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惠施“历物”名学思想的自然哲学基础 被引量:1
1
作者 乔旭 翟锦程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32,共3页
惠施以“弱于德,强于物”的思想取向为基础,注意探察事物之间的同与异,用他朴素的自然哲学观,深刻揭示了他以“历物”为核心的名学思想,并表现出了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侧重社会政治伦理的不同的特征。惠施把名实关系问题的讨论置于对实... 惠施以“弱于德,强于物”的思想取向为基础,注意探察事物之间的同与异,用他朴素的自然哲学观,深刻揭示了他以“历物”为核心的名学思想,并表现出了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侧重社会政治伦理的不同的特征。惠施把名实关系问题的讨论置于对实的同异分辨的基础之上,这种方式和方法对先秦名学的思想内容及其深入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更深入的层面上,深化了对名学基础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物” 名实关系 名学思想 惠施
下载PDF
论荀子在儒学史上之历史定位——依荀子之名学思想之展开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哲贤 《邯郸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7-42,共6页
在先秦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创建了儒家之主要道德原理,提供一崭新之人生理想和文化理念,此三位儒者系儒学传统中最具原创性之思想家。然而,过去数千年中,荀子在儒家学者中并未受到应有之重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荀子主张性... 在先秦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创建了儒家之主要道德原理,提供一崭新之人生理想和文化理念,此三位儒者系儒学传统中最具原创性之思想家。然而,过去数千年中,荀子在儒家学者中并未受到应有之重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荀子主张性恶说且反对孟子之性善说,而受到宋明理学家,尤其是朱熹(1130—1200)之谴责。虽然,荀子是先秦儒家之殿军,是世界上最出色之哲学家之一,然而,在中国之外,那些熟悉孟子大名之人甚至并不确定荀子是何方神圣。因此,德效骞为荀子所作之历史定位,对于美国汉学界之荀子研究而言,实有正面而积极之意义。如,美国汉学家顾立雅(H.G.Creel)完全同意德氏之看法。顾氏指出,荀子对儒学之影响很大,而德效骞也极为正确地称荀子为"古代儒学之塑造者"。而美国汉学界有关荀子之研究,亦已作出极为丰硕之成果,显然并未受到中国过去数千年来,由于反对荀子性恶说而加以贬抑的影响。依此,中、外学界对于荀子在儒学传统中之定位,有极大之落差,实者,国内学界之看法亦颇为分歧,于此,此一问题实急待厘清,否则,将影响吾人对于荀子之正确评价及定位。因之,旨在试图透过对于荀子名学之探究,来抉发荀子在儒学史上之历史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名学思想 儒学史 历史定位
下载PDF
以儒、墨为例的名学思想与亚里士多德概念学说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贝思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97-104,共8页
运用中西逻辑比较的方式分析中国古代有无逻辑、有何逻辑的讨论曾盛行一时,然这种比较研究也存在重"比附"而轻"比较"之问题。不同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不同的逻辑思想,在中国古代和古希腊,基于其各自的历史背景,分别出... 运用中西逻辑比较的方式分析中国古代有无逻辑、有何逻辑的讨论曾盛行一时,然这种比较研究也存在重"比附"而轻"比较"之问题。不同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不同的逻辑思想,在中国古代和古希腊,基于其各自的历史背景,分别出现了以儒、墨为例的名学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学说,通过梳理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从讨论的焦点、"类"思维的体现和两个系统的整体观三方面比较中西传统逻辑思想中的共性和特性,能够说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并非一些人所说的是西方传统逻辑思想的中国化,即"在中国的逻辑"。这种老问题的新视角研究,亦可进一步说明应该以何种方式研究中国古代逻辑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学思想 概念学说 先秦 亚里士多德 传统逻辑 思维特性
下载PDF
东周中原和楚文化区名学思想比较研究
4
作者 高策 丁宏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8-92,共5页
东周时期的名学思想是先秦诸子关于名的界说、名实关系和正名思想的讨论。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东周时期中原和楚两大文化区先秦诸子的名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厘... 东周时期的名学思想是先秦诸子关于名的界说、名实关系和正名思想的讨论。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东周时期中原和楚两大文化区先秦诸子的名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厘清这两大文化区域名学思想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中原文化区 楚文化区 名学思想
原文传递
浅析荀子的名学思想
5
作者 苏波 马庆 《才智》 2016年第6期192-192,共1页
荀子的正名论逻辑体系主要由"名"、"辞"、"辩说"构成,"名"是荀子正名论逻辑体系的核心,荀子用"正名"作为标题,同样也暗含着"名"的重要性。关于荀子"名"的部分... 荀子的正名论逻辑体系主要由"名"、"辞"、"辩说"构成,"名"是荀子正名论逻辑体系的核心,荀子用"正名"作为标题,同样也暗含着"名"的重要性。关于荀子"名"的部分主要侧重于语词与概念的分析,提出制名的作用、制名目的、制名认识论根据、制名的枢要,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正名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制名 名学思想
原文传递
“审其名实”“而后能治”——《公孙龙子》的名学理路 被引量:1
6
作者 祁志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8-14,共7页
公孙龙是战国后期赵国名家的代表人物。其《公孙龙子》是先秦名家留下的唯一专著。有感于当时名实混乱、天下不治的现实状况,公孙龙对名实问题进行了饶有特色的思辨。他指出:名与实、指与物既有相称的同一关系,又有不相称的相异关系。... 公孙龙是战国后期赵国名家的代表人物。其《公孙龙子》是先秦名家留下的唯一专著。有感于当时名实混乱、天下不治的现实状况,公孙龙对名实问题进行了饶有特色的思辨。他指出:名与实、指与物既有相称的同一关系,又有不相称的相异关系。二者的同一关系为人所易见,不同关系常为人所忽略。其突出表现之一,是不明白"白马"非"马"。即个别概念(种概念)与一般概念(属概念)之间存在种差,个别概念既属于一般概念(白马是马),又不等于一般概念(白马非马)。此外,他对认识活动中主体不同的感官对同一对象不同属性的感知进行分离,如对石头的触觉之"坚"与视觉之"白"不是同时把握到的,进而提出"坚白离"的命题。公孙龙的这些辨析,旨在使"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推之天下国家"循名责实"而后能治",同时也推动了逻辑学的深化和哲学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龙 名学思想 白马非马 坚白相离 政治指向
下载PDF
诡辞抑或正理?——广义论证视域下的“离坚白”之辩
7
作者 郭桥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80,共11页
“离坚白”是先秦辩者提出的一个命题,在先秦乃至秦汉尤其是班固撰写《汉书·艺文志》以后,遭到诸多学者的批评。在传世本《公孙龙子·坚白论》中,保存有公孙龙关于“离坚白”的详细论证材料。这些材料,涉及名的澄清和界定、名... “离坚白”是先秦辩者提出的一个命题,在先秦乃至秦汉尤其是班固撰写《汉书·艺文志》以后,遭到诸多学者的批评。在传世本《公孙龙子·坚白论》中,保存有公孙龙关于“离坚白”的详细论证材料。这些材料,涉及名的澄清和界定、名的适用范围,等等。《坚白论》中所构建的论辩属于无效论辩,双方的争执仅限于语言层面。在这一辩论过程中,公孙龙提出了其名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名之间具有“相离”关系;运用具有相离关系的名,可以实现正名万物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坚白 公孙龙 论证方法 名学思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