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人文时代”人类主体性研究的传播学反思 被引量:5
1
作者 周海宁 《视听》 2018年第9期183-185,共3页
后人文时代,人类和"他者"的关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变成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启蒙主体、超人类主体、后人文主体的历史演变以及主体功能的变化去考察主体范畴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人类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 后人文时代,人类和"他者"的关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变成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启蒙主体、超人类主体、后人文主体的历史演变以及主体功能的变化去考察主体范畴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人类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被构建的。本文肯定后人文主义时代的主体并非是作为启蒙主体延续存在的超人类主体,而是人类与他者(机器)共同扩张了主体的范畴,以共存共进化的方法论共同构建后人文时代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文时代 超人类主体 后人文主体 共存共进化
下载PDF
“后理论时代”的后人文研究:兼论文学与机器的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宁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9-127,159-160,共9页
本文作者认为,在当今这个"后理论时代",各种文学理论思潮处于共存和互补的状态,在这方面,后人文研究的意义显得日益突出。后人文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所谓的"人机合一体"现象,也即文学与机器的关系。作者... 本文作者认为,在当今这个"后理论时代",各种文学理论思潮处于共存和互补的状态,在这方面,后人文研究的意义显得日益突出。后人文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所谓的"人机合一体"现象,也即文学与机器的关系。作者分析了这种现象之于人类以及文学研究的利与弊,认为它的出现以及之于文学研究是利大于弊,只要我们掌握这一机制并且利用它来从事文学研究,就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尽管人机合一体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人的作用,但面对复杂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它则无法全然取代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理论时代” 后人文研究 人机合一 人与机器
原文传递
腹腔镜小儿疝气手术后应用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
3
作者 何叶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9期114-115,共2页
探索腹腔镜小儿疝气手术后应用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更好的为患儿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方法:筛选我院在2018-2019期间收治的符合小儿疝气手术标准,并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8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择取的80例经腹腔镜疝气手... 探索腹腔镜小儿疝气手术后应用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更好的为患儿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方法:筛选我院在2018-2019期间收治的符合小儿疝气手术标准,并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8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择取的80例经腹腔镜疝气手术的患儿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4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40例,行人文关怀护理,对两组患儿在院治疗期间的不良情绪评分、患儿家长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经人文关怀护理后,心理情绪评分更低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6.25%)更高与对照组(8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文关怀护理对患儿心理情绪的改善作用显著,同时还能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是值得推广使用的一类护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文关怀护理 腹腔镜小儿疝气术 后人文关怀护理 护理效果
下载PDF
瑞雪消融——天府农业博览园“瑞雪”多功能展示馆人机协作数字建构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袁烽 王月阳 《建筑技艺》 2023年第4期56-65,共10页
天府农业博览园“瑞雪”多功能展示馆是一个对后人文建构思想的实际应用。采用性能化建构的转型视角,注重设计过程控制,在生形、模拟优化、建造等方面进行探索。强调数字建造的一体化方法,实现精确快速的建造过程,并优化项目的可持续性... 天府农业博览园“瑞雪”多功能展示馆是一个对后人文建构思想的实际应用。采用性能化建构的转型视角,注重设计过程控制,在生形、模拟优化、建造等方面进行探索。强调数字建造的一体化方法,实现精确快速的建造过程,并优化项目的可持续性。此外,还引入了机器人智能建造和3D打印工艺,提高建造的效率和质量,将设计方案精准地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体结构 数字化建造技术 一体化设计 后人文建构 木构智造
下载PDF
贝克特中国化甲子之考
5
作者 刘爱英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64,共8页
贝克特中国化进程从权威批评家政治化的解读开始,后由权威翻译家破解困局,改革开放后进一步由权威学术机构牵头摘帽正名,而后经历了译介、戏剧和批评实践的交替繁荣。贝克特在中国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影响了中国的知识界、文艺界,也受到了... 贝克特中国化进程从权威批评家政治化的解读开始,后由权威翻译家破解困局,改革开放后进一步由权威学术机构牵头摘帽正名,而后经历了译介、戏剧和批评实践的交替繁荣。贝克特在中国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影响了中国的知识界、文艺界,也受到了后者的反拨和重塑,不仅成就了由译介、批评和戏剧实践构成的整体文艺生态及文学文化场域,也成就了其国际化版图中独具一格的中国化景观。贝克特在中国的文化适应不仅是中西审美视界的重合,也是由社会现实及未来发展需要驱动而成的历史性的交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特 中国化 范型 后人文 文化适应
下载PDF
沉浸式体验:科马克·麦卡锡《路》中的“物感”危机叙事
6
作者 唐伟胜 郑少敏 《英语研究》 2023年第2期92-102,共11页
对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路》中垃圾书写、人类生存危机、伦理危机等的相关研究大多把“物”看作危机表征,对“物”在生态危机中的主体性作用鲜少关注。从“物感”出发去考量作品中物主体的隐退、消失和交织如何引发人物感应上的混... 对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路》中垃圾书写、人类生存危机、伦理危机等的相关研究大多把“物”看作危机表征,对“物”在生态危机中的主体性作用鲜少关注。从“物感”出发去考量作品中物主体的隐退、消失和交织如何引发人物感应上的混沌、失序和断裂,能更好地阐释作品中“万物断联”的后世末日景象及麦卡锡独特的生态叙事效果,让读者在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中去感受人类与万物岌岌可危的关系,从而彰显麦卡锡“万物互联、互存”的后人文生态哲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 物感 危机 沉浸 后人文哲学
下载PDF
后理论语境下的文学理论境况与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生安锋 林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3-171,178,共10页
20世纪末,“理论的世纪”行将结束,人们开始反思和质疑理论的功效及其对文学以及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正副作用,“反理论”或者“后理论”等词悄然映入人们的眼帘,一个充满张力的“后理论时代”就此拉开帷幕。有些西方学者对理论提出质... 20世纪末,“理论的世纪”行将结束,人们开始反思和质疑理论的功效及其对文学以及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正副作用,“反理论”或者“后理论”等词悄然映入人们的眼帘,一个充满张力的“后理论时代”就此拉开帷幕。有些西方学者对理论提出质疑甚至唱衰理论,但很多主流学者并不认为理论已死。理论热潮的回落与传统文学及经典在整体上的衰落、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图像化消费方式的盛行关系密切,也与世界范围内人文学科的式微和“冷战”结束、区域研究萎缩等因素相关。所谓后理论时代的来临,是理论自身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所体现出的特征之一,并不意味着理论的彻底终结和死亡。如果从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的角度去思考,那么,后理论概念的提出恰好为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反思和重新校正方向的机会。我们应该在彻底反思过去一个多世纪对西方理论过度崇拜和狂欢式套用的基础上,思考理论的中国在地化问题并着手建构适合中国文学和文化语境的文学理论。后理论时代的理论需要更加强调实践性、文学性,需要加强理论对现实的关注度,更需要彰显一种后人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理论时代” 文学理论 反思 后人文
下载PDF
景德镇陶瓷茶道中的后文人画时代
8
作者 付建文 李申盛 《陶瓷研究》 2012年第2期44-45,共2页
简述当代景德镇艺术陶瓷茶壶创作中的新思想、新动向。展现当陶瓷艺术从单纯的传统装饰逐渐向创新艺术特别是后人文主义融合。
关键词 艺术陶瓷 茶具 后人文 融合
下载PDF
当代中国数字化建构与建造转化研究
9
作者 由嘉欣 《城市建筑》 2021年第20期109-111,共3页
基于数字化大发展和后人文主义兴起的背景,以时间为脉络,通过对研究中国数字化建构和建造转化的建筑学家袁烽的建筑理论研究及建筑思想转变的纵向研究,梳理21世纪以来中国数字化建构与数字化建造及研究范式的转化过渡过程,总结转化阶段... 基于数字化大发展和后人文主义兴起的背景,以时间为脉络,通过对研究中国数字化建构和建造转化的建筑学家袁烽的建筑理论研究及建筑思想转变的纵向研究,梳理21世纪以来中国数字化建构与数字化建造及研究范式的转化过渡过程,总结转化阶段性成果——后人文建构。并通过对最新的后人文建构实验性实践——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案例的研究,对后人文建构理论进行验证,最终对数字化建构向数字化建造转变的未来方向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文建构 数字化建构 数字化建造
下载PDF
生形、模拟、优化、建造——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的人机协作数字建构实践 被引量:13
10
作者 袁烽 张立名 马慧珊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11,共7页
以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一馆四亭"实践为例,从性能化建构的范式转型视角展开介绍了一个后人文建构实验。重点围绕从生形、模拟、优化到建造的设计过程控制,形成了数字建造的一体化方法;通过多项复合化的数字... 以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一馆四亭"实践为例,从性能化建构的范式转型视角展开介绍了一个后人文建构实验。重点围绕从生形、模拟、优化到建造的设计过程控制,形成了数字建造的一体化方法;通过多项复合化的数字建造与建筑机器人工艺应用示范,论述了后人文建构思想的落地案例;最后进一步展望了高效性能化目标下的数字建造发展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文建构 性能化目标 数字建造 一体化过程 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
原文传递
从“代理”到“替代”的技术与正在“过时”的人类? 被引量:61
11
作者 李河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6-140,207,共26页
技术哲学应成为当代“第一哲学”,更多关注技术向何处去、人文科学向何处去以及人类向何处去等问题。指向“身外自然”的技术无论怎样都只是“人体器官的延长”,只是人的“代理者”;但指向人的“身体自然”自身的技术则日益显示出对自... 技术哲学应成为当代“第一哲学”,更多关注技术向何处去、人文科学向何处去以及人类向何处去等问题。指向“身外自然”的技术无论怎样都只是“人体器官的延长”,只是人的“代理者”;但指向人的“身体自然”自身的技术则日益显示出对自然人体的“替代”作用。当代生物工程和人工智能分别代表着两条对自然人体进行“替代”的技术路线。“替代”是人类技术向后人类技术、“人类中心论人文主义”向“后人文主义”转变的核心主题,也应当成为当代“第一哲学”的第一主题。对这一主题的探讨,或对技术本质的再追问,离不开对“过时的人”、“普罗米修斯差异对比法则”、“后人类/后人文”(posthuman)、“算法本体论”、“数字人文的后人文含义”、“作者之死—经典之死—经典阅读之死”等系列概念的辨析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过时性 后人类/后人文 算法本体论 欲望生产
原文传递
思辨人类世中的建筑数字未来 被引量:6
12
作者 袁烽 许心慧 李可可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18,共7页
身处人类世的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自然与技术的关系,后人文主义时代人机共生已经成为必然。在数字化工具的不断赋能下,人的感知力、思考力、分析力等被不断增强,建筑师的创作生产模式走向智能化。通过定义人机协作下的新主体,提出智能... 身处人类世的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自然与技术的关系,后人文主义时代人机共生已经成为必然。在数字化工具的不断赋能下,人的感知力、思考力、分析力等被不断增强,建筑师的创作生产模式走向智能化。通过定义人机协作下的新主体,提出智能增强设计与建造的新思维模式,并在后人文时代重建人文主义精神,为建筑创作提出新标准、新目标、新伦理以及新美学,以实现人类世中的熵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人工智能 智能增强设计 智能增强建造 数字工匠 后人文建构
原文传递
作为表演者的普罗米修斯——走向后人类主义文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龙琪翰(译)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1年第1期3-23,共21页
伊哈布·哈桑采用了假面剧的形式,将论文的前言、文本、异文本、神话文本等作为假面剧的角色。伊哈布·哈桑为唐娜·哈拉维、罗西·布拉伊多蒂和凯瑟琳·海尔斯等的相关研究建立了框架,特别是他对自然-文化通联、... 伊哈布·哈桑采用了假面剧的形式,将论文的前言、文本、异文本、神话文本等作为假面剧的角色。伊哈布·哈桑为唐娜·哈拉维、罗西·布拉伊多蒂和凯瑟琳·海尔斯等的相关研究建立了框架,特别是他对自然-文化通联、科技与艺术互渗、人文主义与后人类精神之间的传承的洞见,基本奠定了当前后人类话语的基调。后现代主义文化是近现代人们行为的根基,而宇宙本身对世人的影响更为巨大。然而,联结了宇宙与文化、神界与凡间、天与地、神话与现实的普罗米修斯,或许能证明他本身就是一个有瑕疵的高级意识形态、人类命运的一个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米修斯 后人类主义 后人文观念 天火 技术
原文传递
“万物皆建筑”?——万物互联时代的建筑学与建筑批评的新观法
14
作者 孙志健 韩晓峰 《中国建筑教育》 2020年第1期163-168,共6页
万物互联时代的建筑萌发了感知与身体之外的大量内容交互,信息爆炸带来理论传播与跨学科空前发展,建筑在"万物皆为建筑"的共识间难以呼吸,传统理论不断受到新技术的挑战而逐步丧失有效性;万物互联带来的线上活动逐渐沦为游离... 万物互联时代的建筑萌发了感知与身体之外的大量内容交互,信息爆炸带来理论传播与跨学科空前发展,建筑在"万物皆为建筑"的共识间难以呼吸,传统理论不断受到新技术的挑战而逐步丧失有效性;万物互联带来的线上活动逐渐沦为游离于时空的均质体验,实体公共空间面临巨大革命;建筑学的巨变同时引发建筑批评的危机,重塑我们的批评观。本文将从建构、类型和建筑评论三个层面浅谈万物互联时代建筑学的新观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 万物互联 后人文 公共空间 自治 后批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