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颈4D-CTA结合SDF-1a/CXCR4信号通路评估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价值
1
作者 徐艺铭 钟剑锋 +4 位作者 李斌 周欣颜 朱红丽 梁靖 廖承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59-64,共6页
目的探讨利用4D-CTA结合SDF-1a/CXCR4信号通路评估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价值。方法将50名未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和50名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未破裂组1和破裂组1。所有患者均接受4D-CTA检查并检测血清SDF-1a水平。非... 目的探讨利用4D-CTA结合SDF-1a/CXCR4信号通路评估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价值。方法将50名未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和50名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未破裂组1和破裂组1。所有患者均接受4D-CTA检查并检测血清SDF-1a水平。非破裂组1接受了12个月的随访后把后脉瘤破裂的患者被纳入破裂组2,动脉瘤未破裂的患者被纳入非破裂组2。结果诊断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Wn、AR、L、SR、SDF-1a及其组合的AUC值均大于0.70。破裂组2 Wn、AR、L、SR和SDF-1a及其组合预测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AUC值均大于0.70。结论4D-CTA联合SDF-1a能有效区分破裂的颅内后交通动脉瘤并预测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D-CTA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
下载PDF
眶内电针治疗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术后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2
作者 刘畅 徐善才 +2 位作者 栗雪梅 刘铁镌 周凌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3期291-298,共8页
目的分析眶内电针治疗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术后的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01—2021-07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经过眶内电针治疗的患者定为电针组,... 目的分析眶内电针治疗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术后的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01—2021-07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经过眶内电针治疗的患者定为电针组,未电针治疗的患者定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电针组与对照组6个月、12个月时的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情况。电针组以痊愈为结局指标,比较痊愈组与未痊愈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侧边、是否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发病至手术的时间)、眼运动神经麻痹评分、针灸时机(手术至开始针灸治疗的时间)、治疗次数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的患者68例,其中电针组24例,未电针组共44例。12个月后电针组痊愈11例(11/24,45.83%),总恢复率95.83%,未电针组痊愈14例(14/44,31.82%),总恢复率68.18%。2组在6个月、12个月时恢复情况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电针组患者眼运动神经麻痹各项评分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眼睑运动、水平内收、下视运动较上视运动、瞳孔散大及光反射改善明显。电针组痊愈与未痊愈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在动脉瘤大小(P=0.047)、手术时机(P=0.047)、眼运动神经麻痹评分(P=0.004)等方面2组患者存在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眼运动神经麻痹评分为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OR=2.016,P=0.042)。结论眶内电针可有效治疗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术后患者的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症状,其治疗疗效受眼运动神经麻痹评分影响,其评分高痊愈的可能性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康复 复视 电针
下载PDF
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后交通动脉瘤破裂1例报告
3
作者 周肖东 王志飞 +4 位作者 毛翠兰 邓玮 李顺兰 林柏和 高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54-156,共3页
虽然动脉瘤破裂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动脉瘤的破裂可能会导致非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acute subdural hematoma,ASH)。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内出血的非创伤性破裂颅... 虽然动脉瘤破裂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动脉瘤的破裂可能会导致非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acute subdural hematoma,ASH)。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内出血的非创伤性破裂颅内动脉瘤伴硬膜下出血的发病率极低,在临床上可能被漏诊。在此,我们描述了1例由后交通动脉瘤引起的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自发性硬膜下出血的患者,并回顾了相关文献,通过分析其诊治过程及发病机制,希望能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后交通动脉 动脉瘤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郝敏丽 丁奇 张慧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采用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06—2021-06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47例采用传统方式栓塞治疗,研究组51...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采用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06—2021-06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47例采用传统方式栓塞治疗,研究组51例采用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比较2组术后Raymond-Roy分级、动脉瘤填塞密度、动脉瘤复发、术后动眼神经恢复情况、动脉瘤术后GOS评分、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Raymond-Roy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弹簧圈填塞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动眼神经恢复情况、发生死亡、植物生存、重残、轻残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弹簧圈用量及弹簧圈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弹簧圈技术用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栓塞程度及密度,降低动脉瘤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安全性高,且能降低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大弹簧圈技术 栓塞术
下载PDF
经翼点入路夹闭术治疗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5
作者 邓永刚 张世坤 +1 位作者 王强 李中林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8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夹闭术对破裂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经翼点入路夹闭术治疗的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119例,观察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治疗效果评...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夹闭术对破裂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经翼点入路夹闭术治疗的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119例,观察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治疗效果评价,采用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5分)和预后不良组(GOS评分1~4分)。比较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患者间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经翼点入路夹闭术治疗均成功,12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预后良好组89例,预后不良组30例,两组年龄、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有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高是影响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经翼点入路夹闭术治疗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安全有效,预后不良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以及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瘤 经翼点入路夹闭术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6
作者 陈桃 《科技风》 2020年第13期24-24,共1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5月期间60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急性脑积水患者,所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根据治疗方法按照1:1比例分组,观察组患者给予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对照组采用介入...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5月期间60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急性脑积水患者,所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根据治疗方法按照1:1比例分组,观察组患者给予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对照组采用介入栓塞术,对照组实施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意识恢复时间、血肿吸收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均低于对照组(30.00%),对比差异明显(P<0.05);随访观察组m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显微外科治疗技术显微手术夹闭疗法应用在后交通动脉瘤合并急性脑积水患者治疗中,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预后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 后交通动脉瘤 显微外科解剖 显微手术夹闭 急性脑积水
下载PDF
DSA3D重建功能在后交通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胡小明 赖贤良 +3 位作者 罗来树 李梅芳 段居合 夏丹 《江西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762-763,共2页
目的探讨DSA3D重建功能在后交通动脉膨大与后交通动脉瘤的对比及分析,明确其在后交通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入我科造影检查及治疗的20例疑似动脉瘤病例,通过3D重建功能分析,结合临床,确诊动脉瘤及动脉... 目的探讨DSA3D重建功能在后交通动脉膨大与后交通动脉瘤的对比及分析,明确其在后交通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入我科造影检查及治疗的20例疑似动脉瘤病例,通过3D重建功能分析,结合临床,确诊动脉瘤及动脉膨大的分类。结果采用DSA3D重建确诊动脉瘤12例,膨大8例,诊断率明显提高(P<0.05)尤其是对血管复杂及重叠较多、显影模糊的后交通动脉瘤,在诊断上更具明显优势。结论 DSA3D重建功能可有效、快速区分后交通动脉瘤与后交通动脉膨大的分类,提高了临床检查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满意的影像依据,具有明显的诊断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 3D重建功能 后交通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膨大
下载PDF
应用MRA评价后交通动脉开放与后循环形态的关系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晖 刘怀军 +3 位作者 李靖武 陈一 张辉 梁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56-1459,共4页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探讨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与双侧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8名受试者行MRA及常规MRI。观察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粗细及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测量基底动脉直线长度及内径,并进行统计...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探讨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与双侧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8名受试者行MRA及常规MRI。观察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粗细及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测量基底动脉直线长度及内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脑后动脉P1段粗细与其同侧后交通动脉粗细相关(Kendall等级相关,右侧:相关系数rk=0.44,P<0.01;左侧:相关系数rk=0.50,P<0.01)。双侧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者基底动脉长度比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者长(P<0.05)。双侧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者基底动脉管腔平均直径比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者宽(P<0.01)。结论大脑后动脉P1段粗细及基底动脉长度、直径与后交通动脉是否开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7
9
作者 谭海斌 黄光富 +3 位作者 张天 刘进平 李自力 王振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 比较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动眼神经麻痹(ON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6例PcomAA同时伴有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 目的 比较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动眼神经麻痹(ON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6例PcomAA同时伴有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夹闭13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瘤大小、是否破裂、治疗间隔时间以及治疗时间、术前ONP程度及术后12个月的ONP恢复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分析影响ONP恢复程度的因素.结果 176例PcomAA瘤患者中,最终ONP完全恢复137例(77.8%),部分恢复25例(14.2%),无恢复14例(8.0%).(1)手术夹闭组132例中,有SAH 73例,无SAH 59例,最终ONP完全恢复123例(93.2%),部分恢复7例(5.3%),无恢复2例(1.5%);血管内栓塞组44例中,有SAH 26例,无SAH 18例,最终ONP完全恢复14例(31.8%),部分恢复18例(40.9%),无恢复12例(27.3%).(2)对ONP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的治疗方法是ONP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OR=36.368,95%CI:7.556- 47.603,P<0.01).结论与血管内栓塞比较,手术夹闭使 PcomAA导致的ONP恢复疗效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损伤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术
下载PDF
介入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10
作者 符传艺 陈健龙 +4 位作者 张茂 莫少伟 刘健 王鹏程 赵建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3-477,共5页
【摘要】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两种术式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3年9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1例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介入栓塞... 【摘要】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两种术式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3年9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1例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介入栓塞组和显微手术夹闭组。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及预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 结果介入栓塞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36.0%,9/25)高于显微手术夹闭组(19.5%,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9,P<0.05);介入栓塞组预后优良率(84.0%,21/25)高于显微手术夹闭组(58.3%,2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2,P<0.05)。 结论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高于显微手术夹闭术,但预后更好,为优先选择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 显微手术夹闭 后交通动脉瘤 分流依赖性脑积水
下载PDF
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文帅 张信芳 +7 位作者 赵伟 李庆民 王丰淼 赵端允 张海兵 马鹤 赵瑞 张全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9-123,共5页
目的比较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121例,根据是否使用支架治疗,分为支架组(63例)和非支架组(58... 目的比较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121例,根据是否使用支架治疗,分为支架组(63例)和非支架组(5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以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对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栓塞治疗。(1)支架组宽颈动脉瘤比例高于非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1%(58/63)比8.6%(5/58),χ~2=84.249,P<0.01],两组患者年龄、动脉瘤大小、性别、Hunt-Hes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8%(3/63)、3.4%(2/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717);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7%(8/63)、5.2%(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0,P=0.150)。支架组1例残疾,1例死亡;非支架组无手术相关致残病例,1例死亡。(3)支架组与非支架组术后即刻栓塞结果比较,完全闭塞率[39.7%(25/63)比37.9%(22/58),χ~2=0.039]、瘤颈残留率[25.4%(16/63)比39.7%(23/58),χ~2=2.811]、瘤体残留率[34.9%(22/63)比22.4%(13/58),χ~2=2.29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支架组动脉瘤复发率[4.3%(2/46)]低于非支架组[31.8%(14/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10,P=0.001)。所有动脉瘤均未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相比,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并且未明显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支架 疗效比较
下载PDF
应用MRA研究后交通动脉变异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周围 许乙凯 +4 位作者 陆敏茹 梁耀基 陈峰 胡秋根 刘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7-282,共6页
【目的】分析血管形态危险因素,研究后交通动脉变异与后循环梗死的联系。【方法】收集我院776例病历完整的住院患者,其中181例临床确诊后循环梗死者为研究组,另595例无后循环梗死者为对照组。根据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图像按后... 【目的】分析血管形态危险因素,研究后交通动脉变异与后循环梗死的联系。【方法】收集我院776例病历完整的住院患者,其中181例临床确诊后循环梗死者为研究组,另595例无后循环梗死者为对照组。根据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图像按后交通动脉的影像形态特征归纳为4个临床亚型,并以后交通动脉临床亚型、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后交通动脉的临床亚型构成有显著差异(P=0.004)。对于后循环梗死而言:高血压为危险因素(P<0.001)、高脂血症为危险因素(P=0.015),后交通动脉的临床亚型亦为重要的影响因素(P=0.010),其中B型(仅见单或双侧胚胎性大脑后动脉)为危险因素(P=0.040),发生后循环梗死的风险比D型(无后交通动脉,亦无胚胎性大脑后动脉)高65.4%。【结论】胚胎性大脑后动脉者需要积极预防后循环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 形态变异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后循环梗死 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PDF
动眼神经麻痹与后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15
13
作者 傅相平 李安民 +7 位作者 张志文 闫润民 查炜光 刘爱军 梁树立 易林华 杜程钢 郭晓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368-369,共2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并发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诊断、治疗及愈后。方法对42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瘤病人的治疗时机、治疗方式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治疗后动眼神经功能全部恢复28例(66.7%),部分恢复14例(...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并发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诊断、治疗及愈后。方法对42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瘤病人的治疗时机、治疗方式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治疗后动眼神经功能全部恢复28例(66.7%),部分恢复14例(33.3%),其恢复状况与治疗时机、麻痹程度及手术方式密切相关。结论后交通动脉瘤并发的动眼神经麻痹在诊断上要注重瞳孔的变化。神经功能的恢复取决于麻痹程度和早期直接手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 动眼神经 治疗
下载PDF
微导管复合塑形在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破裂后交通动脉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杜世伟 李静伟 +4 位作者 陈健 刘洋 孙力泳 李桂林 张鸿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5-499,共5页
目的 探讨微导管复合塑形在单纯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AA)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微导管复合塑形、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51例伴... 目的 探讨微导管复合塑形在单纯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AA)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微导管复合塑形、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51例伴有fPCA的中小型破裂PCoAA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术中微导管塑形准确性、微导管塑形稳定性、栓塞操作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栓塞程度和后交通动脉保留程度、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1例51枚伴有fPCA的破裂PCoAA均通过微导管复合塑形技术成功完成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瘤体完全栓塞43例(84.3%),瘤颈残留8例(15.7%);后交通动脉均保留,49例血流无影响,2例部分影响。微导管塑形准确率为90.2%,其中微导管直接推送到位36例,回拉到位11例,导丝导引到位4例;栓塞中88.2%微导管位置稳定。仅1例术中发生破裂再出血。随访6~24个月显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48例(94.1%),3例(5.9%)预后不良,无患者死亡。术后6个月血管复查造影显示,Raymond 1级41枚(80.4%),2级8枚(15.7%),3级2枚(3.9%)。结论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伴有fPCA的急性期中小型破裂PCoAA术中应用微导管复合塑形技术,可使栓塞过程更稳定和安全,取得了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塑形 后交通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弹簧圈栓塞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开放与椎动脉颅内段发育间关系的MRA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莉 吕发金 +2 位作者 姚开情 李剑秋 勒都晓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开放情况与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5例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体检者。观察双侧椎动脉发育与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测量椎动脉颅内段管径及后交通动脉的长度与管径,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①... 目的探讨后交通开放情况与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5例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体检者。观察双侧椎动脉发育与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测量椎动脉颅内段管径及后交通动脉的长度与管径,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①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占39.13%(45/115),缺如占0.87%(1/115),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占15.65%(18/115),双侧椎动脉同时发育不良占2.61%(3/115)。②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72例,双侧同时开放35例,仅左侧开放23例,仅右侧开放14例。③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与后交通动脉开放相关(r=0.677,P=0.000)。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可引起后交通动脉代偿性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后交通动脉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鑫 刘建民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张珑 赵文元 周晓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04-1306,共3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uglielm 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对其指征、操作要点及主要并发症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2 4例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植入球囊膨胀型网孔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uglielm 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对其指征、操作要点及主要并发症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2 4例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植入球囊膨胀型网孔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内行 GDC填塞。 结果 :完全填塞 19例 ,90 %以上填塞 3例 ,6 0 %~ 70 %填塞 2例 ,载瘤动脉通畅 ,平均随访 6 .8个月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 GDC是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手术指征 并发症
下载PDF
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后交通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8
17
作者 田甜 孙雅菲 +3 位作者 呼铁民 于淼 杨国军 王维兴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16期2489-2492,共4页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后交通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将43例后交通破裂动脉瘤根据动脉瘤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及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介入栓塞,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比较分析2组疗效。结果介入组成功栓...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后交通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将43例后交通破裂动脉瘤根据动脉瘤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及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介入栓塞,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比较分析2组疗效。结果介入组成功栓塞18例(共20个动脉瘤),出院时神志清醒、恢复良好16例,2例术前昏迷患者分别恢复为朦胧和嗜睡状态。开颅组成功夹闭25例(共28个动脉瘤),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神经功能损伤(偏瘫)1例,出院时神志清醒、恢复良好22例,其中遗有神经功能缺损(偏瘫)1例,意识障碍3例(1例术前脑疝患者术后仍昏迷,2例术前朦胧患者术后意识无改善)。结论两者均是后交通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介入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较开颅夹闭少,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 破裂 介入栓塞 开颅夹闭 疗效
下载PDF
子囊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袁金龙 方兴根 +5 位作者 李真保 赵心同 吴德刚 赖年升 刘佳强 徐善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3-317,共5页
目的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探讨子囊型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N)的血流动力学和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全脑DSA诊断为子囊型PCoA-AN 31个,其中破裂动脉瘤20个,未破... 目的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探讨子囊型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N)的血流动力学和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全脑DSA诊断为子囊型PCoA-AN 31个,其中破裂动脉瘤20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重组三维DSA动脉瘤模型,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PCoA-AN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并应用Matlab软件计算形态学的相关参数。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平均壁面切应力(WSS)明显低于未破裂组[(11.8±1.3)Pa比(13.8±1.0)Pa,P=0.02]。破裂组低WSS面积比值(LSA)明显高于未破裂组[中位数为9.0(8.2,10.2)比3.1(2.3,3.2),P<0.01]。两组间的剪切振荡指数、归一化WSS、纵横比、大小比、椭圆形指数、波动指数及非球面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WSS和高LSA可能是导致子囊型PCo A-AN破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形态学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子囊型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邱玉发 沈旭明 +1 位作者 左刚 肖绍文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36-238,共3页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4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手术组与介入组,进行相关资料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在术后病死率上无统计学差异,出院...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4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手术组与介入组,进行相关资料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在术后病死率上无统计学差异,出院时恢复程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在术后瘤颈残余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各有优缺点,应根据个体化原则选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开颅夹闭 介入栓塞 比较
下载PDF
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中远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舒婷 虞希祥 +5 位作者 乔彬彬 李成 柳玉芳 施振静 施昌盛 朱国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43-845,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对36例患者(36枚)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根据Raymond分级方法评估栓塞效果。制订统一影像学复查计划,术后0.5、1、2、3、5年随访分析中远期疗效。结... 目的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对36例患者(36枚)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根据Raymond分级方法评估栓塞效果。制订统一影像学复查计划,术后0.5、1、2、3、5年随访分析中远期疗效。结果 36例患者(36枚)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成功率为100%。Raymond分级评估显示32例患者为1级,2例为2级,2例3级。5例患者(13.89%)动脉瘤复发(随访0.5年1例,2年1例,3年1例,5年2例),复发后再次破裂1例(2.78%),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可有效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定期影像学随访复查可及时发现动脉瘤复发及再发,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助于防止其继续加重和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栓塞术 后交通动脉瘤 疗效 随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