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国庠的先秦名实观
1
作者 周柏红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3-17,共5页
名实问题是先秦逻辑思想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杜国庠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先秦名实问题的文章,对中国先秦逻辑史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杜国庠认为名实问题是把握先秦逻辑思想的关键所在,他以名实问题为线索勾勒出先... 名实问题是先秦逻辑思想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杜国庠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先秦名实问题的文章,对中国先秦逻辑史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杜国庠认为名实问题是把握先秦逻辑思想的关键所在,他以名实问题为线索勾勒出先秦诸子逻辑思想的发展历程,用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名"、"实"概念的含义,对孔子、宋尹学派、荀子、公孙龙、后期墨家等先秦诸子在名实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被郭沫若誉为"墨名绝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国庠 实问题 先秦逻辑思想
下载PDF
中国古代笛箫类乐器名实问题研究中的歧义与焦点 被引量:1
2
作者 万博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5-149,共5页
中国古代的笛箫类乐器种类繁多、应用广泛,是中国音乐史、乐器史关注较高的重要内容,相关的研究性与普及性文章数量多、涉及面广、成果丰富。但是,由于相关文物及图像资料本身存在的缺憾,以及历史文献记载及概念使用中的语焉不详、名实... 中国古代的笛箫类乐器种类繁多、应用广泛,是中国音乐史、乐器史关注较高的重要内容,相关的研究性与普及性文章数量多、涉及面广、成果丰富。但是,由于相关文物及图像资料本身存在的缺憾,以及历史文献记载及概念使用中的语焉不详、名实混杂等因素,该领域研究中产生的争议与分歧也较多。名实问题已经成为笛箫史研究的瓶颈,厘清这一问题,对于真正认清笛箫类乐器的历史发展脉络,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以古代笛箫类乐器研究中的名实问题为关注点,梳理、总结出该领域一些受到集中关注的歧义与焦点,并探讨其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箫类乐器 实问题
下载PDF
“实”的可经验性——《墨经》“实,荣也”句新解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声柏 韩继秀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7-137,共11页
关于墨家"实"的含义,历来讨论不多。重新解读众说纷纭的《墨经》"实,荣也"句,证得墨家之"实"具有可经验的内涵。以"荣"字的词源学探究为中心新解《经上》文的含义为:"实"就在"... 关于墨家"实"的含义,历来讨论不多。重新解读众说纷纭的《墨经》"实,荣也"句,证得墨家之"实"具有可经验的内涵。以"荣"字的词源学探究为中心新解《经上》文的含义为:"实"就在"荣"之中,从"荣"中自可求得"实",且只能从"荣"中求得"实",由此强调"荣实一致"。以儒墨之别为视角新释《经说上》文为:荣就像一个人志气(神情容貌和言行举止)呈现出来的样子,他人以此了解到的自己就如同真实的自己,不像一个人用金声玉服(隆重的排场和华丽的服饰)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名不副实,与真实的自己并不相同。总之,以"荣"解"实"是理解墨者"实"义的一个特别视角;"荣"是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可经验的、具有标示意义的显著特征/根本特性;以"荣"解"实",就是要凸显和强调"实"的可经验性,由此贯彻墨家一贯奉行的经验主义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非儒 实问题
下载PDF
叶适功利观的名实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太辛 《温州论坛》 2001年第6期75-80,共6页
关键词 永嘉学派 事功学派 思想内涵 叶适 功利观 实问题
原文传递
有关独立学院的三个问题 被引量:4
5
作者 俞贵邦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0-53,共4页
本文讨论了独立学院的三个问题。就名实问题来说“,独立学院”这个名称虽然比以前的“二级学院”要清晰,但仍存在名实不符的情况;就合理性问题来说,独立学院虽然具有目的合理性,但却不具有手段合理性,因而引起了广泛争议,导致了其合理... 本文讨论了独立学院的三个问题。就名实问题来说“,独立学院”这个名称虽然比以前的“二级学院”要清晰,但仍存在名实不符的情况;就合理性问题来说,独立学院虽然具有目的合理性,但却不具有手段合理性,因而引起了广泛争议,导致了其合理性危机;就其未来走向来说,独立学院有三种可能,即走向完全的独立、以现有模式继续存在、向社区学院或职业技术学院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实问题 合理性问题 未来走向问题
原文传递
論簡帛的中國語言學史研究價值
6
作者 李真真 張顯成 《汉语史研究集刊》 CSSCI 2018年第2期161-179,共19页
百年來出土了大量簡帛文獻,内中有不少有關中國語言學史的材料。有關先秦名實問題論述的材料,補充並修正了原來的有關認識。有關《蒼頡篇》的材料,讓我們了解了《蒼頡篇》的面貌,還糾正了過去的一些錯誤觀點。有關秦王朝語言政策的材料... 百年來出土了大量簡帛文獻,内中有不少有關中國語言學史的材料。有關先秦名實問題論述的材料,補充並修正了原來的有關認識。有關《蒼頡篇》的材料,讓我們了解了《蒼頡篇》的面貌,還糾正了過去的一些錯誤觀點。有關秦王朝語言政策的材料,使我們知道了秦曾經在'规範'名稱用字方面實行過一個系統工程。總之,簡帛在中國語言學史上具有重大研究价值。但檢討有關中國語言學史的著作發现,封這批材料幾乎没有利用。應该高度重视並及時將有關材料纳入到中國語言學史的研究中,方有利於中國語言學史的構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簡帛價值 名實問題 《蒼頡篇》 《更詔書》 中國語言學史
原文传递
釋“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7
作者 文晨熹 《古籍研究》 2022年第2期198-202,共5页
《公孫龍子·指物論》中“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一句,歷來衆説紛紜。從先秦時代的句例和語法規則來看,“莫非”與“指非指”作爲否定結構是没有疑問的,那麽這兩個成分齊全的分句應當句讀。檢視先賢時哲的研究,對此句理解的焦點... 《公孫龍子·指物論》中“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一句,歷來衆説紛紜。從先秦時代的句例和語法規則來看,“莫非”與“指非指”作爲否定結構是没有疑問的,那麽這兩個成分齊全的分句應當句讀。檢視先賢時哲的研究,對此句理解的焦點集中在“指”的意涵上,通過考察先秦諸子中“指”的用法,並聯繫公孫龍的致思理路,最後結合篇章結構,我們認爲此句仍舊在論述“名”“實”問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孫龍子 指物論 語法結構 名實問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