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肌肉功能的恢复通常评估肌肉的最大力量,最近的研究认为还应考虑神经肌肉功能,比如肌肉等长发力率,即在肌肉等长收缩条件下测量不同时间间隔的力-时间曲线斜率。目的:阐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肌肉等长发力率的研...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肌肉功能的恢复通常评估肌肉的最大力量,最近的研究认为还应考虑神经肌肉功能,比如肌肉等长发力率,即在肌肉等长收缩条件下测量不同时间间隔的力-时间曲线斜率。目的:阐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肌肉等长发力率的研究现状与不足,分析术后不同时间内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长发力率的缺陷程度;等长发力率对术后患者功能表现的影响,为优化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康复、减少患者二次损伤以及降低膝骨关节炎发生率提供重要信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以“前交叉韧带,发力率”为中文检索词,以“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rate of torque development”为英文检索词,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9篇文献。结果与结论:(1)大多数研究发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半年内患者双侧肌肉等长发力率存在缺陷,双侧腘绳肌早期等长发力率(即肌肉收缩100 ms时间段内任意时间间隔的力-时间曲线斜率)在半年后有显著改善,但双侧股四头肌早期等长发力率长期缺陷,表明术后股四头肌神经肌肉功能长期受损。(2)有关晚期等长发力率(肌肉收缩100 ms后时间段内任意时间间隔的力-时间曲线斜率)的相关研究较少,无法得出确切结论。(3)关于着陆运动(跳跃落地和侧切等)和日常生活活动(走、跑),股四头肌早期等长发力率比等长峰值力矩相关性更强,运动过程中生物力学的异常改变被认为是患者二次损伤以及创伤性膝骨关节炎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积极改善股四头肌早期等长发力率可能会降低二次损伤以及创伤性膝骨关节炎的发生率。(4)目前仅有很少的证据表明,全身振动训练能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股四头肌早期等长发力率,建议今后在术后早期阶段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而在术后晚期阶段实施爆发力、高阻力训练,这可能会改善患者等长发力率。(5)短时间产生足够的肌肉力量才能有效保护前交叉韧带,而腘绳肌等长发力率与功能表现的关系尚不清楚,这可能会提供有关预防患者二次损伤的信息。(6)作者建议将等长发力率作为指导康复以及恢复运动的评估指标之一,除了关注对称性的改善以及与正常人的差异,还要考虑腘绳肌与股四头肌力量的比值,合适的比值范围才能保证肌肉快速发力时的平衡,这可能会降低再次损伤的发生,但比值的正常范围尚不清楚。(7)未来研究要考虑移植物类型和膝关节屈曲角度对等长发力率的影响,以尽可能找出患者存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MRI高信号面积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评分的相关性,探讨前交叉韧带退行性损伤对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病情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目的通过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MRI高信号面积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评分的相关性,探讨前交叉韧带退行性损伤对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病情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80例(84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64例;年龄40~77岁,平均(59.01±9.31)岁。分析前交叉韧带MRI高信号面积与WOMAC评分的相关性。结果84膝前交叉韧带平均MRI高信号面积为(1.89±0.47)cm 2。WOMAC评分总分(44.74±13.09)分,疼痛评分(9.68±3.38)分,僵硬评分(3.19±2.46)分,日常活动困难度评分(31.87±10.38)分。前交叉韧带MRI高信号面积与WOMAC总分、疼痛评分、日常活动困难度评分呈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47、0.60;与WOMAC僵硬评分无相关性(P=0.09)。结论前交叉韧带的退变和损伤可能会引起或加重膝关节骨关节炎疼痛症状,影响关节功能,带来日常生活不便。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肌肉功能的恢复通常评估肌肉的最大力量,最近的研究认为还应考虑神经肌肉功能,比如肌肉等长发力率,即在肌肉等长收缩条件下测量不同时间间隔的力-时间曲线斜率。目的:阐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肌肉等长发力率的研究现状与不足,分析术后不同时间内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长发力率的缺陷程度;等长发力率对术后患者功能表现的影响,为优化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康复、减少患者二次损伤以及降低膝骨关节炎发生率提供重要信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以“前交叉韧带,发力率”为中文检索词,以“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rate of torque development”为英文检索词,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9篇文献。结果与结论:(1)大多数研究发现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半年内患者双侧肌肉等长发力率存在缺陷,双侧腘绳肌早期等长发力率(即肌肉收缩100 ms时间段内任意时间间隔的力-时间曲线斜率)在半年后有显著改善,但双侧股四头肌早期等长发力率长期缺陷,表明术后股四头肌神经肌肉功能长期受损。(2)有关晚期等长发力率(肌肉收缩100 ms后时间段内任意时间间隔的力-时间曲线斜率)的相关研究较少,无法得出确切结论。(3)关于着陆运动(跳跃落地和侧切等)和日常生活活动(走、跑),股四头肌早期等长发力率比等长峰值力矩相关性更强,运动过程中生物力学的异常改变被认为是患者二次损伤以及创伤性膝骨关节炎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积极改善股四头肌早期等长发力率可能会降低二次损伤以及创伤性膝骨关节炎的发生率。(4)目前仅有很少的证据表明,全身振动训练能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股四头肌早期等长发力率,建议今后在术后早期阶段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而在术后晚期阶段实施爆发力、高阻力训练,这可能会改善患者等长发力率。(5)短时间产生足够的肌肉力量才能有效保护前交叉韧带,而腘绳肌等长发力率与功能表现的关系尚不清楚,这可能会提供有关预防患者二次损伤的信息。(6)作者建议将等长发力率作为指导康复以及恢复运动的评估指标之一,除了关注对称性的改善以及与正常人的差异,还要考虑腘绳肌与股四头肌力量的比值,合适的比值范围才能保证肌肉快速发力时的平衡,这可能会降低再次损伤的发生,但比值的正常范围尚不清楚。(7)未来研究要考虑移植物类型和膝关节屈曲角度对等长发力率的影响,以尽可能找出患者存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文摘目的通过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MRI高信号面积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评分的相关性,探讨前交叉韧带退行性损伤对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病情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80例(84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64例;年龄40~77岁,平均(59.01±9.31)岁。分析前交叉韧带MRI高信号面积与WOMAC评分的相关性。结果84膝前交叉韧带平均MRI高信号面积为(1.89±0.47)cm 2。WOMAC评分总分(44.74±13.09)分,疼痛评分(9.68±3.38)分,僵硬评分(3.19±2.46)分,日常活动困难度评分(31.87±10.38)分。前交叉韧带MRI高信号面积与WOMAC总分、疼痛评分、日常活动困难度评分呈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47、0.60;与WOMAC僵硬评分无相关性(P=0.09)。结论前交叉韧带的退变和损伤可能会引起或加重膝关节骨关节炎疼痛症状,影响关节功能,带来日常生活不便。
文摘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全内重建中,由外向内技术和经前内侧入路技术制作股骨隧道对术后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60例ACL断裂患者,根据手术技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由外向内技术)30例和对照组(经前内侧入路技术)30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4~37岁,平均(29.30±4.00)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3~40岁,平均(29.70±4.21)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膝关节松弛度;随访期间记录两组患者伤口感染、肌腱松动、术后再次翻修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观察组平均随访(15.37±1.61)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14.97±1.56)个月;术后12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KS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伤口感染、肌腱松动、术后再次翻修等情况。结论ACL全内重建中,选择经前内侧入路技术或由外向内技术制作股骨隧道均能实现股骨隧道的解剖定位,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短期疗效均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