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荀子名学的再审视 被引量:1
1
作者 苟东锋 《邯郸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59-67,共9页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荀子《正名》篇的研究从一开始就被纳入到中国古代逻辑发展史的谱系之中。这种研究范式固然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但同时也遮蔽了两个重要问题:其一,荀子并非只关注"名"的理论旨趣;其二,荀子所说...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荀子《正名》篇的研究从一开始就被纳入到中国古代逻辑发展史的谱系之中。这种研究范式固然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但同时也遮蔽了两个重要问题:其一,荀子并非只关注"名"的理论旨趣;其二,荀子所说的"名"并不等价于"概念"。为了正面回应这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对荀子所阐述的两种"名"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从而说明了为何在荀子这里,事实域可以自然地推出价值域。另一方面,我们对"名"的理论旨趣,亦即"名约"的理论进行了分疏,进而通过对荀子的名学认识论和康德的概念认识论的比较,说明了两种认识论之所以不同,就在于"概念"与"名"分别代表了"本质定义"与"约定之理"两种不同的真理观,从而在两种认识论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名约 概念
下载PDF
意象性思维下的名实观——兼评徐复观《名的起源问题》章节
2
作者 云龙 《阴山学刊》 2018年第1期65-69,78,共6页
立足古人意象性思维的原则可对中国古人名实观特别是名言的起源问题予以澄清。董仲舒"名生于真"点出了古人的共识,这个"真",内在包含着"意"和"象"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实构成一存在整体,而非一... 立足古人意象性思维的原则可对中国古人名实观特别是名言的起源问题予以澄清。董仲舒"名生于真"点出了古人的共识,这个"真",内在包含着"意"和"象"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实构成一存在整体,而非一外在性的逻辑认知。"名生于真"实为一"意义显明论",而非"名约论"。这种显明是通过"圣人制名"的环节来实现的,荀子的"约定俗成"的主体实为圣人,圣人是中国文化中显现"名"的人格化之"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性思维 生于真 圣人制 名约 徐复观 的起源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