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脚色制到名角制:近代京剧戏班薪酬分配的困境与转型 被引量:2
1
作者 曹南山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3-156,共14页
脚色制组班方式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戏剧演出市场不发达时期的产物,是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而选择的一种低成本戏班体制。在京剧发展过程中,每一次营业戏薪酬分配方式的变革都体现了戏班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发展与演变。在演出市场尚不发达、... 脚色制组班方式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戏剧演出市场不发达时期的产物,是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而选择的一种低成本戏班体制。在京剧发展过程中,每一次营业戏薪酬分配方式的变革都体现了戏班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发展与演变。在演出市场尚不发达、营业收入较低的阶段,营业戏薪酬分配主要以公平为原则,注重伶人之间收入的平衡,以保障每位伶人的基本生活。随着演剧商业化的发展,京剧演出市场逐步扩大,通过戏园上座率的对比,名伶已经意识到自身独特的商业价值,此时,脚色制组班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于是一种新的组班方式——名角挑班制呼之欲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脚色 薪酬分配 名角挑班制
原文传递
中国京剧史略论 被引量:6
2
作者 王鍾陵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7,共13页
中国京剧史可划分为五个时期:1790年由三庆徽进京约经过50年,京剧方告形成,为第一个时期。从1840年至1917年为第二个时期,这是京剧的第一个发展盛期。在演出体制上,从徽班的集体制向名角挑班制转换了,20世纪初"时事新戏"一时... 中国京剧史可划分为五个时期:1790年由三庆徽进京约经过50年,京剧方告形成,为第一个时期。从1840年至1917年为第二个时期,这是京剧的第一个发展盛期。在演出体制上,从徽班的集体制向名角挑班制转换了,20世纪初"时事新戏"一时兴盛。自谭鑫培1917年去世后,京剧进入第三个时期:雅化,艺术流派空前纷呈,达到了它最为鼎盛的状态。1937年以后,是中国京剧史的第四个时期。1940年代,产生了京剧改革与革命的两条思路。1950年代,"保守"与"粗暴"两种态度斗争激烈。"样板戏"是这一斗争的合题,因而是一个复杂的事物。1976年以后,为第五个时期。1980年代,探索话剧对京剧有影响。1990年代,与部分地方戏雅化相映照的是京剧衰势之加剧,但京剧界仍有努力的尝试,如《骆驼祥子》的创新,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的上演,京剧小剧场演出的尝试,中国京剧院举办演出季获得成功。20世纪末的京剧以艰苦的努力开辟着通向21世纪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腔融汇 名角挑班制 时事新戏 雅化 京剧革命 样板戏
原文传递
叶盛兰改旦与京剧小生的发展--从1937年剧评界的相关讨论说起
3
作者 陈燕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0-47,共8页
1937年著名京剧小生演员叶盛兰以旦角身份组班在北京、上海两地演出,引起剧评界的不满,纷纷呼吁叶盛兰改回小生,并对其个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文从其时剧评界对叶盛兰改旦一事的讨论出发,探讨叶盛兰以旦角挑班的深层原因:一... 1937年著名京剧小生演员叶盛兰以旦角身份组班在北京、上海两地演出,引起剧评界的不满,纷纷呼吁叶盛兰改回小生,并对其个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文从其时剧评界对叶盛兰改旦一事的讨论出发,探讨叶盛兰以旦角挑班的深层原因:一是京剧名角挑班制形成后,老生和旦角的本行本戏大大扩充,小生本戏不但没有扩充,反而缩减;二是小生戏唱工较简,缺少捧角家的支持,未能获得长足发展,以小生挑班演出失败的可能性较大。此外,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京剧小生行在戏班中的配角地位及其收入远低于其他行当的问题。总之,京剧名角挑班制形成以后,各行当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小生行的配角地位与较低的收入水平影响了京剧小生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盛兰 京剧小生 名角挑班制 行当艺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