王平志
李恒远
|
《科学技术与工程》
|
2009 |
0 |
|
3
|
14.5MeV(n,2n)反应同质异能态截面比的系统学 |
黄小龙
蔡敦九
周德邻
|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4
|
链状硅酸盐矿物中^(57)Fe同质异能移和二级多普勒移 |
林传易
张立
S.S.Hafner
|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5
|
核同质异能素^(178)Hf^(2m)的开发研究进展 |
高晓敏
董海山
|
《四川兵工学报》
CAS
|
2006 |
0 |
|
6
|
E_p<3 GeV能区质子反应同质异能态截面比的系统学 |
黄小龙
|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
2001 |
0 |
|
7
|
核同质异能素的探索性研究 |
高晓敏
董海山
|
《中国材料科技与设备》
|
2012 |
0 |
|
8
|
硅酸盐矿物中Fe^(2+)离子同质异能位移与平均有效离子半径之间的关系 |
李哲
|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9
|
高自旋同质异能态束流的产生和应用 |
周小红
|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
2000 |
0 |
|
10
|
原子核高K同质异能态的诱发γ辐射 |
石钰
田文栋
马余刚
蔡翔舟
方德清
王鲲
陈金根
王宏伟
郭威
|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1
|
硅酸盐矿物中Fe^(2+)离子的同质异能位移与平均原子间距之间的关系 |
李哲
|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5 |
2
|
|
12
|
岛状和双岛状硅酸中Fe^(2+)同质异能位移与键长和键强度的关系 |
李哲
E.De Grave
|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4 |
1
|
|
13
|
磷酸盐矿物中Fe^(2+)同质异能位移与配位数之间关系 |
李哲
刘惠珍
徐文东
叶大年
马玉光
赫伟
|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14
|
高自旋同质异能态束流及其在核谱学中的应用 |
张玉虎
|
《核物理动态》
CSCD
|
1996 |
1
|
|
15
|
同质异能素截面比的测定与研究 |
马惠芳
杨振国
葛凌霄
|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
1983 |
0 |
|
16
|
^(136)Ba的10^+同质异能态 |
甘再国
刘忠
张玉虎
潘强岩
M.Oshima
T.Hayakawa
Y.Toh
T.Shizima
Y.Hatsukawa
T.Ishii
M.Sugawara
|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17
|
^(117)Xe负宇称同质异能态寿命测量 |
刘忠
孙相富
郭应祥
雷祥国
陈新峰
周小红
张玉虎
金寒涓
罗亦孝
温书贤
袁观俊
李广生
杨春祥
刘详安
|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18
|
^(133)Sm的(EC+β^+)衰变和^(133)Pr的1.1s同质异能态 |
王旭东
谢元祥
徐树威
李占奎
郭斌
冷长庚
王春芳
于涌
|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19
|
^(206)At的[лh_(1/2)vi_(13/2)^(-1)]10^-同质异能态研究(英文) |
冯希臣
郭应祥
周小红
雷祥国
黄文学
何建军
朱少飞
刘忠
张玉虎
罗亦孝
温书贤
袁观俊
吴晓光
|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
2000 |
0 |
|
20
|
高电荷态同质异能态的寿命(英文) |
吴和宇
王军香
靳根明
|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