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关于“名物新证”
被引量:
6
1
作者
扬之水
《南方文物》
2007年第3期79-80,共2页
《南方文物》自今年第一期起开辟一个新栏目,称作“名物新证”,但没有说明这一名称的始末原由。承编辑部雅意,嘱我就此谈一点相关的意见以及治学心得。
关键词
《南方文物》
“
名物新证
”栏目
期刊
编辑
出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郭沫若名物新证研究述评
被引量:
1
2
作者
侯书勇
《郭沫若学刊》
2012年第1期67-71,共5页
处在新旧中西交汇之际,郭沫若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古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等,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郭氏的名物新证研究体现了他运用唯物史观承继传统考据学,并参之以古文字学、考古学、人类学...
处在新旧中西交汇之际,郭沫若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古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等,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郭氏的名物新证研究体现了他运用唯物史观承继传统考据学,并参之以古文字学、考古学、人类学等"新兴的科学的观点",融会新旧的治学思想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名物新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扬之水“名物新证”的研究方法小议
3
作者
周斌斌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02-108,共7页
近年来,扬之水的“名物新证”为学界所瞩目。围绕扬之水“名物新证”的研究方法,学界产生了多种说法。辨析这些说法的根据,以及扬之水学人养成的学术谱系,可以探知,扬之水的“名物新证”通过师承关系继承了沈从文的“三重证据法”。表...
近年来,扬之水的“名物新证”为学界所瞩目。围绕扬之水“名物新证”的研究方法,学界产生了多种说法。辨析这些说法的根据,以及扬之水学人养成的学术谱系,可以探知,扬之水的“名物新证”通过师承关系继承了沈从文的“三重证据法”。表现在“名物新证”的研究中,扬之水以文献为主,通过文献与图像、实物的比对、互证,持文献之“名”找“古典”所属之“物”,完成真实历史的考证与叙述。扬之水运用“三重证据法”的“名物新证”,在研究实践层面取得了不少实绩。同时,在研究理论层面,扬之水以“定名与相知”补充沈从文“三重证据法”指向的理论范畴,做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之水
名物新证
三重
证
据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沟通文物研究与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一种作法——评《古诗文名物新证》
4
作者
孙机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3-96,共4页
历史这座大厦何等辉煌壮丽,它的千门万户当然不能用同一把钥匙打开。治原始社会史的学者们强调的是考古学文化,重视的是物质遗存的组合关系。而传统意义上的史学家,其著述一般立足于文献史料。王国维先生虽提倡“二重证据法”,但他...
历史这座大厦何等辉煌壮丽,它的千门万户当然不能用同一把钥匙打开。治原始社会史的学者们强调的是考古学文化,重视的是物质遗存的组合关系。而传统意义上的史学家,其著述一般立足于文献史料。王国维先生虽提倡“二重证据法”,但他的二重证据实指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还是从文献到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文
名物新证
》
中国
文物考古
社会生活
审美情趣
原文传递
试论《急就篇》的新证研究
被引量:
8
5
作者
张传官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9-127,共9页
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为《急就篇》研究提供了大量新材料。本文结合这些出土材料,探讨使用古文献新证、古史新证和名物新证等方法对《急就篇》的研究,并提出《急就篇》的新证研究所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急就篇》
新
证
古文献
新
证
古史
新
证
名物新证
原文传递
扬之水《诗经》研究小议
被引量:
1
6
作者
谷雨芹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6年第9期130-133,共4页
扬之水近年基于"名物新证"的《诗经》研究方法在学界产生了相当影响。由《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两部著作,可以看出扬之水研究中继承的前人观点主要为"《诗经》反映社会背景""《国风》非出于民间"及...
扬之水近年基于"名物新证"的《诗经》研究方法在学界产生了相当影响。由《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两部著作,可以看出扬之水研究中继承的前人观点主要为"《诗经》反映社会背景""《国风》非出于民间"及"《诗经》内容与周代礼制息息相关"三点。在研究方法上,扬之水采用考古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但也并未忽视文学性考察,这是其研究长处所在,而其研究的主要问题则与过于零散琐碎、不成系统等"名物新证"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之水
《诗经
名物新证
》
《诗经别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书信息
7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39-139,共1页
关键词
《诗经
名物新证
》
杨之水
北京古籍出版社
书评
原文传递
题名
关于“名物新证”
被引量:
6
1
作者
扬之水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南方文物》
2007年第3期79-80,共2页
文摘
《南方文物》自今年第一期起开辟一个新栏目,称作“名物新证”,但没有说明这一名称的始末原由。承编辑部雅意,嘱我就此谈一点相关的意见以及治学心得。
关键词
《南方文物》
“
名物新证
”栏目
期刊
编辑
出版
分类号
K87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郭沫若名物新证研究述评
被引量:
1
2
作者
侯书勇
机构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郭沫若学刊》
2012年第1期67-71,共5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世纪上半叶金文古史研究综论(项目编号:11YJC770015)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郭沫若金文古史研究(编号:GY2010C04)阶段性成果
文摘
处在新旧中西交汇之际,郭沫若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古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等,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郭氏的名物新证研究体现了他运用唯物史观承继传统考据学,并参之以古文字学、考古学、人类学等"新兴的科学的观点",融会新旧的治学思想与方法。
关键词
郭沫若
名物新证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扬之水“名物新证”的研究方法小议
3
作者
周斌斌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02-108,共7页
文摘
近年来,扬之水的“名物新证”为学界所瞩目。围绕扬之水“名物新证”的研究方法,学界产生了多种说法。辨析这些说法的根据,以及扬之水学人养成的学术谱系,可以探知,扬之水的“名物新证”通过师承关系继承了沈从文的“三重证据法”。表现在“名物新证”的研究中,扬之水以文献为主,通过文献与图像、实物的比对、互证,持文献之“名”找“古典”所属之“物”,完成真实历史的考证与叙述。扬之水运用“三重证据法”的“名物新证”,在研究实践层面取得了不少实绩。同时,在研究理论层面,扬之水以“定名与相知”补充沈从文“三重证据法”指向的理论范畴,做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
扬之水
名物新证
三重
证
据法
Keywords
Yang Zhishui
New Evidence for Descriptions of Names
triple evidence method
分类号
I0-03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沟通文物研究与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一种作法——评《古诗文名物新证》
4
作者
孙机
机构
中国国家博物馆
出处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3-96,共4页
文摘
历史这座大厦何等辉煌壮丽,它的千门万户当然不能用同一把钥匙打开。治原始社会史的学者们强调的是考古学文化,重视的是物质遗存的组合关系。而传统意义上的史学家,其著述一般立足于文献史料。王国维先生虽提倡“二重证据法”,但他的二重证据实指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还是从文献到文献。
关键词
《古诗文
名物新证
》
中国
文物考古
社会生活
审美情趣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论《急就篇》的新证研究
被引量:
8
5
作者
张传官
机构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出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9-127,共9页
文摘
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为《急就篇》研究提供了大量新材料。本文结合这些出土材料,探讨使用古文献新证、古史新证和名物新证等方法对《急就篇》的研究,并提出《急就篇》的新证研究所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急就篇》
新
证
古文献
新
证
古史
新
证
名物新证
Keywords
Jijiupian
new verification of ancient documents
new verification of ancient history
newverification of the names and descriptions of items
分类号
K87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扬之水《诗经》研究小议
被引量:
1
6
作者
谷雨芹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6年第9期130-133,共4页
文摘
扬之水近年基于"名物新证"的《诗经》研究方法在学界产生了相当影响。由《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两部著作,可以看出扬之水研究中继承的前人观点主要为"《诗经》反映社会背景""《国风》非出于民间"及"《诗经》内容与周代礼制息息相关"三点。在研究方法上,扬之水采用考古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但也并未忽视文学性考察,这是其研究长处所在,而其研究的主要问题则与过于零散琐碎、不成系统等"名物新证"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关键词
扬之水
《诗经
名物新证
》
《诗经别裁》
Keywords
Yang Zhishui
New Evidence for Descriptions of Names in the Book of Songs
The Selection of Different Style Songs in The Book of Songs
分类号
I22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书信息
7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39-139,共1页
关键词
《诗经
名物新证
》
杨之水
北京古籍出版社
书评
分类号
G236 [文化科学]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关于“名物新证”
扬之水
《南方文物》
2007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郭沫若名物新证研究述评
侯书勇
《郭沫若学刊》
201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扬之水“名物新证”的研究方法小议
周斌斌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沟通文物研究与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一种作法——评《古诗文名物新证》
孙机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0
原文传递
5
试论《急就篇》的新证研究
张传官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8
原文传递
6
扬之水《诗经》研究小议
谷雨芹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新书信息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